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考衔接教学策略研究

2024-09-26 00:00:00何贞仪
高考·下 2024年7期

摘 要:新课标是根据高考改革的要求进行调整和制定,高考的改革目标之一是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而诗歌鉴赏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考衔接,可促进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而诗歌作为文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鉴赏诗歌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意识。另外,新课标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诗歌鉴赏是一种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和个性化解读的过程。通过诗歌鉴赏教考衔接教学,可促进学生自学、思考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考衔接教学

诗歌是文学的重要形式,通过学习和鉴赏诗歌,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文学艺术的特点和魅力,培养学生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诗歌是情感的表达和凝结,学生通过鉴赏诗歌,可以引导他们投入诗歌中的情感世界中,感受诗歌所传递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诗歌语言的紧凑和意象的多样性,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诗歌鉴赏,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细致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新课标强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要适应高考改革需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在这方面,采取的一项举措就是教考衔接教学,它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的教学内容,要与高考中对学生进行诗歌鉴赏能力考查相联系、相衔接。

一、解读: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考衔接

从现阶段高考语文试卷情况来看,常涉及对诗歌的鉴赏类试题,而结合高考试题特征和新高考要求,组织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学习,可以提高对诗歌的鉴别和理解能力,更好地应对高考试题,还能积累各种诗歌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丰富解题思路和素材,可以锻炼对语言的细致分析和把握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1]。另外,学生通过诗歌鉴赏,还可以发展自身语文素养、文化修养,培养情感与审美能力,增强人文关怀意识。尤其是高考背景下,诗歌鉴赏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学文化识别能力,增强阅读理解能力。

对于诗歌鉴赏教考衔接而言,广义上的解读有很多种。教学内容设置方面,教师根据高考要求、综合性考试要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详细地进行解读和学习,包括作者背景、作品题材与主题、艺术手法、意境表达等方面的介绍和分析。学习策略培养方面,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掌握分析诗歌的能力,包括理解诗歌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情感表达、研究诗歌的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能力,为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题目做好准备。试题模式训练方面,课堂上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高考模拟的诗歌鉴赏题目解答训练,这方面通常会涉及分析诗歌题材和主题、解读诗句的意义和想象等,帮助学生熟悉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而对于选择哪些教考衔接教学策略,还需教师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并做出针对性筛选,发挥教考衔接教学价值,帮助师生做好应对高考的准备工作。

二、新课标下诗歌鉴赏教考衔接的意义

首先,新课标强调对诗歌文本的深度解读。它要求学生不仅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更要能够探究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包括诗人的情感、思想以及诗歌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等。这种深度解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诗歌,提升鉴赏水平。

其次,新课标注重诗歌鉴赏的审美体验。它鼓励学生通过诗歌鉴赏活动,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审美情感。这种审美体验不仅包括对诗歌音韵、节奏、意象等艺术手法的欣赏,更包括对诗歌整体意境和情感的领悟。

此外,新课标还强调诗歌鉴赏的实践性。它提倡学生通过创作、朗诵、表演等多种方式参与诗歌鉴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诗歌的理解,提升鉴赏能力。这种实践性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与传统要求相比,新课标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审美性和实践性。它不再仅仅停留在对诗歌内容的简单理解和记忆上,而是要求学生能够主动探究、深入理解、积极实践,真正提升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变化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也符合当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三、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考衔接教学策略

(一)结合教与练,提高鉴赏水平

高中生在鉴赏语文诗歌内容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教学中的突破口应该以结合教和练为主。立足课本,带领学生就每一知识重难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提升自身鉴赏水平的同时,通过基础解题技巧的良好掌握,真正实现解题能力的提升,并借助一系列的练习,推动学生解题能力的熟练化发展。

比如,2022年高考新课标Ⅰ卷中的《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在这首诗的鉴赏中,诗中的意象如“百亩蕙”“三秀芝”等背后寄托的情感是什么,由于存在一定的难度,导致学生无法准确判别诗人寄托对友人的美好祝愿的意图。在鉴赏过程中,要深入理解这些意象和情感,把握诗歌的主旨。再如从高考全国卷甲卷中(2018年)的《野歌》(作者李贺)出发进行分析,试卷主要问及“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这两句含义。从这部分内容来看,它是以优美景象的描绘为主,勾勒出了寒冬将去、春风拂柳、嫩绿柳条摇曳多姿的画面,是对诗人乐观、自勉之情的一种表达[2]。对这种试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由于无法准确翻译诗句的内容,所以翻译中经常会出现少翻或错翻等情况,且在翻译后句子也无法呈现出完整性和优美性的效果,学生更难以对诗人借景抒情的感叹进行真切感受,导致学生诗歌鉴赏中的信心逐步丧失。考虑到这种情况,课堂教学环节,就需要教师在学生翻译鉴赏这一薄弱点上加大训练力度,如景物、虚词等翻译,尤其要遵循一课一练的原则,基于教和练的有机整合,促进学生诗歌鉴赏水平的真正提高。

(二)小组合作,落实少教多学

少教多学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其中“少教”指的是教师的教学要凸显出启发性、针对性、创造性、发展性;而多学则强调教师要指导、推动学生的学习呈现出积极性、深度性、独立性。这与新高考强调的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能力不谋而合。对此,高中语文课上,教师要侧重少教多学这一理念构建高效、高质诗歌鉴赏课堂。这方面可采取小组合作模式,立足整体学习,以其学习水平、鉴赏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情况为参照,保障分组的科学性、合理性,同时要求各组成员基于尊重、协作,在小组中就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互相的探讨、借鉴、分享[3]。这种教学能够兼顾整体学生,可针对性提升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鉴赏能力。而通过小组探讨,学生思维、语言表达等多方能力的发展也能实现,诗歌鉴赏能力自然可以得到提高。

例如,学《再别康桥》时,教师实施教考衔接教学的过程中,为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等能力,更好应对高考试题,教师就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立足各组成员,鼓励、引导其讨论、探究诗歌作者思想、情感的传递、表达。而在观察学生讨论、探究过程的情况下能够发现,每名学生的表达方式、思想观点都存在差异,这时需要教师指导各小组选派代表来总结观点,在此基础上由教师来点评各组总结的观点。这种学习,利于各小组、各组成员对他人观点进行了解,能使学生学习、探究深层观点的欲望得到最大化调动,推动他们立足合作小组,深入理解、掌握诗歌,避免面对试卷时陷入茫然无措的境地。

(三)品味意境,认知诗歌美感

诗歌鉴赏教考衔接教学模式的实施中,指导、指引学生就诗歌美感进行学习、领悟,是相对基本且重要的内容,能让学生基于对美的感受,将诗歌精髓、要义牢牢把握好。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才能真正走向深层次。诗歌意境的品味中,最基础的就是对其美感形成深刻认知,而脱离对美感认知的意境品味,只能说是一种对意境的探索,却不能真正达到品味、体悟的效果。

学习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词时,从词的总体情况来看,营造出了一种异常悲凉的氛围,但从词的内容上看,突出的美感也不容小觑,且词中春花秋月、雕栏玉砌都是美好事物的一种象征,但同时也有李煜浓浓的哀伤蕴含其中[4]。学生通过这首词的阅读学习,仅能将词作结构简单读出,并对其华丽辞藻进行一定的了解,但无法透彻、深入领悟其中意境所在。为了改善这种学习现状,需要教师与音乐相配合,选择同名的《虞美人》歌曲进行播放,借助歌曲的旋律使学生心绪被带动,以此为前提再指导学生去品味意境,能让学生在脑海之中或在眼前自然呈现出与当代人、当代社会相隔千年时光的李煜。而学生通过对意境的品味,可以感受到诗歌的独特美和艺术魅力,培养对诗歌的审美情操,提升个人情感修养。这对于学生应对新高考中鉴赏题目有极大价值,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欣赏诗歌的意境、气息和艺术特征,做出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评述。

(四)诵读经典,领略诗歌韵律

经典诗歌永流传。要想借助学生来传颂经典诗歌,不容忽视的就是指导学生诵读经典。对于学生而言,其与经典诗歌之间有声的一种触摸方式就是诵读。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考衔接教学中,诵读诗歌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学习环节。通过诵读,利于学生领略韵律美,也能推动学生对文字滋味进行反复的咀嚼,这也体现了学生与诗歌生成共鸣、触碰内涵的一种学习状态、一个有效学习过程。

在人教部编版的高二选修上册教材中,有这样一篇文章《春江花月夜》,学习中需要教师有意识指引学生在诗歌朗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这种诗歌自身具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朗朗上口,且即便学生现有文学素养无法支撑其对诗歌意境的全方位领略,但学生通过诵读的环节,也能对其框架中的韵律美生成一种深切感受。这里对诗歌朗诵作用着重强调的原因在于,通过朗诵对学生的感染、熏陶往往会更容易。但需要注意,学生朗诵中教师对学生情感投入的循序渐进引导十分重要,要帮助学生基于对诗歌的理解,通过朗读的反复进行,实现记忆的深刻。这样也可以在学生身上烙印时代独特气息,辅助其后续学习中能够将所学内化为己用,使学生独属于自己的一种风格逐步形成。而学生在真正领略诗歌韵律美的情况下,可以更好地辨析诗歌语言、表现手法,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正确解读诗歌的内涵。

(五)求同辨异,强化学生思维

教考衔接教学是新课标对各阶段、各学科教学所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旨在更好地帮助学生应对考试和发生变动的试题[5]。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教考衔接教学中,不仅需要学生对诗歌内容、含义进行真正的领会、领悟,同时还要促使学生从不同诗歌出发,形成一种求同辨异的诗歌鉴赏、诗歌理解能力,将诗歌精髓牢牢抓住,基于对诗歌所传递情感、所表达内容的了解,能进行针对性的纵向对比,继而达到对不同诗歌异同点的探究目的。

教师在教《蜀相》《书愤》这两首古诗的过程中,通过了解发现以上两首诗中都提到了同一人,即诸葛亮。同时,作者杜甫、陆游在其中传达的一种情绪、精神或情感都体现在国家危亡、忧国忧民上。但这两首诗也存在差异点,通过对比能够发现其中杜甫有一种感慨蕴含其中,而陆游的诗中则有几分豪迈体现了出来。通过这样的比对、分析,驱动学生进行求同辨异,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针对性强化,还可以真正突出诗歌鉴赏教考衔接的价值。这种求同辨异的教考衔接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拓展思维广度和深度。这对于学生应对高考综合题目十分重要,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探讨诗歌主题、意象和风格,提出独到见解和观点,并展示批判性、创造性等思维。

结束语

总之,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考衔接教学,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与能力发展,尤其要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思辨能力和创造力,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更加丰富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随着新高考的提出,未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考衔接教学中,要更注重对各文学时期、各类型诗歌的鉴赏,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诗歌的理解、欣赏力;也要提供学习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提高解题的准确率和效率。另外,通过诗歌实践活动和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应对考试。

参考文献

[1]赵国卿.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与高考如何衔接[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3(4):78-81.

[2]李春香.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学咨询,2019(43):218.

[3]徐烨帅.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0-81.

[4]刘铭.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刍议[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30):85.

[5]付瑕.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J].中外交流,2020,27(21):204.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考教衔接提升学生人文思维品质的策略”(立项批准号:FJJKZX23-11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