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迁老人的队伍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不断壮大,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已成为近年来颇受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因该群体规模庞大,存在因性别、文化程度、经济程度的不同而产生的社会融入困境差异性,且大多数的随迁老人面临家庭参与过度而社会参与度低的社会融入困境。应强化科学理念,提高随迁老人的家庭地位,加强社区多元化服务,提高随迁老人的社会参与度,进而提升老年生活质量。
关键词:随迁老人 社会融入 家庭参与 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9-221-02
一、引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流动人口的数量逐年上升,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得知,相较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流动人口的数量上升了69.3%。《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5亿。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使得老龄群体在流动人口中所占比重逐年上涨,该数据从2005年至2015年10年间从276.6万人增长至1778.4万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平台的最新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总流动人口中有7.2%是流动老人,将近1800万人口,这部分群体的平均年龄均在60岁左右。老年人口流动的产生有替子女照顾下一代、投靠子女养老及进城再就业等原因,其中替子女照顾下一代为其流动的主要原因。我国当前的家庭结构模式由传统的联合家庭转化为主干家庭,逐渐小型化;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及快速的生活节奏不断弱化了家庭抚幼养老的功能,子代家庭无法承担独立支撑的责任,不得不向父母一辈寻求帮助。随迁老人的规模不断扩大,该群体社会融入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社会问题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旨在从社会排斥论和生命历程角度出发,研究分析随迁老人在社会融入中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1]。
二、随迁老人的差异性
随迁老人已成为社会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大群体,其社会融入也是当今社会关注热点。虽然绝大多数的随迁老人面临社会融入的困境,但因该群体规模庞大,且这部分数据成逐年递增的趋势,使得随迁老人这一群体在社会融入上出现差异性。本文将从随迁老人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程度三个变量详细说明。
(一)性别差异
随迁老人进行随迁的一大原因是进行隔代抚育,而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起男性,更多女性在家庭中承担主要照顾角色。加之当前退休年龄政策(男性60岁退休、女性55岁退休),女性老年人比男性老年人早进入退休生活,女性老年人更多承担随迁至子女所在城市照顾孙辈的责任。李升等指出,一些一线城市如深圳市、上海市,其流动老人以低龄、女性老年人口居多。女性老年人口快速增长被称为“老年人口女性化”现象[2]。随迁老人的平均年龄均在60岁左右,这部分人群多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受特殊历史年代的局限性影响,随迁老人中女性的社会地位普遍低于男性。陈家言表示,女性随迁老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在医疗服务利用、卫生保健意识等方面均处于比较差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其在适应性、融入度上相比于男性更低。
(二)文化程度差异
随迁老人文化程度的高低与其社会适应能力呈正相关关系。赵影影指出,随迁老人的生命历程经历过改革开放、恢复高考、计划经济等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这些事件为其人生轨迹提供了转变的机会,但并非所有随迁老人都把握时机改变了人生轨迹。“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并没有被当年的全部人所接受,特别是生活在农村的人。在随迁老人中,来自农村的老人受教育程度普遍比来自其他城市的老人低。杨克等认为文化程度低的随迁老人,特别是文盲和半文盲的这部分随迁老人,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当其随子女来到陌生环境开始新生活,经常会面临难以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环境的困境。该群体也缺乏接受新事物并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3]。
虽然同为随迁老人,但文化程度高的老人在社会适应上呈明显优势。数字时代,不同于以往从报纸、收音机、电视等传统媒体渠道获取信息资源,现在“手机”不单是数字钱包,更是“不能离身”的信息工具。罗程琳表示,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城市居民能成为信息获得者。文化程度低不仅影响着随迁老人对新的生活环境的适应性,也让他们对日新月异的网络产生恐惧心理。在融入社会过程中,文化程度低的随迁老人,其数字困境尤为突出。同时,文化程度高的随迁老人学习能力较强,能更快速地适应新环境,对新事物的抵触性较低,更容易参与文娱活动、社会活动,更善于交流,认识新朋友。
三、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困境
随迁老人作为特殊的老年群体,从数量上逐年递增,规模及范围上也由最开始单一的农村老人跟随下一代流入城市,发展为今天不同农村、不同城市、不同阶层、不同社会背景的老年人因不同动机与需要跟随下一代迁移的情况,规模范围不断扩大。随迁老人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民族、区域,但融入社会难是其共同面临的问题。
(一)家庭参与失度
从生命历程角度出发,老年生活是生命历程的重要阶段,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会受到之前的人生经历影响,出现“固定化”“程序化”[4]。而在老年阶段随子女进行随迁,对老年人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不单改变了居住环境,更是打乱了“固定化”“程序化”,重塑了生活模式,使得他们进入“再家庭化”及“再社会化”的新历程。翟振武等指出,随迁家庭从形式上实现由“分”到“合”的重组,实际上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核心家庭的“联合体”在运行,在日常相处中易导致“多元权力”的冲突。鉴于这种运行形式,随迁家庭中各家庭成员的角色认知与权力责任容易出现偏差。
一方面,从角色认知出发,子女对其随迁父母的家庭角色期望值过高,希望其父母能承担家庭的主要责任,如充当照料孙辈的主力军。“孙保姆”已成为随迁老人的一大标签。相关数据表明,我国老年人参与抚养孙辈的比例高达66.47%,其中,3岁以下由祖辈抚养的儿童占儿童总数的比例达60%~70%。然而,充当“隔代抚育”的主力军对随迁老人而言并非易事。随着年龄的变化,随迁老人的精力有限,无法承担过多的家庭事务。不仅如此,当下抚育孙辈的观念和方法与他们当初养育子女大为不同,现代育儿观与传统育儿观造成冲突,加重了随迁老人的精神负担。子女对随迁老人的角色认知偏差导致老年人承担了过多的家庭工作,如承担了全部的日常家务、孙辈抚育,甚至是孙辈的教育学习。随迁老人的家庭参与失度加重了他们的负担,降低了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家庭在日常相处中很少能理性地思考或看待家庭义务与权利,是导致随迁老人家庭参与失度的另一个原因。如上所述,子女对父母的角色认知偏差导致随迁老人的家庭义务责任化,子女习惯了父母多年来的生活照料,在随迁家庭中子女仍寄希望于父母能承担主要家庭照料责任,而忽略了年龄增加使得父母精力受限。快节奏的生活模式及高压的工作环境使得子女容易忽视随迁老人的精神需求,如关怀与交流。当家庭代际利益出现冲突时,随迁老人普遍会主动做出退让。能够在老年阶段为子女减轻生活压力,照料孙辈,创造家庭价值,成为随迁老人现阶段的主要生活意义。他们认为作为长辈应为子女做贡献尽到责任,家庭不是讲权利的地方,哪怕承担了过多的家庭事务给他们带来负担,多数随迁老人也会选择默默承受,忽略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参与社会难
社会排斥理论认为,排斥与偏见在不同领域中普遍存在。社会融入过程就是消除排斥、恢复和帮助被排斥者享有参与社会权利和机会的过程。社会融入的过程就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间相互碰撞、交流、适应和接纳的过程。与家庭参与失度相反,随迁老人在社会参与中呈现参与度低、难融入的现象,这亦是其社会融入困境之一。随迁老人社会参与难主要体现在家庭成员包容性价值理念缺失、随迁老人社会关系薄弱和文化生活单调三个方面。
家庭成员的包容性价值理念缺失是导致随迁老人社会参与难的原因之一。如上所述,随迁老人在老年阶段迎来了“再家庭化”“再社会化”的生命挑战,在现代家庭中,家庭资源呈现向下一代转移的现象,使得随迁老人的家庭地位边缘化。家庭成员对随迁老人的包容性价值理念缺失具体表现在日常生活方式不同导致的冲突,如随迁婆婆与现代儿媳妇之间的日常矛盾。包容性价值理念缺失也表现在家庭成员对随迁老人生活质量的忽略,养老亦是老年人进行随迁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多数随迁老人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因为“进城”而得到提升。不同于到城里“享福”,随迁老人的生活秩序多是围绕子女及孙辈展开,而子女往往因为工作或对下一代的重视,忽略了老人年对情感的需求,缺乏与老年人的交流,这种缺乏沟通的代际关系没法满足随迁老人的情感需求。当随迁老人的娱乐生活与“家庭任务”发生冲突时,家庭成员甚至会干预他们的娱乐生活,认为他们应以“家庭”为重心[5]。
四、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改进建议
(一)引入科学理念,家庭分工明确
1.纠正角色认知偏差,减轻随迁老人家庭负担。要引导家庭成员树立积极的老龄观,纠正随迁老人在家庭的角色偏差。正确认识老年人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发挥的价值。相比起充当“孙保姆”的角色、整天受限于繁琐的家务工作,老人更应在老年阶段享受“天伦之乐”,获得代际反哺。家庭成员更应从人生历程角度重视随迁老人的家庭角色,将其视为家庭财富的创造者、家庭关爱的贡献者、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同时他们亦是社会的开拓者和参与者,承认他们的价值与社会地位,提高家庭成员及随迁老人对自身的认可度。此外,年轻的家庭成员要关注随迁老人的健康条件及心理状况,在家庭工作中合理分配每位成员的职责,对自己的家庭角色有清晰认知,主动承担家庭责任,尤其在下一代的照料及教育上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避免让老人承担过多的家庭事务而增加他们的身体及精神负担。
2.家庭资源科学分配,创造良好的随迁老人养老环境。“再家庭化”的适应过程中随迁老人与其他家庭成员都要树立正确的家庭发展观。在家庭利益与资源的分配上,要改变家庭资源过度“向下倾斜”的惯性思维。随迁老人不仅应履行其家庭义务,更应享有家庭权利。只有在家庭资源合理分配的前提下,家庭作为整体单位才能最终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家庭成员在关注下一代的身心健康之时,也要留意老人的老年生活状态,真正做到尊老爱幼,为随迁老人创造良好的养老环境,提供家庭资源与利益,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养老观念。
(二)多方举措,提高随迁老人社会参与度
1.重塑正确价值理念,重视随迁老人的情感需求。重塑家庭成员的包容性价值理念,使其能平等理性地看待不同年代下形成的多元价值理念及生活方式。重视随迁老人的家庭地位及社会地位,关注他们的生活质量特别是精神情感方面的需求。在生活中与老人建立有效的交流方式,提供积极正向的情感价值,满足情感需求。当家庭事务与老人的社会事务有所冲突时,要采取有效的家庭支持协商机制,尊重老人的真实意愿,避免使其陷入家庭事务而阻碍其参与社会活动。
2.提供多元化社区活动,增加随迁老人的社区归属感。社区作为随迁老人发展社会关系、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应提供多元化的社区服务,满足随迁老人的不同需求。在社区硬件环境配套上,社区应发挥其管理服务的专项职能,为随迁老人活动配套相应的硬件设施,如广场舞场地、运动场地及对应器材,实现“下楼即能运动娱乐”的便捷环境,激发随迁老人参与社区娱乐活动的积极性;在社区软件配套上,可以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成立随迁老人关怀小组,通过家访等形式收集并建立随迁老人相关档案,建立有效沟通并了解他们的不同需求,设计并组织开展多元化的社区文娱活动,为随迁老人搭建与社区居民的沟通交流平台,建立新的社交关系。多元化的社区活动也有利于协助随迁老人发掘并培养新的兴趣爱好,促进他们积极加入社区活动中,增加社会归属感,提高老年生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侯建明,李晓刚.我国流动老年人口居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学刊,2017(06):62-70.
[2] 杨菊华.空间理论视角下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J].社会学研究,2021(03):180-203+229-230.
[3] 李升,黄造玉.超大城市流动老人的主观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5):98-104.
[4] 陈家言,杨洋,张琦,等.成都市流动妇女社会融合与生命质量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3(05):650-653.
[5] 杨克,焦芸菲.责任的围城:随迁老人城市融入的系统性困境——以中等城市S市L社区为例[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3(01):62-69.
(作者单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汕头 515000)
[作者简介:郭钊如(1987—),女,汉族,广东汕头人,教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非营利性组织)。]
(责编: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