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新媒体创新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思考

2024-09-26 00:00:00丁淑雅张聪卿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5期

摘要:新媒体时代,国内与国外、线上与线下、课上与课下、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不断模糊,舆论环境随着各类信息的广泛传播变得更加复杂。网络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各种观点相互碰撞、相互激荡、相互融合,给大学生的信息选择、价值判断、习惯养成带来了深远影响,也增加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难度。思政课话语体系是思政课教学内容得以转化为学生自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中介和桥梁。话语体系建设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学内容向学生自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转化的程度。新媒体对思政课教学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影响上。当下,媒体融合特征更加突出,信息传递方式更加多样,信息传递内容更加多元,传统思政课话语体系的时空限制被打破,话语体系建设面临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应该适应这一趋势,及时有效地推进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以期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因此,文章在分析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探讨应用新媒体创新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典型表征,并针对性地提出应用新媒体创新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有效路径:提升新媒体掌控能力,巩固思政课话语权;提高新媒体运用水平,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提升学生媒体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5-0182-05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4年度新乡市社科联调研课题“‘道德物化’视域下人工智能设计伦理转向研究”成果,项目编号:680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面临的机遇

(一)丰富高校思政课话语内容

传统媒体更注重运用文字、图片、音频等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而新媒体则更重视运用视觉、情境、故事来互动交流。媒体融合过程中,一些新的话语表达应运而生。这些话语表达通过网络得以快速广泛传播,成为大众所熟知的用语[1]。此类用语盛行于大学生中,成为青年学生相互交流的“青春密码”。过去,思政课教学话语和内容陈旧,难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欠佳。而现在,运用新媒体创新思政课教学话语,将大学生相互交流的“青春密码”融入教学,能让学生倍感亲切,提高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度和认同度。

此外,新媒体有实时互动与及时反馈的特点,这对丰富思政课话语内容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运用新媒体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通过在线讨论、在线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可以帮助教师拓展思政课话语内容。

(二)增强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

话语缺乏亲和力,学生不愿听、不愿信、不愿行,如此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难以落实,思政课教学质量就难以保证。

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话语亲和力的增强。具体来说,要重视提升话语的引领力、话语的解释力、话语的吸引力、话语的渗透力、话语的影响力,从多维度增强话语的亲和力。过去,思政课教师增强话语亲和力的渠道单一[2];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尤其是新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教师在增强思政课话语亲和力的过程中获得了内在动力。

新媒体时代,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优化话语内容、话语表达、话语风格等,全方位增强话语亲和力。例如,教师可以突破传统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运用新媒体创设思政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达到思政课的育人目的。

当下,很多高校开始建设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即运用新媒体创设虚拟仿真教学情境。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互动式体验、可视化解释等手段,思政课话语的引领力、解释力、吸引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话语的亲和力明显增强。

(三)提升高校思政课话语认同度

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度就是其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思政课教学绝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思政课教学包括三个层次的目标,低层次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中层次目标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高层次目标是引导学生塑造思想。只有依次实现中层次和高层次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果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知识学习层面,那么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难以实现。实现中层次和高层次目标的前提是学生认可和高度接受教学内容。

对思政课的认同一般是从对思政课话语的认同开始的。思政课话语认同度的高低与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好坏紧密相连。一般来说,思政课话语认同度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就高;思政课话语认同度低,思政课教学质量就低。在新媒体时代,思政课话语创新的动力更足、渠道更多。当下,新媒体使大学生接触的信息数量更大,也更复杂。思政课教师运用新媒体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实现思政课教学的课上课下并重、线上线下协同,能够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场中坚定立场,准确甄别信息,避免被错误信息所误导,从而提升其对高校思政课的话语认同度[3]。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面临的挑战

(一)话语主体失语

今天,不少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低头族”越来越多。即便教师尽心尽力地授课,也难以保证所有学生都抬头听讲。而要运用新媒体开展教学,往往需要学生带手机等电子产品到教室。例如,云课堂、超星学习通等的运用,需要学生在相应的手机App上操作,不让学生带电子产品进教室显然不现实。但是,让学生带电子产品进教室又难以保证所有学生都不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

此外,新媒体新技术逐渐渗透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弱化了教师的话语主导权。在传统媒体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教师拥有绝对的话语主导权。学生要学习相关知识,就必须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新媒体时代,作为网络原住民的00后大学生,其新媒体运用水平比教师更高。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学生很容易通过网络渠道获得。而教师如果还按照过去的授课模式教学,话语主导地位就会下降,甚至出现话语主体失语的问题[4]。

(二)话语功能消解

思政课话语功能消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话语内容解释力不足。思政课话语就其实质而言,主要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思想性、政治性是其重要特征。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接触的信息丰富多样、复杂多元[5],尤其是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不同声音会使大学生感到迷茫。哪种声音是正确的,哪种声音是不正确的?到底该听谁的?种种问题困扰着他们,使他们陷入价值选择困境,甚至被错误的声音动摇理想信念。因此,思政课亟须回应和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话语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未形成共振共鸣。话语功能要得到正向发挥,离不开话语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共振共鸣。话语内容不仅体现为知识内容,还体现为思想内容。教材上的知识内容能否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教学话语的吸引力。如果教学话语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差太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那么话语功能就不能有效发挥。

第三,话语内容不接地气。教师如果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实践经历有限,不能提升教学话语的吸引力,那么话语功能就会被消解[6]。例如,有些教师喜欢照本宣科,没有对教材话语进行深入浅出的转化,使得话语不接地气,无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不能有效发挥话语功能。

(三)话语范式失效

新媒体对话语范式的冲击会导致话语范式失效。

一方面,新媒体对话语特点产生冲击。高校思政课的话语是传递主流价值观的话语,有语境的严肃性、叙事的宏观性、形式的规范性等特点。新媒体话语则与之存在较大区别,有语境的活泼性、叙事的具象化、形式的灵活性等特点。当代大学生从小接触网络,在这样的话语体系中成长,因此带有明显的新媒体话语烙印。在高校思政课上,两种不同的话语碰撞、激荡,难免会出现矛盾和冲突,使得思政课话语范式失效。

另一方面,新媒体对话语方式产生冲击。传统思政课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客体。主体与客体之间是教与学、问与答的关系,即教师掌握信息主导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需要创新与发展。新媒体环境的匿名性,赋予了学生相对自由的话语表达空间。他们可以在新媒体环境中相对自由地选择信息、接收信息,相对自由地发表言论、交流思想。新媒体语境拓展到思政课教学中,会对传统的话语方式产生冲击[7]。

三、应用新媒体创新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典型表征

(一)教学语言更加生动

要用相关理论说服学生,需要根植于学生的实际。教学语言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说服学生。抽象的理论文本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相碰撞,并在碰撞中互联,才能产生相应力量,促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变化。僵化、死板的教学话语,难以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只有积极创新表达方式,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获得学生的认同[8]。

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要增强自身影响力,不断转化话语,以更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可以广泛运用新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有机整合,使思政课教学更形象具体,还原生活本身。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思政课教学内容被大学生了解和认同。

(二)教学资源更加丰富

新媒体背景下,教学资源更加丰富,而方法资源和内容资源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最大的助力[9]。

新媒体环境下,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资源更加丰富。在新媒体出现之前,教师普遍采用理论讲授法、分组讨论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对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产生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这些方法仍有一定使用价值。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广泛运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应该更加丰富。例如,可以运用VR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采用情境教学法,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资源更加丰富。过去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单一,在新媒体时代,教师要形成先进的教学理念,充分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不断丰富内容资源[10]。

(三)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了思政课教学模式,强化了思政课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学运用的新媒体平台主要有四种:一是微信视频号、抖音、B站、快手、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二是中国大学MOOC等慕课平台,三是雨课堂、腾讯会议、超星学习通等移动教学平台,四是虚拟仿真教学平台。

这些平台在思政课中的广泛运用使得教学效果显著增强。面对各类新媒体,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宜的话语表达方式,打通线上与线下、课上与课下、传统与现代、严肃与活泼、视觉与听觉等之间的界限,持续优化思政课教学效果[11]。

四、应用新媒体创新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有效路径

(一)提升新媒体掌控能力,巩固思政课话语权

现代教育理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体间性关系,而非过去的主客对立关系。虽然如此,但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一旦失去主导地位,思政课铸魂育人目标的实现就无从谈起。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占据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建立自己的威信,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可度。教师的威信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可度。教师威信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可度就高;教师威信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可度就低。教师要有威信,就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12]。

一方面,要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师要熟悉思政课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既要熟悉经典篇目的核心内容,又要了解经典篇目之间的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尤其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另一方面,教师要有较强的转化能力,即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智慧。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还应该具备较高的新媒体素养,对新媒体有较强的掌控能力,以更好地巩固思政课的话语权[13]。

(二)提高新媒体应用水平,创新话语表达方式

思政课话语表达方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前所述,传统的话语表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距甚远,难以引起他们的关注,更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新媒体环境下,思政课话语表达要与时俱进。

一方面,话语表达要从独白转化为互动。过去,主要是作为话语主体的教师在进行话语表达,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这种独白式的话语表达与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不相适应。因此,要形成互动式的话语表达方式,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理论讲授、价值澄清和行为引导。

另一方面,教师要提升新媒体应用能力,能够应用各类新技术、新手段创新思政课话语,拓宽话语传递路径。要创新思政课话语,了解00后的常用话语,并及时将这些话语融入教学话语。要充分运用QQ、微信、钉钉等即时聊天软件,建立课程交流群组,常态化地在群组中共享学习资料、抛出讨论话题、组织相关讨论,消除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的隔阂,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需要注意的是,提高新媒体运用水平是为了服务于思政课教学,不能抛开思政课教学,只强调新媒体素养的提升[14]。

(三)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运用新媒体创新思政课话语体系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还是大学生的事情。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会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在运用新媒体创新思政课话语体系的过程中,要对大学生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提升他们辨别信息真伪、应对信息影响的能力。判断大学生是否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即变他律为自律的程度。能很好地变他律为自律,或者说变他律为自律的程度高的大学生,往往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反之亦然。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就是要增强他们判断和筛选不良信息的能力,能够相对独立、相对正确地进行是非判断、信息筛选和价值认同。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当下,新媒体素养不足的大学生容易陷入信息选择危机,出现价值判断问题。同时,要增强学生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政课学习的能力,如学会运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思政课学习形式,强化思政课学习效果[15]。

五、结语

新媒体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媒体融合进程,在突破传统媒体传播局限的同时,促进了全新传播格局的形成,其影响涉及方方面面,思政课也受到深远影响。思政课既要及时抓住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又要及时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运用新媒体,优化教学语言,丰富教学资源,强化教学效果,避免大学生在多元信息的冲击下手足无措,甚至误入歧途。总之,高校教师既要对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积极干预,又要自觉运用新媒体维护思政话语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王青林.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转换与重构[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38-46.

[2] 曾丽华.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建设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5):94-96.

[3] 楚莉莉.构建学理化、实践化、中国化、大众化的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3):39-41.

[4] 金梦兰.论思政课话语的政治性、学理性和艺术性[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11):9-13.

[5] 赵颖.新媒体时代思政课话语权的建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8):87.

[6] 王丹,崔浩.建构大学生积极健康政治心理的路径选择: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视角[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12):66-70.

[7] 练庆伟.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话语演进[J].思想教育研究,2016(12):66-69.

[8] 龚涛,徐建军.新媒体与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社会科学家,2010(11):126-129.

[9] 孔国庆,董宜彦.网络流行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128-130.

[10] 胡绪明.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范式的转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153-155.

[11] 姬翠梅.主体间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11):43-46.

[12] 倪松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有效性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108-111.

[13] 孙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基本内涵与根本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112-114.

[14] 张国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有效性的实现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27-30.

[15] 梁艳.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变与不变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24):200-203.

作者简介 丁淑雅,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张聪卿,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