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职教育强化内涵建设路径研究

2024-09-26 00:00:00王文玫彭丽闫彩玲
经济师 2024年9期

摘 要: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建设是高职院校现在及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要务。河北省紧跟要求,把提升内涵建设作为高职院校建设的重中之重。在综合分析河北省内涵建设发展要求的前提下,文章提出目前河北省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课程与专业建设缺乏特色、职业院校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及河北省现状提出河北省高职院校提升内涵建设可以从合理规划专业,设置特色课程;创新人培模式,打造创新人才;完善师资队伍,拓宽师资渠道;校企优势互补,深耕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着手。

关键词:高职教育 内涵建设 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9-187-03

一、引言

自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来,国务院各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高职教育发展的相关文件,近三年来更是将职业教育强化内涵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职责,提出到2025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指出,到2025年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质量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持续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我国职业教育从发展缓慢到体系建设再到世界前列,是职业教育内涵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成果体现。

河北省高职教育紧跟国家教育精神,将强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在面临着起步晚、基础弱、认可度低的艰难背景下,不断提出提升河北省职业教育发展内涵并适应人才发展结构的各项政策文件,在规模扩张的基础上完善质量升级,不断探索快速、高效培养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的提升内涵发展之路。

二、河北省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与专业建设缺乏特色和实践性

截至2023年底,河北省高职院校数量66所,其中,高职本科3所,占比约为5%。截至2022年,河北省高职学校开设专科专业覆盖19个专业大类。从专业设置的院校分布来看,开设较多的专业是电子与信息大类、财经商贸大类、文化艺术大类、交通运输大类、装备制造大类、土木建筑大类,开设院校数量均在40所以上。2022年河北省高职学校教学计划内开设课程51335门,其中课证融通课程6085门,网络教学课程12299门。在线精品课程2926门,课均学生数17424人。但在目前产业高速发展,技能人才大量需求的前提下,河北省高职院校课程与专业建设依然存在以下三点不足之处。

一是专业结构不合理与特色专业匮乏。河北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存在较高的同质性,即许多学校都开设了相似的专业,缺乏专业间的差异化竞争。特色专业相对较少,大多数学校还停留在传统的专业设置上,缺乏针对性强、社会认可度高的特色专业。二是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对接。专业设置并未充分考虑到市场需求的变化和趋势,大多仍停留在过去的行业发展模式和招生形式上,未能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导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三是面向传统产业的专业比例偏高。目前,河北省职业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多服务于传统产业,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设置不足,如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缺少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

(二)职业院校师资力量薄弱

高层次人才匮乏,缺乏领军人物和骨干教师。教师比例和结构不合理,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难以提供有效的实践教学,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师资结构不合理。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教师多为理论型教师,缺乏高层次、实践型、领军型教师。这类教师通常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深厚的学术背景,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指导。近年来,河北省高职院校扩招趋势明显,新进教师比例高,教学经验不足。年轻教师虽然富有激情,但往往为刚毕业的研究生,缺乏企业实践和实际教学经验,难以迅速适应教学需求。

2.兼职教师比例过高,稳定性差。部分学校采用双导师制,聘用企业导师为学院兼职教师,虽然能带来行业前沿知识,但由于缺乏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及企业人员在校兼课时间不固定,影响教学计划和稳定性,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教师培训体系不完善。缺乏针对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培训项目。很多高职院校教师接受培训的多为与本科院校教师一起接受的理论知识的培训,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培训,导致教学水平难以提升。同时,培训资源不足,无法满足高职院校教师发展需求,由于经费和资源的限制,很多教师无法获得所需的培训机会和资源。

4.待遇和激励机制不健全。高职院校教师待遇普遍偏低,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低待遇使得许多有潜力的教师选择离开职业院校,转向其他行业或高校。激励机制不完善,教师缺乏发展动力。缺乏明确的晋升机制和奖励机制,使得教师缺乏职业发展的目标和动力。

5.科研和教学脱节。很多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过于注重科研,而忽视了教学工作。这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科研与教学融合度不够,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教学资源。这限制了教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行业动态引入课堂,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学生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

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实效性,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验室设备老化、更新缓慢,无法满足现代实践教学的需求。教学场地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大规模的实践操作。实习基地数量不足,质量参差不齐,学生难以获得足够的实践机会。

2.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匮乏,既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较少。新进教师虽然掌握先进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技能,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难以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3.实践教学管理不规范。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节,实践教学无法辅助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目标独立,不能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实践教学内容与手段更新缓慢,不能结合现实需求进行及时更新,按照教育部对于实践教学的要求,高职高专类专业实践教学比重不少于50%,但大部分学校实际实训比重不足。

4.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大部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是经费不足,导致实践教学不能如实开展,以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为例,实践教学多为软件,软件更新频率较快,且需持续续费,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费用较高。部分学校将实践教学安排在企业开展,但企业时间场地和容纳学生有限,大多数为参观学习,很难达到实际操作,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效果有限,实践教学预期目标无法完成。

(四)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难以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1.传统教育模式占主导。河北省的职业院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用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实践技能的培养相对不足。这种模式下,学生往往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适应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

2.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尽管河北省政府和教育部门一直在推动校企合作,但实际的合作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高。目前,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仍然是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而在人才培养的其他环节,如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等,企业的参与度仍然较低。这导致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脱节。

3.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河北省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缺乏创新,缺乏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行业、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这导致了人才培养的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现代产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4.贯通培养模式有待完善。尽管河北省在推动职业学校贯通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3+2”“3+4”“5年一贯制”等模式,但这些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转段考试、学业合格标准的制定等。此外,这些模式在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方面仍有待加强。

三、强化河北省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发力点

随着河北省产业不断升级,数智化不断发展,新兴技术不断融入各行各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尤其是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工人的需求达到空前高度,但目前河北省高职教育教学机制发展缓慢,没有及时更新跟上产业发展需求步伐,导致河北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求失衡。因此,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需要多方面合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合理规划专业,设置特色课程

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及课程时首先要结合自身办学定位,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及课程时要充分考虑自身优势,结合自身优势办学0500e1104eae4092991d9fa03bf6ea1e,深耕自身特色,采取特色办学模式,避开雷同发展,寻求差异化设置,不仅在院校及专业竞争中具有特色,同时在人才提供上也各具特色,提供适合不同类型企业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专业建设要办出特色,做到专业选择要慎重。一是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工作,将建设高质量专业作为提升学校质量的核心要素,紧紧围绕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以市场为导向,准确把握专业建设的方向;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对人才市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建设的分析论证;同时注重对专业发展前沿问题的探讨,紧跟专业发展前沿,不断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水平专业的建设奠定基础。二是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及课程时要率先进行实地走访调研,结合行业专家、企业管理者的综合意见,随时紧跟行业需求,努力打造市场前景好、教育基础优、行业影响强的特色专业及课程。

(二)创新人培模式,打造创新人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使人才结构更加灵活多样,进而提升高职教育内涵。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要有所创新:第一,明确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以打造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第二,丰富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原有以“毕业证书”为最终成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让学生毕业即有就业资质,缩短企业培养时间,更快速高效获得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品质和创业精神。第三,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第四,扩大贯通培养模式范围,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完善师资队伍,拓宽师资渠道

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离不开教师,教师在促进学校发展、促进学科发展、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建设要从完善师资队伍着手。一是对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组织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对在校教师进行培训,主要培训当下先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拓宽教师企业再教育渠道,从学校出发与相关企业、机构进行合作,创造更多的在校教师接受企业教育的机会,使教师企业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进而扩大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数量。二是扩充高职院校企业教师数量,高职院校要健全企业教师聘任机制,多渠道聘任企业教师来校,通过研讨、讲座、授课等形式将企业最新理论知识与实践需求传授给教师和学生,让学生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可以适当聘请外部企业教师作为高职院校客座教授,内外双合力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数量和质量。

(四)校企优势互补,深耕市场需求

校企合作在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不仅能够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还能完善高职院校招生就业体系,增强高职院校综合竞争能力,因此,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从校企合作出发,深耕市场需求,培养出更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优质技能人才。一是要切实落实产教融合,利用产教融合提升学校品质,获得更多办学资源,提升专业建设;二是高职院校要多与市场和企业进行沟通,将行业标准引进实际办学当中,有针对性地培育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三是高职院校要多引入企业实训设备和实训软件,多与企业协同研发,研发成果企业与学校共享,既实现了研发成果落地,又实现了企业技术与教学融合;四是将企业评价机制引入高职院校教学过程,由企业评价高职院校教学成果、产教融合成果、人才培养成果等实施情况,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贴近企业实际情况,争取学生出校与入企完美融合。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河北省职业教育强化内涵建设的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2205378)。]

参考文献:

[1] 姚荣,许飞,任洁.高职产教融合“六协同”育人内涵特征、建设路径及评价机制研究[J].职业教育,2024,23(08):76-80.

[2] 邹良影,蔡晓卫.高职教育视角下技术创业型大学的内涵及建设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6):75-80.

[3] 刘兴凤,胡昌送,秦安.“双高计划”背景下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特征及实施路径研究——基于广东首批“双高”院校建设样本的分析[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1(03):6-13.

[4] 史峰.对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21,23(05):1-3+8.

[5] 于海侠,杨云龙,刘姝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11):172-175.

(作者单位: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00)

[作者简介:王文玫,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