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正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系的深化改革,公立医院的服务收费问题成为改革的焦点。转变现行收费机制,去除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不合理加成,确立以充分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为主的医疗服务收入为核心的补偿机制,是改革的关键环节。文章剖析了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影响因素,明确了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改革动向,提出了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公立医院 医疗服务 价格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9-231-03
引言
公立医院对服务价格的制定过程依托于项目开展过程中全流程的成本评估与市场调研,保证了服务收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有助于医疗资源的优化部署,而且能够有效指导公众的医疗消费行为,促进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本文依托笔者实践中的观察与案例研究,对医疗服务价格的管理实践进行深入阐释。
一、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的影响因素
(一)宏观政策
医疗行业非完全竞争市场的特质显著,受制于市场的自我平衡功能,医疗服务价格与需求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它还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约束。对于我国公立医院而言,首先是要考虑其公益性,其次才是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关键在于控制医疗成本并提升服务品质。若仅依赖市场机制,医院可能会过分注重收入。在当前医改新形势下,国家财政的资助程度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价格。如果公共财政资助有所减少,医院只能被迫走向更依赖市场化的资金筹措道路。
(二)医疗成本
成本与定价的关系密不可分,医疗服务在所有医疗业务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即便公立医院以公共利益为宗旨,受到政府对服务收费的监管,成本的考量仍然是核心的定价依据。医院经营所涉及的方面,如医疗设备的耗费、低值易耗品的消耗、医技人员成本、固定资产的使用率等,均从成本角度出发,对医院的经济效益及其发展潜力产生影响。
(三)市场需求
我国地域面积广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出分化的趋势。经济发达地区,医疗服务需求旺盛,居民有较强的医疗费用支付能力,易于接纳价格较高的医疗服务。而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医疗服务需求较低,居民支付能力有限,对于高价医疗服务较为抗拒。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公立医院在制定价格策略时,应当深刻理解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经济背景下的需求差异,精准施策,满足医疗市场的多层次需求,以赢得公众的广泛支持。
(四)市场竞争
根据理论预测,在市场竞争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医疗服务在质量与数量上的区分度降低,价格调整的空间相应减少。但观察发现,某些在特定医疗细分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医院,通常会把优势作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宣传点,这样的策略往往使得服务价格呈现上涨趋势。
二、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实施情况
遵循1431号文件的精神,国内多个地区迅速实施了医疗服务价格的新一轮改革。广东省东莞市采取了两阶段策略,对2361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了重新规划,取消了挂号费,调低了944项大型设备检查和检验费用,提升了1417项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手术及治疗项目的收费标准,从2015年1月1日开始取消药品加成至2019年7月1日全面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内部比价关系,稳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上海市则分三个阶段彻底取消了药品加成,对1397项服务价格进行了分批次修订。专家强调,以成本为基准,对医疗服务价格实施动态调整,以反映服务的真实价值,是改革的正确路径;而采取渐进式改革步伐,不断推进是关键。考虑到医疗服务价格对民生的直接影响,调整策略需要谨慎,预期将进一步扩大调整范畴,通过分阶段实施,逐步实现改革目标。
三、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价格管理机制不健全
医疗服务成本的控制与定价机制是医院管理中的核心环节,关联到政策制定者、医疗保险提供者、医院部门以及病患者等多方面的利益关联。目前该机制存在明显短板,主要表现为:当前医疗服务价格管理体系尚不完备且缺乏标准化,同时在价格管理的协作上,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渠道不够畅通,导致协调效率低下,例如在医疗服务费用合理性及项目开展资质方面存在分歧;与上级管理机构之间的互动较为被动,多数时候只是单向的汇报与接受指导,缺少互动反馈,难以对管理上的新态势作出快速响应。
(二)专业价格管理人员不足
我国的医疗服务收费体系,各项服务价格是依照《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版)》以项目为单位进行分类和规定的,包括了服务项目的具体名称、详细释义、计量标准和备注说明,每一项都具有其独特的指向性,这对一线医务人员及财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理解要求。由于医疗专业理论与临床经验的不足,医务人员在应用价格政策时遇到疑问,往往难以从价格管理人员那里获得准确解答。再者,面对医疗技术的持续发展,对于科室提出的新项目定价,管理人员时常难以做到及时且精确的定价决策。
(三)价格管理职能单一
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在医院的管理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是引导医院财务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实践中的问题在于,过于侧重于落实既有价格政策,对于医疗服务定价的主动性与科学性不足。价格制定过程,常常只是沿袭既定规则,忽视了服务成本、资源配置与运行环境等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于医疗价格改革的根本动因及其与医疗保险支付制度的相互关系,也缺少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四)价格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
在医疗服务成本控制中,公立医院遭遇的难题包括广泛的服务项目、繁杂的医疗器械规格、海量的收费数据,以及多样化的信息系统架构。目前,医院在物价管理上依然沿用旧有的方法,这些方法虽然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基本的价格信息更新服务,但在面对现代化价格管理时显得力不从心,这造成了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定价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手工计费仍然普遍存在,导致了不少计费差错。医疗器械的管理系统尚未与HIS系统无缝对接,调价工作还需要依赖纸质或电子表格操作,影响了调价的精准度,也对工作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
四、关于新形势下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价格管理机制
1.完善价格管理制度。医院要不断深化服务价格管理体制的革新,融合根本性管理及业绩评价机制。在现有每日费用清单查询、新增医疗技术项目申报等制度之外,增设收费内部管理、成本内部核算与控制等新机制,使价格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一体化,支撑医院的顺畅运作与持续发展,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
2.加强与其他职能部门联动。医院应当组建一个由高层领导牵头,跨部门协作的价格管理机构。日常运营方面,各部门应依照矩阵式的协作模式工作。以引入新技术为例,医疗部门会综合评估其必要性及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同时深入考量该技术在其发展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后勤部门全面准备技术实施所需的空间和环境;设备部门则确定技术实施所需的设备和材料;而价格部门则主攻成本分析、定价策略、报批和监管流程。现行医院管理模式下,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互动、提升其灵活性和明确分工,是避免职责混淆、提高管理效率和执行力的关键。
3.强化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医疗服务价格监管层面,加强与上级部门的交流协作,维护一个顺畅的政策传递通道,对医院的价格管理至关重要。比如,对于新技术的引进申报,要迅速把握实时信息,补充完善相关资料,以便推进审批的速度。另外,医疗服务因医院类别而异,价格变动对收入的补偿影响也呈现出医院间的差异。价格管理的职责之一便是在此背景下,积极上报医院的特殊性问题,使其在价格变革中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
(二)加强专业人员培养
医疗服务在价格设定方面展现出了高度的专业性与流程的多面性,这一特性在临床诊疗、财务管理监督、医疗保险理赔,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等多个关键环节均得到了显著的体现。从事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人员需要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素养,积极参加相关政策推广与技能培训活动,以增强业务处理能力。建立价格管理团队,引入具备医学专业资历的人员有助于提升团队的综合素质,促进收费标准的规范应用,提高管理质量。
(三)拓展价格管理思路
1.加强收费监管。新的价格政策导向下,医疗服务价格监督及医保基金管理机构正积极引导患者形成合理就医预期,减轻患者经济压力和医保基金负担,对不规范收费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医疗机构内的价格管理部门需要强化收费政策解读,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集中培训与点对点培训相结合,对医疗收费实施周期性评估,保证价格管理的前馈和反馈控制有效,加强管理,通过多渠道公开费用信息,提高医疗收费的透明度;优化投诉响应机制,坚持首个接待责任人制度,消除责任推脱,防患于未然,推动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2.科学测算成本。医疗服务定价管理部门要深入探讨医疗服务的成本构成与定价原理。制定价格需要全面衡量各方面的因素,确保价格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增强医疗机构的市场竞争力。
3.服务科室运营。医疗服务价格的管理实践,重视并提升对临床医疗服务的关注度极为重要。价格管理部门应发挥其对于政策定价和财务分析的专长,对临床科室的财务运营进行精细化管理分析,包括运用成本信息、作业量变动及科室可持续性发展等多维度的数据分析,辅助临床科室完成业务策划。管理团队还需对医疗保险支付政策的变革趋势进行预判性研究。在已执行的病种试点项目上,与医疗保险、医疗服务供应方和临床团队紧密合作,基于病例临床路径的执行情况,对病种的经济成本进行详尽探讨,为医院及科室在病种付费和DRGs或DIP付费模式改革方面提供精准的策略指导。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服务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医院运营的透明度和效率,利用先进的医院信息系统、物资与资产监管系统等,对医疗活动中的关键指标全面而细致的追踪与统计分析。价格管理单位须有效利用这些工具,完善价格管理功能,向智能化管理迈进,对费用支出的实时监控;促使物资管理体系与收费系统有效联动,预防收费差错;对医疗成本进行精准分析,快速响应成本异常,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与优化。采取事前、事中、事先监管规则,有效拦截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五、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
甲医院作为A市的一所公立综合医疗机构,按照市政府的统一规划,运用统一的作业成本法启动了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成本核算项目。院内财务部门专设了负责成本计算和管理的岗位,职责包括对医疗成本数据的采集、编制报告和分析汇报。目前,参与医疗服务成本核算的科室达到了72个,具体分布为医技科室10个,门诊科室20个,住院科室42个;涉及的医疗项目共计3762个。负责成本管理的工作人员通过作业分析、成本因素研究以及作业效能与时效性的评估,探寻资源、作业和成本间的内在联系,为资源的有效分配、作业流程和价值链的不断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医院在管理层面的决策、规划、监控和评估等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
(二)成本测算及价格管理
1.强化项目结果分析,优化科室作业流程。深入分析医疗服务成本,医院充分利用成本核算的成果,对成本各个组成部分和特性进行了系统梳理。医院通过对医疗服务项目的财务表现、布局及其比例关系进行综合评估,特别是针对部分显著的盈利与亏损案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的是锁定那些对成本变动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以人工成本为例,一旦超出预算,服务收费面临无法覆盖的风险。为了提前准备,医院通过因素分析预测了服务价格或数量的变动对财务状况的潜在影响,为医疗服务流程规范化、成本管控优化及价格策略合理化提供了专业的建议。
2.项目成本核算数据,为价格调整提供依据。审视医疗服务成本与收费不对等的现象后,对若干医疗项目的收费准则进行了正规化整改,成本数据成为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重要依据。甲医院作为市级医疗机构的代表,根据医药分开改革的翔实分析,对收费标准进行了系统性优化,促进医疗价格与医护人员的贡献度相吻合。
结语
医疗服务定价体系作为医疗管理体制的关键部分,对于公立医院运营至关重要。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化,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任务变得更加复杂。管理部门需要主动适应改革需求,利用信息技术对管理流程进行优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最终目标是形成一套高效的医疗服务定价机制,在保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减少管理开支,提升医院的商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陶静,王诺贝医疗服务收费监管问题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9(07):171.
[2] 胡永强(导师:娄树旺)医疗服务收费监管问题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04-16.
[3] 李红美,刘伟,肖赟,等.精细化管理下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实践研究[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3,34(07):964-966+980.
[4] 易梅,李凤芝,王恺,等.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管理问题与对策探究——以T市为例[J].中国总会计师,2023(06):93-95.
[5] 范岳峰.公立医院医疗收费问题与解决策略[J].财经界,2023(18):24-26.
[6] 岳锋.我国医疗服务价格分类改革研究[D].四川大学,2023.
[7]朱如珍.完善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研究[J].投资与合作,2023(04):178-180.
(作者单位: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医保物价部 广东东莞 523710)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