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2024-09-26 00:00:00白晓峰
高考·下 2024年7期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关键目标。高中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教学也应围绕核心素养进行。本文阐述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探讨了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大单元教学的设计理念。详细分析了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的具体策略,并从教学内容整合、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方法创新、学习活动多样化和评价方式多元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教学反思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教学策略

在21世纪的教育领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包括空间感知、地理思维、人地关系等。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的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及重要性

核心素养具备多元化内涵,不仅立足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亦延伸至学生情感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锻造。具体而言即培育学生多元化层面的综合素质,这包括自主探究、筛选并处理信息、打破常规思维、准确评估、协作共事,以及贡献力量于社会等关键技能。培育学生的关键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持续提高打下坚实基础,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飞速迭代,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才能不断汲取新信息,与时俱进培养综合素质,特别是强调创造性与批NBNuJ5uTW3J3EUWCV+97LA==判性思维,是锻炼其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关键,在现代社会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这些能力将帮助学生有效应对各种挑战,而团队协作意识与社会义务感,则是培养未来合格公民的重要基础[1]。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念为基础的教育思想,来源于心理学范畴。其提倡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与体验,主动地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这一观点提出,求知并非吸纳信息,而是学习者依托个人历史与当前理解,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在高中阶段的地理课教学过程中,这一观点十分重要,毕竟地理是一门包含丰富数据和深奥观念的学科,学生应做到把新获得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体系灵活融合。在高中地理的宏观教学单元中运用建设性教学思维,需要教师周密规划开放式课堂,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掌握与运用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钻研各种地理现象的变迁,如气候变化、城市扩展等,研究这些现象的成因,并分析其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的长远影响。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以人为本的学习教育观是心理学科的一派学说,推崇把教学场所的关注点放在学生心理与个性化需求上,旨在唤醒学生潜在能力,引导学生沿着个性化发展道路前行,源自卡尔·罗杰斯与亚伯拉罕·马斯洛的理念,这一观点着重提出教学活动应聚焦于学生内在潜能的实现与人格培养,并非仅仅知识教授。在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中,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意味着教师得设计一系列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习需要,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课堂教学实践。比如,不妨让学生挑拣那些能够激发探索兴趣的地理题材,进行深入挖掘,如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全球化等话题,此举或能调动学生参与感和学习积极性[2]。

(三)大单元教学的设计理念

以整体单元的知识内容为核心,将教学资料和活动整合在一起的新颖的教学方法,这就是所谓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理念。在高中地理课上,教师往往采用整体性的教学单元布局,这种设计围绕地理学的基本思想与主题展开,如全球气候的变迁、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对资源的整体安排。教师应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涵盖知识传授,也包含技能培养以及价值观念的培育,这些课题旨在激励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投身于项目实践,主动追寻与构建地理领域的知识体系,以此提高学生在该领域的核心能力。在以完整知识体系为单元的教学模式中,强调的是教学手段与评估手段的融合,教师应当采纳一系列丰富的教学手法,诸如团队协作、实例探究、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等,来满足差异化的学生学习偏好。评价学生的方法应当丰富多彩,包括传统的书面测试、富有创意的项目作业、相互评价以及自我思考等多个维度,以此综合评价学生在学术理解、实践技能以及思想观念三方面的进步。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大单元主题

在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结构化教学中,将教育资源融合打造成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至关重要。既能让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又能显著提升学生的素质,深刻把握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以主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要点在于将多种教学资料组织成统一主题结构,此举能引导学生感知不同地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理解地理学领域的综合性和跨越性特征,以“全球气候变迁”为主题的大型教学单元,能够把气象学、经济学、社会学科、环境道德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原因、作用以及即将遭遇的挑战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

在挑选广泛议题时教师应评估其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并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内容应全面覆盖地理学科知识,包括核心观念和手法,并且紧密联系现实世界的应用情境,以“城市化进程及其环境遗留问题”为主题,深入剖析城市地理位置变化、经济与社会连锁效应以及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在设计全面教学内容时,教师必须整合丰富教学材料与核心议题,这涵盖了教学材料、实地考察、最新科研成果以及多种类型的电子版资料,借助这种整合方法,学生能够从多个层面和程度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在教学“水资源管控”知识期间,涵盖水循环过程的基本原理、全世界与地方水资源散布情况、水资源领域的政治经济情况,以及实际的水资源管理实例研究[3]。

(二)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明确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需围绕学生本质能力,融合全局教学内容,全面涵盖理论了解、技能训练、过程技巧学习,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塑造。授课宗旨的首要环节在于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基本知识点和方法的熟练掌握,涵盖了对地理事实的本质、释义、规律以及解析技能的教授,比如,在探讨“气候体系”这一主题的教学章节里,教师应当确立的学习标准包括掌握不同气候种类的特点、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以及气候变化对生态状况和人类文化的广泛影响,与此同时,学生需要掌握如何运用地图、图表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气候数据进行详尽分析。

除了明确的理论概念和技能培养,教学计划还应着眼于学生的探究方法和能力锻炼,这关乎学生如何挑选、解析和评估信息,这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在学术调研和实际问题中,所需的研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本领。比如,在研究“城市发展过程”这一主题时,教师可确立目标指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以及运用数据分析等方法,去深入理解城市化的经济成长、社会变化和环境效应等多个层面。培育目的除了学识与技艺,还应包括培育学生的感情倾向和价值观,这有利于塑造学生作为个体的认知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着重培育学生对地理及社会环境所肩负的责任,加深其对可持续发展及世界公民观念的认识。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中,通过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和工具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借助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科技设备,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深入领会和熟练运用地理知识。情境学习法是一种把学习内容与现实或虚构的环境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仿真情境中学习,提升学习的贴近性和效果。

借助具体实例探究理论与实际联系,这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当学生深入研究如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城市扩展面临的问题等具体地理问题时,便能更深刻地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法则。借助案例研究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辩证分析及决策能力,使其在面对复杂的地理难题时,能够做出更加理智的判断和选择。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互相协助解决难题,以此获取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间的互动积极性,亦助力于培养团队的协作意识及人际交往能力。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方式,学生可以深入研究特定地区的经济成长[4]。

(四)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是关键,因为其能够实质性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空间感知、地理思维以及人地关系的理解。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活动,学生能够将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深化理解并发展关键技能。实地考察是地理教学中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活动,学生直接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通过参观河流、山脉、城市规划区等,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这些地理元素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此外,实地考察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责任感。

社会调查方法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直接与社区互动,研究特定的地理问题,如城市化、移民、社区发展等。学生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或观察来收集数据,然后分析这些数据以理解地理问题在当地社区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这种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研究和分析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参与感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模拟实验在地理教学中同样重要,尤其是在研究那些难以通过直接观察获取的地理现象时。例如,通过使用计算机模拟软件,学生可以模拟气候变化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或者人口增长对城市交通的影响。这类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地理系统和过程,还能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科学思维。

(五)实施多元化的评价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极为关键,这样做能更全面、客观地审视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评价方法不仅映射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考量。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而非只着眼于学习成果。通过对学生课堂参与度、团队讨论以及项目实施环节的直接观察,来实现对评估方法的实践创新,教师通过持续监控,能洞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热情度、团队协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这对塑造学生持续学习习惯和掌握关键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成果考核着重于学习过程结束时的成绩,如期末考试、项目任务或学术文章,这种评价方法,能够检测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领会概念含义的程度,以及应用相关知识和概念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效果评价是直接评价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效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业成长起到关键性作用,让学生自己审视学习经过和结果,不仅能增进学生的自我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学生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深入反省在学习上的长处和短板,这对个人发展和自我提升极其有益,互相评分的方法可以促进学生互动,同学间的相互评价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深度分析和评判的能力,而且还能鼓励学生公正无私地进行评分[5]。

四、教学反思与改进建议

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深入思考是提升教学品质的关键步骤,尤其是在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过程中,这一点尤为关键。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连贯的教学单元中,常常可以观察到学生在学习积极性和技能展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教师需要制定更为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这要求教师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个别需求,全面洞察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所在以及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通过这种方法,教师能够有效地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学资源短缺经常制约教学方法创新和多样化教学活动的脚步,所以,学校管理层应当考虑增加对地理教育的财政投入,保证配备的教学用书和教学设备到位,包括但不限于访问丰富资料库的权利、GIS软件以及现场考察的资金支持,优化这些教育资源,使得教师能更灵活地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教育效果。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策略的研究,发现这些策略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需不断改进和完善相关策略以适应新时代地理教学的需求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田超.基于大概念的地理单元教学研究可视化分析[J].地理教育,2024(4):46-50.

[2]杨欣,郭亚明,孙文华.指向核心素养的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以“城镇和乡村”为例[J].地理教育,2024(2):26-29.

[3]郭瑞峰.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研究[J].华夏教师,2024(5):100-101.

[4]倪娉婷.大单元教学设计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探索:以“河流和流域”为例[J].华夏教师,2024(3):76-78.

[5]陶萧筱,户清丽.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地理大单元设计探索[J].教学与管理,2022(18):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