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配音课程教学路径研究

2024-09-26 00:00:00曲少为陈连龙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5期

摘要:在国家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背景下,配音成为一个新兴的就业方向。天然具有思政元素与价值的影视剧配音课程,已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教育的重要载体。文章对影视剧配音课程处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地位与其在专业教育中的重要价值进行论述,分析影视剧配音课程所涉及的影视作品已成为激发当前大学生赤心报国与爱国之情的有效路径,其中蕴含着家国情怀与国家意志、社会公平正义与反腐倡廉、爱岗敬业与崇德向善等思政元素。文章还根据“新文科建设”提出把握价值引领与发挥育人功能的新要求,建议通过开展美育实践活动、融入戏剧表演形式、完善教学设计理念等影视剧配音课程教学路径,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配音技巧,进而形成良性且连贯的教学机制,使大学生最终成长为具有审美意识、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好青年。未来的影视剧配音课程教师仍旧需要深入现实生活,关注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科技元素与艺术逻辑、生活逻辑相结合,将影视文化创新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在帮助学生达到既定学习目标的同时,让影视剧配音课程成为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与主疆场,为其价值观念与精神追求指明方向。

关键词:课程教学;育人元素;影视剧配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5-0263-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西安培华学院党建研究专项课题重点资助项目“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教育的机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PHDJZ2303;2023年度西安培华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本土民间艺术融入创意传播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PHKCSZ202321;2023年度西安培华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项目“影视剧配音”成果,项目编号:03

一、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主干课程的影视剧配音,依据声音表达完成对画面与角色的演绎,具有独特的语言和声音魅力。影mUI5qKT9luwsngVraaB9dQ==视剧配音涉及具有鲜明时代性、政治性、革命性、民族性和真实性的新时代红色影视作品[2],能够在课程思政过程中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思政教育素材,进而激发大学生对语言表达艺术的兴趣,构建声音传播中新的教学与审美体系,最终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有担当的配音人才,这对我国未来配音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影视剧配音课程的地位和价值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配音也成为新的就业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影视剧配音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3],其在整个传媒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因而影视剧配音课程处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地位。

根据影视产业升级要求,影视剧配音课程要涵盖不同类型的声音表达。动画配音是最常见的就业岗位,动画配音演员通过模仿、演绎等手法,帮助动画人物更好地完成表达。纪录片解说员则负责为美食纪录片、人文纪录片等提供解说,通过声音的表达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内容。广告配音演员通过声音突出产品形象,往往夹杂着产品诉求,从而吸引消费者[4]。学习必要的影视剧配音技能,既能帮助大学生丰富中英文词汇量,又能锻炼大学生的台词演绎功底、语音发声与音视频剪辑能力[5]。虽然影视剧配音偶尔受到影片整体基调、人物台词、角色形象、角色动作和口型等的限制[6],不过影视剧配音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影像与声音表达接受心理。因此,当下的影视剧配音课程对播音专业学子及其他专业学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其在专业教育中的重要价值自然得以凸显。

三、影视剧配音课程蕴含的育人元素

“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学生创新思维、人文素质、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塑造。”[7]影视剧配音课程牢牢把握新文科教育价值导向,同时进一步落实课程思政。这是因为影视剧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而影视剧配音课程天然具有思政元素与价值。作为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与媒介,影视剧作品通过配音的表达,发挥思政育人价值。

(一)家国情怀与国家意志的呈现

影视剧配音课程所涉及的红色影视作品已成为当前抒发赤心报国与爱国之情的重要镜语呈现形式。从《建党伟业》《建国大业》到《觉醒年代》《志愿军:雄兵出击》,这些与革命、历史相关的作品通过对不同民族英雄声音形象的塑造,赞颂在国家被侵略、家园被破坏的时代背景下,满腔热血的中华儿女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勇于牺牲的精神,激发了广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热情,极具教育意义。

在电影《建党伟业》中,冯远征扮演的陈独秀为使工人接受革命思想,站在火车头前竭力高声喊出“工人阶级是最高贵的”,这一刻,他身上闪耀着爱国主义的伟大光辉;当他精神焕发地对北京大学的学生传播革命思想时,其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令人敬佩。电影中还出现了蔡锷、董必武、周恩来等勇于担当民族大任的英雄,并呈现在影视剧配音课程中,能让大学生在润物细无声、恰如其分的镜语叙事中[8],再一次感受到“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和献身精神。

(二)社会公平正义与反腐倡廉的展现

要通过影视剧配音让学生得到情感与思想的升华,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原本只是一个小商贩的程勇从最开始的自私到后来的无私,从只想着自己到为其他病人付出,虽然最后被抓,但他得到了众人的感激与尊重。作品将个人选择、价值取向与社会问题融于一体。程勇的故事不仅仅反映了普通个体的守望相助,也让人看到了社会良知的逐渐苏醒、公众对绝症患者等困难群众权利的关注。程勇和吕受益夫妇的对话是电影中非常经典和感人的一幕,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家庭的责任以及面对绝境时的选择。学生在配音练习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挣扎、公众对公平正义和社会道德的重视。

2023年张艺谋执导的反腐电影《坚如磐石》,讲述了中国当下反腐败斗争的故事,其中有一些关于人性之暗和人性之光的经典片段[9]。例如,郑副市长和黎志田的几次会面话里藏刀,极具戏剧张力,每句台词都能给观众带来超强的压迫感;苏建名面对督导组的问询谈话,虽忐忑、紧张,但对案件侦办又有着坚定的立场。这些片段中主要人物的台词表演流畅自然、富有爆发力,向观众展示了反腐斗争的不易。学生通过为这些片段配音,能了解反腐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感受到党和政府对腐败行为零容忍的态度。

(三)个人爱岗敬业与崇德向善的体现

影视剧配音课程涉及的新主流影视作品内容符合学生爱岗敬业与崇德向善的价值追求。

《人世间》揭示了中国变革时代主体性自觉的历史脉络和经验教训[10],体现了中国当代老百姓品行卓正、善良孝顺的美德。剧中平凡的周秉昆坚持自己的梦想,努力经营饭店,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觉得苦就嚼嚼咽了”。在母亲突发脑出血变成植物人后,他和媳妇日夜照顾,硬是将母亲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周秉昆在下岗的困境与下海的机遇中寻找改变生活的契机,乘着改革的春风,使家人的生活得到改善。这是国家快速发展背景下万千家庭的缩影,这样一个在时代洪流中不断摸爬滚打的普通人,面对人生多次起伏动荡,展现了小人物的伟大。

通过配音,大学生能了解到时代变革下周秉昆等底层人生活的不易,他们通过奋斗收获幸福的经历也能带给大学生一定的启发。

四、影视剧配音课程的教学路径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对年轻人吸引力最大,影响也最大”[11]。因此,要通过开展美育实践活动、融入戏剧表演形式、完善教学设计理念,使“新文科建设”中不同学科课程交叉融合,延伸出新的内涵。同时,要让影视剧配音课程成为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之一,使大学生最终成长为具有审美意识、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好青年。

(一)开展美育实践活动,树立大学生的多元审美意识

美育是大学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而审美教育离不开课程这种组织形式[12]。近年来,随着思政教育的逐渐发展,影视剧配音课程应为学生提供以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活动。影视剧配音课程根据学生对美育教育的需求,建构“配音美+音乐美”的实践活动。一方面,结合影视剧配音是口耳之美学的特点,在课堂上让学生系统掌握普通话语音与发声规范,规范进行普通话吐字归音,辨别出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再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呈现出声音之美、语言之美。另一方面,在声音美学的理论基础上,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背景音乐风格,结合影视主题进行配音,使学生在美育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之美,创作出高质量的配音作品,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自觉与审美分析能力。

(二)融入戏剧表演形式,提升大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戏剧表演需要借助演员的表演技巧与强大的情感表达能力,将人物形象与故事以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13]。而影视剧配音也需要学生通过表演来感受人物的情绪与节奏,如果以提升学生的配音创造力为目标开展教学,适当加入戏剧表演训练能达到较好的效果。革命题材剧本是最容易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兴趣与情感的剧本,课堂上选取相应的表演片段练习,能让学生明白配音演员与戏剧演员一样,同样需要表演基础,必须真看、真听、真感受。配音演员与戏剧演员都要将角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不过配音演员“行”的外化全部集中在声音上,只有这样,才能出色地呈现具有交流感与对话感的角色声音。要将家国情怀、人文素养、文化自信、合作共享意识等思政元素融入戏剧表演过程,让学生感受到配音演员是否有打动受众的真情实感、是否有充分的细节把控、是否能让角色“活”起来。

(三)完善教学设计理念,建构大学生的思政教学机制

影视剧配音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既掌握影视剧配音的一般规律、解说词的作用、影视表演的基本理论知识,又掌握话筒等录音设备的使用技巧,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在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分门别类地进行思政元素设计,突出教学章节、教学方法、知识点、思政元素案例、培养目标等内容,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要点。完善的配音教学理念可以帮助教师建构政治理论课、人文素养课、专业提升课“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打造全程、全员、全方位的课程育人格局[14]。中国大部分影视作品具有中华民族的气质与底蕴,浓缩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不同时代的题旨和中华民族的兴亡盛衰[15]。

基于影视剧配音课程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密切的现状,在思政教学计划中,教师可以发挥主流价值引领作用,带领学生欣赏祖国的秀美河山,感受城市乡村日新月异的变化,聆听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运用声音、画面和故事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配音技巧,最终形成一个良性且连贯的教学机制。

五、结语

要通过挖掘影视作品中有关国家、社会、个人的思政元素,结合影视、表演、美学等跨学科课程内容,提出开展美育实践活动、融入戏剧表演形式、完善教学设计理念等影视剧配音课程的教学路径,让影视剧配音课程成为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与主疆场。在选取教学素材时,教师需要扎根现实生活,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关注科学发展,不断反思和改进,将传统文化创新和民族性格塑造相结合,并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海鹏.核心素养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思考[J].人民教育,2023(21):70-72.

[2] 陈连龙,卜一哲.红色影视作品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2):233-235.

[3] 陈连龙.网络大电影叙事语言配音研究:以爱奇艺《摇滚三国》为例[J].电影文学,2018(4):54-56.

[4] 陈连龙.动画配音与广告配音的差异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12):73,109.

[5] 孙倩玉,陈连龙,李可心.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青少年配音艺术课程的价值与路径研究[J].新闻传播,2024(3):47-49.

[6] 高珊.影视剧配音艺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1:10-11.

[7] 赵熙敏,丁亮,郭军.新文科背景下基于“PBL”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究:以影视配音艺术课程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2023(6):110-114.

[8] 张凯.论蒙太奇理论在影视传播中的实践与价值:以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为例[J].电影评介,2022(7):85-88.

[9] 厉震林.《坚如磐石》:非他、是他及其“巧克力效应”[J].当代电影,2023(11):30-34.

[10] 虞崇胜.普通人的身份焦虑与身份自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明进步的微观呈现:基于《人世间》主要角色的分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1-10.

[11]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98-99.

[12] 麻华.当代高校美育的审思与实践探索:基于审美与立美的视角[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24(1):69-72,78.

[13] 刘政凯.探析戏剧表演中的技巧与情感表达[J].戏剧之家,2024(1):63-65.

[14] 李素媛.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路径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100-102.

[15] 张黎歆.民族·诗意·现代性:中国影像的文化反思:评周安华新作《从地平线回望——中国影视的绰约瞬间》[J].电影新作,2022(2):157-160.

作者简介 曲少为,编辑,研究方向:口语传播与影视教育。陈连龙,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传播与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