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与国家实力的显著增强,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主旋律,这一进程对新闻纪录片的对外传播质量提出了更为严苛的标准。新闻纪录片作为连接国内外受众的桥梁,不仅承载着传递新闻事件真相的重任,还肩负着向世界展示中国发展面貌、促进文化交流的使命。
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新闻纪录片需精准把握传播价值,既要彰显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魅力,又要敏锐洞察并尊重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与思想多样性,以此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有效传递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与深厚底蕴。
文章立足于我国新闻纪录片的发展现状,从多维度深入剖析新闻纪录片在对外传播中的价值体现。通过系统性阐述与细致研究,文章旨在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新闻纪录片的传播策略,以更加精准、高效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多维度的中国,促进全球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关键词:新闻纪录片;对外传播;文化交流;价值体现;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5-0055-05
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对外文化传播肩负着彰显大国风范、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新闻纪录片作为一种直观而生动的影像材料、深邃的文化载体及高效的传播媒介,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鉴于此,深入剖析新闻纪录片的对外传播策略,并从明确传播基调、优化内容题材、丰富传播形式、拓宽传播渠道等多个维度进行优化,对于凸显新闻纪录片国际传播效能,进而发挥其在传播民族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作用,具有不可估量的实践价值。
同时,还应聚焦新闻纪录片传播路径的精准定位、传播方式的创新探索以及传播理念的与时俱进,力求在提升新闻纪录片全球影响力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一)新闻纪录片概念
新闻纪录片是新闻片和纪录片的统称,是指通过摄影、摄像等方式采集新闻事件信息,并经过整理后进行纪实报道的一种形式[1]。
新闻纪录片,作为以真人真事为核心题材的媒介形式,深入剖析真实或历史事件,运用生动的表现手法引领受众走进事件的核心。新闻纪录片的创作基石在于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内容紧贴客观实际,坚决抵制虚构与伪造,从而真实映照现实世界的种种问题与挑战。新闻纪录片的题材广泛而多元,既涵盖即时发生的热点事件,也追溯过往历史的痕迹,无论事件规模大小,都能成为新闻纪录片的内容。
此外,自然风光的壮丽、城市发展的轨迹、社会风貌的变迁等丰富多样的题材,均被新闻纪录片所青睐,展现了其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多样性[2]。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新闻纪录片正逐步迈向新生态、新模式,影响力日益扩大。在此过程中,新闻纪录片的结构布局、文化内涵及内容特色等维度,均成为学术界与社会关注的焦点。受众在观看新闻纪录片时,能够依托真实且全面的信息,深化对新闻事件的理解与认知,进而促进信息的有效传播与社会的广泛共鸣。
(二)新闻纪录片特点
相较于其他影像形式,新闻纪录片的鲜明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真实性夯实新闻纪录片的根本。新闻纪录片紧密根植于现实生活,未经任何艺术加工,直接对真实事件进行深入剖析与精炼,真实再现生活原貌。片中人物与事件均源自真实,赋予受众直接洞悉事件起因、发展及结果的窗口[3]。
例如,《中国滑雪医生》巧妙运用纪实叙事手法,紧密围绕2022年北京冬奥会,以真实事件的深度报道与剖析为基石,讲述滑雪医生在冬奥会期间的辛勤身影与不懈付出,生动展现了这一特殊职业背后的汗水与坚持。
第二,长久性铸就新闻纪录片的价值。新闻纪录片不仅是即时事件的记录者,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与传承者。新闻纪录片跨越时间的长河,既聚焦当下热点,也回顾历史沧桑,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与追求时效性的新闻报道不同,新闻纪录片允许受众随时回望过往,重温历史瞬间。
例如,《紫禁城》以我国标志性文化遗产——紫禁城为核心,穿越时空的隧道,细腻剖析其古今风貌的变迁。这部新闻纪录片从大历史的广角镜出发,不仅捕捉了紫禁城本身的沧桑巨变,更巧妙地将之融入近年来国家发展的宏伟叙事中,为观众铺展了一幅幅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绚丽画卷。
第三,多样性丰富新闻纪录片的形式。新闻纪录片内容广泛,题材多元,无论是人文地理的深邃探索,还是人间百态的细腻描绘,均能囊括其中。新闻纪录片的表现形式亦不拘一格,融合图片、影像、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为受众带来丰富的视听享受。
例如,《登峰》以攀登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为壮丽舞台,通过纪实手法,娓娓道来中国登山队40余年的攀登传奇。它不仅记录了攀登途中的艰难险阻与辉煌成就,更激发了观众对自然界的无限敬畏,以及对我国登山勇士的崇高敬意,向观众传递了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力量。《新三峡》则运用先进的3D技术,将三峡大坝的百年沧桑巨变以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呈现于观众眼前。通过对三峡地区历史脉络的详尽阐述,这部新闻纪录片不仅展现了我国水利工程的伟大成就——“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更深刻反映了国家实力的崛起与民族自豪感的增强。
第四,客观性是新闻纪录片的生命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部分自媒体因利益纠葛而难以保持客观中立,或显主观色彩。而新闻纪录片则坚守客观立场,严格依据事实真相进行报道,展现出高度的公正性与可信度,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与尊重。
例如,《播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作为多部高校联合打造的力作,通过实景拍摄与珍贵历史影像资料的巧妙融合,确保了内容的客观性与权威性。它系统地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为探索其在中国的发展轨迹提供了宝贵资料。
综上所述,新闻纪录片以其真实性、长久性、多样性和客观性的特点,在展现社会现实、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精神价值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与互鉴已成为促进国家间理解和合作的重要桥梁。我国新闻纪录片作为承载着真实、丰富、多元文化信息的传播载体,其对外传播不仅具有深远的意义,更蕴含着巨大的价值。
(一)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与理解
新闻纪录片以其独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成为展现一个国家文化、历史、社会风貌的生动窗口。我国新闻纪录片的对外传播,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历史的悠久绵长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这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在这个过程中,观众能够跨越语言和地域的界限,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4]。
(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全球化竞争中,文化软实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我国新闻纪录片的对外传播,不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精髓,还展示了中国在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成就与贡献。这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同感和好感度。
(三)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新闻纪录片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记录、整理和传播文化遗产,为中华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我国新闻纪录片不仅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和创新思维,使得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促进全球治理与合作
在全球治理的进程中,各国间的沟通与协作至关重要。我国新闻纪录片通过对外传播,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努力与贡献。这有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任和支持,促进各国在共同关心的领域开展合作。同时,新闻纪录片还能够引发国际社会对某些全球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推动国际社会形成共识并采取行动[5]。
(五)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传播人才
新闻纪录片的对外传播需要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传播规律的文化传播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将不断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文化传播人才队伍。他们将通过参与新闻纪录片的策划、制作、传播等环节,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国际传播能力。这些人才将成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贡献智慧和力量。
我国新闻纪录片对外传播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更在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全球治理与合作以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传播人才。因此,应高度重视新闻纪录片的对外传播工作,不断优化内容题材、丰富传播形式、拓宽传播渠道,为新闻纪录片对外传播贡献更大的力量。
(一)明确传播基调
我国新闻纪录片的对外传播首先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6]。基于此,在文化多元交流背景下,我国新闻纪录片应总结成功经验、大胆创新。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更多外国受众通过观看中国新闻纪录片真正认识和了解中国,体悟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同时,要在新闻纪录片的内容上下功夫,确立蕴含中国精神的传播基调,调整相关的传播策略。
例如,新闻纪录片《冬奥之约》以备受关注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内容题材。冬奥会作为各个国家积极参与的国际性赛事,在全球范围内拥有非常庞大的受众群体,因此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题材,能够提高曝光度和关注度,从而加强对外传播,体现对外传播价值[7]。《冬奥之约》以奥运健儿、奥运精神为主题,向世界各国观众传达我国对冬奥会的态度和精神,从而让更多观众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8]。《冬奥之约》基于我国奥运健儿的视角,反映出我国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从而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充分发挥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与此同时,在制作新闻纪录片的过程中,应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元素紧密融合,丰富新闻纪录片的文化和精神内涵,体现新闻纪录片的文化魅力。
(二)优化内容题材
内容题材是新闻纪录片是否具有吸引力的决定性因素,科学选择内容题材尤为重要。选择热点话题、共性议题等高质量的内容,可以激发国外受众的兴趣。同时,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要注重文化形象的塑造,通过新闻纪录片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信仰和精神文明,从而让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9]。
在优化新闻纪录片内容题材的同时,要注重体现新闻纪录片的柔和性与写实性,使其在播出后能够受到外国观众的青睐,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在优化新闻纪录片内容题材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内容题材的独特性和创新点,基于题材特定的文化背景等,应用现代技术手段,打造高质量的新闻纪录片,切实增强新闻纪录片的观赏性,深入浅出地讲述事件,塑造大国形象。
以新闻纪录片《China·瓷》和《舌尖上的中国》为例。《China·瓷》和《舌尖上的中国》分别讲述我国瓷器文化和饮食文化,外国人对这两种文化都非常感兴趣。以瓷器和饮食为题材,能够激发更多外国观众的好奇心,从而强化新闻纪录片的传播效果[10]。
同时,瓷器和饮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标志,在国际社会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人们一提到瓷器和东方饮食,就会想到中国。因而《China·瓷》和《舌尖上的中国》在内容题材选择方面相当成功,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通过优化新闻纪录片内容题材,可以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从而达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11]。
(三)丰富传播形式
新闻纪录片的对外传播不应固守传统形式,而是要结合时代精神和先进技术,对传统传播形式进行现代化转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显著加快,人们的碎片化时间增加,单集时间较长、内容过多的纪录片已不适应发展需求。
针对以上问题,要丰富新闻纪录片的传播形式。例如,将新闻纪录片切分成系列短视频或短剧,从而满足人们的碎片化观看需求。但以短视频或短剧形式呈现的新闻纪录片也要严把质量关,确保每一条短视频或每一集短剧都具有亮点,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激发人们的观看欲望。
同时,要注重将短视频或短剧发布在不同平台上,以此拓宽新闻纪录片的传播渠道,从而扩大传播范围,提升对外传播价值。央视和部分省级电视媒体制作的新闻纪录片,凸显出对外传播形式的多样性,借助自媒体平台,展现新闻纪录片对外传播的便捷性、时效性优势。
例如,以腾讯、优酷、爱奇艺、哔哩哔哩、芒果TV等为代表的中长视频播放平台,成为新闻纪录片对外传播的主要载体和工具。同时,在这些平台播放的新闻纪录片实现了传播形式的革新,进一步推动了新闻纪录片的对外传播[12]。
(四)拓宽传播渠道
在传播渠道方面,新闻纪录片要有效利用不同媒体、社交平台,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不同终端实现立体化的对外传播,以此体现对外传播价值[13]。可以与国外知名媒体、社交平台和电视台等建立合作关系,从而实现新闻纪录片的多渠道对外传播。
新闻纪录片制作方还可以与国外知名新闻企业和媒体团队合作。外国新闻企业和媒体团队往往拥有大量受众,因此通过外国团队传播推广我国新闻纪录片,能够获得更大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从而为我国新闻纪录片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14]。要积极借鉴国外知名新闻纪录片的传播经验,在不断创新中开拓国际市场。
要以文化为本,综合考量,拓宽新闻纪录片传播渠道。通过打造新闻纪录片特色品牌,创办一批优秀的纪录片频道,建立多个视频网站,逐步打造纪录片新圈层,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例如,探索打造微纪录片,以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拓宽新闻纪录片的传播渠道,创新新闻纪录片传播模式。同时,打造视频网站独家播出平台,通过优酷、搜狐、爱奇艺等网站播放新闻纪录片。
另外,可以结合各大社交媒体,开辟专门的新闻纪录片板块,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次拓展新闻纪录片的传播渠道[15]。
我国新闻纪录片对外传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新闻纪录片亟需从多维度出发,优化对外传播策略。具体而言,包括传播基调的积极与包容、内容的精选与深化、形式的丰富和多样、传播渠道的拓宽与创新等。
新闻纪录片的对外传播,要深刻理解并把握海外受众的实际需求。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在内容上力求新颖独特,能够触及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心灵共鸣点,还要确保信息的传递方式贴近受众习惯,以增强吸引力与感染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外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进而实现新闻纪录片在对外传播中的最大价值。
总之,新闻纪录片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其对外传播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与理解具有深远意义。我们应当持续探索与实践,让新闻纪录片成为展现中国魅力、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
参考文献:
[1] 潘曦阳.国产西北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叙事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7):54-57.
[2] 刘彤,张莉.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对外传播的创新策略研究[J].新闻世界,2022(7):83-86.
[3] 周玉兰,李欣霖,杨小涵.他者视域下中国小康故事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为例[J].未来传播,2023,30(4):101-108.
[4] 郑雅阁,冯德岭.传统手工艺题材纪录片叙事策略研究:以陈醋酿造拍摄实践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5):3.
[5] 梁一洪.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影像话语构建:以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为例[J].艺术科技,2022,35(11):15-18.
[6] 彭雅伦,张莉.纪录片对外叙事与传播策略分析:以中俄合拍《这里是中国》为例[J].新闻潮,2022(1):34-36.
[7] 张东方.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形象建构与传播:以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为例[J].科技传播,2022,14(7):98-100.
[8] 王飘岩.框架理论视域下的国际传播路径研究:以湖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我们的非洲朋友》为例[J].采写编,2021(11):131-132.
[9] 王超群,廖明珠.对外传播中的中国乡村青年形象塑造研究:以微纪录片《田野上的青春》为例[J].电视研究,2023(8):75-78,90.
[10] 王芊蕴,张欣.脱贫攻坚主题纪录片的影像话语与传播效果:基于TVB纪录片《无穷之路》的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11):48-51.
[11] 赵雪倩.他我融合视域下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多模态话语叙事策略[J].今传媒,2023,31(10):33-36.
[12] 王筱卉,袁奂青.我国文化类纪录片的IP创作启示:以“故宫”题材相关纪录片为例[J].中国电视,2019(7):54-59.
[13] 贾广宇.文化类纪录片的影像表达变迁:以故宫题材纪录片为例[J].声屏世界,2020(8):70-71.
[14] 康文君.新闻纪录片对外传播价值体现探究[J].中国报业,2022(21):92-93.
[15] 何苏六,程潇爽.映像中国:纪实影像对外传播的国家形象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12):103-107.
作者简介 吴珺,记者,研究方向:文史类及纪实类纪录片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