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强调提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要“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让课程内容结构化,促使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得以落实”。教师应转变课程教学观念,主动将大概念视角作为课堂教学角度,整合课堂教学内容与活动,形成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任务、以大概念为引领的综合性课堂模式。本文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通过概述大概念教学理念,以及大概念教学在思政课中的实践价值,结合具体课例教学,探索运用有效的实践策略,以推动思想政治大概念教学提质增效。
关键词:大概念;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价值;实践策略
大概念指向核心概念、本质概念,是重建学科知识的重要桥梁,是学科素养形成的关键。在高中思想政治大概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归纳概念知识,让学生在大概念的引领下形成对课程知识的深入理解,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与价值观念,逐渐加深认知和理解,获得良好的课堂学习成效。下文结合统编高中政治必修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课教学,开展教学探讨与实践。
一、大概念教学理念及实践价值
在大概念引领的教学中,学生可以进行综合考察、学习思考,深入发掘学科内核,内化知识、践行认知,有效迁移学科知识,逐步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念、思想认知、自觉行为。
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落实大概念教学理念具有鲜明的教学实践价值。其一,有助于优化课程教学模式。高中政治课大概念为引领的教学模式更强调知识的整体性、教学的系统性、活动的连贯性。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以往知识碎片化的情况;也能让学生对课程知识形成更形象、直观的理解[1]。其二,有助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将制订结构化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课堂情境与学习活动,形成有机整体,实现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大概念视角之下的政治课堂教学,教师会创设真实情境,围绕大概念主题,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以多样化方式开展学习,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会整理所接收到的信息,建构外部事物、属性与知识之间的关联,在大概念的引领之下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与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其三,有助于促进跨学科知识融合。新时期育人背景下,我国教育提出了跨学科教学的要求。在高中政治课中,教师以大概念为引领展开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大概念教学的统摄性与引领性,依托大概念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内容,形成核心明确的跨学科内容体系。教师在大概念引领之下发掘各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可以有效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为进一步落实综合育人、整体教学提供保障。
二、大概念视角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策略
基于大概念视角,教师要想充分体现出单元统摄性与价值引领性特征,就应当根据课标要求准确提炼单元的核心大概念,并且将大概念元素融入教学目标、课堂活动中,作为学生学习支架的中心[2]。这样,才能够让大概念渗透于学生课堂学习的各个方面,让大概念统领的课程知识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高效性。为了更直观地呈现大概念视角下的思政课教学情况,在此选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课为例进行探究。
(一)依托课标要求,提炼单元大概念
教师要想组织高效有序的大概念教学,就应当先确定本单元的核心大概念。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对高中各必修教材、选修教材各单元内容的阐述,结合社会现实情况,凝练出能够统摄单元整体,也可以体现现实特征的大概念,作为本节政治课堂教学的总领要素。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必修四第九课内容,新课程标准中对这一部分的教学要求阐述是:“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由此可见,本节课重点在于对学生文化认同感、文化自信的培育。结合党的十九大会议报告中的相关阐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可见,“文化自信”这个概念既符合本节课的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也符合现实社会中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要求。因此,教师可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作为本次政治教学的核心大概念。
(二)大概念引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确定核心大概念之后,教师应当以大概念为核心,对教材内提及的知识点进行整合,构建出以核心大概念为统领的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体系,具备系统性与整体性,可以为学生自主探索本节课内容提供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核心概念,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根据本节课的核心大概念,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包含的具体文化形式,如特殊时期产生的革命文化、现代社会发展中生成的先进文化、中华数千年逐渐丰富的传统文化等;还要将文化的传播路径、文化的生成、文化的作用与文化自信等内容整合进来,进一步形成知识体系。之所以这样划分,是由于: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丰富,是在继承了数千年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在不同时期发展出新的文化内涵。因此,其应当是传统文化与各时期特色文化的集合。2.文化自信,是在人们高度认同本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生成的,是人们对自己所在的国家、民族与社会的高度归属的体现。3.高中生应当在树立文化自信的同时,形成多元化的文化观念,能够正确对待不同的外来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始终坚定维护中华文化的地位,能够正确辨别文化的积极性与消极性,尊重多元文化,认识到文化差异。
按照这个思路,“文化自信”主要构成包括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与深刻理解、对特殊时期所产生的文化的政治认同、对现代社会文化的理解。同时,应当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彰显文化态度,即认识文化的民族性特征、多样性特征,积极参与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正确理性对待外来文化。
(三)凸显目标育人导向,渗透大概念
大概念视角之下的高中政治教学应当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目标应当指向大概念且具备育人导向。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的思想素养发展情况、我国教育对高中生价值观念发展的要求,综合性分析,在整合学科大概念与核心知识的基础上,制订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核心大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尽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已经明确强调了“文化自信”,学生在各种网络平台上对“文化自信”也有所了解,但是由于高中生的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处于发展阶段,自身经验不足,对文化自信的认知可能较为片面,且容易受到其他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课程目标的设定应当充分考虑高中生文化自信的发展需求。按照这个思路,结合上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知识体系,教师制订目标为:1.能够结合特定历史背景(丝绸之路)理解文化的意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进行概括,能够发散讨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八个字,能够对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的价值进行归纳;2.让学生能够探究丝绸之路在革命中发挥的作用,了解革命文化,对革命文化形成认同与理解;3.能够多角度分析“新时代‘一带一路’与丝绸之路之间的关系”,锻炼学生的论证与分析能力;4.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路径,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与认同。
(四)凸显单元统摄性,整合课内外内容
在高中思政课中,教师立足大概念角度开展教学,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课堂知识之间的关联加强,课程知识与整体意义有机融合。大概念角度出发开展的教学活动,促使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知识传授为主要任务的形式发生变化,促使高中政治的课堂教学不再是讲解一堆零散的概念性知识,而是形成以大概念为核心的整体性教学格局,让学生能够从整体角度认识与理解课程知识,促使学生在熟悉知识之后自然地构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形成相应知识储备。学科大概念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教学要求。同时,根据新高考改革要求,政治学科的考试命题角度和综合功能关注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知识综合运用与分析能力。因此,政治课教学更侧重发展学生的综合品质,观察学生是否可以在正确的价值观念引领之下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是否具备综合素质[3]。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课中,课内基本内容包括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综合探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概念教学中,这些内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围绕着学科大概念展开,形成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中心的内容体系。在这样的内容体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充分发挥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师将课内关于文化发展、文化自信与强国、如何发展文化整合起来,同时引入课外资源“‘一带一路’建设”“2020—2024年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数据与发展成果”等内容。这样以核心大概念为统摄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本课程内容,帮助学生生成“知识地图”。教师会以大概念为核心,将不同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根据客观规律与学生因素,将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具有意义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可见,大概念视角之下,学科大概念是其他知识凝聚的“根”,也是学科知识的“整合器”。
(五)体现价值引领性特征,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思想
在高中思政课中,教师立足大概念视角开展教学,其中所具备的“引领学生价值观念发展”作用,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关键特征。高中政治学科的本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渗透给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促使学生逐渐发展社会参与素养。可见,这门课程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课程。这门课程所具备的功能,具体包括:1.引导学生形成对世界的正确认识;2.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认识其本质规律;3.让学生更顺利地进入社会生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大概念视角之下的教学,旨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让政治学科教学内涵更加丰富、育人价值更加显著。大概念教学活动形式表象之下,蕴藏着更深厚的育人内涵,重点在于启发学生的思想、发展学生的道德修养,促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课教学中,教师会有意识地利用大概念及其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获得学生的文化认同。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播放关于“2020—2024年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数据与发展成果”,提出要求:“请对比说说不同文化发展成果背景下,我们文化生活的不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课程知识,自觉产生政治认同,形成相应的政治判断。大概念视角之下的政治课的价值引导性,会随着学生认知的逐渐丰富而日益增强。
(六)引入多样教学手段,生成丰富学习活动
通过整合大概念的知识体系,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科大概念对课堂教学的统摄性作用,根据课程内容为学生创设情境,布置驱动性任务,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以满足学生的学习与探索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本节课的大概念,教师根据这一大概念内容,选择以“丝绸之路”来设计相应的活动情境。在“丝绸之路”情境之下,教师给学生展示古代丝绸之路的“动态地理分布图”“模拟过程图”。在大概念统领的情境之下,教师设计教学活动:1.教师提出问题:“何为文化?”要求学生组建探索小组,完成搜集资料、探索古代丝绸之路发展等任务。在探索环节,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搜集丝绸之路时中国文化的发展情况、国内外文化的交流情况,认识到文化对丝绸之路的作用,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分析与归纳时逐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初步形成文化自信。2.给学生展示近些年建设“一带一路”的真实案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探索“‘一带一路’的构建是丝绸之路的重复吗?”这一话题。这个活动的意义在于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对社会先进文化的认同,发展学生的文化自信。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概念视角之下的高中政治教学,讲究整体性、引领性,致力于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认识大概念,发展政治学科思维与核心素养。现阶段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立足大概念角度,整合课程内容,提出了具备大概念特征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为学生搭建以大概念为核心的探索学习框架,既让大概念贯穿学生课堂学习的全过程,也一定程度拓展了学生的学习与思考空间。今后,高中政治教师应当继续践行大概念为引领的课堂教学理念,积极转变思想,加深对课标要求的理解;同时根据课程内容整合知识体系,强调课程目标的育人导向,构建有助于渗透大概念内容的学习活动模式,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提高高中政治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瑞强.大概念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优化[J].中学课程资源,2023,19(11):36-38.
[2]张俊东,胡矩香.高中思想政治大概念教学的实践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2023(24):72-74.
[3]周洪永.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2024(1):24-26.
本文系2021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资助)“思政一体化背景下党史资源在中学课堂中的运用研究”(项目编号:JSZJ2109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