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霸王别姬》作为一部以国粹京剧为题材的影片,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程蝶衣和段小楼之间复杂的命运纠葛。影片纵跨半个世纪的时间线,不仅让观众领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还深刻揭示了历史变迁对个体命运的深远影响。该片斩获了包括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在内的国内外大奖,艺术成就非凡。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电影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可和崇高的声誉,被誉为华语电影界的璀璨明珠。基于影片内容和影响力,文章深入探讨电影《霸王别姬》中的隐喻使用、镜头语言,以及宏大历史背景下所展现出的文学艺术价值。为了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文章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和电影镜头解析法两种研究方法,详尽剖析影片中的关键隐喻和象征手法,细腻深入地探讨历史变迁对个体生命轨迹的深远影响。通过系统分析,文章发现《霸王别姬》这部电影凭借独特的艺术手法、巧妙的隐喻表达和镜头语言,深刻揭示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现象。影片中的每一个隐喻和象征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们不仅丰富了影片的艺术层次,还让观众在观影的同时,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关键词:《霸王别姬》;隐喻表达;镜头语言;历史背景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5-0253-05
从文学的角度来讲,电影是一种现代叙事艺术,它通过镜头语言讲述故事,传递情感和价值观。作为文学作品的类别之一,电影剧本借鉴小说的叙事技巧,来构建复杂而引人入胜的故事世界,还借鉴诗歌和戏剧的表现手法,深化主题,丰富人物形象,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文学性在电影里的表现正体现在剧作层面[1]。而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电影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它通过影像、声音、文字等符号系统向广大观众传递信息,不仅展现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还反映了影片所要表达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
近年来,对经典影片《霸王别姬》的学术研究,聚焦于特定的历史背景。罗桑仁青曾详细探讨影片中程蝶衣这一角色在舞台上的种种变化,深入剖析这些变化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联系,进而凸显程蝶衣“不疯魔不成活”的鲜明人物特征[2]。孙坤赫则从符号学和隐喻的角度出发,细致分析电影中的各种象征性手法。作者强调,要想真正理解电影的精髓和其背后的思想核心,就必须准确地解读电影符号所承载的文化与精神内涵,透过符号的表面意义深入其隐性内涵之中[3]。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研究视角和见解独特,但多侧重于单一的分析角度,尚未全方位、多维度地考量影片中的镜头语言和隐喻手法。鉴于此,本文系统剖析《霸王别姬》中的隐喻表达与镜头语言,进一步挖掘并展现影片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
《霸王别姬》是一部故事性很强的电影,它讲述了两个京剧伶人在时代变迁下的悲情命运。这部影片既考验剧本的扎实程度,又考验镜头语言的运用功底,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讲,还是从传播学的角度讲,都是一部十分优秀的艺术作品。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电影镜头解析的方法。首先,通过系统性文献回顾,收集并整理关于《霸王别姬》的相关研究成果。其次,逐帧分析影片中的关键镜头,识别并解读其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数据分析采用质性分析方法,通过编码和分类,揭示隐喻表达和镜头语言的内涵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隐喻是通过彼类事物的暗示来感知、体验、想象、理解和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语言和文化行为。传播仪式观在隐喻意义上使用仪式的概念,将其当作“看待和研究传播的视角和出发点,以历史的、文化的视角研究人类的传播行为”[4]。在电影中,隐喻通常通过影像符号来体现,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的表意过程。
在《霸王别姬》中,隐喻无处不在。影片主要对一些特定的符号和元素,如戏曲服饰、道具、妆容等,进行隐喻化处理。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叙事层次,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还加深了角色之间的情感羁绊,能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角色之间的爱恨情仇。同时,这些隐喻也为观众提供了广阔的感知与想象空间,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进一步提升影片的艺术价值。
《霸王别姬》这部电影的故事框架就构建在一个深层的隐喻之上。它将中国古代历史人物项羽和虞姬的悲壮爱情故事,作为贯穿影片的情感线索。这一历史故事不仅为影片提供了丰富的情感背景,更巧妙地映射了影片主角程蝶衣和段小楼之间复杂微妙的情感纠葛。在观影过程中,观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古今情感的呼应与对照,感受到影片的情感深度和历史厚重感。
本节的研究聚焦于“学艺篇”。在这一部分,隐喻的运用尤为精妙,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丰富的符号元素,将学艺过程中的艰辛、挫折与希望,以及角色之间的情感变化等巧妙编织在一起。深入剖析这些隐喻,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影片所要传达的深层意义,以及角色内心的真实感受。
在本片中,最重要的隐喻是小豆子“学艺篇”中蕴含的隐喻,这一部分的隐喻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对剧中人物角色的塑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学艺篇”中的隐喻总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断第六指”。这是一段象征意义强烈的弗洛伊德式的“阉割情节”[5],体现了人潜意识里对丧失性器官的恐惧。在弗洛伊德的观点中,神秘和恐怖感源于某种熟悉的但却受到压抑的东西,或者源于被克服的思维形式。具体而言,一方面来自史前时代人类的思维模式以及原始信仰,另一方面则来自幼儿时期的心理[6]。从小豆子的生理上来讲,是妈妈切掉了他多余的手指让其外形更加美观,从心理上来讲,是妈妈亲手阉割了他的男性特征。
第二部分是“烟斗捣嘴”。这个情节发生在那爷让站在井口边的小豆子唱《思凡》选段时,小豆子将“我本是女娇娥”唱成了“我本是男儿郎”,随后那爷和戏班的合作谈崩,小石头(即段小楼)气急败坏,用烟斗捣烂了小豆子的嘴,直到鲜血流出。而后,小豆子再也没有唱错过《思凡》选段的唱词。如果说切去小豆子左手第六根手指隐喻切掉了他的男性特征,使其生理上由男儿身变成女儿身,那这次的“烟斗捣嘴”则隐喻小豆子被小石头当众侵犯。从此以后,小豆子放弃了对男性身份的坚持,将“我本是女娇娥”唱得有声有色[7],这暗示小豆子对自己的性别认知发生转变。
第三部分是“被张公公性侵”。张公公这一角色,原型为历史上慈禧身边的太监小德张,他在影片中象征着没落的封建贵族和昔日的皇族。为了戏班自身的发展与利益,年幼的小豆子被送往张公公的府邸,并任由张公公侵犯。如果说之前的“烟斗捣嘴”是一种意象化、隐喻性的侵犯,那么这次张公公对小豆子的行为,则无疑是一次赤裸裸、具象化的性侵犯。这一情节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不公,也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作出的妥协与牺牲。这件事是小豆子人生中一个重要转折点。让小豆子对人性、权力和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段经历也塑造了他日后的艺术风格和人生观。
第四部分是“收养弃婴小四”。这一部分是程蝶衣为拿回段小楼心爱的宝剑而与袁四爷发生关系后回家途中所发生的事情。程蝶衣在回家途中的巷子里听到了婴儿的啼哭声,或许是出于对婴儿被遗弃的同情,或许是联想到了自己小时候被遗弃的场景,他心中涌起了一股莫名的怜悯和责任感,随即便收养了这个婴儿,并为其取名“小四”。此时程蝶衣的身份默默发生改变,他变成了世俗意义上的“母亲”。
以上四个隐喻所映射的内容分别是发生在程蝶衣身上的“阉割”“强奸”“强暴”“成为母亲”[8],其逐步实现了对程蝶衣人物形象和身份的揉碎和再重塑。
对于电影隐喻的分析本身就是读者基于自身理解和成长经历对电影情节和元素的个性化解剖,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过程。例如“成为母亲”这一部分,有些学者从积极的视角出发,认为小四的出现是为了治愈程蝶衣悲惨的童年,但也有些学者将小四看作邪恶的果实。笔者更倾向于后者,因为从剧情发展来看,小四的背叛将程蝶衣一步步推向了深渊。
在电影制作中,镜头语言是指通过摄影机的镜头所呈现出的画面、运动、光影、色彩等元素来传达信息、情感、氛围和叙事意图的一种视觉表现形式。摄影镜头语言和视域是影视作品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对戏剧电影的艺术表现和传达影片情感、主题具有重要作用[9]。摄影不仅简单记录影像,还要通过特定的拍摄手法和技术有意识地构建和传达特定的意义。它在传递情感与氛围、塑造人物形象、创造视觉美感、形成节奏和张力等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这一小节主要分析影片中所呈现的镜子这一特殊镜头语言。
镜子在《霸王别姬》这部影片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能够将角色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说、不能做的事情表现出来。由于镜子中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得不到的[10],因此可以认为镜子在这部影片中的功能是反映角色的心声。影片通过十分巧妙的镜头语言,将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
第一个部分反映的是角色的内心世界。程蝶衣和段小楼完成表演后在更衣室打闹,袁四爷登门送礼并邀请两位角儿去家中做客。在袁四爷进门之前,镜子中所呈现的是程蝶衣和段小楼打闹的场景,这也是电影展现出的两人成年后最亲密的场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两人的心思和举动是不敢公之于众的,于是通过镜中人的行为来展现。随后袁四爷进门,拿掉了凳子上的霸王戏服,顺势坐在了凳子上。此时现实中三人的站位是程蝶衣和段小楼站在一起,袁四爷坐在两人对面,而镜子中三人的位置关系是,袁四爷强行插入程蝶衣和段小楼之间,镜子反映出袁四爷没有说出口的此行的真正目的,即插足程蝶衣和段小楼的感情。
第二个部分是两场戏中镜子镜头的对比。第一场戏是在演出前程蝶衣知道了段小楼去青楼救菊仙而“打出名堂”的事情,程蝶衣埋怨段小楼没有“从一而终”,此时的镜头展现出镜子中两人的形象,前景是程蝶衣,背景是段小楼;第二场戏是段小楼弃程蝶衣而去,程蝶衣去找袁四爷,同样是在梳妆镜前,同一个镜头,而此时镜子中的前景是程蝶衣,背景变成袁四爷。这体现了段小楼与袁四爷的敌对关系,也预示着程蝶衣和段小楼两人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
镜子在《霸王别姬》这部影片中,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道具或背景元素,更是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镜头语言。它深刻地揭示了角色的内心世界、情感纠葛和命运走向,丰富了影片的艺术层次,提升了影片的人文内涵,也为观众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霸王别姬》这部近三小时的影片主要讲述了一对京剧伶人跨越半个世纪的故事[11]。影片不仅忠于原著的精神内核,更通过影像的力量,生动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物面临的命运抉择与挑战。从清末到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每一次社会历史的变迁都在无形中影响着个体的命运。影片以京剧伶人为切入点,通过他们的视角,让观众看到大时代变革下小人物的抗争,以及他们如何在历史洪流中坚守自己的信仰。这部影片不仅是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还是对历史与社会的深刻反思。
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清政府政权摇摇欲坠,传统观念逐渐开始瓦解,京剧作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重要娱乐形式也在经历变革。在此背景下,小豆子被送入戏班学艺,开始了他的戏曲生涯。影片中的这一时期,小豆子在师傅的严格教导下,经历了种种苦难,如严寒中的基本功训练、对戏曲行当的初步认识等。这些情节不仅展现了学艺的艰辛,还揭示了戏曲艺人为追求艺术梦想所付出的努力,也为后续剧情中程蝶衣对戏曲的痴迷和执着埋下了伏笔。
民国时期,社会风气逐渐开放,京剧艺术蓬勃发展。此时的程蝶衣和段小楼早已凭借高超的技艺成为京剧界的翘楚,其中《霸王别姬》是他俩的代表作。然而,随着名气的上升,两人之间的情感也变得愈发复杂。后来段小楼与菊仙相识相恋,这使原本就微妙的师兄弟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这一时期的选段不仅展现了京剧艺术的魅力,更深入揭示了历史背景下人物的情感纠葛和内心挣扎。
抗日战争时期,整个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在此背景下,程蝶衣为救段小楼被迫给日军唱戏的行为显得十分矛盾。影片中,程蝶衣在日军面前的表演既展现了他的艺术才华,也透露出他内心的无奈和挣扎。这一行为虽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但也彰显了程蝶衣对艺术和友情的坚守,反映了个体在艺术与民族尊严之间的艰难抉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历史遗留问题让程蝶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影片中,程蝶衣因曾给日军唱戏而受到审查的情节,反映了那个时代对汉奸的敏感和严厉打击。这一困境不仅考验了程蝶衣的勇气和智慧,也凸显了段小楼和菊仙对友情的坚守。这一时期的选段展现了历史变迁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以及困境中的人性闪光点。
《霸王别姬》展现了梨园几十年的风云变幻,不仅彰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还反映了戏里戏外的“霸王”和“虞姬”的遭遇[12]。影片中,角色的命运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生动地展现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与挣扎。无论是程蝶衣为艺术而献身,还是段小楼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抑或是菊仙对爱情的执着与牺牲,都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们为了生存和理想所作出的艰难抉择。
《霸王别姬》通过文学性叙事实现情感深度传递。影片通过段小楼与程蝶衣这对师兄弟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和命运起伏,构建了一系列紧张而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这些冲突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还引发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影片对人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特别是程蝶衣这一角色,影片着重强调其对性别认同的困惑、对艺术及情感的执着追求,在突出人物性格的同时,让观众深感同情。影片中的语言,无论是京剧唱词还是人物对白都充满诗意和哲理。例如,唱戏师傅训诫段小楼“要想人前显贵,您必得人后受罪”[13],段小楼评价程蝶衣“不疯魔不成活”,程蝶衣对段小楼表白“说的是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14]等。这些语言不仅丰富了影片的文化内涵,还在情感传递方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独特的传播学手法促进了文化的广泛传播。戏曲脸谱及戏服、京剧唱段、表演念白等京剧形式与电影巧妙结合,通过视听方式展现在大银幕上[15]。这些视觉符号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观赏性,还向全世界的观众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电影作为一种具有普遍吸引力的媒介形式,能够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霸王别姬》通过普世的主题和情感表达,以及京剧这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形式,成功吸引了全球观众,这种跨文化传播策略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总体来说,《霸王别姬》以其精湛的文学性叙事和独特的传播学手法,成功实现了情感的深度传递和文化的广泛传播。这部电影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特殊历史背景下人性的复杂,更让世界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部好的影片是统筹发挥多方合力的结果,好的剧本可以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而巧妙地运用镜头语言和传播学手法是将意象具象化呈现的关键。未来可以从影片隐喻的深化、文化交融下的隐喻、跨文化传播等方面展开研究。《霸王别姬》无疑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影片展现了社会的沧桑巨变,用人性的光辉与矛盾诠释了生活的真谛。该影片是时代的缩影和文化传承的体现,永远激励着电影人不断追求卓越,创造出更多触动人心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 孔大山,王一通,程宇潇.“探索中国科幻电影的另外一种可能性”: 《宇宙探索编辑部》导演孔大山、编剧王一通访谈录[J].电影新作,2024(1):73-79.
[2] 罗桑仁青.李碧华小说及其电影改编折射出的港人人文情怀[J].新闻界,2017(12):67-70.
[3] 孙坤赫.浅析符号学在电影中的隐喻意义:以《霸王别姬》为例[J].大众文艺,2016(1):200.
[4] 刘润坤.互动仪式链:“十七年”时期农村电影放映的社会传播学机制:以延边州和龙县第一放映队为例[J].当代电影,2023(1):116-123.
[5] 张旭.哲学与女性:他者的形象[J].浙江学刊,2005(3):203-209.
[6] 侯阿洁.赛博朋克小说中的恐惧书写[D].武汉:武汉大学,2023.
[7] 王昱伟.《霸王别姬》故事情节和画面设计荒诞性解析[J].新乡学院学报,2023,40(7):58-60.
[8] 苗瑞.当代电影隐喻的多模态认知建构[J].当代电影,2021(3):41-47.
[9] 孙雷,刘则汐.摄影镜头语言、视域在戏剧电影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评鉴,2023(10):164-167.
[10] 韩宇.电影《霸王别姬》镜头语言下的影视叙事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6(14):118.
[11] 包健,王坤茜,高谷兰.《霸王别姬》的符号之旅[J].名作欣赏,2013(29):143-145.
[12] 朱琳,刘畅.聚焦《霸王别姬》的电影形态与格局艺术[J].电影文学,2016(16):120-122.
[13] 罗主宾.从语言角度分析电影《霸王别姬》“别”的悲剧美[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0):145-147.
[14] 张萃.《霸王别姬》台词中修辞手法的评析[J].电影评介,2010(15):49-50,67.
[15] 常珂.传统戏曲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以电影《霸王别姬》为例[J].文学艺术周刊,2023(23):45-48.
作者简介 李海鑫,研究方向:视觉传播。韩佳杏,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