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课程教学方式亟待创新。
基于此,文章致力于探寻新媒体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新的教学方式,以强化课程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深入分析新媒体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尤其关注其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式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还为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可能。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显得单调乏味,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和大学生的学习习惯,文章提出包括动画叙事、视觉设计解读、影视剪辑、交互式媒体应用、新闻报道模拟及剧本创作与表演等创新策略,旨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他们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关键词:新媒体;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5-0148-06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思政专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3JGSZ051;2022年度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叙事方式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H-220759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正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需要与时俱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已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式,以强化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新媒体飞速发展,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互联网、移动设备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还重塑了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
首先,新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让学习变得更加灵活和便捷。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受限于固定的教室和时间安排,而新媒体的发展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远程教育平台自主学习,不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
其次,丰富了教学手段和资源。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如视频、动画、交互式模拟等,创造更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1]。
最后,新媒体还促进了教育资源共享。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优质教育资源往往分配不均衡,但新媒体能够让这些资源得到广泛共享和传播,让更多学生有机会接触到高质量的教育内容。然而,新媒体环境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一些挑战。例如,信息的泛滥和碎片化可能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影响学习效果[2]。同时,网络欺凌、隐私泄露等问题也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式往往以讲授知识为主,存在固有的局限性。
首先,传统教学方式往往以时间为线索,线性地叙述历史事件。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清晰地展现历史发展脉络,但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难以深入理解和感受真实的历史情境[3]。
其次,传统教学方式在表达形式上较为单一,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最后,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师生之间的互动有限,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注意力更加分散,对于枯燥、单调的教学方式更容易产生厌倦感。
(二)新媒体为教学方式创新提供了可能
新媒体的发展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
首先,新媒体丰富了教学手段和表达形式。教师可以利用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4]。同时,新媒体还支持互动式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讨论、模拟实验等方式参与到学习中,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其次,新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学习资源和学习任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学习和讨论[5]。这种灵活的学习方式不仅适应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
最后,新媒体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工具。教师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学术数据库等获取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三)学生需求与新媒体的契合点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习惯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更加倾向于互动式、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因此,寻找学生需求与新媒体的契合点,对于教学方式的创新至关重要。
首先,大学生对新媒体具有较高的接受度和使用频率[6]。他们习惯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获取信息和学习资源,因此将新媒体融入思政课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学习强国、学习通等平台发布学习资源和互动话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
其次,大学生更加注重学习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他们希望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参与到思政课学习中。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如历史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感受历史的魅力[7]。
最后,大学生对个性化学习有较高的需求。他们希望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和指导,满足他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一)动画叙事法
新媒体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教学方式正面临深刻变革。特别是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使他们深入理解和感受党的理论与实践的生动性与厚重感。
动画叙事法则为这门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动画叙事法并非教师在课堂上播放动画片段那么简单,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通过动画这一直观、生动的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从而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历史[8]。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校设置动画专业,能够为动画叙事法的实施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结合动画专业学生的特长,可以组织一系列以历史事件为主题的动画创作活动。这不仅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还能通过动画这一媒介,创造性地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和感受。例如,在讲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时,动画专业的学生可以分组,每组选择一次关键战役或英勇事迹,进行深入研究和动画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9]。同时,通过动画形式呈现这些历史事件,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的内涵和价值。
此外,动画叙事法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和大历史观[10]。在制作动画的过程中,要全面、客观地展现历史事件,这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严谨的历史态度。同时,通过亲身参与创作,学生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视觉设计解读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式正面临挑战与机遇。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深入理解和应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可以将视觉设计解读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形成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方法。
视觉设计解读,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图形、图像等视觉元素来阐释和解读历史事件与概念。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直观性和艺术性,能够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导他们深入探索历史的奥秘。高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等艺术设计类专业可为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11]。要鼓励学生将所学的视觉设计技能应用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学习中,通过绘画和设计,将历史知识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
以“美术中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为例,这是一个极具创意和实践性的教学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取中共党史中的关键事件和人物,运用所学的绘画和设计技能,创作出一系列以党史为主题的美术作品[12]。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党史的内涵和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查阅大量党史资料,深入了解历史,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通过绘画和设计,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增强对美的感知力和创造能力。此外,这种教学方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们要相互协作,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13]。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中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们能够用画笔描绘出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视剪辑实践
新媒体时代,摄影、摄制等专业的资源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将影视剪辑实践与摄影摄制专业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实现思政课程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摄影、摄制专业的学生通常具备较强的视觉表现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思政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专业技能,以历史事件为主题,剪辑影视素材。例如,在讲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时,可以让学生自行分组,每组选择具体的战役或英雄人物,拍摄和制作短片。在拍摄和剪辑过程中,学生们要深入研究历史事件,挖掘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同时,要运用所学的摄影、摄制技术,将历史事件以影像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既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能加深其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理解。
此外,还可以将这种教学方式应用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在拍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蕴含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让他们在拍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这些价值的内涵和重要性。同时,思政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完成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启发,进一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通过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历史知识,还能对历史产生敬畏之心,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同时,这能够为摄影、摄制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身才华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四)交互式媒体应用
新媒体时代,交互式媒体应用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变革。特别是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教学中,交互式媒体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参与感更强的学习体验。
例如,学习通这一交互式线上学习平台成为推动这一变革的重要力量。学习通平台融合了先进的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便于互动的学习环境。通过这一平台,教师能够上传丰富多样的历史资料,如图片、视频、文档等,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同时,平台上的练习题和在线测试能够让学生随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更重要的是,学习通平台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学习通平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从而更加高效地掌握知识。
除了自主学习,学习通还为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提供了便捷的平台。思政课教师可以设定讨论主题,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观点,与学生实时互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交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启发,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更有意义。
此外,学习通平台还具有数据分析功能,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平台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分析他们的学习特点和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教学计划。
(五)模拟新闻报道
模拟新闻报道是一种富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特别适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通过模拟新闻报道的方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同时增强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首先,在模拟新闻报道活动中,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扮演记者、编辑等角色,撰写新闻稿件,最终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呈现历史事件。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新闻敏感性和写作技巧[14]。为完成报道任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自主查找相关历史资料,进行深入的采访和调查,最终撰写出具有新闻价值的稿件。例如,在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这段历史时,思政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报道相关重大历史事件。新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了解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然后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特定历史事件,还能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其次,通过模拟新闻报道,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如何挖掘历史事件的新闻点,还能了解新闻报道的规范和要求。这种活动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的运作机制和媒体的社会责任,也能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在模拟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学生之间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这能培养新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剧本创作与表演
剧本创作与表演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体验历史,还可以巧妙融入导演、戏剧影视文学、表演、音乐表演等专业知识,进一步丰富思政课程的内涵。
在剧本创作环节,学生们需要像真正的编剧一样,深入挖掘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将其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戏剧故事。这一过程不仅考验学生的历史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戏剧影视文学的专业素养,要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人物,构建紧凑的剧情,使历史故事焕发新的生命力。导演的角色也至关重要,学生们需要运用专业知识,对剧本进行二次创作,通过巧妙的镜头运用和场景设计,将历史事件以更加生动、震撼的方式呈现出来[15]。这不仅是对学生导演技能的锻炼,还是对历史的一种全新解读和传承。
在表演环节,学生化身为历史人物,通过真实的情感投入,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历史的波澜壮阔。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原创音乐或配乐,为表演增添更多的情感色彩,使故事更加动人心弦。更重要的是,剧本创作与表演作为一种思政课程的创新教学方式,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强化思政教育效果。
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是在演绎历史,而且是在与历史对话,体会那些曾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人物所经历的悲欢离合、家国情怀。他们通过角色的视角,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每一个决策背后的沉重与伟大。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能够让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得以升华,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同时,这种将思政教育与艺术创作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在准备表演、创作剧本和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学会如何从历史中汲取灵感,如何用现代的艺术语言去诠释和传达那些古老而深刻的故事和情感。
(七)依托平台转化成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目的在于使大学生认识并了解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更加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要充分发挥“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育人作用,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实践途径,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因此,可以积极整合相关资源,加强对各种形式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应用。
其一,积极参加各类专业竞赛、比赛,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主题教育活动”的两个赛道,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和“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以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等。精心设计、打造和推广一批优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内容与资源,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实践教学内容转化成教学成果。充分挖掘高校播音主持、编导、摄制等相关专业资源,通过实际创作加深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解。运用新媒体,基于学生视角,利用艺术手法呈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精彩瞬间。
其二,高校要与各地博物馆、红色革命纪念馆达成合作,馆校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开展“场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等教学活动,以此丰富思政课的教学方式。这一举措旨在将高校的思政课堂延伸至更广阔的社会实践中,通过与博物馆、红色革命纪念馆等机构深度合作,为学生们打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在实践教育基地,学生们可以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丰富的历史文物、革命遗迹,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深刻感受民族的奋斗精神。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丰富思政课的内容,使其更加生动、具体,也能极大地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场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等活动,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思政素养,厚植爱国情怀,增强责任感。
新媒体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式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结合新媒体和学生的需求,创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认知。创新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度责任感的青年一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继续探索更多教学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
参考文献:
[1] 池步云,田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善用“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目标方位与实践路向[J].青年学报,2024(2):33-38.
[2] 王建红,宋倩宇.新媒体背景下思政课教学“纠错码”功能优化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1):113-121.
[3] 陈亮,杨鹏.主旋律影视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法探究[J].大学,2024(2):85-88.
[4] 詹艳.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工作路径研究:以“四史”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24):213-215.
[5] 王金龙,李梓祎.文化自信融入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基本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3,9(33):98-101.
[6] 艾丹.英雄模范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研究[J].高教学刊,2023,9(30):19-22.
[7] 陈敬宇,洪倩.情感传播赋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3,41(5):122-127.
[8] 赵丽,冯哲,董文晶.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探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J].大学教育,2023(15):106-110.
[9] 张革英,袁娜,乔湘平.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一体两翼三化四结合”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3(14):84-89.
[10] 吴怡楠.东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探究[J].南方论刊,2023(5):106-109.
[11] 李学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贯彻“立德树人”教学研究[J].中国军转民,2023(8):47-49.
[12] 周漫,康民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本质探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3,25(2):136-139.
[13] 董建.关于增强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3(2):122-126.
[14] 徐坤.中国式现代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5(2):17-23.
[15] 米梓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四维”教学模式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5):165-167.
作者简介 王潇洋,助教,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