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

2024-09-26 00:00:00郭春晓
高考·下 2024年7期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需要教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既要完成基本的语文知识教学内容的传授,还要重视对学生各项语文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培养。其中,阅读在高中语文中的占比极大,无论是实用类文本、现代文的阅读研究,还是写作部分,都与学生的阅读能力息息相关,需要教师重视阅读教学。本文将立足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向,简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几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阅读技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文本内容的结构和要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传递的情感,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不同类型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并在结合写作背景、环境以及作者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对文章表达的观点形成更深刻的体会,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文本内容时提高理解能力,养成独立思考、主动阅读的习惯,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认知,加深对文章主旨的思考,根据个人的观念和想法形成独立判断。这种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为课堂学习和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也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材料中的情感表达,丰富审美体验,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达成预期的语文教学目标[1]。

(二)提高阅读整合和信息获取的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进行阅读教学,能帮助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分类整合。在同一主题或同一个时代背景下,会产生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文章,要想全部阅读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尤其是课外阅读教学中,阅读材料较为丰富,需要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分类,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进行范围缩小和信息筛选整合。同时,学生将所需的背景信息和作者风格信息等进行汇总整合,在阅读中逐渐发现时代特点和风格的类型。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获得了提升,阅读效率也得到提高。

(三)促进语文学科能力的培养和快速发展

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考试中,阅读题型较多。教师进行阅读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阅读成绩,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促进学生对语文学科内容的吸收。教师通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帮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理解能力,这也能加快学生对同类题目的做题速度,了解不同类型的题目在阅读时应抓取哪些关键点,提高学习竞争力和语文的应用能力。

(四)加深学生对优秀文化的了解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内容上覆盖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文学体裁和形式,学生通过对不同类型文本的学习,能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人的传统价值观,探索不同的现代诗歌的风格和主题,对行文结构和语言特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此外,学生还能接触到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戏剧作品,在欣赏和阅读中感受戏剧艺术的特点和风格,加深对优秀文化的了解。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接触更广泛的阅读文本,拓展覆盖面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众多教师已经不局限于教材内容的阅读教学,而是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选择范围,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文学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古诗文、现代诗歌、小说、散文以及新闻等,为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和审美能力打下基础,让学生能扩展阅读面,接触到更多类型、不同角度的文学知识。目前,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已经是一个较为明显的阅读教学方向[2]。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应用

目前,大部分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注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并发表个人观点和见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大方向,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热情。语文教师还应持续按照这一发展方向进行阅读教学,更加注重将阅读与写作、演讲等实践形式结合起来,逐渐让学生将阅读所得转化为自己的思考和表达。

(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阅读材料中的思想和观点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其中包含着各种思维的碰撞。目前,众多语文教师开始在知识传授和教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思考,逐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也是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向。比如,在近代文学的文本中,教师应教导学生不能只以如今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应注意结合时代特点和作者生平进行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们的想法。同时能结合自身的想法和态度进行创新思维和想法的表述,对复杂的问题进行独立分析和判断,实现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四)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明确本节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设定好希望学生达到的标准,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技巧,比如预测、推断、总结,教师将具体的阅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融合,在阅读时间和教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使用阅读技巧,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逐步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3]。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能利用所学的阅读技巧和策略进行自主阅读,提高阅读的速度和准确性。在考试中,需要学生独立完成对陌生文本的阅读理解,将教师传授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实际应用到题目中,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观点,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应对阅读题目的基础能力,使学生在应用中更加从容。

以《短歌行》为例,这是一首较长的诗歌,因为作者曹操是历史上的名人,教师可以简单讲解一下曹操的生平,着重点明在《短歌行》写作的背景中他对贤才的渴望,使学生预测并推断他在诗歌中运用、引用的典故有什么用意,诗中又包含了曹操怎样的情感。在对诗歌的阅读和理解中让学生了解阅读技巧的使用方法,教师将表达情感相似的诗歌进行同类对比讲解,使学生能更加熟练地应用阅读技巧。《短歌行》的篇幅较长,教师通过对写作背景、作者观点、整体结构以及写作脉络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把控阅读学习的流程,能够通过分析以及对阅读技巧的应用,提高阅读同类型古诗文的速度,在不同文本的阅读中能以更快的速度获取更多信息。

(五)根据阅读材料类型,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

课内外阅读材料往往较为丰富,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4]。例如,对于情节较为复杂、高潮迭起的文本内容,教师可以采取“悬念调动法”,利用设置悬念的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对于结构简单、内容清晰的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故事梗概法”,将文章的主旨在文本中画出对应语句,使学生掌握好文章的大意,以便后续进行深入阅读;对于较为枯燥或内容不够清晰明确的文章,教师可以通过收集多个渠道的图片、视频资料,将阅读与音频、图片相结合,运用更加有趣的情境导入手段和新型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以《拿来主义》为例,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在阅读上较为清晰直观,但议论性的文章有鲜明的针对性,且本篇文章在结构和论证方法上拥有较为新奇的特点,教师可以针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带领学生梳理文章脉络。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为何要实行“拿来主义”,在文章中画出对应的语句文段。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文章结构,使学生了解作者在论证时使用的驳论方法,明白错误观点的内容,深入了解拿来主义这一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在对结构的把握和论证方法的学习中提高自身阅读能力,更好地应用阅读技巧。

(六)巩固阅读技巧和方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训练,使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在教师带领阅读的过程中逐渐了解阅读技巧的使用方法和范围,再利用对多类型阅读文本的训练,巩固阅读学习的技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文章,掌握文章的梗概和脉络,通过精读掌握阅读技巧,在字字句句中揣摩作者的语言特点和意图。

以《故都的秋》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学生阅读了解郁达夫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使学生学习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品味语言特点和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章的前两段总写,中间部分分写,最后两段总写,体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美和眷恋,衬托出作者的心境。这种情感的理解和剖析会使学生在遇到同类文章时,能快速做出判断和反应,在训练中提高阅读能力。

(七)采取多样的阅读形式,开展分段阅读、对比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阅读形式。分段阅读与对比阅读都是较为常见的阅读教学方法。

一方面,对于教材中较长的文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分段阅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文本内容上,避免学生因文章内容过长产生厌倦心理[5]。在每段阅读前,教师应带领学生通过关键语句和段落关键词预测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在阅读后,对预测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结构,提高对阅读技巧的应用能力。以《雷雨》为例,节选文本中的人物关系复杂,周朴园和鲁侍萍对峙的场景在人物行为转变和性格冲突上极为鲜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合作阅读,选择合适的学生分别扮演周朴园和鲁侍萍,使学生在表演中感受到周朴园的冷酷和自私,对戏剧冲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拓展阅读的深度。

另一方面,统编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阅读文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将部分文本按同一特点进行分类,如同时期、同作者、同风格、相似的写作手法等,教师在抽离出文本的共同点后,将具有同类特征的文本引入语文课堂中进行对比教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本进行对比阅读鉴赏,分析文章之间的异同点,了解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在描述或某一特征上具有一致性、行文中却不甚相同的情况,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开阔的阅读视野,扩大阅读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思路,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以《归去来兮辞》和《兰亭集序》的对比阅读为例,两篇文本的阅读内容均为古言,在阅读中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特点,在了解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进行翻译。两篇文本的共同点在于语言虽经过锤炼,但不追求浮华的风格,也不堆砌辞藻、滥用典故,而是将作者的思想自然地融入行文中,文辞精致淡雅,又具有自然清丽之美。不同点在于作者表达的情感有所区别,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表达了自己在辞官归田后的欢欣,也透露出对生命与自然的思考,带给读者以生命的感悟;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则是通过描写曲水流觞之乐,延伸到对悲欢、生死的感悟,在思考上富有哲理性,引人深思。在两篇优秀的文本阅读中,学生可以灵活应用阅读技巧,将文本内容、结构、语言特点、表达情感理解得更加深入透彻,大幅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八)分层划分阅读材料,定期进行评价反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阅读学习情况,分层提供多样的阅读材料,包括新闻报道、散文杂文、文言文、科技医学专业文章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阅读文体和类型上有更多的选择权,能够不受限制地在各种类型的文本中实践运用所学的阅读技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逐步提高阅读材料的复杂度,让学生能灵活且深入地实践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6]。另外,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及时的反馈的评价,可以通过阅读测试题、随堂提问、课堂表现等方式,鼓励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阅读学习中,对于不足之处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用更加多样、易于理解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选择文言文类的《陈情表》、诗歌类《大堰河——我的保姆》、戏剧类《窦娥冤》等不同类型的文本,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渐能不受文本限制,在不同类型、风格的文本阅读中抽离出最本质的特点,掌握作者想传递的思想情感,通过系统的阅读,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和技巧。教师在学生完成阅读后,为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了解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地进行调整。

结束语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在阅读和精读文本内容中获得乐趣,不仅能掌握语言表达、修辞手法和文本结构的应用,还能将这些知识和技巧融入对文章的理解中。通过阅读技巧的培养与实践,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沈欣蕾.高中文言文单元思辨性阅读教学实施策略:以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为例[J].汉字文化,2024(12):120-122.

[2]金晓玲.引导学生悉心品读,体验散文之美:以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为例[J].语文世界,2024(18):20-21.

[3]吴琼.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世界,2024(17):79-80.

[4]崔丽.构建生态化语文课堂,提升语文核心素养[J].语文世界,2024(17):53-54.

[5]贾敬杰.整本书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高考,2024(17):37-39.

[6]郑云.“导学诱思、融考精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高考,2024(17):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