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关节耗材集采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住院费用影响因素分析

2024-09-26 00:00:00李京敏李沛向前
经济师 2024年9期

摘 要:文章分析人工髋关节集采前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住院费用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控制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供建议。文章采用统计学描述、单因素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文章认为,材料费、住院天数和围手术期康复是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住院费用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降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住院费用,建议医保局持续完善人工髋关节集采政策,扩大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覆盖范围;医疗机构应加强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路径管理,开展预住院管理和术后早期康复治疗。

关键词:耗材集采 髋关节置换 住院费用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9-256-02

随着人工关节耗材性能的提升和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经成为治疗终末期髋关节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和股骨颈骨折等疾病的有效治疗方式,能明显提升髋关节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1]。有调查显示,我国2019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量达到57.72万台,年均增长率为16.67%[2]。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1.1%,人口老龄化加剧伴随着髋关节疾病发病率的不断升高,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3-4]。为解决人工髋关节假体材料价格偏高的问题,2022年3月,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配套措施的意见》(医保办发〔2022〕4号),广东省于同年4月30日起正式执行。本研究以广东省某三甲医院为例,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索人工髋关节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前后患者的住院费用变化,为合理控制住院费用,减轻患者就医经济负担,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提供参考和支持。

一、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本研究选择广东省某三甲医院为样本医院,提取样本医院出院日期为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的住院患者信息。根据手术操作分类代码(ICD-9-CM-3)检索主要手术操作为81.51/81.52开头的病例。剔除标准:行双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病例信息;行髋关节翻修术的病例信息;数据缺失或费用异常的病例信息,最终纳入有效住院病例1177份。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2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在描述性统计学分析中,住院费用呈偏态分布,故采用Mann-Whitney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做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住院费用和各非价格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根据灰色关联度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住院费用构成因素的显著性。

二、结果

(一)患者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纳入住院病例1177例,住院次均费用68176元。男性患者567例,女性患者610例。患者年龄区间为19~100岁,平均年龄57岁,61~80岁病例数最多,共440例,占比37.38%。住院天数区间为3~41天,平均数10.82天。1038例患者按医保联网结算,占比88.19%。各年份患者数量分别为2021年378例,2022年266例,2023年533例。851例患者在院期间开展围手术期康复,占比72.3%。990例患者为全髋关节置换病人,占比84.11%。

(二)住院费用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根据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本研究筛选8个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包括:性别、年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付款方式、髋关节疾患类型、年份、是否围手术期康复治疗、手术类别。

经单因素分析显示,使用集采髋关节耗材的患者中,对住院费用产生影响(P<0.05)的因素分别为:年龄(H=16.471)、住院天数(H=89.482)、髋关节疾患类型(H=24.293)、年份(Z=3.635)、手术类别(Z=-5.153)。使用非集采髋关节耗材的患者中,对住院费用产生影响(P<0.05)的因素分别为:性别(Z=-4.846)、年龄(H=144.194)、住院天数(H=41.292)、住院费用付款方式(H=8.195)、髋关节疾患类型(H=121.872)、年份(H=27.099)、是否围手术期康复治疗(Z=-6.180)、手术类别(Z=-10.698)。

(三)住院费用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住院费用呈偏态分布,经对数转换后,将lg住院费用设为因变量Y,引入影响因素有年龄X1,实际住院天数X2,医保类型X3,髋关节疾患类型X4,是否围手术期康复治疗X5,是否使用人工髋关节集采耗材X6,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住院费用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回归模型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F=449.211,P<0.001),自变量能解释住院费用变化的69.60%,年龄、住院天数、髋关节疾患类型、是否围手术期康复、是否髋关节集采耗材与患者住院费用有线性关系,对住院费用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四)住院费用构成及变化情况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住院费用构成中,材料费占比最高,为56.52%,其次是手术费(13.58%)、药品费(9.07%)、检查检验费(8.27%)、治疗费(6.19%)、麻醉费(4.03%)、其他费用(2.34%)。2021年至2023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例的次均住院费用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均降幅为23.14%。各类费用中除了治疗费呈上升趋势,其余各类费用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材料费降幅最大,详见表2。

(五)住院费用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参考序列为1177例住院患者的住院费用,比较序列为7项构成费用。量纲上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的单位一致,无需进行数列的初值化处理,分辨系数取0.5。如表3所示,材料费的灰色关联系数是0.87095,与住院总费用的关联度最大,其次是手术费、药品费、检查检验费、治疗费、麻醉费和其它费用。

三、讨论

(一)人工关节集采大幅降低患者经济负担

2022年,广东省人工关节集采政策落地实施,样本医院使用集采人工关节的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人从2022年的177例增至2023年的508例。2021年广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993元,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人面临沉重的经济负担,与国内多数专家研究结果一致[5]。2023年广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327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9.63%)对比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人次均费用的降幅(43.37%),患者的就医经济负担明显减轻。

(二)住院费用结构不合理,耗材占比高

本研究中,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住院次均费用逐年降低,年均降幅为23.14%,符合《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手册(2024版)》中对住院次均费用逐步降低的指标导向,这主要与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的政策有关。根据住院费用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耗材费是住院费用的主要构成项目,占比56.52%,而能够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手术费、麻醉费和治疗费合计仅占住院费用的23.80%,未能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

(三)住院天数是影响住院费用的关键因素

根据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之间有正向的线性回归关系,与昌敬惠等人的研究发现一致[6]。本研究住院天数的标准化系数β为0.29,仅次于是否使用髋关节集采耗材对住院费用的影响。住院天数能够反映医疗资源的消耗情况和医院的诊疗质量及运行效率,样本医院髋关节置换病例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0.82天,其中,低于平均住院天数的患者共675例(57.35%),平均住院费用64262.97元。住院天数21天以上的患者住院费用是住院天数10天以内患者的1.67倍。

四、建议

(一)落实集采扩围提质,完善耗材供应流程

高值耗材集采政策对医疗机构规范医用耗材采购具有重要意义,是现阶段控制耗材费用的有效办法[7]。人工关节有因其使用对象范围广泛,为满足不同身高、尺寸的需求,材料的分类组合非常复杂[8]。政府部门应在保证耗材稳定供应的前提下,促进国内优质产品的研发生产,持续推进集采耗材多样化,以满足临床需求。医院因将临床集采耗材使用的相关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以保障政策落实。

(二)控制住院天数,降低患者住院费用

平均住院日是影响住院费用的关键因素。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属于择期手术,医院可以通过院前管理模式,让患者入院前在门诊完成部分检查检验,缩短术前住院天数,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9];各地市医保部门可以借鉴广州医保住院前10天术前检查检验纳入住院费用报销的政策,保障患者医保待遇,助力医院开展院前管理模式的开展。医院应实施临床康复一体化,提升患者围手术期的早期康复介入率,帮助患者术后快速恢复功能障碍,缓解甚至避免术后并发症[10]。王小刚研究表明,围手术康复促进患者下肢血液循环,减少术后卧床时间,避免出现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压疮等卧床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有效缩短患者住院天数[11]。

(三)推动DRG/DIP付费扩面,规范临床诊疗行为

根据2023年国家医保局统计数据,全国有超9成统筹地区开展了按病组(DRG)和按病种分值(DIP)付费,其基金支出占统筹地区内住院医保基金超过7成,患者个人负担明显降低。医保部门应持续扩充DRG/DIP付费政策扩面,探索异地就医患者参照就医地支付方式进行支付,发挥医保支付政策对医疗机构的引导作用,合理控制住院费用。医院应在DRG/DIP付费政策下,以病种为单位建立临床路径来控制医院成本、优化住院费用结构,降低平均住院费用。

[基金项目:2022年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科研课题(2022-WJMZ-61);2023年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科研课题(2023-WJMF-57);2023年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科研课题(2023-WJMF-87)]

参考文献:

[1] 张先龙,王坤正.中国关节外科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华医学杂志,2019,99(43):3378-3381.

[2] 边焱焱,程开源,常晓,等.2011至2019年中国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手术量的初步统计与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20,40(21):1453-1460.

[3] Fan Z, Yan L, Liu H,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hip osteoarth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rthritis Res Ther,2023,25(1):51.

[4] 陈斌斌,赵蒙蒙,范长生.我国髋关节置换患者的经济负担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22,41(06):75-78.

[5] 马腾洋.人工关节置换术疗效的住院费用构成及其因子分析[D].石河子大学,2020.

[6] 昌敬惠,范悦,王冬.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住院总费用及结构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20,39(12):69-72.

[7] 荣惠英,史舒,高永莲,等.人工关节集采对DRG IC29组病例住院费用的影响分析[J].卫生软科学,2024,38(01):70-73.

[8] 顾灵娜,高雪,路云,等.人工关节国家集中带量采购的政策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22,25(06):710-716.

[9] 俞申妹,兰美娟,金静芬,等.院前管理单元的构建及对手术科室运行效率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22,57(11):1366-1370.

[10] 何任红,张露文,程治平,等.基于康复治疗项目分级管理的临床康复一体化方案实践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24,44(03):45-48.

[11] 王小刚.PFNA联合外科快速康复理念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20.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广东广州 510515;通讯作者:向前)(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