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人才培养及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4-09-26 00:00:00王艳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5期

摘要:全媒体时代的特点是媒体形态的多样性和互联互通,信息可以在不同平台之间自由流动,受众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和内容。学术期刊作为科研成果的主要载体,其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度融合发展成为必然。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传播前沿学术成果的学术期刊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学术期刊面临数字化转型、学术信息传播模式的新变革;另一方面,期刊高质量发展对学术期刊编辑在数字出版理念、新媒体素养、信息技术水平、融合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水平、专业化的编辑人才是关键。因此,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在思维、能力上不能仅满足于传统的编辑、加工、出版要求,而是要适应全媒体时代的要求,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在思维方式、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等方面进行转型升级。基于此,文章分析全媒体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指出当前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人才职业现状,以及在提升出版编辑能力上面临的挑战,提出从转变思维、创新编校工作、提升知识服务水平、拓展传播平台等层面构建高校学术期刊复合型编辑人才队伍的路径,以更好地应对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助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学术期刊;全媒体时代;编辑能力;人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5-0211-05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科置科学计划”编辑学一般项目“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人才培养及能力提升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ZKX-20230018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3)》提出,随着科技期刊功能演变和发展衍生,科技期刊战略人才作用凸显。目前,科技期刊战略人才整体仍较短缺,人才结构与科技出版发展的新趋势并不相符。虽然部分学科领域的期刊数量增多,但办刊的力量较为薄弱,尤其是缺乏跨学科、跨领域、复合型人才[1]。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异军突起,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载体、方式、渠道发生了重大转变。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传统期刊的运营模式,还影响着传统期刊编辑人员的工作方式[2]。如今随着媒体深度融合,全媒体时代来临。因此,培养具备互联网思维的跨学科、跨领域、复合型知识结构且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编辑出版人才是全媒体时代的客观要求,对实现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人才职业现状

(一)思维理念滞后

全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需要具备更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包括对大数据的理解、对新兴技术的认知和对信息价值的评估[3]。然而,目前大部分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受传统办刊理念的限制,仍然习惯于“策划选题—组审稿—编辑—出版—发行”这种较为固定的工作模式,不愿过多了解和学习各种新媒体技术和数字化出版模式,缺乏兴趣和探索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媒体与编辑出版工作的融合,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出版质量不高。

(二)编辑能力与出版实践要求有较大差距

编辑工作是一种思想性、学术性、技术性、事务性很强的创造性劳动。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内容不仅体现在开展策划选题,对稿件的审稿、编辑和校对上,还要负责排版、发行等,各环节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学术期刊读者不再满足于纸质版的期刊,而是更倾向于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获取学术信息。这就对编辑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具体体现在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数字工具和技术开展编辑工作,包括创新内容生产、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以及利用大数据提供精准服务等方面,只有充分把握这些新要求,才能促进编辑全面发展。

另外,传统编辑出版都是期刊向读者单向传播,期刊编辑与读者缺少沟通,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期刊发表的学术成果难以满足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4]。在这种情况下,编辑的融合传播能力亟须提升,通过熟练使用社交媒体工具,加强与读者、作者的互动交流,满足读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进一步扩大期刊的影响力。

(三)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高校学术期刊主办单位多为高校,所在部门大多归为教辅部门,受重视程度低,编辑人员边缘化,相关政策支持较少,且包含的学科门类多,综合性强,导致期刊的特色难以凸显,整体质量也难以提升。另外,由于人才管理体制、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期刊出版单位在人员配置、年龄结构、专业发展等方面并不均衡,导致人员职业发展定位不明确,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传统的期刊出版重视专业学科人才,但随着期刊出版的产业化和数字化发展深入推进,期刊出版单位不仅需要精通专业知识业务的人才,还需要懂新媒体技术、具备经营和学术传播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人才队伍中,大多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但数字出版和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欠缺。部分高校开始尝试数字化传播,但都局限于通过数字化平台提供电子版进行传播,与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还有很大差距[5]。加之在引进或培养数字出版人才上的财力、动力不足,缺乏对数字人才的专业培养和创新发展意识,导致高校学术期刊出版转型较慢,高层次复合型编辑人才占比不高,不能适应数字出版发展的需要,不利于期刊高质量发展。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面临的挑战

(一)数字化转型的现实要求

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大多数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进程并不理想,内容生产和学术传播不同步。在传统的期刊出版中,编辑仅需按出版流程做好学术内容的编辑加工和处理,内容生产完成后,对后续的传播和发表后的结果往往并不关注。但随着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深度融合,信息资源呈现多样化,各种媒体形态相互交融,编辑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已远远不能达到现代出版的要求。因此,编辑人才不但要掌握编辑出版专业技能,还要能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工具优化编辑流程,从而实现期刊出版顺利转型。

(二)学术信息传播模式的变革

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和传播范围的扩大,网络阅读逐渐取代纸质阅读,大多数读者已经养成移动化和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全媒体时代,多种媒介平台及相应的衍生产品也成为编辑出版的主要形式,而且越来越受到受众的喜爱。数字技术的发展引起了学术信息传播模式的巨大变革,学术期刊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各种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范围。学术期刊编辑也面临工作场景和模式的新变化,工作模式从简单的案头工作朝创意性工作转变[6]。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必须适应这一新变化,提升创新能力,策划更具吸引力的选题,并不断增强自身的信息意识、主体意识,对各种选题进行筛选、组织和加工,凸显期刊的定位、特色和价值。同时,加强期刊内容的“短”加工、“碎”处理,提供基于读者需求的交互式内容产品,并将其呈现给读者,更好地契合数字化阅读的特点和需求。

(三)编辑信息化转型的迫切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学术期刊面临数字化转型。要实现学术期刊的守正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期刊编辑也要动态调整,进行信息化转型。编辑不仅要具备审编校领域的传统文字编辑能力,还要具备新媒体素养,如数据思维能力、跨学科知识结构拓展、学术创新和服务、大数据应用技术、数字化平台建设和传播等[7-8]。编辑只有加强学习,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不断提升新媒体技能和综合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发展业态,实现期刊发展与个体成长同频共振。

三、全媒体时代高校学术期刊复合型编辑人才培养路径

(一)推动思维创新发展

全媒体时代,期刊编辑应根据新媒体的特点调整和改变传统的编辑思维,着力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把期刊办出特色。

首先,以创新思维开展期刊策划工作。及时掌握学科前沿,在选题过程中考虑读者的实用性需求,并增强期刊专栏的新颖性和连续性。例如,新疆医科大学学报在2023年下半年通过走访调研,征求建议,确定了2024年12个主题的专题约稿计划,在2024年《免疫调控靶点对食管癌细胞恶性表型及耐药性的影响及研究进展》和《新疆特色天然药物防治口腔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专题系列稿件策划实施过程中,编辑通过实践,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策划运营和沟通能力,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其次,以创新思维开展编辑出版工作。编辑要不断提升全媒体素养,加强新媒体应用,将互联网思维融入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9]。例如,新疆医科大学学报就提升学术影响力的具体措施、如何发挥编委会的作用等主题定期组织编辑讨论交流,并基于本刊为医学综合性期刊的性质,探讨如何通过互联网平台,敏锐、快速地发现学科中的热点和重点,以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关联,从而作出优秀的选题和组稿计划,实现编辑出版工作与新媒体深度融合。

最后,以创新思维满足读者的需求。目前,期刊出版的重点已由知识输出转向知识服务,期刊编辑应从服务读者的角度出发,运用各种新媒体,对学术信息进行再加工,通过不断创新出版内容和形式,使期刊承载的信息能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二)提升学术期刊编辑的综合素养

编辑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实施主体,期刊的高质量发展与编辑的素养密切相关。新媒体时代,编辑综合素养的外延也要不断拓展深化。

首先,增强政治敏锐性与鉴别力。高校学术期刊是学术思想的舆论阵地,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和理论性,编辑应注重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坚守意识形态底线,把握学术问题背后的意识形态,避免出现价值失准问题。在日常编辑工作中,应准确辨别编校内容的真实性,切实承担起出版内容的把关职责,同时自觉抵制学术不端,恪守学术诚信[10]。

其次,提升学术素养。学术素养是指编辑要掌握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成果、前沿动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学术鉴别能力,拥有长远的学术发展眼光,能够对稿件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善于发现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一方面,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和编辑出版科学研究,鼓励编辑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参加各种专业学术会议,长期关注学科发展动态,跟踪学术前沿,在与专家学者开展交流对话的过程中了解课题进展,发现优质选题,并以此为基础提供专栏服务,提升期刊学术热度,进而提升期刊的核心影响力。另一方面,要以用户为导向,树立市场意识、用户意识和精品意识。传统出版时代,出版内容的发布需要按照传统模式按部就班地走完所有编校流程才能实施,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学术传播共享的时间少,也无法准确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而在全媒体时代,用户的个性化阅读和需求起着决定性作用,学术内容更要面向用户需求。高校学术期刊的编辑既要做到选题策划的“新”,又要优化栏目设置,打造重点栏目[11]。积极关注国家级、省部级等基金项目的科研进展动态,重视与专家学者、学校中青年教师、科研骨干的联系,为其搭建良好的学术传播平台,主动做好知识服务,并与有实力的科研团队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获取高质量稳定的稿源。也可以定期召开作者读者座谈会,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及对期刊的建议。

最后,提升信息素养。编辑要不断增强对信息的敏感性、辨识性和把握信息的能力,以及精准地分析、选择、利用信息的能力[12]。学术期刊的专业性较强,受众范围狭窄,传播范围有限,传播方式也较为单一。全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更要紧跟时代,通过全媒体手段,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重新设计和组织,形成新的信息,快速、有效地呈现给读者。一是聚焦学术内容的创新。内容作为期刊的灵魂,要在优质上下功夫。编辑要对信息有较强的感知力、判断力和洞察力,对收集到的学术信息进行梳理和辨别,并通过学科大数据分析手段捕捉有价值的内容,辅助期刊的策划选题和出版。二是实现编辑出版形式上的创新。传统的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大量的信息通过文字、符号、图表等形式呈现出来,学术出版依靠纸质刊物传播,周期长、时效性差[13]。在全媒体时代,编辑要善于应用新兴技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工具优化编辑流程,尝试融入不同内容载体和媒体形式,创新内容素材,呈现不同形态,打造多种知识传播方式。同时,可以利用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将传统意义上的文字出版进行多元化衍生,可以对文章重点内容进行处理,也可以在文章中插入延伸阅读的相关链接,吸引读者进行深层次阅读,为作者、读者构建更高质量的交流平台。三是打造融媒体传播平台。高校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加强与国内大型数据库合作,利用其成熟的平台资源和技术优势,实现内容的有效传播;也可以加强自身现有媒体平台建设,如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定期推送相关信息,引导读者和作者关注,促进其转发,进一步强化媒体平台与期刊数字化建设的融合和传播效果。另外,学术期刊还可以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多平台发布,形成传播矩阵和集群效应,可以将涉及实用技术或科研动态、团队介绍、学科进展等的信息制作成音频或视频,促进信息二次传播[14]。

(三)加强高层次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学术期刊要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加强内部编辑的培养与外部人才的引进。

首先,高校学术期刊应从自身实际发展出发,根据编辑的身心特征、认知及专业知识背景,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打造与数字化、信息化相适宜的编辑队伍,优化激励措施,全面推进编辑从“人员”向“人才”转变,推动期刊服务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升。第一,要将新媒体平台建设作为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通过多种媒体平台,使科研成果以最快的时间在更大范围内被广大读者获取,从而扩大期刊的影响力。第二,高质量的学术内容仍是关键。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应以编辑出版的基本功为底子,深度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在服务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培养科研思维,开展科学研究,逐渐成长为学者型编辑[15]。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展示、学术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编辑可以发挥所长,将自身的学术研究、编辑工作和学术服务有机融合,促进期刊发展。反过来,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又可以滋养编辑的发展。编辑可深入教学科研一线,通过开展学术论文写作培训,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写作指导和建议,在做培训的同时宣传推广期刊,可进一步扩大期刊的读者群,并培养一批有潜力的作者群;也可以加强与校内科研团队的联系,挖掘高质量的选题,邀约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为高校师生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学术出版服务。第三,编辑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有效协调和推进期刊编辑工作,提高期刊的编辑效率和质量。

其次,积极引进复合型编辑人才。学术期刊主管部门应按照实际情况完善编辑管理制度,创新编辑考核评价机制,推进学术期刊编辑人才队伍结构优化。目前,高校学术期刊出版部门懂内容建设和推广运营的新媒体专业人员较为缺乏,高校管理层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学术出版理念,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引进数字化人才,加强学术期刊自媒体平台建设和管理。同时,科学细化职责分工,打造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的学术期刊出版队伍。

四、结语

全媒体时代,编辑作为学术期刊发展的主导者,其职责已不同于传统的编辑,应重新做好角色定位,当好学术的传播者,以适应时代的新变革。加强编辑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高校学术期刊应从根本上把握住自身发展方向,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完善编辑管理制度,使编辑队伍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从而促进高校学术期刊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包晓云.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J].科学管理研究,2024,42(2):49-56.

[2] 傅金睿,王雪芬,王永超,等.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人才的培养[J].江苏科技信息,2022(25):9-11.

[3] 毕道慧.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编辑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24,37(2):79-83.

[4] 陈明.数字时代学术期刊出版编辑能力的提升策略探析[J].中国传媒科技,2024,34(4):105-108.

[5] 古明加.学术期刊出版深度融合的现状困境与发展策略研究[J].岭南学刊,2023(6):120-128.

[6] 刘春丽.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转型培育[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7(2):119-124.

[7] 康军.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性价值的提升策略[J].传播与版权,2024(2):13-16.

[8] 郭红明,肖珺.认知与生成: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意识的双重审视[J].中国编辑,2021(7):34-38.

[9] 郝煜,王作利.全媒体时代医学期刊编辑综合素养提升路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3):228-230.

[10] 张维娜,程杰.新时代高校学报编辑核心素养的培育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6(2):122-127.

[11] 龚紫钰,徐延辉.重点选题策划推动学术期刊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J].出版广角,2023(1):30-34.

[12] 李俭国,赵爱清.新时代学术期刊编辑人才的核心素养与责任担当[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6):79-85.

[13] 吴锡微.媒体融合时代学术出版创新发展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1):163-165.

[14] 金雪,舒天楚.智能媒体视域下科技传播的挑战与进路[J].科技传播,2024,16(4):81-85.

[15] 朱玉军.学术期刊学者型编辑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路径[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3,44(3):126-129.

作者简介 王艳,讲师,副编审,研究方向: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