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面临巨大挑战。广播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须不断适应新媒体环境,创新传播方式和手段。其中,互动传播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被广播新闻类节目普遍应用。文章阐述广播新闻类节目互动传播的重要性,深入分析广播新闻类节目互动传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广播新闻类节目互动传播路径,以有效提升广播新闻类节目的影响力。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新闻类节目形式和互动方式不断创新,开通了实时评论、在线问答、听众热线等互动渠道,有效增强了吸引力。同时,广播新闻传播效果显著强化,受众可以更便捷地获取信息和参与互动。文章认为,互动传播不仅可以增强节目的信息传播效果,提高受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还可以提升广播新闻的社会影响力。通过互动,广播新闻类节目能够更好地满足受众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文章提出,广播新闻应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基于受众的需求构建全新的新闻互动传播体系,深入了解互动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为受众创造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机会,创新互动传播方式,以切实提升节目质量。
关键词:广播新闻类节目;受众;互动传播;节目形式;节目内容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5-0124-05
新媒体环境下,要想有效增强广播新闻类节目的竞争力,就要充分认识到广播新闻类节目与广大受众互动的重要性,并逐步建立健全新闻互动传播体系,以此推动广播新闻类节目更好发展[1]。本文探讨广播新闻类节目的互动传播,旨在提升节目质量和观众满意度。
(一)有利于增强广播新闻类节目的影响力
采取互动传播模式,能够有效增强广播新闻类节目的影响力。其中,参与互动传播全过程的对象主要是受众和节目组。在此过程中,受众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传播者,并且能针对节目信息及时提出反馈意见,这为后续广播新闻类节目调整和优化内容提供了依据[2]。同时,互动传播模式下,受众参与节目的空间进一步拓展,并且能够引导广大受众对节目作出评价。受众评价方式包括投票、点赞、发送弹幕等形式,节目组可以根据受众的评价调整节目内容,最终达到增强节目吸引力的目的。
建立并优化微博、微信、小程序、APP等多媒体互动平台,允许听众实时参与新闻讨论、提问、投票或反馈意见。这种即时性互动能够极大地增强听众的参与感,使他们感觉自己是新闻事件的一部分,从而提高对节目的忠诚度。同时,应保留并优化传统热线电话功能,引入视频连线、社交媒体直播等形式,让听众有机会直接与主播或嘉宾交流,分享观点,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能有效增强听众的归属感和黏性。
(二)有利于强化广播新闻类节目的传播效果
高质量的广播新闻类节目需要高素质的制作团队作支撑,节目质量与制作团队的素养密切相关[3]。当前,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受众接收新闻信息的习惯发生了较大变化。广播新闻类节目为有效增强自身传播力,需要加强与受众互动,提高受众对广播新闻类节目的参与度,更好地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增强传播效果[4]。同时,广播新闻类节目在互动传播中加强与受众交流,有利于深入挖掘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有效强化传播效果,充分彰显自身的影响力。
广播新闻节目采取内外两种渠道讲述品牌故事,塑造专业、权威、亲民的品牌形象,然后利用公益活动、社会热点事件等契机,有效增强品牌的社会责任感和影响力。同时,与其他媒体、机构或品牌进行跨平台合作,共同策划新闻报道、主题活动或产品推广活动,再借助对方的资源和影响力,有效强化广播新闻类节目的传播效果,巩固广播新闻节目的受众基础,提高品牌知名度。
在新媒体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广播新闻类节目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获取方式、互动体验及个性化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广播新闻类节目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其互动传播模式的构建与完善成为提升节目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关键。
然而,在探索和实践互动传播的过程中,广播新闻类节目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这些问题不仅关乎技术层面,更涉及传播理念、内容创新、受众参与等多个维度,对节目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节目内容的互动性不强,受众参与度低
当前,部分广播新闻类节目在互动传播中,由于互动性不强,尚未针对受众需求推出个性化的内容,所以难以获得受众青睐,充分调动受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是无从谈起[5]。同时,部分广播新闻类节目设计的互动环节枯燥乏味,难以发挥提升广播新闻类节目影响力的作用。
部分受众在广播新闻类节目中始终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这削弱了新闻节目的互动效果[6]。同时,部分新闻节目主持人尚未认识到受众参与的重要性,所以在新闻播报中并不重视与广大受众互动,影响了受众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严重削弱节目的传播效果。此外,部分节目制作人员的创新意识不强,导致节目内容陈旧、模式单一,受众参与度低,不利于广播新闻类节目快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7]。
在制作广播新闻类节目内容的过程中,部分采编人员不注重多角度挖掘新闻内容,且播报形式单一,受众难以通过节目掌握更多的新闻信息,无法深入了解新闻信息的价值,这严重制约广播新闻类节目影响力的提升[8]。
(二)互动形式单一,影响传播效果
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媒体的发展,广播新闻类节目拥有多种多样的互动传播形式。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广播新闻类节目仍然存在互动形式单一的问题。
首先,互动对象单一。目前,大部分广播新闻类节目的互动传播局限于媒体机构产业链内部,并没有延伸到节目以外的主播、嘉宾等身上[9]。互动对象单一容易降低受众对节目的黏度,从而影响互动传播效果。
其次,互动内容单一。目前,广播新闻类节目的互动主要围绕节目内容反馈展开,缺乏对节目内容的深入探讨和挖掘[10]。单一的互动内容容易削弱受众对节目的兴趣,从而影响互动传播效果。
最后,互动平台单一。目前,广播新闻类节目大多利用某一特定平台进行互动传播,如微博、微信等,缺乏跨平台的互动传播。互动平台单一容易导致受众对节目的接触面有限,从而影响互动传播效果[11]。
例如,广播新闻类节目主持人常常借助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与广大受众互动,这些互动形式缺乏创新,难以让广大受众快速参与到节目中,不利于提升节目的影响力[12]。
(一)革新节目传播理念,树立互动传播意识
广播新闻节目一直以来以时效性著称,但在新媒体环境下,仅仅追求时效性已不足以吸引听众。新媒体快速发展背景下,传统的广播新闻类节目面临较大挑战。因此,为有效提升广播新闻类节目的影响力,需要强化广播新闻类节目的互动传播效果。积极革新传统广播新闻类节目的传播理念,创新节目制作方式,认识到受众与新闻类节目互动的重要性,是提升广播新闻传播力的基础[13]。
然而,大部分新闻节目在制作过程中侧重于体现主持人的个人风格。因此,节目主持人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更新传播理念,致力于呈现独特的主持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节目主持方式的创新性,促进与受众的交流和互动,有效增强广播新闻类节目的影响力和吸引力[14]。同时,广播新闻节目还应注重互动性,通过实时互动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让听众能够即时参与讨论、反馈意见,形成双向或多向的信息交流模式。这种互动不仅能增强听众的参与感,还能增强节目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例如,在制作广播新闻类节目的过程中,编辑人员应高度重视与广大受众的互动和交流,坚持多角度挖掘新闻信息,并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现新闻内容。这有利于受众深刻认识到新闻节目的价值,最大限度提升节目的影响力。
(二)建立多样化的互动平台,拓展受众互动路径
打造多样化的广播新闻类节目互动传播平台,有利于统筹整合各类信息资源,为增强广播新闻类节目的互动性和影响力创造良好条件。
利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助力广播新闻类节目增强互动效果[15]。例如,央视《新闻联播》便注册了“央视新闻”抖音官方账号,为受众提供评论和转发新闻内容的渠道,使广播新闻类节目能够覆盖广大受众,有效拓展了受众参与新闻传播的路径,同时为提升新闻节目的影响力创造了良好条件。
为广播新闻类节目打造良好的互动传播平台,可充分发挥广播新闻类节目的品牌效应。例如,贵州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百姓关注》节目便利用自身优势开通了短视频账号和微信公众号,促使受众积极参与节目内容讨论,为广大受众表达意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效加强受众与节目的互动。同时,《百姓关注》深耕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并积极与受众互动,以此保证节目内容更加贴近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更好地满足受众对节目的期待和需求[16]。此外,《百姓关注》节目在播报过程中还会穿插互动性标语,如“百姓关注,期待你的关注”等,以便增加受众与节目的互动,最大限度提高自身影响力。
在整合广播新闻信息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元化平台的作用,增加广播新闻类节目内容的深度,深入挖掘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例如,城市电台平阳FM105具有贴近本地受众的优势,所以在解读本地新闻的过程中,往往立足于多个视角,充分利用多元化的平台与广大受众互动,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即时收听本土资讯的需求。同时,该电台在与广大受众互动的过程中,注重设立清晰的目标和提供形式多样的沟通机会,以便让广大受众获得更丰富的信息资源。
此外,节目主持人还可针对不同的新闻内容设置针对性的问题,并鼓励受众参与话题讨论,充分调动广大受众参与新闻类节目互动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广播新闻类节目的影响力。
(三)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作用,加大互动传播力度
在先进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新媒体平台的新闻报道呈现出形式新颖的特点,传统媒体内容呈现形式单一的短板进一步暴露,受众大幅减少。为有效强化广播新闻类节目的互动传播效果,要积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有效增强广播新闻类节目的互动传播效力,显著增强广大受众参与新闻节目传播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广播新闻类节目的质量。可以利用线上线下活动引导受众加强互动交流,为强化互动传播效果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制作广播新闻类节目的过程中运用互动传播方式,包括设置留言板或发起网络投票等,促使受众主动关注和讨论广播新闻类节目。
例如,在互动传播方面,浙江之声广播电台通过将收听频道覆盖浙江全省,满足广大受众充分利用多种移动终端收听节目的需求,有效扩大节目的传播范围,为强化节目的互动效果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通过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加大广播新闻类节目的互动传播力度,这也让广播新闻类节目实现质的飞跃。
(四)巧设互动环节和时间,增强互动传播的实效性
要想真正强化广播新闻类节目的互动传播效果,就要在节目编制过程中巧妙预设互动环节和互动时间,促使受众主动与节目主持人或嘉宾互动。
首先,通过设计简单的互动环节,快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例如,在节目播报尾声插播有趣味性的视频,吸引受众猜测视频内容,让受众以发送短信或微博的形式将自己的观点反馈给节目组。这种形式能够快速吸引广大受众的注意力,促使受众在互动中提高对节目的关注度。
其次,在广播新闻类节目即将结束时,可设计合理的互动环节鼓励受众观看后期节目。例如,设计有奖问答环节,让受众根据自己的观后感回答问题,赢得奖品。这样的互动环节能够充分激发受众参与节目互动的热情,提高受众观看节目的兴趣。然后,引导广大受众积极讨论社会热点话题或具有争议性的事件,让受众利用互动平台投票,并及时反馈投票结果,以此增强受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同时,在一些重大事件报道中,可以让受众充分利用微博或其他渠道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受众对节目的信任感。
浙江之声电台的《一路向楠》节目推出一种极具创新性的互动方式——打卡制度,旨在培养受众养成每日打卡的习惯。这不仅增强了受众对节目的黏性,还激发了受众的参与热情。连续22天打卡挑战成功能够获得电话卡,这能够吸引大量受众参与,也是对他们的坚持与热爱的回馈。
除了打卡活动,《一路向楠》节目还通过多样化的互动环节来增强受众的参与感。节目设置了丰富的互动话题,受众可以通过“拍砖”“打赏”等方式直接参与节目互动。这种模式不仅让节目更加生动有趣,还拉近了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基于网络收听平台,节目能够科学直观地收集和分析各方面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不仅为电台提供了宝贵的反馈,还成为评估节目优劣的重要参考指标。通过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能够发现节目短板,并及时优化调整,从而不断提升节目品质。
这种以数据为驱动的节目优化方式,使《一路向楠》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越来越多受众的喜爱和认可。
最后,节目组可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发放与广播新闻类节目内容相关的问卷调查,组织受众参与线上问答和竞赛,并为积极参与互动的受众发放相应的奖品。在新闻节目中设计类似的互动环节,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受众参与的热情,最大限度强化节目的互动传播效果。
(五)采用多元化宣传形式,加快互动反馈速度
加快新闻类节目的互动反馈速度是保证互动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广播新闻类节目的互动传播过程中,为保证节目反馈效率,可充分利用通信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优势,让受众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受众对节目的参与度。在新媒体环境下,提高受众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已成为增强节目吸引力的有效策略。通过整合先进的通信技术和社交媒体平台,能够实现节目与受众实时互动。
首先,搭建即时互动投票系统。节目组可以利用相关技术设计一个即时互动投票系统,允许受众快速作出选择并反馈结果。这种机制不仅能够简化数据收集过程,还能够提高受众参与度。
其次,运用即时通信工具。通过集成实时聊天室、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节目组可以与受众实时互动。运用这种直接的沟通方式有助于节目组及时获取受众的反馈和建议,进而优化调整节目内容,增强节目的吸引力。
再次,建立专门的互动平台。充分发挥在线互动平台的作用,及时收集和回应受众的留言和评论。设计在线互动平台旨在保证互动的连续性和响应速度。
最后,实时反馈节目情况。在节目播报过程中,要实时展示受众的反馈和意见。例如,主持人要及时回应受众的提问,以便有效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增强互动反馈的即时性。同时,在互动传播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引导受众就相关话题及时发表评论,通过实时回复这些评论,进一步提升互动反馈的质量。
新媒体快速发展背景下,广播新闻类节目面临严峻的挑战。广播新闻类节目为有效增强自身竞争力,需要统筹把握受众的需求、创新节目内容、有效拓展互动传播途径等,才能在新媒体时代重新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钟洁.地市级广播电视台新闻节目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J].采写编,2024(5):33-35.
[2] 刘文松.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互动传播探索[J].新闻传播,2024(6):94-96.
[3] 何晓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能力培养与创新[J].新闻世界,2024(2):111-113.
[4] 孙涛,特古斯,水军.拓展现实演播室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研究[J].电视技术,2024,48(1):223-225.
[5] 孟雅欣.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播音主持的情感表达研究[J].记者摇篮,2023(12):27-29.
[6] 李铁男. 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的融合创新分析[J].新闻传播,2023(22):9-11.
[7] 柳海侠.广播电视新闻类节目的互动传播研究[J].中国地市报人,2023(10):85-86.
[8] 舒茂华,肖家钦,钱智勇.云转播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J].电视技术,2023,47(8):75-77.
[9] 党春茂. 5G+8K+AI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J].电视技术,2023,47(8):147-149.
[10] 张志安,龚沈希.纪实类新闻视频节目的移动优先策略: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相对论》栏目为例[J].电视研究,2023(8):20-23.
[11] 王依晗. Vlog+的新闻化:从时政报道看主流媒体话语模态转向应用研究: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系列节目《大国外交最前线》为例[J].声屏世界,2023(14):11-13.
[12] 党春茂.混合现实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J].电视技术,2023,47(7):166-168.
[13] 吴冰.媒体融合视域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发展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3):125-127.
[14] 胡宝胤,史鸿鹄,杨梦迪.“三全育人”理念下新闻传播类课程思政实践研究:以广播电视节目选讲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12):89-91.
[15] 皇建军.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的发展策略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2):125-127.
[16] 刘春山.论广播电视舆论监督新闻采编方法[J].中国报业,2023(11):206-207.
作者简介 陆娟,记者,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