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科技在中国历史上一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航天领域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其航天器命名方式不仅是对科技成果的体现,也是对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文章以航天器命名为切入点,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发展、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跨界融合与创新应用。
关键词:航天器命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科技发展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9-223-02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1]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航天器相继问世,从“嫦娥”奔月到“羲和”探日,从“悟空”探测到“北斗”导航,从“天宫”翱翔到“鸿雁”展翅等等,其命名不仅体现了科技实力,更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体现着中国人的科学梦想与浪漫情怀,也彰显着中国人的探索精神,反映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发展的深远影响。这种航天器命名背后的文化内涵,也是中国航天器在全球舞台上彰显自己文化自信和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之一,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一、航天器命名的文化理据
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根植于中国人内心,形成了人们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思维价值、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对科技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航天器的命名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将传统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赋予了航天器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航天事业的精神内核,更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时代内涵。
(一)中国航天器命名的历史渊源
中国航天器命名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航天事业的早期阶段。在中国进行航天探索的过程中,航天器的命名不仅是对科技成果的命名,更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与传承。中国航天器的命名有以下来源。
1.源自古代神话传说。如,中国首个月球探测器命名为“嫦娥”,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月球探测器以“嫦娥奔月的故事”来命名是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与现代航天科技相结合。同样,“玉兔”号月球巡视器的命名源于神话传说中陪伴嫦娥的玉兔形象;中继通信卫星“鹊桥”名字源于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第一辆火星车“祝融”命名取自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形象;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名字源于太阳女神羲和的神话传说;这些航天器的命名方式使古老的神话在现代科技的舞台上焕发出新的活力,使人们在感受航天事业成就的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对月球、星空探索的执着追求。
2.来源文学作品和历史典故。如,“神舟”系列航天器的命名,“神舟”一词出自司马迁《史记》中“中国名曰赤县神州”。神州指代中国,将航天器取名为神舟,与神州谐音;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的命名源自屈原的诗歌《天问》,这部作品充满了对天地自然、宇宙万物的疑问和思考;中国空间实验室“天宫”,名字出自《后汉书》:“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中国航天器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源自《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北斗”源自“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始见于汉代纬书《春秋运斗枢》中,因北斗七星较明亮,在古代被用来作为指明方向的重要标志。
3.取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如,被命名为“墨子号”的中国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源自中国古代先贤墨子的名字,墨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发现了光线沿直线传播并设计了小孔成像实验,这为光通信、量子通信奠定了基础。中国运载火箭“长征”源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军长征的故事。这些命名不仅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更将中国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展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尊重。
(二)中国航天器命名中的内涵意蕴
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航天器命名中的体现不仅仅是单纯地采用古代神话故事、历史事件,更是通过寓意、象征和文化内涵的融合,使得航天器的命名充满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和时代精神。
1.中国航天器的命名反映中国人民对未来的希望与向往。源自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航天器,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古代神话和传说的情感共鸣,架起了地球与星空之间沟通的桥梁。寓意着中国人对月球探索和太空科学研究的热情与追求[2],对航天事业探索的美好憧憬与希望。这不仅是科技成果的命名,更是一种对中国文化的情感投射和认同。
2.中国航天器的命名体现中国人民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命名的航天器,表达了中国人对古代先贤、英雄人物的致敬,体现了对先哲智慧的传承和敬意,也表达了中国航天人对未知世界不断探索的决心和追问的勇气,彰显了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明大国的自信和自豪。
3.中国航天器的命名承载着伟大的精神力量。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航天器的命名渗透着中国人一种追求卓越、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伟大航天精神和创新精神,这种精神内涵将激励着更多人去追逐太空梦想,为实现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4.中国航天器的命名反映了国家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特点。航天器的命名不仅代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方向,中国对于和平利用太空资源的倡导和承诺,还为中国航天事业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基因,使其在世界航天领域中独树一帜,更是对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家形象的一种塑造与展示。
二、科技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科技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过程,它既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以下几个方面受到了影响。
一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信息传播与交流。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从古代的口头传承、手抄书籍,到印刷术的发明,再到今天的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大大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和共享,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普及。
二是科技的发展使得中华文化得以数字化、虚拟化的方式呈现。例如,数字化的古籍、虚拟现实中的古代建筑等,使得传统文化更具既视感和真实感,满足人们的虚拟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之一,得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挖掘和开发,例如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等,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3]。
三是科技的进步催生了文化创新与跨界融合。科技的进步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艺术、设计等领域的结合。如,数字媒体、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获取和分享信息,也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推动了创新型文化产品和活动的出现,为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四是科技创新秉承文化传承,使中华文化为世界所认识。科技的发展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也加强了中国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的塑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传统文化与科技相互交融、相互促进,通过科技手段,中国文化得以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中华文化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实践价值
(一)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
文化自信是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和肯定。在航天器命名中,体现了文化自信的航天器名称源自中国神话传说、古代文学等经典,例如“神舟”“嫦娥”“悟空”等,这些名称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中国人自身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自信展示[4]。创新精神是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通过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实现文化价值的创新和发展。在航天器命名中,创新精神体现在将古代经典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赋予航天器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文化自信为创新精神提供了内在动力和价值导向;而创新精神则为文化自信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这种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的相互交融,不仅推动了航天器等科技成果的命名与发展,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础,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在科技发展中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二)科技普及与文化传承
科技普及与文化传承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中华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科技普及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数字化平台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如,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古籍、文物等传统文化资料得以永久保存,并且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传播给更广大的受众。同时,虚拟现实技术也为传统文化的体验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人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沉浸式地体验传统文化,增强了文化传承的既视感。科技普及提供了更广泛的传播途径和参与机会,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而文化传承则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使科技创新更加贴近人民生活和民族精神。
(三)国家形象与软实力塑造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通过与科技的融合发展,为中国塑造了积极向上的国家形象。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不仅展示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雄心壮志和实力,更体现了中国文化自信和自豪感。航天器的命名、设计、发射等各个环节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国家形象。科技的发展也为中国提升了软实力提供了重要支撑[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也为中国塑造了开放、包容的国家形象。传统文化强调民族精神、道德观念等价值观,而科技发展则强调创新、合作等现代价值。两者的融合不仅反映了中国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平衡,也展示了中国在国际合作和共赢方面的开放态度,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
(四)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
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在中华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底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通过科技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民族精神得以更加深入地体现和传承。航天事业作为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之一,凝聚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其次,文化认同是个体和群体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与归属感。通过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得到了加强[6]。最后,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的提升也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团结力提供了有力支持。在航天器等科技成果的背后,凝聚着全体中国人民的心血和智慧,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和伟大民族精神。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在中国航天事业中得到充分展示,航天器的命名和设计等方面都传承和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科技的发展为契机,继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不断探索和创新,让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在科技领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有机结合,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同现代文化相融通,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52页
[2] 忍冬.航天重器命名中的“中式浪漫”[J].小猕猴学习画刊, 2022(18):40-41.
[3] 阮铭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现状及启示——基于CNKI的系统性文献综述[J].考试周刊,2022(40):20-23.
[4] 于爱兵,刘洋,左锦荣等.工科专业课教学融入传统文化[J].中国冶金教育,2021(02):27-30.
[5] 朱毅麟.航天器命名浅谈[J].航空知识,2006(01):66-67.
[6] 姚敏杰.文化·科技与跨世纪的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4):50-52.
(作者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咸阳 712000)
[作者简介:赵远青(1991—),女,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文化语言学。]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