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时代,女性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角色更加重要,她们成为媒体行业的中坚力量。文章通过时代变迁的纵向对比、同时代的横向比较,以及对新闻实践中女性新闻工作者的成功案例进行剖析,分析新媒体时代女性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创新能力及未来前景,探讨女性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和女性优势、魅力和潜力。从媒体发展的趋势来看,女性新闻工作者在行业中的作用和地位还有提升空间,有必要进一步进行“她形象”价值升华,找准新闻流量密码,打造更多的“新闻女王”,让她们在新闻行业的专业叙事中成功“出圈”,这既是其价值的体现,也是新媒体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面对新技术、新渠道、新平台,媒体关注和报道的方向和内容有了新的变化,软新闻、暖新闻、短视频新闻、趣闻新闻、服务资讯等新闻报道更有利于女性新闻工作者发挥才能,有助于“她力量”的崛起。文章探讨女性新闻工作者在媒体行业的优势,旨在为新媒体时代新闻行业发展和女性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女性新闻工作者;南国早报;优势;传播力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5-0015-05
港剧《新闻女王》以新闻职场中的女性为主角,成功塑造了独立自强、坚定果断的新闻女主播文慧心和不断追求真相的张家妍,以及坚持不懈、赴汤蹈火到第一现场采访的职场新人刘艳。这3名新闻人都是女性,她们的新闻职业形象极具冲击力,表现出来的女性才干更让人钦佩。在现实的传媒职场中,这样的女性新闻工作者为数众多,她们掀起了女性新闻工作者崛起的行业新风。
新媒体时代,女性新闻工作者的话语权得到彰显与释放,她们表现突出,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提升越来越快,在新闻行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是当之无愧的“新闻女王”。
(一)优秀女记者是媒体行业资源标配
以往媒体行业中的优秀女性并不少见,但多以个体形象阶段性出现。如今,在媒介技术发展和行业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新闻行业的女性力量呈现出群体性、常态化崛起的趋势。
以笔者所在的广西日报社南国早报为例,近年来女记者采写的大稿、优稿、深度稿数量众多,最重磅的“年度工分王”和“年度优稿王”已连续3年由女记者获得,2023年的“年度工分王”“年度优稿王”前3名都是女记者。在新闻奖荣誉、职称评比中,女记者和女编辑的比例也相当高。南国早报唯一拥有正高级职称的记者也是女性。在9名时政新闻记者中,有8名是女记者;即便是社会新闻记者,也以女记者居多。新闻专栏如《热线追踪》《记者帮办》,以及情感类栏目,都以女记者担纲。而在传统媒体时代,南国早报从领导层到一线采编人员,均以男性新闻工作者为主,取得较大成就的也往往是男性新闻工作者,其他一些都市媒体情况类似。
(二)女性新闻工作者以优异成就获得肯定
新媒体时代,女性在新闻采编与产品制作方面有更大优势,所取得的成绩更为突出。2024年1月16日,2023女记者媒体融合精品案例发布会公布了“2023年女记者短视频十大精品案例”“2023年女记者调查报道十大精品案例”等评选结果,此次共有46家理事单位推荐作品,80篇作品入选短视频优秀案例,26篇作品入选调查报道优秀案例,见证了2023年女记者交出的一份份出色的成绩单。女记者短视频大赛自2018年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6届。2023年,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还与新华社相关部门联手打造微纪录片《中国女记者》,讲述女记者群体的经历和故事,展现她们的职业新闻人形象。女性新闻工作者及其工作得到了行业协会的肯定,如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于2023年11月20日加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成为团体会员等。
(三)新闻行业有了更多女性领导者
新媒体时代,媒体领域除才华横溢、成就不凡的女记者、女编辑、女主播、女主持人、女制片人等之外,还有不少具有资深经历、丰富经验、卓越能力、在行业里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女性,她们纷纷成为媒体单位的领导者。2023年,多名女性入职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社等央媒领导岗位,引发媒体报道和受众关注。在不少省市媒体中,女性领导也越来越多。在南国早报的高层、中层领导中,女性占据半壁江山,而以往基本是男性。越来越多的女性履新领导职位,是女性新闻工作者通过个人努力走向更高位置的必然结果,说明新媒体时代新闻行业中的女性力量越发强大。
(四)新传播体系中的女性优势不断增强
当代年轻人通过网络沟通交流,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圈层以及相对应的文化。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年轻群体,以兴趣与利益为核心纽带,形成了一系列能够从中获得情感满足和身份认同的热门圈层[1]。新媒体时代,新闻行业面临很大的挑战,但也迎来了机遇,特别是数字技术、传播渠道、媒体平台的创新和应用,促进了各媒体业态有效融合,而媒体融合极大地改变了新闻业的生态[2]。因此,在新传播体系中,传播平台、方式和形式的变化让女性的优势逐渐凸显,女性新闻工作者在新媒体时代新闻行业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在传播力创新构建中更是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人工智能+”“新闻女王”模式在新型传播力的实践中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女人是天生的信息传播者”,这是《纽约时报》前执行主编、普利策奖评委会前任主席西摩·托平对女性在新闻行业中的作用作出的点评。作为信息、资讯、新闻的采写者和传播者,女记者的职业行为往往凸显出鲜明的性别特征[3]。新媒体时代,女性新闻工作者的数量不断增多,媒体格局和新闻报道的变化,也使女性具有了独特优势。
(一)新媒体蓬勃发展,女记者比例提升
2022年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全国持有有效新闻记者证的记者中,男性占49.4%,女性占50.6%。而在中国记协首次发布的2014年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中,记者性别比例为男性占55.87%、女性占44.13%。8年过去,女记者比例超过了男记者,而这8年正是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期。记者性别比例的变化,也说明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行业具有成为女性优势行业的趋势。相关统计显示,已经进入新闻行业的女性以及有意向从事媒体工作的女大学生的数量都在增加。这显示出女性新闻工作者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参与到媒体发展进程中[4]。在主流媒体网站,女性新闻工作者占比为60%~70%。可以看出,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是女性新闻工作者占比提升的主要因素[5]。当前,越来越多的优秀女性加入新媒体传播矩阵,“新闻女王”层出不穷。
(二)女性新闻工作者更易打破传播隔阂
很多女性拥有远大的新闻理想,而新媒体渠道的增多为其实现新闻理想提供了平台。新媒体时代,新闻的娱乐化、情感化、情绪化、软性化等新特点,让新闻逐渐成为适合女性的职业。在主要依靠新媒体传播新闻的时代,女性新闻工作者拥有更大的新闻采访便利,能够打破与受众之间的传播隔阂,拉近与年轻用户的距离[6]。异地热点新闻往往通过电话采访,这也使女记者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善于沟通交流的她们是出色的采访者,更容易取得被采访人的信任,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南国早报于2023年推出的异地新闻报道中,女记者成为中坚力量,她们采访的异地新闻最多,写出的异地新闻优稿、好稿也最多,获得该报年度“优秀团队”称号。
(三)共情交流和柔性表达的空间扩展
具有较强社交能力、沟通能力的女性成为互联网新闻互动的主力军。女性的亲和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强,她们细腻、真诚、思维缜密。在新媒体发展大潮中,她们的参与率和活跃度日益提高。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亲和力、理性清脆的声音、独特的新闻视角,都是她们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天然强项,更是她们受到行业重视的优势条件,让她们拥有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善于共情交流、柔性表达的女记者具有采访及传播优势,这在关于家庭、儿童、情感的新闻报道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对以记者为主导的探访类直播、服务类直播,半岛都市报“半岛V视”都会优先选择女记者做主播[7]。而在互动过程中,女性的身份特征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很多互动新闻节目都由女记者主持。
(四)新媒体行业中女性力量备受重视
新媒体时代,媒体都在想方设法迎合年轻受众,以作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报道。即便是央视新闻,也以崭新的形式让出镜女记者“出圈”,2020年横空出世的“央视最美女记者”就是例证[8]。王冰冰人格化、个性化的报道策略,契合了新媒体时代的新闻风格。她实现了跨媒介的完美联动,在央视众多优秀女记者中脱颖而出[9]。新闻行业中的优秀女性要成为“新闻女王”,既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又要有适应新媒体市场需求的行业技能、职场素养、职业操守等,还要勇于创新。在媒体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女性新闻工作者的相对优势能够发挥更大的兼容性。媒介情境论将社会情境视为一种信息系统,强调“媒介—情境—行为”的互动过程[10]。女性新闻工作者更能适应这一过程,在新媒体发展、新闻渠道扩充、表现形式多样化的新形势下,行业更加重视“她力量”在互动过程中的作用,她们的活力、潜力和爆发力也被充分激发。
女性新闻工作者拥有的独特优势在新媒体时代得到充分发挥,她们主导的媒体品牌四处开花,新闻产品质量一路走高,令人刮目相看。她们在成就新闻业务的同时,成功塑造了自己在现实中的“新闻女王”形象,更为后来者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教材”。
(一)媒体栏目彰显“她品牌”的强大动能
新媒体时代,很多媒体重点打造女记者品牌,以女记者为主力采访者打造招牌栏目,推出系列报道,成功出圈,值得称道。温柔善良、理性敏锐、肯干能干是女记者的基本特征。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她们往往能突破难点,抓住要点。
2021年,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小莉帮忙》栏目因小莉在帮忙时潸然泪下而引发关注。该栏目记者都是女性,一开始的记者是陈小莉,栏目名字也由此而来。随着栏目知名度的提升,栏目记者越来越多,后来加入的记者也都以“小莉”的名字开展帮忙工作,成了“小莉出门,一帮到底”的“新闻女王”。《小莉帮忙》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女记者身份的“小莉”们,她们的群体形象和集体行为是节目的典型代表,也是社情民意的代表[11]。
全国类似《小莉帮忙》的栏目还有上海教育电视台《帮女郎》、湖南广播电视台《爱晚帮女郎》、安徽广播电视台《帮女郎帮你忙》、淮南市广播电视台《天天帮忙》等。
(二)议程设置突出“她美丽”的优势传播
较高的颜值也是一种生产力,配上美妙的声音便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在新闻传播行业,拥有美丽外表和美妙声音的女主播也是一张王牌。在媒体的议程设置中,突出强调“女主播”会更有吸引力。广西“970女主播电台”全部由女主播完成节目,这在广西属于首家。该电台节目的12名主播全是女性,而她们以水果为自己命名,给人亲切可人的感觉。女主播电台定位清新时尚,推出不久便多次蝉联广西网络收听率冠军。女主播电台适应了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成功打造了女主播品牌价值,体现了女主播的独特魅力和优势传播效应。同类的电台还有银川都市经济广播女主播电台、芜湖音乐故事广播茶香女主播电台等。
(三)舆论监督见证“她力量”的可喜成就
以往,舆论监督报道被视为男记者的强项和专利。但在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女记者“柔肩担道义”,她们在舆论监督、深度调查报道方面成绩斐然。2019年,青岛日报社组建舆论监督部,同年2月22日,推出曝光台栏目,而该栏目的记者编辑大多是“娘子军”,且披挂上阵进行调度指挥的是一名女性副总编辑,主持工作的是一名女主任,负责采写和编辑工作的主要是女性。她们在舆论监督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她力量”,5年来,舆论监督部已刊发500多篇舆论监督报道,其中3篇荣获中国新闻奖。青岛日报社的舆论监督部的“铿锵玫瑰”充分发挥她们的个人才华和业务特长,披露假恶丑,颂扬真善美,尽心尽力让城市更美好。她们采写的多篇报道被当地多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认可、批示[12]。由此可见,青岛日报社舆论监督部的女性是真正的“新闻女王”,值得推广。
(四)媒体巾帼树立“她名字”的标杆典范
他塑一直以来都是女性媒介形象呈现的重要途径,自塑是新媒体时代女性媒介形象呈现与自我表达的新兴途径[13]。新媒体时代,女性新闻工作者需要他塑,更需要自塑,也逐渐意识到形象塑造和形象价值的重要性。“新闻姐”是独具一格的存在,一跃成为行业标杆。
近年来,浙江广电集团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女性新闻工作者,她们的成就让人刮目相看。《私家车上班路上》节目的编辑兼读报主播邹雯,更为人所知的称呼是“新闻姐”。邹雯是个人IP《新闻姐》的核心人员,是网络“大V”,拥有超过3000万粉丝。《新闻姐》在短视频账号群中可谓头部账号,成就斐然,15天内生产出14条爆款短视频,每条阅读量都上百万,其中过亿的就有2条[14]。杨川源是浙江广电集团另一名“新闻姐”,其2020年至2022年连续3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中国新闻奖10余次、浙江新闻奖60余次,还获得过中国广播电视大奖,2024年参评第18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她的成绩单是女性新闻工作者的骄傲。2023年,浙江广电集团专门为她建立“川源蹲点工作室”,并在浙江全省市县设立“基层观察点”[15],这是杨川源硬核实力的现实延展。而以女记者为主的工作室在新闻行业里不在少数,如邯郸日报社“李晓玲工作室”、永康日报社“永报姐妹花”工作室、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工作室,以及被称为“全国首个女评论员工作室”的新华日报全媒体评论理论部“姿正腔媛”女评论员工作室等。
(五)积极创新促进“她拼搏”的破茧成蝶
新媒体时代,媒体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新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新的媒体格局中进行自我突破才能更好地让自己成长壮大。女性新闻工作者在这方面的体现尤为突出,她们敏锐的嗅觉和适应能力让她们的表现更为出色。如今,不少传统媒体如纸媒的女记者能更好地适应新媒体需求,除能采能写之外,也能充分发挥在出镜、播音、主持等方面的优势,个人的艺术才华得到有效施展,使“新闻+”的报道模式广受欢迎。在开展新闻业务的同时,也能开拓新闻宣传业务,如参与城市形象展播、助力企业先进经验推广、助推政策宣传形式创新等。女性新闻工作者已经成为新闻行业的“多栖人才”,受到业界肯定。
王虹是湖北省孝昌县融媒体中心的一名90后女记者,获评2023年“湖北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王虹拥有多个身份,既是时政记者,也是新媒体小编,同时是制片人、编导、副主任、副书记等,可谓新媒体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她在孝昌县融媒体中心工作至今已10年,在中央及省市媒体发表新闻作品1000多篇,获得各级新闻奖项30多个。能在一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实属不易,背后是她的爱岗敬业、刻苦付出与积极创新。为更好地报道一名农技员的工作状态,被誉为“拼命三娘”的王虹坚持在酷热的天气去田地里拍摄,以找到更好的拍摄角度,取得更真实的效果。在抢新闻的关键时刻,她开动脑筋,勇于创新内容和形式,采写的报道在全国领“鲜”,得以在央视和省台播发……在全国各级新闻媒体中,类似于王虹这样从“新闻小白”蜕变为行业优秀人才的女性新闻工作者不在少数,她们适应时代,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在媒体转型的道路上找到了创新的密码,打开了通往成功的大门,为更多的女性新闻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在元宇宙和人工智能发展到新阶段的当下,女性新闻工作者有了更多担当作为的机遇。新质生产力体现在新闻传播行业,主要是新型采访力、新质传播力。特别是新质传播力,不同于传统的传播力,是以信息技术更新迭代、内容融合创新、表现形式持续革新为主的传播力。传播者在新质传播力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圈层传播、互动传播等新媒体传播形式出现,女性新闻工作者的优势项越来越多,她们可以大展拳脚,大有作为,发展壮大媒体行业中的新质生产力。由此可见,女性新闻工作者在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是媒体行业之光。
参考文献:
[1] 徐丹,张世悬.推动新媒体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路径[J].新闻战线,2023(10):47-49.
[2] 季为民.如何做好全媒体时代调查研究报道[J].新闻战线,2023(11):75-77.
[3] 黄纯,霍睿.媒介职场中女记者的社会性别角色探究[J].新闻传播,2018hi8LI/5buSVWgYNy0FzEtVuq9VRNb780HQ9jx6c0tiY=(10):52-53.
[4] 尤红.女记者职业生涯中的社会性别建构与省思:以电视女记者为例[J].当代传播,2020(1):61-65.
[5] 陈芸.女新闻人在媒体融合中的机遇与挑战[J].青年记者,2022(3):17-18.
[6] 滕超然.新媒体背景下女性记者形象的转变[J].声屏世界,2023(7):79-81.
[7] 贾馨儒.女记者出镜转型的三组关键词[J].青年记者,2019(11):31.
[8] 吴雪.王冰冰:“央视最美女记者”破圈[J].新民周刊,2021(1):34.
[9] 周宇豪,郭歌.主流电视媒体出镜记者的转型路径探析:以央视记者王冰冰为例[J].东南传播,2021(12):56-58.
[10] 韩文静,喻馨君.从“场景”到“情境”:智能媒介研究的新视角[J].新闻爱好者,2023(6):30-33.
[11] 郭曼.新媒体视域下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研究:以《小莉帮忙》为例[J].北方传媒研究,2022(4):31-34.
[12] 黄飞,张华.舆论监督中的“铿锵玫瑰”“女邱正”尽显巾帼力量:写在青岛日报社舆论监督部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之际[J].中国地市报人,2023(3):11-13.
[13] 方提.他塑与自塑:女性媒介形象的呈现表征[J].传媒论坛,2024(4):3.
[14] 袁逸.铸造新媒体+主流媒体传播合力的路径探索[J].传媒评论,2023(4):39-40.
[15] 王卓尔.杨川源:先找到“我”,再找到“我们”[J].传媒评论,2024(2):25-28.
作者简介 程浩楠,主任编辑,广西日报社南国早报社会新闻中心社区部主任,研究方向:新闻采写与报道、媒体融合与发展、新媒体报道创新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