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AIGC作为一股新兴力量,对新闻传播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激发了新闻工作者对媒体深度融合的新思考。文章探讨AIGC技术在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对“新闻+服务”模式的影响及实践应用,以明确AIGC技术对新闻传播业发展的重要性。文章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法,深入分析AIGC技术如何改变传统新闻传播模式,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以及如何推进新闻表达形式创新。研究结果表明,AIGC技术以其卓越的语言理解和文本生成能力,不仅为新闻媒介提供了智能化处理手段,还为用户带来了个性化、精准化的新闻体验。同时,AIGC在内容推荐、动态感知、智能问答等方面的充分应用,丰富了新闻传播内容和形式,满足了用户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然而,AIGC技术在“新闻+服务”中也面临信息传播失序、价值导向失控等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提升新闻服务的即时性与准确性、创新和拓展新闻表达形式以及提高新闻工作者专业素养等策略,旨在揭示AIGC技术在媒体深度融合中的积极作用,为传统新闻工作者的技术创新及应用提供启示与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AIGC;媒体融合;“新闻+服务”;质效提升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5-0001-05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形成了一种元媒介。元媒介不仅改变了媒介的外在形态,还深层次影响了新闻工作者的思维理念。美国科技公司OpenAI推出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引领了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潮流。ChatGPT以其出色的能力,可以生成模仿人类语言模式的回应文本,并具备强大的信息整合、检索、输出及交互功能,展现了高智能度的特点[1]。ChatGPT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的消亡,而是促进了新旧媒体融合。首先,它带来了前端交互方式的革新,随后又推动内容分发、整合及生产等领域的变革。此外,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进一步拓展了媒体融合的深度与广度[2]。从某种角度看,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被视为媒体融合的高级阶段,它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功能与潜力,为新闻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特别是在“新闻+服务”领域,AIGC通过强大的内容生成、检索与分发功能,极大地提升了新闻生成的效率和质量,确保了新闻的时效性、传播性与专业性。
AIGC凭借卓越的语言理解和文本生成能力,对传统媒体内容进行智能化处理与改造,为用户提供了更高效、便捷且专业的信息获取与交流方式。同时,它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渠道和资源,不断拓展其应用维度和影响力[3]。由此可见,AIGC与传统媒体之间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伙伴关系。在媒体资料库与写稿机器人相结合的背景下,AIGC运用数据读入、算法测算、框架选择、要素补充等手段,赋予生成内容场景性、互文性等新特性,进一步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4]。
为深入探究AIGC在传媒领域的应用方向,要明确其给媒体融合带来的影响。在智媒时代,必须深刻认识到媒体融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全球范围内,媒体智能化已进入高端化发展阶段,因此必须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推动核心技术创新,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新闻反馈、接收、分发、生产、采集等环节的应用,以提升舆论引导能力[5]。基于“人工智能+新闻工作”的战略判断,新闻工作者已经构建了“人工智能—舆论引导能力”的逻辑关系,深刻认识到了AIGC在媒体融合中的价值和意义。
在战略层面,AIGC为媒体融合带来了根本性改革和底层逻辑重构。在实践层面,AIGC的出现重构了内容生产、用户体验、内容分发的框架,助力媒体人追求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媒体融合目标。作为一种全新的内容生产工具,AIGC不仅能提高媒体效率,完成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还能协助新闻工作者识别复杂的伦理问题、虚假新闻及版权纠纷,使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迅速抢占新闻传播先机,同时确保新闻内容的时效性、专业性和真实性。
AIGC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媒体融合实践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为融媒体内容生产提供检索、整合及定制服务上。在检索层面,AIGC具备强大的检索能力,贯穿新闻报道的始终。在报道前,AIGC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发掘高价值的线索,提升新闻传播的实效性;在报道中,其可以通过提供大规模新闻资源检索服务,满足用户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在报道后,其可以分析新闻传播效果,为新闻工作者指明报道方向,把握社会热点及舆情导向[6]。在整合层面,AIGC支持新闻工作者实现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目标,整合媒介资源,提供媒体服务的信息传播方向[7]。在定制层面,AIGC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精准获取受众需求,实现新闻定制。
尽管AIGC为新闻工作者带来了诸多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仍无法替代专业媒体人[8]。专业媒体人在传统媒体时代和智媒时代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是新闻传播的灵魂,是媒体融合的主力军,具备创意、灵感及高度的敏锐性,这些都是AIGC难以比拟的。特别是在当前阶段,AIGC还存在信息传播失序、价值导向失控、边界消解等问题。因此,传统媒体人不仅要继续坚守传媒工作,还要更加关注传媒工作的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核心价值观导向以及新闻传播精神等。
(一)内容推荐服务
AIGC技术在媒体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与拓展,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个性化体验[9]。尤其在内容推荐服务方面,AIGC通过精细的数据收集、分析和计算,能够深入洞察每个用户的兴趣和偏好[10]。AIGC系统会细致地分析用户的浏览历史、搜索记录、点赞和评论等数据,构建涵盖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爱好等要素的精准的用户画像。这个画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会随着用户浏览行为和网络行为的变化而动态更新,以确保所推荐的内容始终保持高度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在构建和更新用户画像的过程中,AIGC推荐系统运用“协同过滤”“深度学习”等先进算法,精准预测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并实时推送最符合其当前预期的新闻、视频和文章。这种个性化、定制化的推荐方式,不仅能够提升用户的整体满意度,还能使用户迅速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此外,系统还通过持续收集和分析用户的反馈,如点击率、浏览时长、点赞和评论等,不断优化推荐策略,保证新闻资讯的个性化、精准化。
(二)动态感知服务
动态感知服务作为智能推荐服务的前沿分支,不仅着眼于用户的兴趣偏好,还深度融入用户当前所处的场景、情境和社交动态,实时、精准地推送与用户实际需求相匹配的话题和信息,以满足用户多元化、即时化的信息获取需求。
通过广泛收集用户的网络行为数据,并进行深度的数据分析与整合,动态感知服务能够为用户提供与其当前情境高度契合的新闻资讯[11]。具体来说,这种服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场景感知。基于AIGC的媒体融合系统能够结合天气、时间、位置等实时场景信息,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新闻内容。例如,当用户身处旅游景点时,系统会智能推荐与该景点相关的餐饮信息、文化资讯、历史背景等,并附加投诉举报、旅游指南等实用服务。
其次是情感感知。情感感知服务通过分析用户当前的行为数据,敏锐捕捉用户的情感变化,并据此推送能够缓解、宣泄或激发用户情绪的新闻内容。当用户心情愉悦时,系统会推送轻松愉快的新闻资讯;而当用户感到有压力或焦虑时,则会推送启发性强的新闻,以给予支持和鼓励。
最后是社交感知。社交感知服务通过分析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动态,洞察用户在论坛、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的兴趣,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推荐。这种推荐不仅能够持续丰富用户的知识储备,还能为用户提供话题材料,满足用户自我成长与社交互动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智能问答服务
借助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AIGC能够迅速捕捉并解析用户的自然语言问题,随后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精准检索答案,以高效满足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在新闻报道传播过程中,受众往往难以一窥事件全貌,需要不断检索和整理网络信息来厘清事件的来龙去脉[12]。然而,将AIGC融入新闻客户端后,通过与用户互动和交流,系统能够准确分析用户的信息需求,并从多个维度深度推荐相关的新闻报道素材。
例如,当用户阅读关于新政策的新闻并询问详情时,AIGC系统会迅速整合新闻数据库的资料,包括传统新闻媒体、网络新闻端及新媒体平台的新闻资讯,为用户呈现分类清晰的内容。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满足用户的基本信息需求,还能够引导用户深入阅读不同角度和类型的新闻报道。
此外,在AIGC的支持下,新闻工作者可以构建个性化的智能客服系统。这一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兴趣偏好和需求,为用户推送相关新闻或服务。当用户持续关注某一新闻时,系统会智能识别并主动询问用户是否希望从更多视角了解该新闻,然后根据用户的选择进行个性化推送。
在功能层面,智能问答服务还能根据用户检索的新闻内容,精准识别其需求,并提供政策解读、社保服务及在线咨询等多元化服务。例如,用户在浏览政策资讯后,若想了解当地政策的落实情况,AIGC系统会迅速链接相关政府平台页面,实时解答用户疑问,满足其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一)提升新闻服务的即时性与准确性
在媒体深度融合浪潮中,为确保“新闻+服务”的创新发展,需优化服务形式与质量,同时,从核心层面提升新闻报道的即时性与准确性。新媒体平台以其裂变式传播速度迅速覆盖全网,但其准确性与专业性的不足常导致虚假新闻及舆论蔓延,影响用户体验。传统媒体虽具备一定的资源及优势,但在AIGC视域下,仍需面对准确性与时效性的挑战。
因此,需借助AIGC技术,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质效双提升,以提升“新闻+服务”的整体质量。具体而言,首要任务是提升新闻报道的即时性。AIGC技术通过自然语言生成技术,能迅速将信息数据转化为新闻报道,大幅缩短从数据采集到新闻发布的时间,确保新闻报道的即时性。例如,利用AIGC技术轻松整合相关信息,快速生成详尽的新闻报道。同时,AIGC技术能实时分析数据流,及时捕捉高数据流信息,确保在新闻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报道。这样一来,新闻传播者就能持续提升媒体的影响力、感染力、传播力,为新闻传播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提升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同样关键。准确性、真实性是AIGC内容生成的核心,也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同的追求。新闻工作者应运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交叉验证与深度分析,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利用大数据预测、推算等方法,还可对新闻事件的真实性进行初步判断,提高“新闻+服务”效率。例如,通过文本挖掘、情感分析等大数据技术,对新闻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对比历史数据与当前数据,识别异常或不一致之处,从而提升新闻服务的整体质量。
(二)创新拓展新闻表达形式
创新新闻表达形式,能提升新闻的吸引力、感染力,吸引更多受众关注新闻资讯。同时,这也能让新闻传播呈现出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等特征,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与效率。
首先,虚拟主播与3D视频的应用成为新的探索方向。传统的“新闻+服务”模式多以文字和图片形式呈现,虽然直观丰富,但在吸引受众与强化传播效果上仍有提升空间。因此,引入虚拟主播技术成为创新之举。虚拟主播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创建的数字化角色,能模仿真实主播的语调、姿态和神情,以更形象、迅速的方式传播新闻资讯。尤其在AIGC技术生成的有关全国两会的新闻稿件中,虚拟主播可实现全程播报,如央视网的数字虚拟主播小C与专家学者、代表委员互动,深入解读全国两会热点[13]。
其次,互动式新闻报道成为新闻服务的新亮点。这种报道形式建立在虚拟主播或智能问答的基础上,允许受众直接参与新闻事件的报道过程,通过提问和互动影响新闻报道的走向,进而提升新闻服务的质量。例如,在虚拟主播播报新闻后,用户可在播报平台提出问题,主播将实时检索、整合各类数据资源,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新闻报道服务,挖掘出更多隐藏在新闻报道背后的信息,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奠定坚实的用户基础。
最后,可视化新闻报道也是AIGC技术的重要应用。AIGC不仅可以将新闻数据转化为动画、图表和图形,使受众更好地理解新闻内涵,还能自动收集新闻素材,丰富新闻稿件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使其更加生动和丰富。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要充分发挥AIGC技术的作用,持续丰富新闻的表现形式,彰显新闻传播的价值,满足用户个性化、多元化、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三)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新闻机构应致力于持续优化新闻内容的生产、分发及消费流程,并强化AIGC技术在新闻传播行业的应用。通过融合AIGC和数据挖掘技术,深度处理和分析海量的新闻数据,从而发掘出有价值的新闻内容,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然而,在推进AIGC技术应用的同时,新闻工作者还需借助其他新技术,不断丰富新闻表达形式,为新闻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新闻传播的核心主体,新闻工作者应持续提高自身的科技素养和媒介素养。虽然AIGC技术能够处理大量重复性、简单化的新闻传播工作,通过多样化的服务形式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但要想真正提升“新闻+服务”的质量,必须提升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素养。
首先是提高科技素养。新闻工作者要学习和掌握AIGC技术,将其有效融入新闻的生产、分发和消费环节。要深入了解AIGC的特性,拓展智能系统及技术的应用领域和维度,从而充分发挥专业潜能,使新闻传播工作更具实效性。其次是调整角色定位。在新闻内容生产、传播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应利用AIGC整合内容、筛选数据,将自己从烦琐而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更具复杂性、创造性的工作中,如舆情分析、价值发掘和新闻观点阐述等。此外,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工作者已不再是单一的内容生产者,还是内容把关者、事实核查员。新闻工作者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对AIGC生成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查,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例如,当AIGC生成了一篇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新闻报道时,新闻工作者应核实报道中数据的来源和真实性,确保数据来自权威机构或官方渠道。同时,应审查新闻的表述是否客观公正,避免误导受众。采取这些措施,能确保新闻报道的深度[15]。唯有如此,才能全面、切实、有效地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效率,推动新闻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AIGC作为媒体融合的高级阶段,不仅整合了传统媒体的优势,还在此基础上开拓了全新的信息传播领域,引发了信息生成、传播、分发等多个环节的深刻变革,对新闻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新闻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AIGC的高效性,并积极探索如何将其应用于“新闻+服务”的各个环节,以提供更新颖、高效的服务体验,为新闻传播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有理由相信,AIGC将继续发挥独特作用,推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紧密融合,为新闻传播业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和全新渠道。
参考文献:
[1] 闭初健.区域新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广西日报玉林区域新闻报道为例[J].记者观察,2023(21):15-17.
[2] 任黎明,周锁峰.全媒体时代新闻服务类栏目当好“瞭望哨”:以《@张小融》为例[J].视听界,2023(4):120-121.
[3] 李云芳.澎湃新闻的用户连接策略:内容+服务+技术+专业+情怀[J].新闻战线,2023(13):31-34.
[4] 林小菊.深耕“新闻+服务” 拓展媒体培训产业新格局:以瑞安传媒集团为例[J].传媒评论,2023(6):87-88.
[5] 宋建军.全媒体视域下媒体建设性监督实践探析:大连(新闻)综合广播“新闻+政务+服务”转型研究[J].全媒体探索,2023(5):35-37.
[6] 杨晓星.探索“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运营新模式:青岛广电唱响主流媒体与市场互动好声音[J].传媒论坛,2023,6(10):90-92.
[7] 赖黎捷,来子君.“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模式下广播问政节目的转型策略:以《重庆“互联网+督查”广播热线节目》为例[J].视听,2023(2):81-84.
[8] 尚黎阳辉,龚春辉.“新闻+服务”的外延拓展:以南方+客户端“在+求职”服务为例[J].南方传媒研究,2022(6):78-81.
[9] 孙宇景,卓伦.探索AIGC,PGC与UGC在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中的融合与冲突[J].花溪,2023(24):0049-0051.
[10] 谢湖伟,简子奇,沈欣怡.认知框架视角下AIGC对媒体融合的影响研究:对30位媒体融合从业者的深度访谈[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3,76(6):5-18.
[11] 赵子忠,郭小容,卢海波,等.深度融合:AIGC引领媒体智能化转型[J].广播电视网络,2023,30(11):9-18.
[12] 严海. AIGC在融合媒体中的应用与技术创新[J].传播力研究,2023,7(30):4-6.
[13] 封寒.广播媒体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创新[J].电视技术,2023,47(9):156-159.
[14] 胡正荣,李涵舒.颠覆与重构:AIGC的效用危机与媒介生态格局转化[J].新闻与写作,2023(8):48-55.
[15] 刘瑶,吴楠.融“慧”贯通:智媒时代主流媒体的破局之策:央视网人工智能编辑部的实践探索[J].青年记者,2023(19):66-69.
作者简介 吴韧瑜,记者,研究方向:新闻学、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