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商英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

2024-09-26 00:00:00蔡午萍
经济师 2024年9期

摘 要:“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专注、坚守、卓越和自豪感。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属于文科专业,在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过程中,一样需要加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文章从学生对工匠精神认知、专业教师“工匠精神”的缺乏到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评价,探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工匠精神” 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F061.3;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9-191-03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指示中强调:“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1]这一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弘扬“工匠精神”的高度重视,为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提供了遵循依据。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涵之一。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职业院校要切实为强国建设和民族振兴培养能工巧匠,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力。

2023年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多个部门,提出“统筹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逐步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2]由此可以看出,产教融合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

一、“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已成为时下热议的话题,如何去理解“工匠精神”呢?工匠精神代表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时代呼唤我们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新时代缺乏拥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缺乏对“工匠精神”的坚持和追求,持久创新变得艰难。重塑“工匠精神”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强国之路。

二、产教融合

“产”,指产业界,行业和企业;“教”,指职业教育。中国经历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区的经济,对职业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但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合作企业,也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

中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要求高职院校能够为社会和企业提供高素质且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从理论提出到具体实践,已有多年,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让教育与企业的需求融合,通过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改变以往职业教育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缺失,提升学生专业的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通过高素质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是衡量职业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是必经之路和重要途径,更是职业教育的基础,“产教融合已然成为国家职业发展的长期战略”。[3]

三、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工匠精神”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培养需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是高技能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近些年,外贸发展的趋势已经由传统的外贸方式转变为新兴的跨境电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多与国际贸易相关,“各大职业院校需要尽可能地完善跨境电商相关课程建设,满足跨境电商企业校企零过渡的人才需求”[4],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为适应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需求,针对跨境电商行业开设了一些新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按照传统课堂内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弱,无法跟上市场实际的需求,存在如下问题。

(一)学生对“工匠精神”认识不足

谈及工匠,第一时间往往想到的是传统的手工艺人。传统的手工艺人如铁匠、木匠、鞋匠等等,在流水线和机械化生产中早已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与其他工科类课程大不相同,大多是语言文字类课程,部分技能课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匠技术。教师在教授专业课程时,很难将“工匠精神”和专业教学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对“工匠精神”没有概念,凭借个人旧有知识印象,容易忽视工匠精神,甚至有xRh/8euN9qX25JMh8RWiyKCph2Dhnq816W7VTz0P2SY=些人将传承“工匠精神”混淆为思政教育。传统手工艺人身上的“工匠精神”看似是一种落后,其实不然,尽管现代机器取代了传统手工,但是“工匠精神”“专注、坚守、卓越和自豪感”在这个快节奏的学习型社会更显得弥足珍贵。

(二)专业教师缺乏“工匠精神”

对教授知识的专业教师培养明显没有跟上新时代催生岗位的步伐,导致现在进入高职院校,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师多为国际贸易专业或者商务英语专业的研究生,知识和技能储备不足,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工作,自身尚未从事过外贸类相关岗位,更别提新兴跨境电商方向的岗位,未曾感受到“工匠精神”对于企业员工的重要性。在教授学生时,要么传递营销专业知识,要么以人才培养方案中职业技能证书考核为教学指导目标。教师作为高职教育实施的主体,没有“工匠精神”的熏陶和实践就不会主动将“看不见”的“工匠精神”列为教学目标,融合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因而忽视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在期终,对于教师的考核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不包括教师的“工匠精神”。

企业兼职教师虽然实战经验丰富,也懂得“工匠精神”在相关岗位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他们又缺乏系统的教学素质培养,组织授课松散和语言不够清晰,在企业工作与学校兼职中难以找到平衡,只能在有限的空余时间来校指导学生,学生的学习进度受阻。

(三)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手工艺,学徒需要主动辅助、参与大量实践练习,逐渐理解“工匠精神”。现代高职教育下,设置专业课程,教室作为主要教学地点,教师传授知识依然为主要教学模式。大部分的专业课程都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理论教学不占主要比例,实践课时达到50%,但终究还是教师教一步,学生走一步。课堂上,教学模式日复一日,高职院校学生由于自身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心理状态,学习积极性较难调动,更不用说课后行动起来,利用网络资源自学。

(四)课程教学内容有限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新方向是跨境电商,而跨境电商是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主要技术手段,对传统贸易商进行互联网化转换升级。通过校内课程的学习,学生大概了解了新课程如跨境电商的理论知识,但是新电商运营载体日新月异,具体的营销手段特别是新媒体如“Tiktok、Facebook和Youtude”,由于国内网络限制使用,学校也缺乏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教师缺少有效的教学素材积累,学生无法真正进行实操练习,比如信息搜索与整理能力、文案创作和理解消费者心理需求能力,仅停留在书本的截图或者是模拟软件中象征性地点击。教学内容一旦限制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容易降低,难以融入“工匠精神”的认同。

(五)课程评价未涉及“工匠精神”

大部分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评价表述:期末的课程教学评价和考核应该以贯彻能力本位的理念为主。课程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如日常记录、过程考核和集中闭卷笔试(项目或任务成果)。其中包括理论和实操两个部分,实操以学习情境或项目为单位,进行过程性考核,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完成项目或任务,根据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程度及所需完成的任务量和难度,占分比重有所不同。但是看似合理的多种评价方式都没有提及“工匠精神”。

四、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改革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素质目标明确“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是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分不开的。高职院校是培养现代工匠的主要途径,“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灵魂。职业院校不仅仅关注学生现阶段各门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更要着眼于未来职业发展和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应该是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探讨,着重于课程开发、课程标准和职业能力规范,强调职业精神。在培养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目标的同时,养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和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这一培养目标的确立,将育才和育人相结合起来。

(二)提升学生“工匠精神”的意识

“工匠精神”,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具有职业荣誉感,无论是对学习还是工作,都要怀着一份要把它做好的决心和耐心,并在工作完成后拥有一种成就感。根据专业课程与企业工作内容的贴合性,通过产教融合,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培养和体会“工匠精神”。使学生对学习和工作都有一份执着和坚守,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和企业领导的任务安排,不把忠诚、责任和爱岗敬业当成是口号。

面对学习,上课时间久了,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和厌倦情绪,需要学生提高学习的专注力。进入企业学习后,学生会发现专业学习的专注力与工匠身上的专注精神不谋而合,专注是一种能力,汇聚自己的时间、精力到学习和工作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自己,实现目标。受到失败和挫折后,勇往直前,不忘初心。

(三)教师主动加强“工匠精神”学习

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一般都停留在初级阶段,组织或推荐大三毕业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岗位实习,企业安排学生相应的初级岗位,学校负责安排校内专业教师通过微信或者其他通信方式沟通联系学生工作和生活情况,此举难以指导实习岗位的工作学习内容。

深度的产教融合是教师应主动与岗位实习的学生一道深入企业。了解岗位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企业积极将各级目标和“工匠精神”贯穿在专业教师下企业培训过程中,为专业教师提供生产一线的实习机会,能够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以便在实际教学中将“工匠精神”贯穿始终。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工匠精神”也同样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合作,促进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应做好工匠,自我反省,做好教学设计。推动产教融合深度发展过程中,由企业人员担任企业导师,指导学生课程的实践学习,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纳入教师考核的项目中,可促使教师们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践行。[5]

(四)深化产教融合,改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

产教融合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高职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考虑部分与产业密切相关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地点由校内课室转移到企业场所,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成为学生的“双导师”。教师在与企业导师沟通后,可利用教学平台,更新每周的学习任务,略去冗长的理论知识,选取与企业工作任务相关的内容发布。理论与实践知识教学同时进行,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同时,在平台上批改学生的作业,答疑解惑。实践教学则由企业进行,企业可根据自有的工作流程安排,给学生安排岗位见习或实习,提供真实的工作任务和操作平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随着现实环境、教学模式的改变和真实的学习工作任务随之增长,“工匠精神”的培养也变得具体化。

当然,产教融合想要持久地进行,需要考虑保障企业和学校的双方利益,形成合作双赢的局面。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参与企业“双选”,了解企业和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企业得到了与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的对接,节约了企业的人力成本。

(五)完善课程评价

校内课程评价通常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级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当专业课程教学融入企业生产运营后,采用“双导师”制,专业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中平时成绩40%比例是学生平日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态度端正、积极参与、踏实肯干、勤学好问的学生平时分较高,考核者不仅仅是校内的教师,在工作环境下,是企业的指导人员,即企业导师。根据学生完成的学习项目和岗位工作任务,以及与教师、企业导师和同学同事间的协作表现记录,形成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评价。

考核甚至可以去掉传统的考试形式,采用学习成果展示,学生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汇报自己在企业学习的具体工作任务,同时结合个人认知,谈课程知识的积累和心得体会,这样比传统的考核更直接,更有说服力。

五、结语

目前,随着我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对能工巧匠的创新有所要求。政府部门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树立成为大国工匠的理想。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是培养外语外贸类技能型人才,需要联合本地区跨境电商行业和优势企业,以产教融合为重要切入点,选拔具有“工匠精神”育人能力的教师,将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的设计和实施方案,培养学生传承“工匠精神”,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

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仅是将“工匠精神”写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融入课程教学,而且要充分利用产教融合,同时加强教师对“工匠精神”认知,贯彻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充分融入课程的终期评价,作为考核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

[校级课题: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特色创新类(一般项目),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2023TSYB16)。]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2021.10.12.

[2]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EB/OL].https://www.ndrc.gov.cn.2023.06.13.

[3] 房塑杨.产教融合背景下跨境电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2022(6):165-168.

[4] 刘敏,麻坤.“三阶段六融合”跨境电商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35-39.

[5] 张红玉,张善鑫.“工匠精神”与跨境电子商务英语课程融合研究[J].校园英语,2021(38):108-109.

(作者单位: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广东东莞 523000)

[作者简介:蔡午萍(1982—),女,江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商务英语教学。](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