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团队合作能力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职场的必备能力。在高校课堂中,培养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课程项目是常用的教学方式,但困境在于学生参与意愿不高、团队合作项目开展难度大等。同时团队效率也受到团队成员的异质性、团队分配、团队角色、团队沟通能力等因素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文章提出加强职业教育与引导、多样化分配团队成员、教师指定与自由分配相结合的团队角色承担、建立综合且简洁的评估模式、加强师生沟通等解决路径,以优化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团队合作的开展。
关键词:翻转课堂 团队合作 项目化 沟通 团队效率
中图分类号:F061.3;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9-215-02
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完成一个或者多个项目是高校翻转课堂教学形式中常用的方式。由于该形式有机地将知识点融合进项目与任务,同时能较好地锻炼同学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且与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相契合,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课堂。然而,在具有企业管理的“硬约束”下,团队合作是否能够高效优质地完成任务,仍然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那么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只是在课程的“软约束”下,学生团队合作则存在着更多的问题值得探讨。
一、课程中学生团队合作的困境
虽然以团队合作为主要形式的项目化教学已经被教师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但从教师组织到学生执行,呈现出较有普遍性的诸多问题。
(一)学生端:学生参与团队合作项目的意愿不高
1.学生对课程目标及评估的误解。在一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普遍的想法是掌握知识点,完成课程项目,并以完成课程项目的质量高低作为评估课程成绩的唯一标准。然而对于如《商务沟通与谈判》课程,完成项目只是结果,而完成项目的过程,如确定选题、确定分工、与同伴的交流合作、处理团队中的各种矛盾和突发事件,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才是课程的重点,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才是课程的目标,项目或者任务只是一个载体。因此,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做项目效率更高、质量更好,不需要与别人合作,其实这是对课程目标的误解,项目完成的质量并不是评估体的唯一维度,而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才是评估中的关键因素。
2.学生对沟通及沟通能力的误解。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沟通工具的广泛应用,以及当前时代各种信息的影响,当代学生对沟通的认识是复杂的,沟通能力也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为:一是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差异较大。有的同学在接触课程之前就具备优秀的沟通能力,而有的同学则非常回避与人正面沟通。二是有意识地回避面对面沟通。由于网络沟通工具的发达,同学习惯于网上沟通,即便和对方身处一室,也放弃面对面沟通,而选择使用网络工具沟通,逐渐“失去”了与人面对面沟通的欲望和能力。三是个性较强,导致沟通困难。当代学生都有着较强的个性,自我意识强,很难被说服。在遇到与自己相左的意见时,或者冲动或者冷漠,容易陷入僵局,增加了团队合作的难度。
笔者每次在课程开始都会发放调查问卷,问卷显示,70%左右的同学认为自身沟通能力不足,但同时又对沟通是一种“能力”有疑问,有同学认为沟通是人性格的一种自然表现,对是否可以通过课程培养提高感到困惑。
3.分工难题与“搭便车”行为。根据团队理论,团队的优越性在于提高工作效率。而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则是合理分工。在课程项目中,学生按照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是课程评估重要的一环。在没有硬约束的情况下,很多团队出现了部分学生在分工中拈轻避重、不能如期保质保量地完成分工等情况,这些情况不仅影响了团队项目的正常开展,还对整个团队今后的合作造成较为负面的后续影响。然而,即便教师使用小组互评的方式,以期了解团队内部的合作情况,但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较强的信息不对称仍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4.学生对课程的“性价比”观。在翻转课堂中,学生须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一个又一个项目,才能在课堂中担任“主角”。以《商务沟通与谈判》为例,课堂上教师需要讲授一定的知识点和案例,留给学生进行讨论的时间非常有限,大量的工作需要在课后完成。而相对于其他大部分文科类课程来说,学生基本上只需要“上课听听课,考前背背书”就可以完成课程。因此,部分学生认为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一门课程,“性价比”并不高。
(二)教师端:团队合作项目的开展难度较大
1.实践案例的缺乏。从目前可参考的教材来看,可以用作课堂实践项目的案例比较少,一些案例内容过于简单,仅适于作为讲授案例;有些案例背景资料与内容又过于复杂,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代入,不适合课堂使用;还有些案例涉及到产品或者业务的专业技术背景,给经济学或者管理学类专业的学生理解案例造成困难。适合课堂使用的案例既要贴近商贸企业的日常运营,又要背景明晰,不涉及复杂的技术背景,学生易于代入角色。
2.教师的掌控能力。相对于知识讲授来说,带学生进行团队式、项目制的翻转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更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学生对团队合作的误解甚至抵触,使得项目开展的初期并不会非常顺利。在学生组队初期,教师应先适当引入较为轻松有趣的项目,让学生体验到课程的乐趣并开始逐步熟悉队友,之后,教师应以商务公司的日常运营为主线,引入实操项目,使同学们熟悉业务的同时,锻炼其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在课程开展期间,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课堂反馈的回应上。
3.课程的评价体系尚需进一步调整完善。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各种评分制度的设置均有其弊端。一是从评分主体来看,分为自评和他评。不管是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均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质,即使教师在评价指标中已经设立了非常明确的标准,但个体的主观差异还是会存在公平性问题。二是从评分的标准来看,一般来说,设置的评分标准均有一定的弹性,量化标准较少,而非量化标准较多,设立的评分标准灵活性也较大,因此,主观因素难以避免。三是从评价方法来看,笔者尝试了分数制、等级制和排名。分数制是团队互评,按照评分项目给出具体的分数值(可以根据项目和教师偏好自定总分);等级制则是通过相对固定的标准,给出ABCD几个档;而排名则是通过同学投票的形式,按照得票数确定名次。但不管如何设置评价方法,主观性因素都无法回避。
二、学生团队效率的影响因素
学生团队的特点及形式对团队的效率有着重要影响。
(一)团队成员的异质性
团队成员在个性、价值观、经验、专业和能力上往往有较大差异,这可能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方面,由于观点或价值观的不同,团队成员沟通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容易产生冲突,不利于团队合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团队成员如果在专业和能力上能够形成互补,则更有利于分工协作,更加高效地完成分配的任务。
(二)团队成员分配的形式
笔者在多年教学过程中,曾经尝试过多种团队人员的分配方式,但每种方式都各有利弊,无法构建出最高效的团队分配模式。现将笔者尝试过的较为典型的分配方式作简要的分析。一是自由组合。这种团队组合由学生自由选择而成,学生对团队成员有较大的选择权,且彼此较为熟悉。优点是团队成员的信任度可能较高,而且团队成员之间沟通可能更为顺畅,从而促进团队效率的提高。缺点:首先,团队成员可能专业单一,无法形成专业结构互补;其次,互相熟悉也更可能会产生讨论时聊天、跑题的现象;再次,会出现不同团队能力极不平衡的现象,有的团队极强,有的团队极弱;最后,在自由组合的团队中,“搭便车”的现象更为隐蔽,因为这类同学更会受到“朋友”的庇护,因此,即便教师设计了组内互评的环节,也由于同学间的互相“照应”,造成了信息不对称,而无法得到真实的评价结果。二是教师分配。这种团队组合学生没有选择权,老师具有选择权。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能力来分配团队成员。优点:首先,团队成员可以有较为合理的专业结构,能够在团队合作时形成能力互补;其次,老师可以根据每次团队合作的情况再进行调整优化。缺点:首先,学生认为自己没有选择权,队友不熟悉,而在团队合作中表现消极被动;其次,在高校教学中,任课老师对学生的熟悉程度较低,老师认为的“合理”,未必是学生认可的“合理”,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和团队合作中的不作为。三是,随机分组。这种团队组合完全由分组软件或者小程序来随机组合完成,简单高效,学生和教师都没有选择权。优点是学生对于随机分组这种形式基本没有抵触,而且对于每次分到不同的组员感到好奇,有新鲜感。缺点是一切都是随机的,如果团队成员在个性、价值观等方面无法短时间融合,则会大大影响团队合作的效率。
(三)团队成员的角色分工
有效的分工可以提高团队合作的效率,但分工合理是否就满足课程要求了呢?从三个方面来讲,一是团队成员的角色分工是否明确。不明确的分工容易造成任务的重叠或遗漏,从而影响效率与最后的成绩。二是团队成员的角色分工是否合理。合理的分工能够发挥各个成员的优势,提高效率,最后取得较好的汇报结果。但值得思考的是,课程项目的团队合作既不是竞赛,也不是真正的工作,只要结果而可以忽略过程,课程的目标应该是让每一位同学能够有平等的机会在课程中获得知识,得到锻炼。三是如果团队成员的分工只一味强调扬长避短,虽提高了团队的效率却损失了个体的公平。课程的设计初衷不仅是要同学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要有机会锻炼自己的弱项。
(四)团队沟通能力
团队沟通能力的强弱是团队合作是否高效的关键因素。团队沟通体现在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团队沟通是团队合作的载体,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而且有利于成员间知识的传递与共享,从而提升团队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认为团队沟通能力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团队成员的信任度。信任是一个逐步建立的过程,需要共同经历,长时间磨合,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信任。二是团队成员的凝聚力。团队成员在完成项目时拥有较为一致的目标时,则团队沟通意愿增强,沟通的频次与效率也会提高。
三、优化学生团队合作的路径与建议
(一)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通过真实案例以及工作场景的展示,使学生了解到当前职业发展的趋势,职场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与途径,明确课程案例设置的目的,使同学积极参与到案例中,提高学生的沟通意愿与团队合作能力。
(二)团队成员分配的多样化
团队成员的分配是一件众口难调的事情。但从锻炼能力的角度来看,可以以随机分配为主,自主选择为辅。学生在求职时常面临的无领导小组面试,以及在日常工作中所面对的同事及领导,都是无法自行选择的,因此在课程中随机分配小组有其合理性,同时,随着同学们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在某些环节中安排团队成员互选。固定团队容易培养团队成员的信任感和凝聚力;而临时随机团队也可以培养学生适应新团队的能力,因此可以相互结合,相得益彰。
(三)团队成员分工兼顾效率与公平
在项目合作的团队中,大家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一般团队分配的原则是扬长避短,以达到最佳的项目完成水平,即“效率优先”。但这样就造成学生实际上的短板无法得到锻炼,失去了在课程中获得锻炼的“公平”机会。因此,建议在课程中团队合作时的分工应兼顾公平与效率,自愿与轮职相结合。如,在团队合作中最重要的角色是领导者和汇报人,可以事先规定在不同的项目中,领导者和汇报人由组员轮流担任,这样可以使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得到锻炼。
(四)建立明确简洁的评估体系
评分主体分别为教师、团队和学生个人,而团队评估与个人评估则分别有自评与他评。同时更加注意过程考核,将每次项目的完成情况均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但同时不宜将评估过程做得非常复杂,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会降低同学对课程的热情。
(五)教师与学生加强沟通
教师可以通过旁听学生小组讨论、对学生进行访谈,布置学生提交书面的项目总结和课后总结,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互评等形式,掌握各团队的任务进展与沟通情况,以减轻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以期对团队内的合作产生约束,减少“搭便车”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 钟赛香.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02):212-218.
[2] 郝洁.高校国际贸易模拟课程教学实践改进与思考[J].经济师,2023(11):189-191.
[3] 刘洋,吴丹.团队任务导向的新文科翻转式课堂教学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4):66-72.
[4] 莫永谊.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下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04):18-22.
(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上海 201701)
(责编: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