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为主导的高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4-09-26 00:00:00李伟聂蕴
经济师 2024年9期

摘 要:营销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除传授理论知识外,还应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基于此,教师要根据社会实际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调整,以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增强其竞争与适应市场的能力。文章分析了目前以市场为主导的高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探究措施。

关键词:市场 高职营销 人才培养 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F274;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9-266-02

传统的高职营销专业教学内容往往是重视理论,而忽视了实践性,在取消了营销技术资格证书之后,营销专业的学生和一般非大学毕业生并无多大不同。就经验与技巧而言,很多非大学毕业生要优于营销专业的学生或本科毕业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高职专业的学生面对一个很尴尬的局面,相对于早进入社会有社会工作经验的人来说,高职专业的学生并没有太大的优势。

一、高职营销专业人才市场供求现状

从高职的实际状况来看,大多数高校都把营销当作一门专业的基本知识,然后再开设一些专业课程,如服务营销、消费者行为学、品牌管理、销售管理、商业伦理、国际市场营销等。当前,高职已在自身的教学方式上不断地进行着变革与创新,然而,在营销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对营销专业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没有鲜明的专业特色

营销专业课是高校的一门课程,营销专业课不但是工商管理的基本课程,而且对于将来进入职场的学生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课程。虽然营销专业这门学科在实践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但是很多高职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方向和目的,造成了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各不相同,专业水平也不一样,在就业中没有竞争力。很多高校都意识到了这一模式存在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研究。有些高校在营销专业课程改革上获得显著成效、成绩斐然时,也有些高校却抛弃了自身的摸索,转向注重理论效果的教学方式,造成了营销专业的特色化缺失,使营销方向的就业人员竞争力不足。

(二)营销专业课程不合理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营销专业存在着教室空间多、教学内容少的问题。在进行营销专业课的时候,教师没有创新的教学内容,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对于学习没有兴趣,学生什么也学不会。学生对各个市场的经济并不熟悉,更谈不上进行深度研究。就算学生学到表面,也无法理解真实意思。还有一部分高校没有从自身实际出发,盲目地追随潮流,缺少市场化运作。虽然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但是,教师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就违背了对学生的教学与教育方式的改革。

(三)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对接不及时

在新经济背景下,新产品、新零售等产业的出现,对传统的供应、生产和销售方式产生了新的影响,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消费体验,给营销人员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和营销定位。如连锁商超、进口跨境电商、农村电商、化妆品行业等新零售行业,对传统的营销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而高校营销专业在培养人才过程中与企业的职业需要相匹配,但在实际情况中,高校政策改变的制约、改革经费的压力以及师资队伍的安逸,都阻碍了高职教育改革的进行,专业课程不紧跟市场的需要设置,造成市场需求供不上,结果可想而知。

(四)重视理论,忽视实践

1.大部分高职的营销专业都会将实践训练与理论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实践课堂的比例不会少于理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半。然而有些高校实践课,在实际操作中所占比重很小,有的高职实践课的比重还不到理论课堂教学的三分之一。另外,大部分的实践学习都是以课题分析、问题讨论、情境模拟等方式来完成。从而使学生在校园中没有学到真正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没有实践内容和职业经历,更难以成为将来市场需要的人才。

2.学校实训场所设施建造进度落后。对受损的设施装备无法进行及时维修,陈旧装备无法及时更换,从而使学生无法适应实训场所训练的需要,导致实训实践课堂只是徒有其名。多个专业学生共享一间教室,看似增加了教室的利用率,但事实上却缺少实训场所。实训教学中心,特别是学校一些高端实践中心,往往是为应付更高层次组织的考核而建立的。实训场所只能在学校检查或者是重大事件中露面,而无法使学生参与在实训场所中实际实践。

3.学校缺乏实习岗位,很多高职都会在毕业之前,让学生顶岗实习,然而这种方式无法让学生满意。首先,在实习过程中,有些学生把所学的内容遗忘得很快,这就造成了在实习过程中,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的困难;其次,大部分的学生在大学结束后把重点放在了求职上。有的同学不满意学校安排的岗位,想找自己满意的工作,因而学生就会向学院提出请求,不去顶岗实习,而有些高校不安排工作岗位,需要学生自己寻找适合的岗位,从而使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并未对学生进行有效监控,往往依靠盖有见习印章的学生见习成绩,来判定其是否完成实习工作。

二、以市场为导向对营销专业人才不满意的深层次原因

(一)人才培养理念不清晰,专业定位不准确

目前,我国市场对应用营销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有实践技能的学生比只有纯理论知识的学生更适合就业。但是,很多高校毕业生,特别是营销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遇到了困难。究其原因,并不在于高校毕业生人数过多,而在于学生的能力和质量与市场的生产运作需求不符。在人才培养上,学生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对营销专业人才的要求。高职营销人才培养中,由于没有明确的市场导向,致使其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造成了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人才匮乏等问题。高校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简而言之,就是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化的营销观念,培养学生的能力[1]。

(二)人才培养模式应有创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人才培养区别于传统的教育方式,以行业为发展方向,以个体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个性化与国际化为核心的教育,以培育出一批有创造力、国际化眼光的高质量学生为目标。在此基础上,高职的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是当前社会各工作领域所共同关心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在以市场为导向,以精准的人才培养的前提下,高职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切实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企业与社会提供更好的人才。

三、以市场为主导的高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一)树立培养市场认可人才的理念

经济快速发展,在以市场为导向下,使一系列的问题而改变。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供应链改革,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5G等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促使企业在进行改革时,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与此同时,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建立数字化的平台,可以使企业的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运行成本得到最大的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要,使顾客的满意度达到最大。在转变与发展的背景下,高职还应该把以市场为主导、企业认同作为营销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一般而言,企业标准一般是参照本行业内部最高标准的企业。为此,高职需要加强与最高标准的企业,在课程、教学、教材和师资等多个层面上,进行全方位、深度的融合。通过对企业人员的邀请,开展讲座活动或者让学生到企业内部参观,通过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学习,从而达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校内外的互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以市场为导向培养营销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健全师资培养体系,着力提升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水平。首先,通过教师在企业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使教师更好地理解行业的市场状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与技术水平。其次,应当通过各种途径来培养既有学历又有实战经验的师资队伍,进行线上教学,实现课内外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最后,加强教学,激励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研究实践,使之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应该从企业中聘请一线人才任教,将企业优秀人员的营销理念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在实战经验教学的情况下,更好地与理论相结合。

(三)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如云课堂、慕课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在疫情期间时,各高校都进行了网上教学。教师应该对网上教学的经验进行总结,充实网上教育的内容,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把网上教学当作一种长远的规划。改变传统的教室授课方式,采用主题学习,角色扮演,情景建模,小组讨论等方式[2]。

1.以比赛促进学习。举办各种校园技能大赛,如市场推广,辩论赛,模拟商务谈判,模拟营销沙盘等。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营销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内化。

2.考试方法的改革。考试方式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评估,要做到三结合:定期考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将理论考试和实际考察相结合;把校内考察和校外考察相结合。改变以知识为基础的考试方式,教师鼓励学生在课上独立完成作业,比如品牌策划书,某地区市场开发对策,以及写出某战略案列分析。从而使教师选出最佳作品,推荐至平台参与竞争比赛。

(四)制定全新的市场营销课程体系

以市场为导向,教师建立新的营销专业课程系统,要改变原来传统的营销教学模式。通过对营销专业基本课程的学习,结合专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增设专业技能课程及实践训练,达到教学的目的。高职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其核心是技能与人才培养。要想重新确定营销专业课程的基本方向,教师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所需开设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表现评价、心理测验等对学生进行分类,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教育以及针对性的教学。以市场为导向教学既能满足高职营销专业基础课的要求,又能适应市场高素质人才的要求[3]。

(五)建设模拟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

以市场为导向培养营销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高职必须从教学、发展、技术三个方面入手,才能办出高职的特色。高职在建设实训场所和实验室时,应考虑在媒体营销实训室、新媒体营销实训平台等方面进行投资。学校也可以建设超市、商场,建立自己的实验基地,进行商业化经营,推行品牌策略和团队管理,让学生在校内的情况下,有一个真实的实习环境,将情景式教学引进到课堂中,实现课程内容和实践的一致性。在高职建设实训场所,既能缓解高职办学资金短缺,又能解决学校培养人才和市场所需人才的要求。

(六)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以市场为导向,将高职与社会企业进行合作,进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大方向,也是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路径。高职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从而使学校对实习企业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比如,市场调研实习、市场策划实习以及毕业实习。针对市场的实际需要,开展多样化的实训活动,不仅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还能实现实训教学的目标。市场的需求由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参加,逐渐变成学校和企业市场需求的共同发展,把学校变成企业所需市场人才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

四、结语

总之,目前我国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是面向市场,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快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从而为企业培育出高质量的市场营销人才。

[基金项目: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豫教〔2023〕03176。]

参考文献:

[1] 黄慧化.新时代高职营销专业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辽宁丝绸,2024(01):90-92+95.

[2] 陈少丽.基于现代汽车需求的“互联网+”下高职院校汽车营销教育的实践探索[J].时代汽车,2024(05):40-42.

[3] 周建芳.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产业创新研究,2023(14):184-186.

(作者单位: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2)

[作者简介:李伟(1988—),男,汉族,河南舞钢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聂蕴(1991—),女,汉族,河南周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责编: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