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直播内容生产与运营创新路径探析

2024-09-26 00:00:00忻勤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5期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激活了直播的生命力。移动直播凭借沉浸式的体验感和强交互性,成为各大媒体争相布局的重点。慢直播以创意的表达形式、独特的节奏感和“静态美学”,吸引了众多观众,给观众带来“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视听体验。文章以澎湃新闻24小时直播频道推出的慢直播专题《千里江山图》为例,剖析其在内容生产和运营机制方面的创新实践,探讨慢直播这一新兴传播形态的发展前景与商业价值。通过分析《千里江山图》在选题策划、视觉叙事、互动运营等方面的实践,得出慢直播应开拓“慢直播+”场景;实现“直播+文旅”“直播+政务”的新增长点;打造IP精品,入局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优化全时播控系统,提高安全系数;跨界合作与品牌塑造,探索商业化路径的结论。文章认为,伴随5G、VR、AI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慢直播或将成为直播形态创新和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方向。慢直播只有创新内容生产和运营,才能更好地为主流媒体转型升级、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提供助益,才能更好地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关键词:慢直播;《千里江山图》;内容生产;运营机制;创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5-0107-04

一、引言

慢直播是互联网时代视觉传播形态发展的高级形式,通过视听信号的全程实时即时传播,实现对自然事实的原生态呈现[1],通过对选定场景的实时记录,营造“长情”的陪伴感。在快餐式文化盛行的当下,慢直播无疑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和精神慰藉。

澎湃新闻24小时直播频道推出的慢直播专题《千里江山图》,在选题策划、视觉叙事、互动运营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实践,获得了广泛好评和认可。本文深入剖析《千里江山图》的叙事特征和运营特点,进而提出慢直播创新内容生产和运营的路径,旨在为主流媒体更好利用慢直播提升自身传播力、影响力提供参考。

二、《千里江山图》的叙事特征

(一)匠心独运的选题策划

1.国家形象的视觉建构

澎湃新闻选取富有中国地理特色和人文内涵的取景点约50个,从巍峨长城到珠穆朗玛峰,从南海珊瑚礁到新疆阿勒泰,从中共一大会址到革命圣地西柏坡、从港珠澳大桥到深中通道……为网友呈现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直播每7~8秒轮切一个景点,并配以抒情的BGM,带领网友游览名山大川,徜徉城市街巷,体验传统文化,品尝特色美食。通过视觉符号的选择和呈现,建构国家形象。

2.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叙事场景

近年来,学界开始倡导国家形象在国际传播上的美学回归,提议将东方美学视为一种吸引全球观众的独特资源[2]。《千里江山图》不仅呈现了地理空间的多样性,还展现了空间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从北京鸟巢到长江第一湾,从玉龙雪山到内蒙古胡杨林,从秦岭国家公园到四川卧龙熊猫公园……每个选题都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以“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点位为例,通过365天、24小时的直播,网友可以尽览瞬息万变的珠峰景色。

3.视觉人类学的直播实践

《千里江山图》的选题涉猎面广,包括建筑、文化、装饰、穿搭,重要节日、大型盛会等。24小时不间断直播,不仅呈现了静态的地理景观,还捕捉了空间中的人类活动和日常生活。这种方法论的创新,使节目打破了单纯的风景展示,为网友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华文化的全新视角,使抽象的文化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反映了我国在处理统一与多元关系时的智慧,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

4.跟进热点,发挥舆论引导职责

有学者指出,线性传播、不可跳跃性是慢直播的劣势。而《千里江山图》不仅聚焦“慢生活”,还及时跟进网友关心的热点事件,第一时间提供“关切”视角,并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正确引导舆论,发挥辟谣作用。

(二)别出心裁的视觉语言

1.传统视觉美学与现代影像技术深度融合

在视觉呈现上,《千里江山图》将传统视觉美学与现代影像技术深度融合。三山五岳、大江大河,点位的取景和构图均受到传统山水画的影响,采用了“疏可走马,密如雨”的空间处理手法。这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影视美学理念与现代媒体技术深度融合的一次创新尝试。

2.多维度的视觉叙事

《千里江山图》摒弃单一、机械化的拍摄手法,采用全景、特写等多种手法。以《中国铁塔》为例,210万座铁塔站址遍布祖国大地,机位高达30~50米,上有5G、下有光缆[4]。节目制作团队在秉承艺术美学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角度和内容的画面切换,让观众置身其中,感受一步一景的意境。

3.技术与艺术的平衡

《千里江山图》的制作并未过分依赖技术,而是将现代技术视为实现艺术表达的工具,保持传统美学韵味,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平衡。

(三)强烈的交互性

1.互动式观看

慢直播为观众参与内容生产和传播提供了新渠道。通过字幕条、背景解说和弹幕互动等方式,《千里江山图》构建起一个双向的、动态的传播生态。互动式观看不仅扩大了内容张力,还满足了数字时代观众的参与需求。

2.集体记忆的建构

《千里江山图》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赋予观众在事件中创造话题、设置议题的自由空间,使其在此空间中建构起一种集体记忆。观众通过弹幕、评论等功能分享自己的感受,如“我要看北京下雪”“躺床上、听鸟鸣、看美景”“重山复水后,更见万里情”等。这些留言也会成为节目制作团队策划选题时的灵感来源。

3.跨媒体叙事

《千里江山图》将直播、文字、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复杂而丰富的叙事体验,营造出一个虚拟的公共空间。在这个公共空间中,观众不仅能欣赏美景,还能相互分享感受。

三、《千里江山图》的运营特点

(一)与内容IP频频互动

2023年10月26日,澎湃新闻全新升级推出24小时直播频道“π24H live”。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直播,该项目着力聚合外部资源,实现从本地到异地的开放式迁移,重新定义了移动互联直播[5]。

中国传媒大学曾祥敏教授认为,慢直播有预先策划和设计,是“有产品设计、有用户考量、有连接场景的慢”[6]。澎湃新闻在运营《千里江山图》时,始终把内容质量放在第一位,根据不同时段、季节、天气对画面加以组合,形成横向撬动、纵向引流的立体传播矩阵。从《第一缕光》《晚安中国》到《滚滚的朋友圈》,在探索慢直播技术的路上,澎湃新闻始终秉持创新理念,逐新追高创优。

2024年春,一首歌曲《上春山》唱响了春天的旋律。恰逢全国两会启幕,澎湃新闻推出慢直播《上春山》,记者实地探访江城樱花、灵芝桃花节,全景式展现白玉兰昂首绽放、早樱探头等春景,生动诠释“奋进‘春天里’”,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城市画卷。

(二)注重情感体验的塑造

慢直播的吸引力在于其“慢”节奏呈现的流动的风景和“共景监狱”的围观结构[7]。澎湃新闻在运营《千里江山图》时,尤其注重情感体验的塑造。一方面,导播团队在音乐库中选取与场景和情感相契合的BGM,如《我爱你,中国》《上春山》等,让网友在感受中华大地发展脉动时,释放出更丰沛的情感力量。另一方面,注重挖掘内容背后蕴藏的情感因子。元宵节期间,策划《故乡的元宵节》,呈现阖家团圆与来年期盼;五一劳动节期间,策划《让心灵去旅行》,选择最美海岸公路、富春山、阿那亚海滩等小众景点,让观众深入感受心灵之旅。

(三)加强“澎”友圈运营,发挥融媒体传播效应

作为头部新闻客户端,澎湃新闻拥有超3亿用户量。澎湃新闻充分发挥“澎”友圈优势,邀请政府机构、文旅景点、MCN机构、信号运营商等,共同构建多方采集、统一分发、资源共享、多平台传播的融媒矩阵,共同绘就《千里江山图》。运营一年来,合作伙伴从开播时的30多家上升至100多家。目前,优质直播点位已破万。截至2024年6月底,直播点击量已超4.1亿次[8]。

除了在24小时直播频道集纳相关慢直播内容场次、制作创意海报并统一展示等,用户自发进行意义生产,二次创作成为推动慢直播“出圈”的重要力量[9]。此外,《千里江山图》借助澎湃新闻视频号、抖音号和微博的影响力,多渠道、多平台的链接互推,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同步推送和话题传播,实现了“打造IP—平台分发—社群裂变”的立体化、规模化传播。

四、慢直播创新内容生产和运营的路径

(一)开拓“慢直播+”场景,实现“直播+文旅”“直播+政务”的新增长点

移动直播的传播策略不应局限于直播本身,还应包括直播结束后的内容处理[10]。用户可以从慢直播中获得元内容,通过自然进程中的自我叙事解读,形成与慢直播之间的叙事共创和情境互构。而基于慢直播的短视频生产,将这种偶然、随机、瞬间的叙事凝固下来,作为短视频的叙事蓝本[11],往往也更容易出精品、出爆款。

如《浦江潮涌奔流不息,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涵盖上海市区近10个关键性点位,包括中共一大会址、外滩、陆家嘴等,其中北外滩“世界会客厅”通过慢直播成功成为热门打卡地。这里地处黄浦江和苏州河交汇处,不仅能欣赏到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还能看到魔都天际线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通过字幕观景点植入文旅点位引流,是慢直播探索“直播+政务”“直播+文旅”的一次有益尝试。

(二)打造IP精品,入局海外社交媒体平台

慢直播的传播过程如同互动仪式链形塑社会结构的动态过程,以局部的链条关系连接起宏观社会[12]。纵览《千里江山图》,从名山大川到人文古迹,从革命圣地到繁华都市,充分展现了大美中国的不同维度。

主流媒体应着力打造一批像《千里江山图》一样叫好又叫座的IP。通过中国“智”造、新质生产力等选题,生动呈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并将这些优秀作品传播到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三)优化全时播控系统,提高安全系数

24小时直播对安全系统要求很高。运用AI技术,可以很大程度保障内容安全。澎湃新闻借助AI等新兴技术的力量,优化全时播控系统,提高安全系数。当慢直播信号异常,与此前播出画面出现较大变化时,播控系统将进行预警提示并及时切播备用画面。在节目切换时,默认最大20秒缓存、CPU解码首帧在15毫秒以下等技术方案。澎湃新闻积极与趣看科技合作,打造全时实况新闻现场报道慢直播矩阵平台[13]。通过不断优化慢直播断流、网卡等痛点,实现高级别安全播出设置支持。目前,可达到配置本地视频文件或网络流作为备播文件;支持断流静帧、备播流设置,断流恢复后自动从备播流切换切回到节目流;支持配置多人手机号等信息接收,最大程度节省值班人力成本。

(四)跨界合作与品牌塑造,探索商业化路径

慢直播作为新的流量风口,如何赋予品牌价值,塑造具有人文精神的品牌形象?笔者认为,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洞察用户的喜好和需求,为文旅机构等提供用户画像。还可以尝试与电商、旅游等行业跨界合作,如走进博物馆、考古现场、文物修复基地,直播文物修复或艺术创作过程,生产有特色的直播内容。

五、结语

澎湃新闻《千里江山图》在内容生产和运营机制方面的创新实践,为主流媒体布局慢直播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方向。文章认为,主流媒体应把握并遵循慢直播的传播规律,积极探索慢直播的商业化路径,推动其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不断赋予慢直播以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成为提升自身传播力、影响力,助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引擎。

参考文献:

[1] 汪文斌,唐存琛,马战英.“慢直播—短视频”的融合传播路径探索[J].电视研究,2022(10):66-69.

[2] 黄阳坤,陈昌凤.视觉传播的自动化与国家形象的美学建构:基于Twitter社交机器人的计算美学考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45(8):96-104.

[3] 马陈静,陈笑春.慢直播对重大题材新闻报道的融合与创新[J].中国出版,2022(4):35-37.

[4] 于静.中国铁塔:210万“数字塔”支撑“数字中国”[J].中国企业家,2021(7):40-42.

[5] 夏正玉,孙挥,姜丽钧.澎湃新闻“AI+”的“五新”级战略[J].新闻战线,2024(11):29-32.

[6] 宋婧.从“云监工”到“看樱花”,慢直播为啥火了?[EB/OL].传媒茶话会,(2020-03-31)[2024-07-14]. https://mp.weixin. qq.com/s/EEK1N7Lh1yMYI3hOWHg1Gg.

[7] 喻国明.社会话语能量的释放需要“安全阀”: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的社会场域的转换说起[J].新闻与写作,2009(9):56-57.

[8] 上海报业集团.看见,大美中国的日与夜!澎湃新闻百家合作万点齐现“千里江山图”[EB/OL].上海报业集团,(2024-06-20)[2024-07-14]. https://mp.weixin.qq.com/s/1Mckz GFUCMvpoiDbaNg3ww.

[9] 李宏,孟鸽.从出现到“出圈”:慢直播的兴起路径逻辑研究[J].编辑学刊,2022(6):49-54.

[10] 朱琛.移动直播运营探析:以央视频App为例[J].电视研究,2020(5):33-36.

[11] 陈静,陈雨婷.交互、共创:主流媒体“慢直播+短视频”的破圈传播:以守护旅美熊猫“丫丫”为例[J].新闻论坛,2024,38(2):77-79.

[12] 张爱军,张薇薇.构建“互动仪式链”:慢直播的政治传播样态探赜与风险规制[J].长白学刊,2024(4):45-57.

[13] 李志刚.全时实况新闻现场报道视角下的慢直播矩阵平台建设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24(6):133-136,155.

作者简介 忻勤,记者,研究方向:移动直播、慢直播、新闻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