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区协同、三全育人”协同管理机制研究

2024-09-26 00:00:00王霓
经济师 2024年9期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我国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高职教育与家庭、学校、企业以及社会之间的关联程度不够深入。鉴于此,文章从“三全育人”的困境与模式、工作顶层设计、协同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高职院校“双区协同、三全育人”协同管理机制,通过将学区与舍区联动等方式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三全育人” 协同管理 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061.3;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9-205-02

引言

“三全育人”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2018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截至目前,全国总共设立了8个综合改革试点区、25所试点高校和92个试点院(系),其中高职试点校共占10所,高职试点院(系)共计5所。各试点单位在积极推进“三全育人”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也给广大高校育人工作提供了良好借鉴。调研显示,当前高职院校在育人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如教育主体未形成系统合力、育人时段未实现有效衔接、场域管理未实现有机联动等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来看,归结于高校内部治理中涉及的各个关联要素都以碎片化形态维持运行。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于1971年提出协同概念,1976年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协同理论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由该理论可知,通过一定方式的协同管理,可实现各下属系统在空间、时间和功能结构上的重组,产生协同效果,即“1+1>2”协同效应[1]。因此,从协同学的角度来研究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相关问题,探究其管理机制并在实践中发挥育人合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一、协同理论下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困境与模式探索

相关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表明,多数高职学校虽已实施了“三全育人”改革,但育人效果与育人目标相比仍有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与之配套的协同管理机制。相关学者提出,就机制建设而言,目前存在横向联动、纵向衔接、内外互补不够等问题[2]。针对此类困境,有学者提出“三全育人”机制的构建,前提在于顶层设计,基础在于配套制度,关键在于搭建育人平台,保障为推进队伍建设[3];有学者认为“三全育人”要纵深发展,就要建构协同创新组织,通过建设平台、协同主题、重组项目等路径推进组织变革,使之焕发生命力[4];也有学者针对目前“三全育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提出现有研究存在研究主体范围局限、教育路径同质化、成效评估缺乏定量研究和缺乏体系化的学理剖析等问题[5]。

经过5年的建设周期,10所高职试点校和5所高职试点院(系)积极推进“三全育人”建设,在育人体系构建和协同管理机制上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进展。根据《“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各试点校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别推进育人体系构建,实现了育人主体、时间、空间三个维度的有效协同。在全员育人理念的指导下,高职院校的教科研团队、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团队都在各自的岗位中发挥育人职责、实现育人目标;在全方位育人理念的指导下,高职院校整合了课堂、实践、线上平台等多平台资源,实现育人环节有效无缝衔接;在全过程育人理念的指导下,高职院校构建了以学校为主体、同时为学生发展提供家庭和社会共同贯通的育人环境。

二、探索构建“双区协同、三全育人”协同管理机制

目前,各高职院校在“三全育人”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都已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仍存在管理机制上的局限。归根结底,要从协同理论出发,结合高职院校本身的属性进行探索。从高职教育特点来看,重技能训练、轻文化素质的教育模式导致了学生素质能力难以匹配社会、企业需求;而各育人资源和育人环节间尚存在断点,难以进行协同管理。结合“三全育人”中对育人场域的倡导,有部分高校顾此失彼,未能将校内外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统筹整合,忽视了学校主阵地的育人空间打造。在此基础上,应以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为引领,通过“学区”与“舍区”协同育人的模式,构建开放型多元参与的育人体系,促进“双区”协同,吸引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同步参与教育过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模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和健康成长,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高职人才。

三、理清学区和舍区的功能和定位

现阶段的“三全育人”在管理系统和研究模型方面存在界限模糊、职责不清的问题,把生活区域改革与学习区域改革相结合,研究“学区”“舍区”联动,进行“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仍不多见。大部分高职院校将宿舍区域进行了生活化改造,但将学生生活场所局限于居住环境,忽视了校内其他区域的育人功能。“双区协同”强调生活区域与学习区域的协同管理,以及全面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本文将“舍区”定义为学生在校内的生活区域,以学生公寓、食堂、浴室和商店等生活设施为主体,打造学生社团活动、创新创业、户外活动和体育健身设施于一体的学生自治型舍区。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区域,即“学区”进行智慧化改造,提高教学场所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将企业真实生产环境融入学校教学环境,并进一步提高学区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四、构建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协同管理机制

(一)学区与舍区联动

在构建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协同管理机制中,学区与舍区的联动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学区管理以学业为主,舍区管理侧重生活与心理健康,二者紧密协同,形成全面培养学生的有机体系。首先,学区与舍区要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将学生成绩、考勤记录、心理健康等信息汇总并实时更新,使学校管理层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业和生活状态。这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其次,学区与舍区应共同制定学生培养目标和评价体系。学区明确学科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舍区则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和心理健康的培养。通过协商确定综合评价体系,既体现学业成绩,又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和心理状况。同时,学区与舍区的联动应在师资培训上展现。教师要接受综合素养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以更好地应对学生的各类问题。学区和舍区的师资也要定期开展联合研讨和培训,提升整体教育水平。在学区与舍区的联动中,还需建立多方面的交流机制。例如,定期召开跨区域的座谈会,邀请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学科教师和辅导员等共同参与,共同探讨学生学业和生活方面的问题,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最后,学区与舍区的联动要形成激励机制。通过对优秀学生的表彰和奖励,鼓励学生在学科和综合素养上都取得优异成绩。同时,建立激励措施,奖励教师在学科和心理健康培养上的突出贡献。在高职院校中,学区与舍区的联动是实现“三全育人”目标的关键。通过紧密协同,形成学科和生活全面培养的有机整体,为学生全面成长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二)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

构建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协同管理机制,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是关键举措。这一社区旨在整合学业、生活和心理健康等资源,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实现全面素质培养。首先,学生社区将学业服务作为核心。通过建设一体化的学业管理平台,整合选课、考试、成绩查询等功能,方便学生实时了解学业进展。学生可以通过社区获取学科辅导、实践机会等学业资源,促使学术学习与实践经验的融合。其次,社区将生活服务纳入考虑。学生可通过社区平台查询宿舍信息、食堂菜单、活动安排等,实现生活服务的集中管理。此外,社区还可提供健康、营养等方面的信息,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服务也是学生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线上心理咨询、心理测试等功能,学生可以随时获取心理健康支持。社区还可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促进学生关注自身心理状态,提高心理韧性。社区的建设需要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一体化平台。学校可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高效的数字化平台,实现学业、生活和心理服务的全覆盖。同时,学校需要建设跨部门的管理团队,确保各方面服务协同有序推进。此外,社区建设还需充分发挥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建设,形成学生与管理层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的良好局面。最后,学生社区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不断优化及改进。学校可通过定期调查、反馈,了解学生对社区的满意度与需求,及时调整服务策略。通过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高职院校能够在学业、生活和心理健康方面提供一揽子服务,为学生成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栋梁。

(三)智慧化改造学区

学区的智慧化改造。首先,可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化平台。这包括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在线学习平台等,实现对学生学业、生活的全程数字化管理。通过学区智能平台,管理层能够实时获取学生信息、课程进度等数据,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工作。其次,智慧化改造学区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兴趣爱好等数据的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业规划和辅导服务。人工智能还可用于智能化考勤、智能化教学辅助等方面,提高学区管理的精准度和效率。智慧化改造学区还应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办公,建设学区内部协同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同时,通过与舍区、企业等外部资源的对接,实现更广泛的资源整合,提升学区综合服务水平。智慧化改造学区还应注重安全与隐私保护,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体系,保障学生信息的安全性。在引入智能化设备时,要明确数据收集、使用、存储的权限与规范,确保学生个人隐私权的合法保护。最后,智慧化改造学区需要引入专业团队进行系统建设与运营,培养学校内部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与此同时,与行业内的信息化公司合作,引入专业技术支持,确保学区智慧化改造的稳健推进。通过智慧化改造学区,高职院校能够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个性化管理与服务,提高学区管理效能,为学生成才培养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这不仅有助于高职院校的品牌建设,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便利和贴心的服务。

(四)将企业场景融入教学环境

将企业场景融入教学环境这项措施,不仅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更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一是,学校可以积极与各类企业展开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场景中进行实践。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学校还可以引入企业导师,让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业人士参与到教学中。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贴切的职业指导,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行业动态,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三是,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开展实地考察。通过亲身感受企业的运作模式、管理机制以及现代化的科技应用,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更为清晰的方向;然后,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可以引入企业案例分析、模拟企业运营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中更贴近企业实际情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获取理论知识,还能够在模拟的企业环境中进行综合性的实践操作,更好地迎接职业挑战。四是,学校还可以积极开展企业与学校的双向培训。不仅学生需要了解企业的需求,企业也需要了解学生的培养情况。通过定期的座谈会、培训交流等形式,促进企业与学校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更为贴心的培训服务,更好地使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将企业场景融入教学环境,高职院校能够更好地贴近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学生成为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又具备实际操作经验和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高职教育2021年度校级科研项目,立项编号:JSITGJ202101。]

参考文献:

[1] 龙景奎,陈韶君.协同机制的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系统[J].江苏社会科学,2011(S1)

[2] 陈思,吕春艳,朱琳.“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8):71-73.

[3] 张琴.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J].新西部,2019(33):111-113.

[4] 陈玲.“三全育人”协同创新组织的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4):81-83.

[5] 夏蓉,刘明.回顾与展望:“三全育人”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22(15):46-50.

(作者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 214153)

(责编: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