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公立医院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全流程设计及实践

2024-09-26 00:00:00易尚丹
经济师 2024年9期

摘 要:在国家财会监督背景下,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是最基础且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对目前流程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理论,提出在制度建设、过程控制、结果反馈三个方面具有可实操性的全流程设计及实践,为提升资产管理水平提供建议。

关键词:大型公立医院 固定资产清查盘点 结构—过程—结果 全流程设计及实践

中图分类号:F1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9-238-03

一、政策背景及实践意义

2023年,《卫生健康行业财会监督工作实施方案》出台,对加强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管理的监督,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固定资产作为大型公立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数量大、价值高、专业性强、设备易移动、使用周期长、产权多样、多院区分散等特点。按照政策要求,需要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资产清查盘点工作,摸清家底是资产管理最基础但却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笔者从财务监督视角出发,结合具体实操经验,归纳发现的主要问题,探索更加优化的全流程设计及实践方案,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理论提出一套操作性强的工作路径,为提升资产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二、大型公立医院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重采购轻管理,数据基础薄弱

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医、教、研等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逐渐成为外部审计、巡视检查、经济责任、反腐廉政的重点核查领域[1],但是全院上下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起步晚,导致积压较多历史遗留问题;在处理问题时需要核查十年前甚至更早的原始资料,而实际情况中固定资产基础档案管理并不规范,部分标签未进行黏贴,导致资产难以对应匹配,相关原始资料无法收集。

(二)制度体制落实不到位,职责分工不清

尽管医院建立了“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但在实际清查盘点过程中发现,各部门均存在职责不清的问题,导致资产主管部门缺少统筹管理思维、缺少对账管理机制;归口管理部门缺少实物管理细则、缺少专业清点手段;资产使用部门缺少实物管理的主人翁意识、缺少对日常资产的维护、调拨、处置管理。

(三)传统清查盘点方式落后,工作量大

传统清查盘点采用人工逐条核对实物的方式,汇总填报数据表形式进行上报,而该方式已不适应大型公立医院资产的特点。人工盘点工作量巨大,设备移动性高导致盘点易出现重复混淆,人工统计中高度依赖资产管理员的工作能力及责任心,导致实际盘点中造成找不到对应资产或盘点进展缓慢等问题,使资产盘点流于形式,盘点失真。

(四)重盘点过程,轻盘点结果处理

盘点结果一方面能够及时反映家底,掌握资产是否存在账实不符、资产流失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能及时掌握资产的使用情况,发现闲置导致资产“隐性”流失的情况[2]。然而实际工作中却发现,医院对清理出的账实不符的问题,并未及时按照有关规范程序进行处理;同时,忽略了闲置资产的使用效率,未实现资产在全院的高效流通使用。

(五)资产产权复杂,未进行统筹管理

由于大型公立医院承接了公益性及教学科研的职责功能,其资产配置资金来源具有多样性,故其资产产权具有复杂性,存在较多医院使用但产权不归属医院的资产,使用范围包含急救中心配发车辆及设备、隶属医科大学的科研教学设备等。在实际清点过程中发现未对非医院产权资产进行统筹管理,导致资产产权混淆,误登记为盘盈资产等问题的出现。

(六)人员专业性不强,工作未形成连续交接

随着国家对资产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清查盘点的过程不仅仅是数量清点最基础的要求,而是要实现资产的高效使用,逐步对资产实现绩效考核。目前医院资产管理人员多为部门兼职人员,并未形成专业的管理团队,工作人员更替频繁,也未注重工作交接及管理,导致工作开展连续性不强,原始档案管理基础薄弱,无法适应现阶段精细化资产管理要求。

三、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理论分析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学者Donabedian提出“结构—过程—结果”模型,“结构”即项目所需的组织框架、物力和人力资源配置,“过程”即如何将结构属性运用到实践中,“结果”即过程是否成功;其中,结构质量贯穿于质量管理的始末,结果质量是结构质量和过程质量的综合结果,同时结果质量又对结构和过程质量起反馈作用[3]。近年来,该理论已被广泛应用各个管理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结构质量分析

从存在的问题来看,大型公立医院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工作开展的基础是要从医院顶层制定有关制度体制,并且配置专业的人财物以满足工作的有序开展,从结构质量角度优化依赖于组织观念的重视程度、管理制度的完善及人员的培训。

(二)过程质量分析

在完善结构质量的基础上,过程中对结构属性的执行直接影响了结果质量水平。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工作实践中涉及全院各科室,工作量大、工作核实内容跨越时间长,在过程中需要对整体进度进行定期的汇总与反馈,以推动工作的顺利保质完成。

(三)结果质量分析

完成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工作后,直接结果即显示医院资产账实情况,反映报表资产真实性、完整性和资产使用效率;更进一步是在发现问题后对于管理架构和管理流程提出优化建议,从而促使资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基于该理论,以大型公立医院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全流程设计及实践案例来体现质量优化的步骤及方法。

四、大型公立医院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全流程设计及实践

(一)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体制

在固定资产清查盘点筹备工作开始前,为防止工作实施中针对管辖范围的推诿扯皮,制度体制层面需要明确资产管理各部门职责分工;在全院上至领导、下至员工的范围,深入对资产管理制度开展宣传贯彻,在日常工作中精准识别固定资产范畴,管理中制定匹配的奖励与处罚机制,促使各部门严格履职,形成规范管理流程。

(二)清查盘点启动筹备阶段

1.成立清查盘点工作小组。由资产主管部门牵头,成立由医院领导层、资产主管部门、归口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等共同构成的清查盘点工作小组;资产量较多的使用部门成立内部二级管理小组,由使用部门领导牵头成立;按照医院资产管理制度要求,指定专人负责,并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培训。

2.开展数据治理工作。结合医院管理的实际情况,在启动清查前需要对数据进行分类治理,区别非医院产权资产,补充部分基础信息,追溯明确使用部门及使用人,统一存放地名称、组织架构及人员角色等字段,最终完成数据的治理。

3.搭建清查盘点系统。在全院推行统一的清查盘点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扭转传统清查方式工作量大且易出错的问题,实现多院区多网络环境互联互通,推进医院资产集团化管理发展。将清查工作流程固化在系统中,对人员角色区分管理权限,并在系统中实时掌握清查盘点进度情况。

4.制定清查盘点工作方案。确定清查盘点工作的范围、基准日及时间安排,编制系统操作流程及指引,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对于清查盘点结果的填报进行概念定义,对整体工作流程及后续处理方案进行统筹安排,并组织对各层级资产管理员的动员培训,正式下发工作方案后启动清查盘点工作。

(三)清查盘点实施推进阶段

1.编制针对性实操问题处理指引。在清查盘点工作下发期初,组建工作沟通群,针对各清查人员反馈的有关操作问题及时给予具体操作指导,并汇总后定期更新形成各类专项指引,利用共享网盘等形式,使得共性问题能够得到快速解决。

2.完善标签粘贴。清查盘点工作中,实物中需要核对资产标签情况,常规方式采用条形码或二维码技术,依靠人工实地扫码开展盘查;更先进的可以采取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实现一键快速盘点,对于大型公立医院多达几万件资产的数量而言,成本较高,可考虑重要性原则从价值高的资产开始逐批替换标签,进行分类管理。对于非医院产权资产区别不同类型标签进行标识。

3.确认资产使用状态。除了对实物数量进行盘点之外,还应进一步对实物使用状态进行确认,为实现医院资产效率提升统筹规划的方案提供数据支撑。

4.召开清查盘点进度沟通会。根据医院资产量的不同情况,清查盘点工作时间会持续较长时间,需要利用院周会或专项进度汇报会的形式,定期向领导汇报有关进度,持续增强领导对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并加速推进工作的完成。

(四)清查盘点汇总结果阶段

在资产清查系统由各资产使用部门自查填报,归口管理部门复核结果,资产主管部门抽查实物状态后形成清查盘点汇总结果,由资产主管部门汇总后导出形成清查盘点报告,汇总上报院领导审批。

(五)清查盘点结果处理阶段

针对清查盘点报告,需要及时对有账无实及有实无账等异常资产分类开展清理,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有账无实资产。逐条核实该类资产情况,由使用部门出具资产使用处置情况说明,查找医院内部处置审批流程档案,核实是否存在私自处置、人为损坏等由于管理不善导致的资产流失,根据核实的原因进行分类处理;必要时聘请第三方事务所协助对情况出具认定报告,在医院审批确认后,按照有关政策要求报批处理。

2.有实无账资产。对账务情况进行追溯,对于已追溯到财务入账情况的资产,属于会计技术差错所造成的资产不实,按照会计制度有关规范进行账卡调整;对于未追溯到财务入账情况的资产,属于盘盈资产认定范围,在医院审批确认后,按照政府会计制度等有关规定进行账卡处理。

3.闲置、待报废资产。针对清查盘点中发现的闲置资产,由归口管理部门汇总本归口管辖范围资产,组织闲置资产调拨工作,并在系统登记中及时进行使用部门信息更新;针对待报废资产,及时按照处置流程开展集中清理。

五、大型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优化建议

近些年伴随着大型公立医院进行房屋改造扩建、科室搬迁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固定资产流动频繁,管理难度激增。坚持每年开展清查盘点可以在管理后端实现监督和检查,但若未在前端管理中采取预防性措施,账卡实不符的问题会持续出现,建议从以下几方面优化固定资产管理。

(一)资产搬迁前后开展专项清查盘点工作

在每一次大规模资产搬迁前后,由资产主管部门牵头开展专项工作,重点预防搬迁过程导致的资产丢失、损坏等高风险问题;出台搬迁资产工作指引,指导科室分类登记、分类处理;督促归口管理部门及时介入搬迁过程,协助搬迁并保证资产使用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二)加强日常资产对账管理

为避免有实无账资产问题,应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账卡实的核对工作,定期梳理已登记使用资产与账务处理的进度情况,保证使用资产的及时入账,同步推动资产全生命周期涉及采购、合同、登记、使用、处置的管理流程的优化。

(三)规范日常资产处置流程

为避免有账无实资产问题,应在日常工作中形成资产处置闭环管理,按照上级政策要求,区分不同类型资产审批权限,明确资产处置流程,务必做到“先审批,后处置”原则;在完成审批后,应以公开形式进行实物处置并将处置收入统一上缴财政。

(四)提高日常资产管理效率

为避免闲置、待报废资产囤积,应在日常工作中形成采购与存量资产挂钩审核机制,医院层面搭建公物仓,采购审批中优先使用医院闲置资产进行调拨;对于待报废资产,如未完成报废资产处理,采购环节不予审批新资产购置,促进资产管理存量与增量购置的联动机制。

六、结语

在国家财会监督背景下,固定资产需要匹配更加专业化、系统化、流程化的管理手段来满足现代化医院发展及政府监管要求,清查盘点过程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理论,完善管理制度体制作为结构质量控制基础,在过程中从启动筹备、实施推进、汇总结果、结果处理四个阶段来设计并落实结构制度要求,最终针对发现问题提出管理优化建议结果,从而提升公立医院整体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晓燕,张晶晶.财会监督视角下加强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探讨——以A医院为例[J].财经界,2023(31):75-77.DOI:10.19887/j.cnki.cn11-4098/f.2023.31.022.

[2] 张晓琦,线春艳.大型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盘点方式探索[J].中国总会计师,2023,(03):172-174.

[3] 鲍玉荣,杜鹏,杜超,等.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理论的远程医疗质量管理探索[J].中国数字医学,2020,15(10):134-136+124.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广东广州 510000)

[作者简介:易尚丹(1993—),女,汉族,湖南岳阳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研究生,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方向。]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