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

2024-09-26 00:00:00林洁婷
高考·下 2024年7期

摘 要: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新高考对高中地理的考试模式、考试内容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作为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创新教学方法,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常见地貌类型”作为高中地理必修中的重要学习内容,对其展开深入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接下来的地理学习。下面本文以“常见地貌类型”为例进行了高中地理课堂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践探索,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师提供些许有益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策略;常见地貌类型

地理作为高中时期一门重要的自然课程,在新高考背景下,其重要性得到凸显。将地理作为选修课程之一的学生,大多对地理学习存在一定的兴趣,这就为之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课堂形式,将问题解决转化成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提升学生观察能力的“助推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地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为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全情投入

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应用中,教师可以借助问题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去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借助自身实际经验进行问题思路的延伸,让学生全情投入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将教材中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代入问题、参与问题解决过程,并最终获取问题解决结果,实现高效地理课堂的构建[1]。

“常见地貌类型”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貌》中的内容,对于接下来地貌的观察内容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想要高效开展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首先需要教师对本节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解读,明确本单元重点知识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依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高效的知识掌握。教师通过对本节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课标和学情,明确本节教学目标为:1.了解常见的地形类型的概念和特征;2.掌握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河谷、海岸七种地形类型的形成机制,能够根据图片准确判断其属于哪一种地形类型,并简单描述判定缘由;3.了解不同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4.对地表形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

结合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这两句诗描述了什么样的地貌特征?你知道它描写的是哪种类型的地貌吗?”根据教师的提问,学生需要思考这首诗是谁作的?作者当时在哪个地方?并思考其中的“青罗带”“碧玉篸”是怎样的景象?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了解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样的地貌特征,并将其与今天所学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最终的答案,实现学生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参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明确这两句诗出自韩愈的《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了解作者描写的是桂州,桂州即今广西桂林,将这两句诗翻译过来就是:那蜿蜒的江水就如同铺在大地上的青色丝带,那一座座山好似拔地而起的绿玉发簪,将江水形容成“青罗带”,将耸立的山峰形容成“碧玉篸”。借助比喻,这两句诗为人们呈现出一幅山峰耸立,江水蜿蜒的奇特桂林山水景象。结合获取的信息,学生可以查阅桂林地区地貌特征,了解到桂林所在地区亿万年前是汪洋大海,海底沉积的石灰质形成了石灰岩,在地壳作用下海底抬升为陆地。由于石灰岩的溶解性,使得漓江水长期清澈,且在水流的冲刷中形成千姿百态的奇峰怪石,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桂林山水景象。为此学生得出这两句诗描绘的是喀斯特地貌。

借助古代文人的诗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积极性的驱使下进行主动探索,一点点获取有用信息,并将其进行拼凑整理,以获取最终的问题答案。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为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定位问题核心,直击学生学习重点

高中地理教材内容涵盖面广,编排复杂化,符合当前新高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2]。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借助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将教材知识点进行综合整理,直击问题核心,围绕教学重点进行问题辐射,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通过对上述教学内容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师可以明确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为:能够根据图片准确判断不同地貌特征,并简单描述判定缘由。针对教学重点,教师可以由易到难设置问题链,逐步深入问题核心,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明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实现学生对综合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本节课我们学到的常见地貌类型有哪些?”针对这个简单的问题,每位学生都能快速地说出:“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接着提问:“观察这张图片,请说出其符合哪种地貌特征?并阐述该地貌类型的成因。”学生根据自身已经掌握的知识,了解到喀斯特地貌,具有可溶性岩石,在一定条件下,可溶性物质溶于水,然后重新沉淀沉积,在地表或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具体体现为地上奇形怪状,地下溶洞。河流地貌形成是当河流流经山区,侵蚀河谷,形成“V”形河谷,流出山地时形成“S”形河道,河流入海或入湖处多发育三角洲。风沙地貌干旱,由于风蚀形成风蚀柱、风蚀蘑菇等。海岸地貌受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崖、海蚀平台等。对于图片显示的地貌特征,学生很容易判断其属于何种地貌,并能简单阐述不同地貌形成的原因。最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向学生提问:“这些不同的地貌类型分别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并查阅相关资料,明确不同地貌特征以及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得出不同地貌特征所处的环境,实现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三、细化地理问题,驱动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高效开展,离不开教师对地理问题的细化,只有在更接近教学目标,体现地理知识应用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问题解决教学的优势,助力学生高效地学习[3]。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考虑知识点间的连贯性和递进性,让学生巩固旧知识,理解新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自主探究能力[4]。

在“常见地貌类型”内容教学中,喀斯特地貌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所涵盖的细节知识点较多,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对这部分内容进行问题解决教学有助于为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深度掌握和运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地理教材中针对这部分内容设置了一个活动:“分析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针对这个活动,教师可以借助本节教学内容细化地理问题,让学生在具体问题分析解决中串联不同地理知识点,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高效的知识掌握。根据活动,教师可以提出细化的地理问题:“1.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有哪些要求?2.贵州平塘属于哪种地貌类型?3.这种地貌类型具有哪些建设优势?”4.通过这个活动的分析,你得出了哪些感悟?在对地理问题进行细分后,学生有了更为明确的学习方向,并需要借助多种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掌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获得更丰富的学习收获。

在对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中,学生需要借助资料查询和分析,解决第一个细化问题:明确球面射电望远镜是为接收射电信号而建设的,首先其直径大,且最好成“碗状”,以便解决后期开挖工程量的问题。其次,球面射电望远镜怕水,要确保其所处位置不能产生积水,最后要避免外界信号干扰,确保其准确接收宇宙微弱的信号。对于细化问题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了解到贵州平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岩溶喀斯特地区。对于细化问题3,针对球面射电望远镜的选址要求,学生仔细对比了喀斯特地貌,发现贵州平塘大窝凼所属的中亚热带岩溶喀斯特地貌完美贴合了球面射电望远镜的选址要求。首先,其“巨碗”地形可以满足其直径和施工要求。其次,选择的这一地形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不会造成积水。最后,大窝凼地处偏远,不会受到周围无线电的干扰,可以完美贴合球面射电望远镜的选址要求。在对地理问题细化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让学生顺着问题思路去进行相关知识的获取,实现高效的学习目的。

四、小组合作探究,提出问题解决方案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与其他人合作中对问题进行思考、实践和解决,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问题解决思路,在相互间的思维碰撞中,激发灵感,活跃课堂氛围,实现学生学习效果和合作能力的提升,助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5]。

在“常见地貌类型”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河流入海或入湖处,泥沙淤积形成的三角洲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对该地貌特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貌形成的地形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地貌去进行问题的解决,并在问题解决中复习地貌形成的原因、地貌形态,并结合我国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讨论,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获取。

例如,一小组经过讨论,选择喀斯特地貌对人们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进行问题解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是组成地壳的可溶性岩石被水溶解带走,又重新沉积形成的地貌类型,有地上、地下两种。喀斯特地貌由于长期受到流水和风沙的作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当地耕地面积减少,且土地贫瘠,不利于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喀斯特地貌所形成的山峰和地下溶洞造型各异,千奇百怪,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赋予了当地独特的景观特色。为此,广西、贵州、云南等典型的喀斯特地区目前成为我国最为火爆的旅游景区,受到来自全世界人民的青睐,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五、完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问题反思

传统的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是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成果的最终呈现[6]。许多教师过于重视评价的即时反馈效果,却忽视了评价的重要引导作用。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判,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总结,在查漏补缺中完善自身知识掌握,提升自身学习能力,为接下来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过学习,学生了解到本节课所学内容围绕四种常见的地貌类型开展,并能够简单描述不同地貌形成的原因以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但是学到的知识需要具体到运用中才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引入历年的高考真题或者其他练习题,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在练习中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要对练习题进行分析解读,了解这道练习题考查的是单一知识点还是混合点,自己是否能够根据学到的知识进行解答?如果不能解答,问题出在哪里?是自己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还是对于综合知识运用的理解不足?通过在练习中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可以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改进和完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评价和合理引导,根据学生实际练习情况进行言语引导,并在考点上进行拓展延伸,激活学生解题思维,让学生顺着知识点考查方向去进行深入思考,摸索出题人对知识点的考查深度,为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借助学习过程中的练习题检验评价,能够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运用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帮助学生更好应对地理问题,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自信心,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

结束语

高中地理课堂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同样也是落实新高考要求的重要举措。为此,高中地理教师要立足新高考改革要求,认识到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定位问题核心、细化地理问题、采取小组合作探究以及完善教学评价等手段,在实践中落实该教学模式的应用,以助力学生高效地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万璋.高中地理课堂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4(3):43-45.

[2]吴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6):221-223.

[3]陈攀.高中地理课堂“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J].高考,2023(5):137-140.

[4]顾引兰.“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的策略[J].名师在线,2022(21):25-27.

[5]周向东.“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内蒙古教育,2020(6):95-96.

[6]周建军.“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求知导刊,2019(39):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