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对社会职业技能需求,以吉林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能力培养为研究对象,探讨适合当下专业能力培养的教育新模式。提出两大支撑团队重组新理念,工程实践和研究创新的双能力培养新目标,层级教育体系与教学模块导入的新模型,思维导图引入与专题引导渗透式交叉教学方法,三段式创新教学内容,形成新理念、新目标、新模型、新方法与新内容“五新”融合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五新”模式 双能力 多维模型 混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9-271-03
一、专业建设背景与前景
城乡规划面对国土空间规划新形势、城乡关系转型和生态修复与城市更新大趋势,城乡规划专业研究和教学的对象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从以物质形态范畴为主体扩展到更广阔的城乡社会和经济范畴[1]。城乡规划已发生巨大变革,专业教育体系必须由单一物质空间设计的工程实践教育向社会、经济、环境等复杂、交叉综合规划领域教育转变。
吉林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始创于1985年,是吉林省开办城乡规划专业最早的高校。多年来城乡规划专业立足东北地域人居环境建设发展实际,坚持科研与社会需求服务相结合、工程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办学思路,近年已建设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创新研究基地。
二、教学体系的改革和教学团队的应对
(一)科教团队新定义
教学和科研作为目前高等院校建设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项最重要的指标,两者间存在着重要的交互关系。作为地方建筑类高校,立足寒地特色与省域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拓展研究领域和科研方向,整合重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结合生态智慧、新技术、保护与更新专业发展趋势和国土空间规划的提出,组建特色方向团队,形成寒地城乡规划与设计、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城乡区域发展与规划、生态智慧城乡规划与技术科学四个研究方向的科研团队来支撑教学团队,实现科教融合。促成以科研团队支撑教学团队的建设理念,实现完整的校、院、系、团队四级管理体制。
(二)班导师制度加持
应对专业特殊化,承接四级管理体制,落实班导师制度,聘请科教团队的核心教师担任专业导师,实现一班一导师,责任五年制,班级全覆盖。班导师陪伴学生5年的专业学习,让学生明确在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并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资源和锻炼机会,更利于学生个性培养、专业学习和能力提升,做到可行性,实现易达性,提升实效性。
(三)双能力培养目标
城乡规划学知识体系具有综合性强、交叉性强、空间性强、成长性强的四大特点,城乡规划学的未来,除了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变化外,很重要的是对客观需求的评判[2]。
贯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提出的办学要求和教育水准,将城乡规划专业的办学方针与吉林省城乡规划和发展建设实践紧密结合。科教团队的重组促进教学目标向景观学、生态学、环境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和大数据新兴技术等交叉研究方向拓展,增加学科复杂性,强化内涵建设,做到厚基础、重能力、强创新、适需求、盾个性,实现工程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的双能力实现,培养面向现代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见图1)。
(四)选择性学习强化
应对在强化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培养研究型及管理型人才的培养转型,依据课程思政建设要求、行业发展以及专业特色建设等需求,从三个方面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强化选择性学习,实现双能力培养的目标。
缩减课堂学时,增加了实践和第二课堂等自由学习的课时,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选择与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和设计。
增加选修课时比例,培养方案调整增设大量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具有研究性和培养特色类公选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与兴趣爱好选修相关课程,培养兴趣方向,强化专业综合能力。
每个教学周期增设专项训练模块,依据教学层次依次包括建构专项、专题调研专项、竞赛专项、实践专项、双创专项、快题专项、实习实训专项等,依托平台、导师组等的课外课堂,促进实践和研究双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实现“选择性学习”。
三、多维度教学模型
国内工科建筑类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一、二年级教学,多依托建筑专业平台开展基础教育,侧重建筑空间和建构等感性思维,这也造成了城乡规划专业低年级学生感性思维定势,高、低年级专业衔接中思维转换困难,高年级学生缺乏系统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等问题[3]。
为解决规划专业建立系统的逻辑训练,以团队重组新理念组建的科教团队,以及提出课程组负责制的建设和衔接,深度融合教学实践的落实,初步构建成“3542”教学体系,即三大教育体系模型,五大教学内容,平均四个教学单元模块,实现两个教学目标的多层级教学模型。
(一)教学体系的构架
以实现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为培养目标,建立三个教学模型,并分别设计教学模块以达到各教学模型的教学目标,实现学生基础专业技能到创新思维能力的层次化培养。能力培养利用导师组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实践平台、科研平台和双创示范建设平台等课外平台资源的建设,运用混合教学、分类分项教学、跨学科教学、弹性化教学、校际间交流合作教学等教学方法,培养与职业定位相匹配的双能力,实现建设适合地方高校发展的建筑类新工科培养的终极目标。
(二)多层级教学模型
1.通识基础教育模型。第一层级面对一、二年级学生,以基础理论、美育教育为主的通识基础教育模型为主,包含基础教育模块、人文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表达模块,主要以学生兴趣为导向,采用跨学科、分类项和混合教学方法,进行基础创新能力训练,但明确建筑学与城乡规划的基础课程差异。
2.专业教育训练模型。第二层级面对三、四年级学生,以专业技能、专业理论和课程思政融合的专业教育训练模型为主,包含专题设计模块、专项训练模块、设计实践模块和工程实践模块,主要以专业特色为导向进行中级创新能力训练。
3.定位拓展训练模型。第三层级相对五年级学生,以研究专题、创新能力培养的定位拓展训练模型为主,包含竞赛模块、实习实训模块、创新实践模块和特色拓展模块,主要以未来发展为导向进行高级创新能力训练。
在人才培养的所有环节,均注重加强思想政治、社会责任和职业伦理方面的教育,在通识、专业、设计实践课程中强化家国情怀、文化传承等价值理念的塑造和培养[4]。
(三)“1+X”教学模型
建立“1+X”模型,主要解决两个教学问题:一是三大层级教学模型的拓展与教学内容实施,即1个目标+X教学模块,形成1个模型与多个教学单元模块的交互,每个模型所对应不仅限于上述4个模块,12个模块与三大教学模型存在交叉与交互的模型,即前面提到的重点模型。二是教学模块单元的特色教学安排,为解决以往学生在核心设计课程中无法实现集中进行前期调研和专题研究,特设“1+X”集中实践环节,即1个独立调研周+X个集中设计实践周,实现学生的自由与充足的时间安排,实现专题研究和创新训练。
四、混合教学方法
(一)思维导图入与专题引导交叉渗透教学
探索“思维导图”训练的设计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注重培养学生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方面的双重能力。在设计课程中注重采取思维导图来优化课堂教学路径,强调思维过程清晰和富有成效的表达,是教学环节中强化以设计能力提升培养为核心的强化训练。
坚持以学科竞赛、大创项目和联合设计等专题形式为载体,大力推动设计课程过程的情境、问题、合作、图示和体验等能力培养,形成基础扎实、结构合理、重点突出、适应性强的分阶段分层次的教学体系和思维导图与专题引导交叉渗透教学的方法。
(二)联合协同教学
构建校校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的“实践导向、资源共享、智能支撑、科教共赢”校地协同设计课程教学。
在国土空间规划转型升级阶段,充分发挥与设计、服务和城市管理类企业、政府等优势合作基础,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行业服务功能。
在既有大学生学术创新竞赛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中心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设中,进一步推进校企、校际合作,促进和拓展师生视野及实践竞争力。
(三)互联网+混合教学
面对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对教学工作带来的影响,在学校教学管理应急预案基础之上,整合教学平台和资源,改变以往守旧的单一课堂教学,利用大学MOOC、校友帮、超星学习通、腾讯会议等平台搭建线上虚拟教学教室,通过数字化的教学形式,丰富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
形成一批包括“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村镇规划与建设”“毕业设计”“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等理论加实践课程的校级、省级混合式一流课程,将混合教学示范化、并逐渐普及化。一方面,灵活应对影响线下课堂教学的突发事件;另一方面,可以在课余时间弹性化、及时与学生进行自由交流。助力于学生的自由学习和研究能力提高,解决了以往与学生课外学习研究的交流延误问题,体现出“互联网+”混合模式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四)数字教辅平台的管理助力
混合教学期间,教学管理实效性差,在灵活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了应对这一教学问题,利用超星学习通等数字平台,建设个性化的教学模块和管理模块,实现线上口令签到、平时作业提交与批改、课程资料上传与共享、设计成果提交与存档、设计交流与讨论等,每个模块可以弹性开放权限,方便整合教学资源、管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
(五)学科交叉共促
城乡规划专业本就是一个由建筑学、园林景观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以及市政规划等多学科交叉组成的规划领域,是一个多学科融会贯通的有机体[5]。将三大层级教学模型串接,多教学模块交叉,并协同相关专业,形成链式结构学科共促交流。基于规划的逻辑链条及设计环节,进行主题式模块化的讨论式教学,并结合常态化的观摩反馈机制,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并形成了以城乡规划专业为主导,包括建筑学、风景园林等三个专业协同的联合设计团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协作和协同创新能力[6]。
五、结语
面对当今城乡规划紧张的就业局面,高校教育改革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思维、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模式。本研究进行教学与科研团队重组的创新理念,建立多层级的教学模型和互动教学模块,提出系列混合交叉教学方法,来应对各教学段差异化的教学内容,研究更新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研究性思维的创新能力,实现双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基金项目:1、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互联网+”视域下的建筑类创新型人才培养范式研究(项目编号:ZD22085);2、吉林建筑大学“《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一流课程”成果;3、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新工科背景下高等学校本科生导师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ZD19053);4、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产教协同育人的高校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改革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GH22452);5、吉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吉林省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研究——以《村镇规划与建设》系列课程“高校—村镇”协同教学模式为例。]
参考文献:
[1] 吴志强.规划一级学科·教育一流人才——2011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 石楠.城乡规划学学科研究与规划知识体系[J].城市规划,2021,45(02):9-22.
[3] 雷诚,毛媛媛.强化工具理性的城乡规划思维训练体系探索与实践[J].规划师,2017,33(08):138-143.
[4] 孙施文,吴唯佳,彭震伟,李和平,翟国方,毕凌岚,林坚.新时代规划教育趋势与未来[J].城市规划,2022,46(01):38-43.
[5] 万婷,李思逊.高校城乡规划STEM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8):167-169.
[6] 吴唯佳,冷红,任云英,王承慧,张赫,李和平,王智勇,杨晓春,王成芳,武凤文,耿慧志,王富海,耿宏兵,朱子瑜,石楠.联合教学共促规划学科发展[J].城市规划,2020,44(03):43-56.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吉林长春 130119)
[作者简介:杨柯(1980—),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城市设计。]
(责编: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