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文明倡议:推进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中国方案

2024-09-26 00:00:00云新雷夏立平
国际展望 2024年5期

【内容摘要】以四个“共同倡导”为主要内容的全球文明倡议不仅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还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思想,更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的全球文明观。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既守护了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应然法则,为不同文明破解“文明冲突论”提供了根本遵循,还顺应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世界各国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更回应了发展与安全的时代主题,为国际社会共建人类文明百花园贡献了中国方案。在推动和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国际进程中,中国需要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国际法治精神,落实联合国《不同文明对话全球议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合作,共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使命;建立国家间文化合作机制,丰富各国民间人文交流内涵;创设全球性的文明对话平台,推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关键词】习近平外交思想全球文明倡议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多样性

【作者简介】云新雷,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西安邮编:710065);夏立平,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二级教授(上海邮编:200092)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68-(2024)05-0130-16

【DOI编号】10.13851/j.cnki.gjzw.202405007

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以来,随着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带来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人类社会日益进入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面对不确定的世界对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造成的多重挑战,习近平在2023年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作为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全球文明倡议着眼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为推动人类现代化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正能量。对此,中国学界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全球文明倡议具有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给予了高度肯定。严安林等认为,全球文明倡议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构建新型文明关系、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及推进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吴志成认为,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充分彰显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为促进全球文明治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邢丽菊等认为,全球文明倡议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强大支撑,对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蒯正明认为,全球文明倡议从不同维度回答了推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具体要求,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注入非常强大的正能量。

二是对全球文明倡议的世界意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探讨。卢光盛等认为,全球文明倡议在对世界作出巨大理论贡献的同时,树立了新时期全球和平外交典范,引领和推动了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促进世界各文明协调共生发展。杨越明认为,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更多国家将通过自我道路选择共绘人类发展新图景。高正礼等认为,全球文明倡议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其底气和力量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色。陈志敏等认为,全球文明倡议从关系、价值、发展和行动四个维度对中国倡导的全球文明观进行了系统表达,也为塑造积极的文明互动理念、重构良性的国家间互动模式以及在双边、地区及全球层面构建新型文明关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三是对全球文明倡议的生成逻辑及价值意蕴作出了深入阐释。朱中博认为,全球文明倡议基于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指明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基础支撑,形成了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的理念体系。王枫桥认为,全球文明倡议是习近平从文明发展现实出发,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华民族文明理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不仅凝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交往的思想智慧,而且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文明发展现实的科学认识。张新平等认为,全球文明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文明发展领域的生动体现,为人类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协调推动文明发展擘画蓝图,为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指明了方向。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到,当前学界对全球文明倡议的研究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但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看,既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和深化,尤其是对全球文明倡议的理论品质及其具体实践的阐释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深化。有鉴于此,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明确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背景及目标,阐释全球文明倡议的主要内容及理论品质,论析全球文明倡议的时代价值与意义,提出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中国路径及行动。

一、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背景及目标

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以百年变局下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内含的文明秩序观为重要背景。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处在一个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全球化时代,也日趋进入一个多样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时期。而要在人类社会更高水平的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多样文明的交流互鉴,就需要一种全球性、结构性和法理性的文明秩序观。

所谓全球性的文明秩序观,是指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必须尊重世界范围内多样文明共存的客观现实。在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中,文明多样性始终是内在属性。这是因为多样性的自然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从根本上决定了多样文明的客观存在。检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不论是曾经光辉灿烂的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还是近代以来强势崛起的西方文明,抑或世界上唯一未曾断流的中华文明,无一不印证着人类文明多样共存的基本形态。时至今日,在这个由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构成的现代文明世界,已经有80多亿人口、2500多个民族和5000多种语言,这足以说明不同的文明只要相互尊重,就能在交流互鉴中实现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

所谓结构性的文明秩序观,是指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要积极推动地区和国家文明共同体的演进。从地域角度看,若干地理上接近并相互依存的国家由于共同的历史、语言、宗教而形成相同或类似的地区文化传统,这些基于地区文化认同的国家就会逐渐具有地区国家文明共同体的显著特征。正是在此意义上,塞缪尔·亨廷顿(SamuelHuntington)将后冷战时期的世界划分为八种主要文明,即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强调推动地区国家文明共同体的演进,是因为人类文明交流需要各种不同文明在保持自身价值的同时,学习与借鉴其他文明,最终实现跨地域和超时空的文明共荣。

所谓法理性的文明秩序观,是指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必须以国际法治文明为指向。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根本标志,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路易斯·亨金(LouisHenkin)指出,“在各国的关系中,文明的进展可以认为是从武力到外交,从外交到法律的运动。”究其本质,在于利益是法理之源和法理之本,多元利益的竞争与冲突产生了法律命令,并进一步体现为法律责任。因此,在一个人类利益深度融合且责任共担的世界,各国只有基于国际法治文明而来的国际法律规则体系,才能确保作为人类文明实体的各主权国家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利益,进而将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与世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最终保障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与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度关联。在人类文明的现代化历史潮流中,探索和实现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应有权利,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一百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不仅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还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主要体现为国内、国际两个维度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其一,就国内维度而言,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性文明。主要包括:在物质文明建设上,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政治文明建设上,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强国建设,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在社会文明建设上,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美丽中国建设。其二,就国际维度而言,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五个世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体性文明。主要是指,在伙伴关系格局上,坚持平等相待、互商互谅,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在安全格局上,坚持公道正义、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在发展格局上,坚持开放创新、包容互惠,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在文明交流格局上,坚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在生态格局上,坚持尊崇自然、绿色发展,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一重大论断。显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色,也拓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当代中国的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

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对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提出了文明之问,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不仅顺应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需要,也赋予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携手推进现代化的实践以新的文明内涵。这意味着,作为当今世界的重要文明力量之一,中国提出并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不仅为动荡变革期的世界注入了稳定性和可预见性,而且为国际社会共建人类文明百花园贡献了中国方案。

二、全球文明倡议的主要内容及理论品质

全球文明倡议以四个“共同倡导”为主要内容,即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征程上,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并付诸实践,既满足了新时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强国的国内需求,又满足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国际需求,始终展现着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的理论品质。

第一,全球文明倡议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且保持突出的连续性,这是因为中华文明始终扎根中华大地,具有独特的文化基因。文化基因是指对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心理底层结构和思维方式。其中,思维方式是文明的深层次内容,不仅反映着文明的根本特征,而且对整个文明的发展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而最能体现思维方式的是包含在文化之中的核心理念。2022年5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结合习近平关于中华文明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可以认为中华民族长期坚持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就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

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与宇宙万物共生共存关系的哲学理念。人与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涉及的四个命题包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要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人性的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调谐等。从现代科学与生态观的视角来看,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实际上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价值追求。

二是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和平、和睦、和谐关系的基本理念。“和”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深深铭刻在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还生动体现在中华民族与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友好交往中。这种倡导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和平、和睦、和谐的文化理念既创造了历史上中国与周边民族与国家之间的“人和”氛围和“胞波”情谊,也推动了新时代中国始终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三是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不同文化及文明多元一体关系的世界理念。每一种文化及文明都有其不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这是因为作为文化及文明创造主体的民族或国家大都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依赖不同的生产方式、传承不同的历史传统。比如,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就是因中国古代各民族及其不同文化长期交流、碰撞、融合而形成,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同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既要允许不同文化及文明存在差异性,也要推动多元文化及文明之间的包容性发展。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只要不同文化及文明之间能够多元共融,人类文明就能在历史发展中谱写更加绚丽的文明华章。

四是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与人之间性善关系的人本理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的人本思想就是围绕如何做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而展开的,特别是孟子有关性善论的诸多论述,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思想。该思想立足于人心和善的终极价值,认为仁、义、礼、智四个道德品质是人性所固有的,人应该将其发挥出来,从而实现“人性的回归”。这意味着,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要求人们以“和善”的行为准则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行善”的道德伦理达致“圣人”般的至高境界,最终在道德教化和感化中实现人心和善与人性本善的回归。

第二,全球文明倡议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文明思想是基于唯物史观形成的,其思想观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物质生产是文明形成的根本前提。马克思主义认为,涵盖文明的物质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都取决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及其物质生产方式,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二,多样性是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各民族和各国家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过程中,生产力的进步和快速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带来的全球化已经使得“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这意味着,不同民族和国家所创造的不同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自身的民族性和特殊性蕴含着人类文明的世界性和普遍性。

其三,实践是文明存在和进步的重要动力。恩格斯认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显然,作为实践的产物,文明意指一种开化、开放和进化、进步的社会状态。而这种社会状态不只是经济基础层面的物质生产、财产所有制等物质文明,还包括上层建筑层面的民主、法治、价值观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正是因为不同民族和国家实践活动的创造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人类文明才得以交流互鉴和发展进步。

其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文明的终极价值目的。马克思主义的文明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文明观,是围绕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展开的。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换言之,基于“自由人联合体”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后的一种新的文明生活方式,是人与人、自然、社会共生共荣共享的社会形态,是文明演进的最终目的所在。

第三,全球文明倡议推动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的全球文明观。在一个世界各国各文明普遍交往的时代,不同的文明应该秉持何种交往理念,是主张文明高下、文明优劣、文明隔绝、文明冲突,还是坚持文明平等、文明互鉴、文明对话、文明包容。显然,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观,也是21世纪人类文明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为此,新时代中国提出“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具体而言,文明平等是指不同文明之间没有所谓高低之分、等级之别,而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文明平等强调各种文明都是人类文明中平等的一员,都对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自身的贡献,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这是因为各种不同的文明代表着各民族和各国都有选择其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与自由。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同时,正因为文明平等,不同文明才得以交流,进而带来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与繁荣。

文明互鉴是指不同文明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才能获得新的启示和镜鉴,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说,文明互鉴是不同文明相互交往的精华所在。人类文明之所以万紫千红、生机盎然,是因为文明互鉴蕴含着不同文明赓续发展的有益智慧和营养精华。因此,推动文明互鉴不仅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而且能让世界各国人民共创一个更加美好的文明世界。

文明对话是指不同文明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增进对自身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理解、互信和共鸣。从这个意义上看,文明对话既包括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互动,也涵盖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合作。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心相通在于文相近,而文相近在于文相交和文相流。

文明包容是指不同文明之间不是孤立、静止、隔阂的关系,而是包含着相互融合、共同繁荣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确切地说,文明包容代表着不同文明共进共享的理想状态,是文明多样性的内在追求。因为只有文明包容,不同文化、国情、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才能尊重差异、相得益彰、相互成就,所以文明包容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显著标志。正是由于包容,不同文明才有彼此交流互鉴的深沉动力,也才能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融合与发展,最终推动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和探索性创造。反之,人类文明就会沦为一种单一性文明或逐渐走向衰落,甚至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中。

三、全球文明倡议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作为新时代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既从宏观层次回答了“世界需要什么样的文明理念、各国怎样实现交流互鉴”的时代之问,又从微观视角回应了各国探索现代化所遭遇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第一,全球文明倡议守护了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应然法则,为不同文明破解“文明冲突论”提供了根本遵循。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不论是同一民族和国家内部,还是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始终存在一定范围和程度的冲突。各种各样的冲突不仅出现在相互缺乏了解的民族和国家之间,也出现在相互熟悉的民族和国家之间。而那些表面看似发生的文明冲突,内部实质发生的则是利益冲突甚至权力冲突。回顾大航海时代之前的历史,由于地理环境和交通往来的技术性阻隔以及时代环境的局限,不同文明之间的隔阂、孤立与封闭曾长期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和地区一体化,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已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现实需求,特别是对亚洲各国而言,一部亚洲文明史就是一部亚洲各国人民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史。因此,面对西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裹挟而来的“文明冲突论”,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可谓正当其时。全球文明倡议在守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应然法则时,直指“文明冲突论”固守的西方文明观及其预设性的不同文明交往范式,即亨廷顿所谓的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及伊斯兰文明的冲突将构成冷战之后世界秩序的主轴。显然,在西方国家或国家集团依旧占据优势地位的当今世界,冲突与优越感并存的西方文明观本质上还是西方权力政治思维窠臼在国际文化领域的“话语叙事与话语权构建”,其理论仍然带有浓厚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充满自身历史的偏狭性和预设性。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旨在让不同文明平等相待,以交流互鉴走向共生共荣,反之,世界文明就会被一种“霸权性文明”主导。其严重后果就是国际社会的不平等加剧,也不会拥有一个共享法治文明的人类未来,更遑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的多元文明世界。

第二,全球文明倡议顺应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世界各国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必经阶段,也是一个涉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全球性进程,更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主题和战略目标。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丰富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文明内涵,而且拓展了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毫无疑问,这一重大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文明价值与意义。概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没有在实现现代化道路上丧失自身文明的民族性和特殊性,相反将自身文明的民族性和特殊性予以传承和创新,是中华文明和人类社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产物。全球文明倡议提出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就是为了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明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薪火相传、多姿多彩、返本开新、面向未来,从而助力各国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建设。

第三,全球文明倡议夯实了发展与安全的时代主题,为国际社会共建人类文明百花园贡献了中国方案。发展与安全是人类活动的根本需求,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存续的必要条件。发展、安全、文明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发展与安全就是一种文明标识,而文明本身则内含发展与安全。进而言之,发展是安全和文明的基础,安全是发展和文明的前提,文明是发展和安全的升华。在一个包含发展、安全和文明的当代国际体系中,维护和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普遍安全和文明进步已是二战后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也是联合国的价值所在。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人类社会日益成为一个集全球发展、全球安全和全球文明于一体的复合体系,也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效应日益显现。在这个发展优先、安危与共、文明互鉴的人类大家庭,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各种安全挑战层出不穷和不同文明误解与隔阂加剧的情况,国际社会只有通过共同建立国际法律规范、共同遵守国际法律规则、共同将实现公平正义作为各国之间及国际关系的最大共识,才能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安全,最终建成一个多元文明共赢共享的人类文明百花园。而全球文明倡议所倡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本身就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法治化理论和实践。例如,和平与发展构成国际法的显性价值,公平与正义是人类法律的终极价值,民主与自由是公正的国际秩序的基本要求。

四、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路径及行动

当前,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带给人类社会的不确定性,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和落实不仅有助于推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也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文明大国与其他不同文明国家共建人类文明百花园明确了具体行动方向。

第一,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篇章,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法治保障。一方面,是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以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释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于一体的整体性的现代文明,也是一个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且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文明。进而言之,法与文明的相互关系以及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关系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需要全面依法治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强国的道路上不断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和精华,并对其予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而夯实中国的现代法治文明,为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作出应有的中国法治贡献。

第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国际法治精神,落实联合国《不同文明对话全球议程》。在人类社会的法治文明进程中,《联合国宪章》的制定可谓意义重大且深远。《联合国宪章》不仅奠定了国际法治文明的基石,还促进了文明多样性在世界范围内的法治化程度。比如,《联合国宪章》第一条规定:“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又如,作为《联合国宪章》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法院规约》第九条规定:“每次选举时,选举人不独应注意被选人必须各具必要资格,并应注意务使法官全体确能代表世界各大文化及各主要法系。”换言之,正是基于以《联合国宪章》为根本规范的国际法秩序和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世界各国才得以逐渐奉法而行,相互尊重各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尤其是尊重各国不同的文明及文化传统。这也是2001年联合国大会提出《不同文明对话全球议程》的深意所在,即通过重申《联合国宪章》所体现的国际法治精神,努力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为增进各文明间的沟通和理解、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第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合作,共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使命。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或有形文化遗产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更具共享性,也对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强大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各类民族传统和民间知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之所以需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合作,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精神文明财富,有助于人类社会超越物质独占、消除人与人、社会与社会之间的纷争,进而推动人类文明繁荣发展。在这个由数字化观念与技术应用驱动的信息化时代,世界各国要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及其代际性、实践性、活态性、情境性本质特点,就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共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使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成为世界文化及文明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和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基础。

第四,建立国家间文化合作机制,丰富各国民间人文交流内涵。在当代国际关系中,随着各国外交关系在各领域的不断扩展,基于文化合作与人文交流的文化外交已经成为国家间发展全方位外交关系的重要方式。同其他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安全合作和经济贸易合作相比,国家间的文化合作与人文交流更具先导性、广泛性和持久性等独特优势。比如,作为中美关系史上重要的一页,中美之间自乒乓外交开始的重建文化关系的经历清楚地证明,在具有不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间进行文化交流不仅可行,而且有益。因此,世界各国不仅要增进彼此官方文化合作,还要丰富和扩大各国之间的民间人文交流,如推进教育交流、青年交流和媒体交流。虽然各国推动人文交流的主要目标是扩展国家软实力,但是其结果总是会促进交流双方在教育、科学和文化领域的融合。再者,国家之间的双边人文交流还可能外溢为多边文化合作,并形成跨国文化共同体,最终促进文化国际主义的发展。

第五,创设全球性的文明对话平台,推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数字化、智能化和低碳化的时代,任何事关不同文明对话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国际议程从本质上说都是全球性的,既需要在地理范围上涵盖全球各地,也需要在主体类型上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这意味着世界各国需要创设全球性的文明对话平台,并得到各国政府及其人民的普遍认可和接受。因此,世界各国要在夯实双多边文明对话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将那些不为外界所熟知的社会和群体纳入进来,共同建设多主体、多区域、多领域、多内容的全球性文明对话平台。只有如此,人类文明新形态才能在交流互鉴和多元共享中得以繁荣发展。中国不仅是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者,也是该倡议的践行者。因此,中国既要通过联合国体系继续宣介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意义,还要以开放包容的文明大国心态不断参与和组织不同的文明对话,更要运用融通中外的中国叙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的故事和中华文明的故事。

结束语

在实现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广泛吸取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经验,还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文明倡议正是中国为共建人类文明百花园而提出的中国方案。该方案致力于形成不同文明之间“美美与共”的全球共识,是对各国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的文明启示,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指向。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进程中,中国将始终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全球文明观,与世界上所有热爱文明、追求美好生活的国家和人民携手同行,共建人类文明百花园,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变为现实。

[责任编辑:樊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