当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食品微生物课程作为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本文从课程教学现状、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教学改革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了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食品微生物课程,旨在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食品行业人才。
一、食品微生物课程概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对饮食的追求从果腹过渡到健康,对食品安全问题日渐重视,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专业应运而生。食品微生物课程作为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既包括系统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特征,课程内容涉及微生物的主要类群、生理、遗传与育种选育、有益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食品中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及其给人类带来的危害、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措施、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食品引起的人和畜禽食物中毒等。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检验技术,了解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并加以控制,生产绿色健康的食品,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由食品微生物课程的内容可知,其涵盖的基本知识、研究应用都具有良好的育人价值与潜力,是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良好载体。但是,纵观整个课程建设现状,食品微生物课程教学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一个优质的检测和分析人员,而社会需要的是符合行业发展新需求、具有社会责任感、掌握绿色食品生产全过程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学校不仅要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训操作技能,更需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构建“产教融合”“学岗融通”“中高职衔接”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心中有爱、眼中有人、肚中有货、手中有艺”的食品行业人才。
二、课程思政在高校教育中的必要性
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培养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这一目标在高职教育中尤为关键。食品微生物作为专业课程,其课程思政的实施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
民以食为天,食物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食品行业关系到国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之一,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食品安全绝不能被忽视。
食品微生物课程思政通过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注重学生品德的塑造,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学生发展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复杂社会环境中保持批判性思维,成为社会所需的德才兼备人才,从而为食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措施
课程是传递专业知识和实现育人的载体,食品微生物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挖掘社会大课堂的实践资源,并丰富课堂形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多维度地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一)以课本知识点为依托
教师要深入分析《食品微生物》教材中的每个章节,确定课程思政切入点,收集与课本知识点相关的实际案例,尤其是能够体现社会责任、职业道德、法律意识、探索精神、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案例。在理论教学中,教师要明确专业知识讲授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并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将遵守实验室规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等职业素养教育自然地融入实践操作中。
在结合教材内容实施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要有明确的规划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发挥教科书内容在思政教学中的基础作用,以确保理论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热情。
(二)以时政话题为基点
食品微生物课程涉及到广大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生命安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关注国内外时事新闻,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热点问题,融入“大食物观”、营养健康、绿色环保、生态文明建设等社会热点。教师要选取与食品微生物相关的实际案例,如餐饮行业微生物污染、农业生产中微生物制肥、经济林产业微生物防治病虫害、食品生产发酵、科学防疫等,分析其中的法律、伦理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通过将社会热点融入思政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培养食品安全意识、职业道德、工匠精神,让学生有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科技报国的能力和思想,将他们培养成有责任心、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型”人才。
(三)以红色人物为样本
教师可以选取与食品微生物学科相关的红色人物,如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等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或工作者,讲述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品质,通过深入分析这些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如责任感、奉献精神、科学态度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品质融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爱国精神、质疑精神,深刻理解食品微生物学科的社会意义。
(四)以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为抓手
将中华传统饮食文化融入食品微生物课程教学中,可在传授饮食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比如,酱、醋、酒、豆腐乳等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的制作过程均离不开微生物的作用,这些传统食品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通过介绍这些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介绍中华传统防腐保鲜技术,如风干、腌制、烟熏等,探讨其中的微生物学原理,再结合现代食品微生物控制技术,讨论如何科学改进和创新传统技术,提高学生的专业自信心;通过解读“食疗”文化中的微生物应用,从微生物学角度分析传统饮食的健康智慧,鼓励学生将古老的食品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研究和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新式食品;通过安排学生参与传统食品的制作实践,如自制豆腐、泡菜等,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专业素养。
四、教学反思
在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对食品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食品安全、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重培养,食品微生物课程思政也要与时俱进,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课程思政内容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理论的更新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师应该保持对时事政治的敏感性,及时将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融入课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如何巧妙地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避免与专业知识关联度太低,导致学生不太愿意接受。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避免单独增加思政教学环节,挤占专业知识点的讲解时间。三是鼓励学生加强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食品微生物》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2023jyxm1666)。
作者简介:马清萍(1993-),女,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保护、微生物毒理。
*通信作者:蒋其忠(1984-),男,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植物育苗、栽培和植物性食品的研发及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