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延展

2024-09-26 00:00:00吴冀川
经济师 2024年9期

摘 要:随着《扬名立万》《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等几部电影的出现,一个旧的电影类型又再一次被提及——室内剧电影,原指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在德国的一种与表现主义电影相对立的电影。它的特点便是几乎所有的发生的剧情均遵循“三一律”,这种复兴的潮流不仅重塑了室内剧电影的叙事空间,而且在固定空间的基础上拓展了原始的叙事空间。基于此,文章从室内剧电影的空间类型、空间叙事手法、空间叙事特征三部分对于室内剧电影的空间进行研究,探索室内剧空间中不同类型空间对于叙事的影响。

关键词:空间叙事 室内剧 空间类型 人物视点

中图分类号:F061.3;J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9-227-03

一、封闭与纵深——室内剧电影的空间类型

(一)封闭型场域叙事空间

封闭型场域叙事空间是室内剧电影中独有的叙事空间。这种空间类型通常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相对狭小、孤立的环境中,如一间公寓、一座别墅或一艘船。由于空间的局限性,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冲突被放大,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在封闭型场域叙事空间中,导演和编剧往往利用有限的空间来创造紧张的气氛和强烈的戏剧张力。例如在电影《活埋》中,全片只有场景一个、演员一个(不包含营救镜头),道具仅有手机、打火机、荧光棒和一支笔,但是却让观众感受到了浓烈紧张的氛围和难以言喻的窒息感,这个空间将一个人被埋后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这种空间也为导演制造冲突营造戏剧氛围起到了促进作用,在电影《夜·店》中便讲述了在一个晚上、一家24小时超市发生的一串环环相扣又丝丝入扣的惊险搞笑故事,无业游民何三水原本计划通过打劫将自己被骗的彩票钱挣回来,没想到却遇到了真正的劫匪,全片都发生在一家小超市中,这种戏剧冲突因为狭小的场地被扩大了,使得观众沉湎于一个又一个导演设计的情节中无法自拔。

(二)路径纵深的闭合空间

这种空间类型通常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具有明显纵深感的环境中,如一条长长的走廊、一排排紧密相连的房间或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式建筑。通过这种纵深感,导演和编剧能够引导观众的视线和注意力,从而在视觉上创造出一种探索和发现的体验。

在路径纵深的闭合空间中,导演和编剧常常利用空间的层次感和深度来构建故事的节奏和氛围。通过镜头的推进和拉远,观众可以感受到角色在空间中的移动和探索,从而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空间的纵深性也使得角色之间的追逐、寻找和逃脱等情节更加紧张刺激,观众可以跟随角色的脚步,体验到一种紧张的氛围和强烈的戏剧张力。电影《狗镇》中导演直接将场景缩减到只剩地板上的零星道具。甚至因为摄影棚的天花板没有足够高,所以无法拍摄一个自上而下的大全景镜头,导演使用了156个单独合成的镜头通过电脑进行合成为一个镜头,在这个空间中的叙事几乎全部依赖于人物调度来完成,通过人物在纵深空间中的走位和摄影机的调度进行叙事。

此外,路径纵深的闭合空间还能够为角色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在这样的环境中,角色可以自由地在不同的空间之间穿梭,而观众则可以跟随他们的脚步,发现隐藏在各个角落的秘密和线索。这种空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和引人入胜,同时也为导演和编剧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以展现角色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二、镜内与境外——室内剧电影的空间叙事手法

(一)蒙太奇与非线性空间叙事

“格式塔一词在德文中的本意为形式、形状、方式、实质。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主要对视觉感知与思维动态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在室内剧电影中常用这种手法进行叙事,通过画面中的各个元素来构建一个完整的视觉和心理体验。在室内剧电影中,由于场景相对固定和局限,常常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丰富的视觉层次和深度。

通过精心设计的构图和道具摆放,使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和功能。例如,在电影《催眠大师》中就巧用一面镜子中的反射揭示出隐藏在场景背后的故事线索,摇摆的钟与不断滴水的卫生间暗示这个空间中时间与正常空间并不相同。通过细节的巧妙运用,观众可以在观看过程中逐渐拼凑出整个故事的全貌。

此外,格式塔式画面填充还注重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导演和摄影师会通过画面的平衡和对比,引导观众的注意力,突出故事中的关键元素。例如,在一个紧张的对话场景中,通过将角色置于画面的中心位置,同时利用背景中的其他角色或物体来营造一种潜在的威胁感,从而在视觉上加强戏剧张力。

室内剧电影中使用了一种创新的空间化立体叙事,它突破了传统单一视角的局限,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示,为观众带来更为丰富和立体的观影体验。这种手法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前后景布局,而是通过巧妙的镜头运用和场景设计,将空间的多个维度和层次展现给观众。

例如,在电影《扬名立万》中,导演尽可能地利用多角度的摄影机位,捕捉角色在不同空间位置的互动,从而揭示他们之间复杂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观众可以同时看到角色在不同位置的反应和动作,从而获得更为全面的故事情节理解。此外,空间的多元立体化呈现还体现在对场景内部细节的深入挖掘。在室内剧电影中,场景往往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色彩。通过多层次的展示,观众可以观察到角色在不同空间位置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为了实现空间的多元立体化呈现,除了运用多种拍摄技巧,如多机位拍摄、长镜头、360度旋转镜头以外,为了捕捉场景的多个角度和细节在后期剪辑也会更加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节奏感,通过不同镜头的组合和切换,为观众带来更为丰富的视觉体验。

(二)人物视点切换与拼贴叙事

多视点的自由拼贴在室内剧电影中往往是使多个空间进行交互的通道,它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展现故事的多个方面,从而为观众提供一个更为全面和立体的叙事体验。在这种手法中,导演和编剧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叙事视角,而是通过多个角色的视点来拼贴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例如,在电影《扬名立万》中,为了还原“三老案”导演通过不同角色的视点来展现同一个事件的不同侧面。观众可以通过一个角色的视角看到事件的发生,而通过另一个角色的视点了解到事件背后的动机和秘密。这种多视点的切换不仅增加了叙事的复杂性和深度,还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

为了迎合多视点的拼贴手法从而实现视点切换与空间变换,除了会运用多种拍摄技巧,如长镜头、主观镜头表现人物关系变化和主客观视角切换等技巧外。视点切换与空间变换更是对场景内部细节的深入挖掘。在室内剧电影中,场景往往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色彩。通过多层次的展示,观众可以观察到角色在不同空间位置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三)画内画外结合叙事

画内画外结合叙事是室内剧电影中常用的空间叙事手法,由于室内剧电影的空间限制,如果要进行复杂的叙事只能通过将画内与画外空间巧妙地结合,创造出一种超越单一画面的叙事效果。这种手法不仅丰富了叙事层次,还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和参与感。

在画内画外结合叙事中,导演和摄影师会利用声音、光影、道具等元素,将画外空间的信息巧妙地引入画内,从而拓展观众的想象空间。例如,在一个看似平静的室内场景中,画外的电话铃声或敲门声可能会暗示即将发生的重要事件,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和期待,在电影《催眠大师》中便是如此,主空间就是一间心理咨询室,其他所有的故事都是通过如滴水声、钟声等声效把主空间引向其他的叙事空间。

此外,画内画外结合叙事还体现在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通过画外的独白、回忆或梦境,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情感和心理变化。这种手法不仅丰富了叙事层次,还增强了观众对角色的共鸣和理解。

为了实现画内画外结合叙事的效果,导演会运用多种拍摄技巧,如声音设计、镜头运动和视觉特效等。通过这些技巧,观众可以在画内与画外之间感受到一种无缝的叙事流动,从而获得更为丰富和多样的观影体验。

画内冲突画外表现是其另一个表征,这种表现方式对角色内心冲突进行了深入挖掘。通过画外的独白、回忆或梦境,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情感和心理变化。这种手法不仅丰富了叙事层次,还增强了观众对角色的共鸣和理解。

三、传统与反传统——室内剧电影的叙事特征

(一)类戏剧舞台式叙事

类戏剧舞台式叙事手法是室内剧电影独特的叙事方式,它借鉴了戏剧舞台的表演方式,将电影空间转化为一个封闭而富有张力的舞台。在这种叙事模式下,首先沿袭了古典戏剧的“三一律”原则,故事通常发生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并且围绕一个主要情节展开。这种叙事手法强调了时间和空间的集中性,使得观众能够更加专注于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冲突。导演利用有限的空间来展现角色之间的关系和冲突,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布局和镜头调度,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戏剧舞台之上。为了实现这种叙事效果,一般会选择一个相对静态的空间内感受到角色之间复杂的情感和心理变化,从而获得更为深刻和细腻的观影体验。

此外,类戏剧舞台式叙事还体现在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以电影《梦想照进现实》为例,电影全程发生在一个空间内,表现了一天内一个演员和一个导演因为讨论怎么演戏而争论不休的故事,这是一个完全符合“三一律”的影片,因为观众全程就在看两个人从早上聊到晚上的过程,通过男女主角极富感染力的对话,折射出面对种种压力时人们迫不得已做出的连自己都没有觉察到的荒诞行为,在产生强烈戏剧效果的同时,使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观感。

同样属于此类叙事的电影《十二公民》也是如此,导演将12位话剧演员聚集在一个固定的摄影棚中进行集中拍摄,由于导演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进行拍摄,所以很多时候演员的表演是即兴的,且无法复制的,这也是类舞台叙事的一大特点。

(二)“反程式化”的人物设计

所谓“程式化”是指“一个可供套入的模式,渗透在角色规范、生存方式、思维方式、表演形式、审美趣味等诸多领域,它拒绝差异和变化的教条式规范”,那么“反程式化”便是打破常规,不循规蹈矩,在室内剧电影中由于其特殊的空间设置,其人物设计也要更为戏剧化、集中化。

在电影《十二公民》中,每个陪审员都有自己的背景故事和性格特点,他们的观点和态度在讨论过程中不断变化,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发现,原本看似简单的是非问题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因素。这种“反程式化”的人物设计不仅体现在对角色内心冲突的深入挖掘。通过角色的独白、回忆或梦境,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情感和心理变化。

(三)通过人物对话建构情节

通过人物对话建构情节是室内剧电影中一种常见的叙事手法,它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展开。在这种叙事模式下,对话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角色性格、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展现。通过精心设计的对话,导演能够巧妙地揭示角色之间的关系和冲突,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进故事的世界。例如,在电影《活埋》中,导演通过保罗被人活埋入棺材的之后不断通过电话与外界保持联系,通过对话观众不断了解保罗的情况,直到保罗获救,才放下心来,可见通过角色的对话,观众能够从中感受到角色的智慧、偏见、愤怒和同情。通过对话,导演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紧张而充满戏剧张力的情节,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断思考和判断。

在室内剧电影中,对话往往需要演员具备极高的表演技巧。演员必须通过语气、语速、停顿等细节来传达角色的内心情感,使观众能够感受到角色之间的微妙关系和心理变化。此外,导演还会利用镜头语言来强化对话的效果,如通过特写镜头捕捉演员的表情变化,或通过镜头运动来展现角色之间的空间关系。

在某些情况下,对话甚至可以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例如,在电影《饥饿站台》中,角色之间的对话不仅揭示了空间的规则,还揭示了隐藏在华丽盛宴下的悲剧和疯狂。通过对话,导演巧妙地将观众引入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世界,使观众在主角产生强烈的悲悯。

四、结论

室内剧电影由于其对于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从而形成了不同于传统电影的叙事类型,虽然空间的限制使其无法在一个空间内展现复杂的时间和时间,但是却可以通过其本身记录事件的纪实性博得观众的好感。此外,室内剧电影的空间可以通过一个空间向外延展,也可以通过空间外的声效或者对话对本空间进行叙事,这种辅助空间的叙事手法为之后室内剧电影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夏衍.电影艺术词典.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2] 吴雪影.格式塔心理学在界面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河南:大观(论坛),2018(09):52-53.

[3] 张川平.主体建构及其表达策略——论王小波文学叙事的“反程式化”特征[J]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02)

(作者单位: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作者简介:吴冀川(1993—),男,汉族,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电影学院专职教师,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