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基于公立医院内部财会监督的重要性,阐述公立医院内部财会监督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分析当前医院内部财会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公立医院内部财会监督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财会监督 公立医院 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9-247-03
财会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维护中央政令畅通、规范财经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党中央高度重视财会监督工作,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2023年7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印发卫生健康行业财会监督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细化了卫生健康行业财会监督的总体要求和范围目标,明确了财务监督各项工作任务,对卫生健康行业各部门和各单位落实财会监督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对推动卫生健康行业财会监督工作有序开展,保障各项工作落实见效具有重要意义。
公立医院作为卫生健康行业的重要主体之一,通过内部财会监督,能够规范财务管理,提高财务透明度,推动公立医院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本文基于公立医院内部财会监督的重要性,阐述公立医院内部财会监督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公立医院内部财会监督的实施路径。
一、公立医院内部财会监督的内涵
公立医院内部财会监督是指由医院内部承担财会监督职责的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以经济活动全流程管控和业财融合为核心,对公立医院的经济活动、财务管理、会计行为实施的监督。
二、公立医院内部财会监督的重要意义
公立医院内部财会监督是卫生健康行业财会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医院财会监督工作机制,提升财会监督效能是公立医院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强化法规约束,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
公立医院是国有非营利性事业单位,公益性是其最鲜明的属性。公立医院不以营利为目的,其运营管理需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而就目前公立医院的管理现状来看,面对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医院管理层为了给医院发展争取更多的资源往往更注重追求经济效益,模糊了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也为掌握医院管理权力的少数人提供了以权谋私的空间和机会。从近期查处的医疗腐败典型案例可见,公立医院在基建、招投标、药品耗材使用和医保基金管理等环节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急需加强财会监督控制。加强公立医院内部财会监督,将监督端口前移,实现对医院经济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链条监督管控,强化财经纪律的刚性约束,达到约束公权力、防止腐败的目的,有效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
(二)加强财会监督,提升公立医院管理水平
公立医院加强内部财会监督,需以经济活动全流程管控和业财融合为核心,强化运营、预算、绩效、收支、资产、采购和内控等管理,完善管理制度、细化工作流程,以提升财会监督效能为抓手,提升公立医院整体管理水平。公立医院财会监督是对公立医院的经济活动、财务管理、会计行为实施的监督,可见财会监督的范围覆盖到医院所有经济行为。加强财会监督,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将财务监督与业务活动、财务活动高度融合,查找制度漏洞,发现流程冗余,建立并完善覆盖经济业务和经济事项的风险管理机制,助力公立医院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三)完善监督模式,提升公立医院内部财会监督效能
公立医院内部财会监督有别于内部审计监督和纪检监察监督。内部审计监督和纪检监察监督以独立性为前提,不得直接参与到医院的经济业务活动过程中。而内部财会监督可直接参与资金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资产管理、会计核算等各类经济业务,实现对医院政策执行、经济业务管理、核算管理等环节系统性、全流程的控制、检查、监督和评价[1]。财会监督完善了医院现有监督体系,是对现有医院内部监督体系的有益补充。同时,财会监督突破了传统检查型监督的藩篱,更加注重全流程管控监督,将监督触角前移,强调以业财融合和对经济活动全流程管控为核心,将财会监督与业务、财务紧密结合,有利于尽早发现医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及时推进解决问题,有效提升公立医院监督效能。
公立医院内部财会监督的有效运行,有利于公立医院加强内部管理,全面提升医院管理水平,促进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但就目前公立医院内部财会监督现状而言,仍普遍存在内部监督体系不健全、监督部门不明确、工作机制不畅通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财会监督效能的有效发挥。
三、公立医院内部财会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内部财会监督不够重视,监督意识不足
《实施方案》要求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财会监督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财会工作和财会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合规性负责。而当前大多数公立医院管理层并未认识到财会监督的重要性,只片面强调对经济活动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财会核算职能,忽视了财会对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效果以及公益性的监督职能[2]认为财会监督只是财务部门的内部复核工作。财务部门也将财会监督等同于财务内部监督,监督内容仅限于对会计行为的监督,往往采取定期稽核模式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实施事后监督检查。造成财会监督与业务管理相互割裂,财会监督效能难以彰显。
(二)内部财会监督主体不明确,监督职责不清
部分公立医院未设置总会计师,或虽设置总会计师但未明确总会计师具体职责,总会计师参与医院管理决策的程度较低。部分公立医院未明确内部财会监督的牵头部门,或虽明确牵头部门,但监督职责不清。往往以财务内部监督、审计监督和纪检监督等单部门监督形式来替代内部财会监督,这种依靠单一部门对部分经济业务实施事后监督的形式无法真正实现对医院经济业务的全流程管控监督,内部财会监督职能不能有效发挥。
(三)内部财会监督与业务融合不足,监督机制不畅
公立医院内部财会监督与医院各项经济业务未能形成有效融合,未能将财会监督职能嵌入到医院经济活动管理流程中,业务与管理相互分离,未能充分运用内控、预算等管理工具对医院资产、采购、收支等经济业务形成全流程管控。同类经济业务可能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各部门间业务流程缺乏有效衔接,缺乏全面的管理监督流程设计,容易形成管理漏洞和监督盲区,监督机制不畅通。例如合同管理方面,合同的审核、盖章、分别由不同业务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合同审核与合同盖章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合同审核结果不是合同盖章的必要前置程序,使得合同管理内控松懈,财会监督机制不能有效运行。
(四)内部财会监督信息化程度较低,监督手段落后
部分公立医院内部财会监督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手工模式,习惯通过查阅账簿、凭证、招投标文件等纸质资料方式实施监督,财会监督信息化程度较低,监督手段单一、落后。部分公立医院在逐步信息化过程中,缺乏对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和合理设计,购置的业务、管理、财务等基础信息软件往往来自不同的软件提供商,不同品牌的系统间数据交互质量较差,财务与非财务信息集成度较低,难以实现有效数据共享,不能满足财会监督工作需要,对财会监督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造成不利影响。
(五)内部财会监督人才缺乏,监督结果应用不足
近年来国家为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陆续出台多个加强公立医院管理的相关文件,内容涵盖了预算、成本、内控、财会监督等财务管理的所有重大方面。对医院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的要求也随之水涨船高。而医院财务人员往往忙于日常财务工作,对财会监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无暇参与相关培训,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对H2M5EXafqSzm0hYnA6rdAJcYwAaD5CL498EeWJEowU8=财务监督的结果应用不足,对监督发现的问题未做到系统性分析,未与年度预算编制、科室及个人考核等工作关联,弱化了财会监督的威慑力[3]。
四、公立医院内部财会监督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内部财会监督功能定位
《实施方案》指出,各单位党组织要加强党对财会监督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着眼大局、立足全局、落实责任,将财会监督工作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抓好履职尽责的重要抓手,切实提升财会监督效能。公立医院需要明确内部财会监督在公立医院治理中的功能定位。公立医院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部署、靠前指挥,注重发挥总会计师的专业决策优势,从组织体系、规章制度、运行机制、权力分配、决策过程、绩效评价等方面设计安排,保障财会监督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协调性,实现医院财会监督的目标和功能[4]。
(二)健全内部财会监督管理体系,明确职责分工
公立医院应结合自身实际建立权责清晰、约束有力的内部财会监督管理体系,明确各责任部门(责任人)的责任分工和各项管理要求。
公立医院应成立由医院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财会监督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财会监督工作制度,研究解决财会监督各项重大事项,全面推进内部财会监督工作。财会监督领导小组成员应当包括党办、院办、纪检、审计等行政职能部门,建立内部财会监督与内部审计监督、纪检监督间的协同配合机制。
设置内部财会监督管理办公室,由总会计师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财会监督日常工作。总会计师以其财务管理专业优势参与医院重大经济管理事项的决策和实施,并对医院各项管理、会计行为进行监督。总会计师同时具有财务管理和监督双重职责,由总会计师具体负责内部财务监督工作,能够充分发挥其财务管理专家优势,有利于内部财会监督工作落地见效。内部财会监督管理办公室成员应为专职财会监督人员,专职负责内部财会监督。专职监督人员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有利于提升监督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三)明确内部财会监督内容,优化监督模式
公立医院内部财会监督有别于内部审计和内部纪检监督等事后监督模式,是一种与业务、管理有机统一的融合式监督模式。强调以医院经济活动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管控和业务融合为核心,通过加强经济业务管理、完善经济管理制度、细化工作流程等手段来提升财会监督效能。
公立医院内部财会监督以风险识别和管控为切入点,聚焦资产、采购、收支等重点经济事项,全面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建设,建立完善覆盖经济业务和经济事项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对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监督,从日常监督中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及时推进解决问题,有效防范化解医院经济运行风险。
(四)畅通内部财会监督工作机制,强化监督结果应用
公立医院应根据国家对医院财会监督工作要求,结合医院经济管理实际,制定医院财会监督工作方案,出台财会监督工作制度、细化监督工作流程,畅通工作机制。内部财会监督办公室需明确财会监督目标,制定年度财会监督工作计划,综合运用信息数据筛查、查看资料、工作访谈、会计稽核等方式开展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
公立医院应加强财会监督结果应用,确保财会监督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内部财会监督办公室需根据监督结果定期形成监督报告,向医院财会监督领导小组汇报。领导小组要根据财会监督需要召开财会监督专题会议,对监督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明晰整改方向举措,责成相关部门通过完善相关制度、优化工作流程等措施具体落实整改。财会监督结果要与医院内部绩效考核相结合,对违规的科室和人员依规处罚,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开展追责问责。
(五)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提升财会监督效能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财会工作沿着电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快速转变发展。公立医院需紧跟时代潮流,转变监督理念,优化监督方式,着力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深化“互联网+监督”,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切实提升财会监督效能。
通过升级现有信息系统的兼容功能,统一数据取数口径,实现系统互联和数据共享,消除各类信息系统间的数据壁垒,形成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业务流集成的财会监督基础平台。根据医院各项经济活动、管理活动和会计核算运用规则,将内控和财会监督关键控制点嵌入信息系统,实现重大经济运行风险自动识别和预警,实现监督数据的展示、分析功能,实现监督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财会监督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如:为了实时监控住院收费准确性,可在电子病例系统中设置收费项目与电子医嘱自动核对规则,财会监督可通过调取该规则的执行情况来实现对住院收费准44d12323413b8c77f51109d2dd321b74d4e204e74e7775133f2dd49f2afed720确性的部分认定。
(六)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升监督人员业务水平
鉴于目前内部财会监督人才缺乏情况,公立医院应注重建优配强财会监督人才队伍,配备与财会监督职能任务相匹配的人员力量,例如,可根据医院规模和财会监督业务量配置1~3名专职财会监督人员。
公立医院应注重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一方面通过引进财务、会计、审计、法律、信息化等方面人才,不断优化管理人才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管理人才学习培训来提升管理人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要加强财会监督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贯彻,强化管理人才的职业操守教育。
公立医院还应注重营造财会监督工作环境,通过政策宣传、管理推动等形式提高医院管理人员的业财融合意识,建立财务与管理人员双向交流学习的制度机制,打破专业壁垒,深化业财融合,全力打造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提升内部财会监督水平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公立医院内部财会监督是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各级公立医院应将财会监督作为重点任务融入医院改革与发展中,作为“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的重点任务深入统筹推进。公立医院应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制度机制等措施保障内部财会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持续提升医院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5],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王敬媛,王玮玉,李青,杨慧.公立医院强化内部财会监督的路径探索[J].中国卫生经济,2024(02):87-91
[2] 陈晨.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会监督的几点思考[J].财会学习,2022(18):8-10.
[3] 鲍海霞.公立医院智能化财会监督体系构建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23(11):84-87.
[4] 陈俊杰,黄晓春.公立医院财会监督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24(02):90-93.
[5] 张春艳,屈冬冬.财会监督助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研究[J].会计之友,2024(09):143-147.
(作者单位: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 山西太原 030024)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