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策略与发展路径研究

2024-09-26 00:00刘嘉璐
参花(下) 2024年9期

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华民族独特艺术创造力与表达方式的结晶,历经几千年积淀,融合了古典精粹与现代创新,成为支撑我国民族音乐体系的基础。其分类体系伴随时代脉搏不断演进,从古典《民族音乐概论》中的歌曲、歌舞、说唱、戏曲、器乐五大类,逐步过渡到现代教育中广泛认可的民歌、民族器乐、曲艺(说唱艺术)、戏曲音乐四大领域,在漫长历史中积淀了丰富璀璨的音乐文化遗产。在全球文化多元化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当下,音乐领域的广泛交融导致部分群体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偏移,对其传承与发展构成显著挑战。[1]本文着眼于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基于现存的问题与挑战,探究其未来的传承策略与发展路径。

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概述

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深深植根于我国悠久的历史与艺术成就中,凸显独有的文化气质与精神内核,凝聚了民族历史与智慧的精髓。这一文化体系广泛涵盖古代音乐典范、多彩民族音乐风貌及戏曲音乐等多元艺术形态,每种音乐类型均以其鲜明的风格特征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彰显出非凡的艺术价值与深厚魅力。回顾20世纪之前的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是其核心民间音乐,深深植根于民俗文化的沃土之中,广泛交织于民俗文化的多元领域,扮演了“文化多元存续的桥梁”角色。例如,劳动歌曲直接辅助体力劳动;婚丧仪式中,音乐也是民俗文化庆典不可或缺的一环;情歌在民族婚恋习俗中搭建起情感交流的桥梁;而民间戏曲与曲艺,则构建了民间文化系统性传承的艺术桥梁。同时,中华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色韵味、饱满的情感表达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引领听众步入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引发深刻的情感共鸣,传递着超越语言的深层信息。

二、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一)深化情感06KR/9CiRCFwn+PxU1hovA==共鸣

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通过其独特的旋律构建与节奏编排,丰富的历史情感与文化记忆,能够深刻地触动人心,激发社会各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共鸣。例如,古琴曲《高山流水》不仅展现了古人崇尚自然和谐、超脱世俗的精神世界,更以其深远的意境,让现代人得以领略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

(二)丰富审美体验

传统音乐蕴藏丰富的审美维度,其独特的音韵魅力与文化底蕴极大地延展了审美体验的广度。个体在接触并深入研究传统音乐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多样音乐风格的魅力与表达手法的精妙,进而唤醒审美意识的觉醒,使审美情趣得以升华,这种升华不仅体现在对音乐细节的精准把握上,还体现为促进整体审美观念与品位的提升。

(三)促进文化融合

传统音乐凭借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技法,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资源。以《华阴老腔一声喊》在春晚的演出为例,该节目通过陕西老腔与摇滚音乐的跨界融合,既保留了传统音乐精髓,又满足了当代审美需求,以多元文化融合的方式,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2]

三、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传播方式单一

一方面,传统音乐会与戏曲演出虽能原汁原味展现音乐文化底蕴,但受众范围狭窄,特别是难以触及青年群体。另一方面,尽管数字技术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介为传统音乐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但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平台实现文化传承表达仍面临诸多难题。目前,传统音乐在数字化、网络化传播领域的探索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专业的制作团队与有效的传承与发展策略,限制其影响力。[3]

(二)传承方式单一

传统音乐的传承模式往往局限于师徒或家族内部,这种封闭性确保了技艺的纯正性,但由于其传承效率低,影响范围小,也限制了快速发展的可能性。同时,由于难以平衡对传承人传统技艺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传统音乐在传承发展中的吸引力不足。

(三)专业人才较为匮乏

专业人才不足已成为制约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老一辈艺术家的口头传承面临老龄化、传承意愿下降等挑战;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导致青年群体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减退,专业人才储备匮乏;教育体系对传统音乐专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足,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短缺的问题。这一困境不仅阻碍了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也限制了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潜力。

四、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一)发掘传统音乐文化资源

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了优化传承路径,需全面发掘传统音乐文化资源,这一措施不仅体现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敬仰,更是推动文化多元共生的重要一环。

一方面,可以进行全面的田野调查与资料整理。我国地域广袤、民族众多,各地传统音乐文化各具特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因此,可以组织专业队伍,深入民间一线,利用录音、录像、文献记录等科学方法,广泛搜集并整理传统音乐曲目、演奏技艺、音乐理论及其相关联的民俗传统、历史故事等资料。这些原始资料作为后续研究、保护与创新的宝贵资源,对于完整呈现传统音乐文化的面貌具有重大意义。

另一方面,要注重对传统音乐文化内容的深度挖掘与阐释。传统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愫、艺术思考及历史积淀。在探索过程中,需细致分析传统音乐作品的音乐架构、旋律发展、和声运用等艺术特征,并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通过组织学术研讨会、发布研究成果、编纂专业书籍等方式,广泛传播研究成果,以提高公众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度与认同感,从而促进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繁荣。[4]

(二)创新传统音乐文化创作形式

传统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亟须不断地创新探索,其创新路径应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融合外来音乐元素与现代文化趋势,持续为传统音乐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其中,民乐作为传统音乐文化的璀璨明珠,虽拥有大量经典作品,但在当代群体的影响力有所减退,需在继承中勇于探索创新路径。例如,中央民族乐团通过借鉴交响乐合奏模式,创作出了《水阔山海间》《孙子兵法·回响》《又见国乐》等民族交响乐作品,彰显了传统音乐文化与民族乐器的魅力。这一创新思路可拓展至传统音乐创作的多个层面,包括演出形式的革新与推广策略的优化。此外,将国画、书法等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数字技术相融合,并应用于传统音乐表演的舞台设计,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是传承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有效策略。

这些措施不仅丰富了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法,还激发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关注,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蓬勃发展。[5]

(三)打造传统音乐文化互动平台

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亟须构建全面且深入的交流体系。为此,建立集广泛性、深度性特征于一体的传统音乐文化网络交流平台显得尤为迫切。例如,“中国古筝网”等网络平台与移动应用,通过汇聚传统音乐音频、视频、学术文献及教育资源,为公众开启便捷的学习探索之旅。该平台的建设需运用现代科技力量,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打破地域时空限制,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广泛传承与深层次发展。[6]

首先,构建多元化、高质量的资源体系,广泛搜集并系统整理来自不同民族与地域的传统音乐作品、乐谱文档、乐器解析资料及文化背景阐述等,确保信息内容的全面性与准确性。同时,采用先进的音频视频技术,为用户打造沉浸式体验,让传统音乐的独特韵味与深厚魅力得以淋漓展现。

其次,注重多元化互动,促进用户积极参与与分享。集成线上教育课程、实践操作工坊及专家研讨会等多元资源,邀请业界知名艺术家与学者加盟,深化公众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与喜好。同时,设立用户内容专区,鼓励用户上传演奏视频、学习心得及原创音乐作品,营造积极向上的社群氛围,推动传统音乐文化的薪火相传与创意发展,激发新的艺术思考与创作活力。[7]

最后,建立健全的版权保护机制是保障平台稳健发展的关键。平台需利用技术手段强化版权管理,确保传统音乐创作者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打击盗版与侵权行为,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构建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

(四)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国际交流与融合

音乐作为跨越国界的共通语言,是文化交流与理解的桥梁,也是展现国家文化特色与塑造国际形象的重要窗口。

一方面,策划国际音乐庆典与演出活动,汇聚国内外顶尖艺术家共同演绎,彰显中华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与深厚文化积淀,促进全球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例如,在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行的“华韵楚风——大型编钟与中国民族管弦乐音乐会”上,通过曾侯乙编钟与现代管弦乐的结合,向世界展示了中华传统音乐跨越时空的震撼力与艺术美感。

另一方面,加强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间的合作,共同设计传统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将涵盖中华传统音乐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演奏技巧、创作理念等多个维度,为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国际推广与发展注入新的人才活力。例如,2017年,中央音乐学院与美国巴德音乐学院宣布以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制定和实施《中国语言发展》暨合作创办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专业学位项目,使中国民族音乐得以更广泛地传播。[8]

(五)优化传统音乐人才培育机制

鉴于传统音乐传承与发展的长远需求,优化传统音乐人才培育机制成为当务之急,需培育优秀的音乐教育者与研究者。教育过程中,需平衡理论知识的深化与实践技能的锻炼,确保学生奠定坚实的音乐基础与专业素养。同时,加强对传统乐器演奏技巧与声乐表达能力的培训,以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首先,为激发青年一代对传统音乐的兴趣与投入,可开设与传统音乐相关的课程,将其纳入教育体系中,增强青年对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与参与。课程结构上,“中华传统音乐基础”作为必修课程,应为学生提供该领域的入门知识与总体框架;设立“传统音乐演奏体验”课程,让学生通过接触传统乐器,亲身体验其艺术魅力;为促进学生传承思维的发展,“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创新融合”等高级课程应纳入课程体系,鼓励学生跨界探索,将传统音乐元素融入现代创作,产出具有时代感的新作品。

其次,实施传统音乐导师辅导计划,为年轻音乐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指导。通过与资深音乐家及传统民乐大师的紧密互动,青年学子能够汲取宝贵经验,激发创作潜能,从而在技艺与艺术修养上实现飞跃。导师辅导计划的有效运行,将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代际传承,确保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最后,定期组织学生参加音乐交流赛事,为青年音乐人搭建展现才华的平台。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还能促使他们在传统音乐领域内不断追求卓越,实现个人艺术价值的最大化。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时代发展的日新月异,确保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持续传承与发展是业界的重要责任,需聚焦于传承机制的优化升级,针对现有体系中的不足进行针对性改进。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于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核心思想与精神价值的提炼,通过精准定位、广泛传承与发展的策略,凸显其独特魅力,进而增强社会的传承意识与弘扬热情,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促进传统音乐文化在新时代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坤,蒋晋光,赵梓媛.拓展中华传统音乐传承路径加强音乐教师传承能力培养——河南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统音乐传承实验班”纪实[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04):26-30.

[2]徐思海.民族民间音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初探[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2,42(03):117-121.

[3]姚紫兰.新媒体时代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J].大观(论坛),2022(04):41-43.

[4]汪静一.以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赋能未来教师——基于浙江师范大学“婺剧进校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22(04):46-50.

[5]王博.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在幼儿园教学中的传承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04):93-95.

[6]杨晓.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视域下高校钢琴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研究[J].科教文汇,2022(03):

93-96.

[7]史西伟.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路径研究[J].戏剧之家,2023(33):88-90.

[8]郑白凡.探究新媒体语境下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作家天地,2023(24):135-13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4驻马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思政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4L11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嘉璐,女,硕士研究生,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音乐)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