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一直积极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但由于不同地区非遗保护的政策执行和落实程度不同使44.8%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传承危机,8.8%的项目濒临失传。受众面小、传播力度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因此,以羊皮筏子与小林花祭为例,结合在当前新媒体背景下,分析失去功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采取更加有效的大众传播策略势在必行。
关键词:非遗 羊皮筏子 场景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9-219-02
一、羊皮筏子的危机
根据民生智库所提供的信息了解到,截至2020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鼎盛发展阶段的项目仅占总项目的5.9%,44.1%的项目面临着传承危机,主要靠国家和政府的扶持,8.8%的项目从业人员和市场需求锐减,濒临消亡。在外来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之下,失去功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
造成羊皮筏子生存危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内部的传承问题:由于漂流线路的缩短和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如今的筏子客已经不需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如何在师父的指导下制作出质量上乘的羊皮筏子,是年轻一代筏子客需要面对的新问题。制作羊皮筏子对宰杀和剥皮的技术要求很高,要从羊脖子处打开羊皮,在不破皮的情况下慢慢剥开整张羊皮。羊皮加热脱毛后,用植物油和盐浸渍,缝合充气形成气囊。一个羊皮筏子需要十几个这样的气囊绑在一起,再在上面绑上一个大木架(用坚韧的柳条做成),木筏就做成了。因此,即使一些年轻的筏工跟随师父学习四年,也很难独立制作出完全符合标准的筏子。可见,学会制作一个好的竹筏对于传承人来说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外部市场环境也使得羊皮筏子难以获得进一步发展。由于羊皮筏子的载货功能已被现代交通工具所取代,其发展重心已完全转向旅游业。然而,由于季节因素,漂流活动只能在每年的5月至10月进行,因此,对于传承人和从业者来说,一年中只有5个月的时间可以从中获得收入。雪上加霜的是,在被疫情所困扰的三年里,旅游业受到重创,甘肃兰州羊皮筏子这一热门旅游景点的年收入仅为之前的1/10。
(一)传承方法单一
放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可以发现,传承方法单一的原因可能涉及多个方面。
1.后继者的传承意愿。中国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由“家传”与“师徒传承”的形式得以延续,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个人发展与技艺传承之间出现难以平衡的矛盾,传承人仅依靠每年微薄的补贴无法满足日常的生活开支,久而久之子不承父业,师无徒可授的情况屡屡发生。
2.缺少传承机构与平台。发掘、继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一个漫长的文化培育过程,除了依靠传承人外,需要相关的教育培训、研究交流以及新媒体传播路径进行推广。以兰州羊皮筏子为例,虽然在黄河景观沿线设立了专门的羊皮筏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所,但门前几乎无人问津,与不远处的羊皮筏子漂流中心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传承环境变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境变迁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随着中国社会从传统的农耕社会向工业文明极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转型,基于旧社会所形成的文明体系无法完全适应工业文明的发展。这种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的深刻变革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阻碍,导致非遗传承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三)支持力度不足与资源分配不均
根据2024年最新公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预算表来看,北京、河北、江苏等地区的提前下达资金已超出预算,本年度的预算下达为负数,势必会影响到当年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发展。再以兰州羊皮筏子所在的甘肃地区为例,全省的预算数为1362万元,而福建省预算达5069万,是甘肃全省预算的近四倍。
二、小林花祭的成功
日本作为世界上最早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领域的国家之一,早在1950年就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法,并持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人间国宝”制度是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一个创新举措。这一制度从1955年开始实施,旨在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并认定那些具有卓越技艺、能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艺人、工匠和其他大师。这些被认定为“人间国宝”的人物,他们的技艺和作品代表了日本深厚的文化传统,是日本文化的璀璨瑰宝。同时,这一制度也提高了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促进了社会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小林花祭作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同很多失去功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随着小林地区林业经济的衰落,当地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村庄去外地寻找工作,忙碌的工作致使他们无法回家乡参加节日庆典活动。此外,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习俗和制度可能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小林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不仅扩大了活动的参与者范围,也有助于提升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文、旅结合齐发力
深厚的艺术特征与历史底蕴构成了小林花祭这一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以歌舞为基本元素的此类祭祀活动,为探索日本深层传统文化的游客提供了契机。参与花祭的体验使游客沉浸于日本传统文化的韵味与特色氛围中,进而提升他们对日本旅游的热忱与满足感。旅游资源的小林花祭,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知名度的攀升,小林花祭吸引了众多游客在花祭时节纷至沓来,进而刺激了当地的旅游业,包括住宿、餐饮等多个相关领域,同时也催生了更多的就业机遇与经济效益。
(二)以展促宣,文化普及寓教于乐
对于花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花祭大厅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游客展开花祭之旅之前,会先在观影区通过观看视频对当地的花祭文化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在这里游客可以自行选择挑选观看该地区各个村庄的纪实影片。视频精巧地呈现了祈神、煮水与舞蹈等花祭活动的核心环节,视听语言完美表达了花祭的独有韵味,使观者宛如亲临其境,深感仪式的肃穆与圣洁。在花祭仪式中,面具的展示担当着核心地位,其类别丰富,各富特性。依据各类别区分,各面具皆附有详尽的操作指南,以便访客能洞察其在花卉庆典仪式中的独特功能与象征意涵。分类展示的服饰中,包括了祭司袍与舞者衣饰等各类别艺术美感的展现,在这些服饰之中,色彩的绚丽与图案的精致尽显花祭之韵。各类神道仪式中所用的器物亦详尽展出,诸如祭器、乐器等,皆为花祭仪式中举足轻重的元素。对花祭的全面认知与深度理解,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得以增进,同时,他们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独有韵味与丰富内涵亦产生了深刻的体悟。此类体验无疑构成了丰富的文化探索,给人以深刻的洞见。因此,构建像小林村这样有效的传播场景,是保护和发展已经丧失功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
三、举措与方法
(一)从非遗特点和消费者需求出发,注重场景设计
1.场景设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小林花祭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将具有当地花祭特色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使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这种直观、生动的展示方式,有助于增强观众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作为一项非遗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特色。因此,在场景设计时,充分展现传统元素,如使用传统的装饰元素、道具和服饰,营造出浓郁的传统氛围。
2.场景设计能够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感。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与特定的地域、民族和习俗紧密相连,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通过场景设计,可以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营造出一种真实、自然的氛围,使受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方式,有助于增强观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回溯历史,羊皮筏子起源于1675年,是一种用羊皮制作的古老水上交通工具,是黄河沿岸民间保留下来的古老摆渡工具,作为黄河中上游流域的水上交通工具,在场景设计上可以融入一定的民族文化元素,例如唱演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调,在符合安全标准的情况下在筏子上体验民族小吃等等,全方位地提升目标受众的体验感。
(二)整合多方资源,打造社群传播平台
1.整合资源是非遗传播的基础。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能够有效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配置,当地政府、企业、传承人以及媒体四点发力进行有效对接,形成合力。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企业可以参与非遗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传承人可提供专业的理论指导与技艺展示教学,媒体则可以扩大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通过多方合作,可以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大力推动非遗文化走进校园、旅游景区、博物馆、大型商圈等场所,通过举办非遗展览和表演活动,吸引公众关注。在活动进行的同时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线上平台进行直播,开展非遗文化的线上展示和互动活动,扩大传播范围。通过多点引爆,可以让非遗文化在更广泛的领域和人群中得到传播和认可。
2.打造新媒体社群平台。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拥有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四川、浙江、天津、广东等地区的非遗保护中心也在运营本地的抖音号,四川非遗抖音账号更是积累了近60万粉丝,在诸多视频创作中,一条小女孩在火锅店近距离感受“四川变脸”魅力的短视频获得316.6万的高赞,引发16.8万条网友讨论,在生活化的场景中让孩子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寓教于乐中将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给下一代。
(三)内容创作
1.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兰州羊皮筏子、宁夏工艺葫芦、沁源剪纸等等这些失去功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文化价值等,其背后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魅力更加值得挖掘与学习。通过场景化、故事化、情感化的表达方式,将非遗文化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给新媒体用户。
2.创新表现形式。结合B站、抖音、快手等平台的特点,制作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展示与工艺制作的相关纪录片,也可以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意表达,如推出与非遗相关的舞蹈、音乐、抖音短剧等等。
3.注重互动和参与。对于失去功能性的、小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创作相关主题的数字多媒体作品,在创作中应充分发挥与用户的互动作用,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邀请用户参与非遗技艺的体验、挑战、答题等,提高用户的参与度。
(四)运营策略
1.定位目标受众。明确非遗内容的目标受众群体,考虑不同性别与年龄段、文化程度高低以及对非遗文化感兴趣的圈层用户。根据目标受众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内容策划和推送。
2.优化发布时间与频率。不同平台的用户活跃时间和内容消费习惯不同,由专业的新媒体运营人员选择合适的发布时间和频率,确保内容能够得到更多的曝光和互动。
3.运用话题与标签。合理利用各个平台的话题和标签功能,将非遗内容与热门话题、相关标签进行关联,提高内容的搜索和推荐曝光率。
四、研究结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羊皮筏子等已经失去功能的非遗项目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这些项目不像京剧、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符号,它们更多地是某一地域的重要文化符号,但这些符号流传至今,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本地人的记忆,也是文化的延续。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中国的历史画卷才得以丰富绚丽,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得以博采众长。好风凭借力,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速发展的同时,这些已经失去功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借由新媒体平台的东风,创设更多的沉浸式场景,让更多人感受到其自身潜藏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刘叙.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20.
[2] 周茜滢.抖音号“非遗抖起来”:融媒体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播新路径[J].视听,2019(09):148-149.
[3] 毕秋灵.基于短视频平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J].文化产业,2018(14):46-48.
[4] 梅娜,陈小娟.“抖音”短视频进行非遗传播的模式研究[J].新闻前哨,2019(05):28-29.
[5] 罗悦绮.“快手+民俗文化”的非遗传播新模式研究——基于云南彝乡左脚舞传播[J].新媒体研究,2020,6(03):42-
[6] 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承到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陕西西安 710105)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