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涉外警务工作日益增多,对高素质涉外警务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目前涉外警务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培养目标与职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有待优化、实践教学比重不足等问题。文章分析了职业化目标对涉外警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提出了基于职业化目标优化人才培养的策略,包括建立涉外警务职业能力模型、开发情境化模块化课程、搭建国际化实训平台等。
关键词:涉外警务 人才培养 职业化目标 能力模型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9-178-02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的涉外警务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来华外国人员数量持续增长,国际警务合作不断深化,涉外警务工作日益频繁;另一方面,跨国犯罪、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对涉外警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既有扎实专业基础,又具备国际视野和实战能力的高素质涉外警务人才,成为新时代公安工作的迫切需要。然而,目前我国涉外警务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与职业需求尚未完全契合。
一、职业化目标对涉外警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
职业化目标是指根据涉外警务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对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综合素质等提出的目标要求。明确职业化目标,可为涉外警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方向指引和路径参照。总体而言,职业化目标对涉外警务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指导作用:
(一)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使培养过程更有针对性
职业化目标为涉外警务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高校应深入分析涉外警务岗位的职责要求和能力标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将涉外警务实际工作中所需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作为培养重点,突出强调外语能力、国际法知识、跨文化交流、警务实战等方面的训练,使人才培养更加契合岗位胜任力的要求。同时,将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和量化,明确各培养环节的目标任务,加强教学各环节间的衔接配合,形成合力,提高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以职业化目标为引领,培养更加切合涉外警务工作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有效缓解当前人才培养与职业需求脱节的矛盾,避免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的盲目性,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二)促进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相结合
职业化目标是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优化的重要依据。高校应以职业需求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专业核心课程在培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根据涉外警务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设计与之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模块,增设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实务类课程。同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涉外警务的前沿性知识、典型案例引入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设真实的职业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发挥行业专家在课程建设中的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强校警合作,推动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不断增强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和针对性。
(三)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设计,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环节,职业化目标对实践教学活动设计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高校应围绕涉外警务职业能力培养这一核心,精心设计实习实训、见习等实践教学活动,强化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的实战训练。通过与公安、边检等部门合作,建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开发高度仿真的警务实训项目,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操机会。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涉外警务专题调研、模拟执法演练等实践活动,在警情分析、突发事件处置等方面进行专项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实务工作能力。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衔接,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将实践表现作为学生综合能力评定的重要内容。
二、涉外警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培养目标与职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
目前,部分高校涉外警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较为宽泛,缺乏对具体职业需求的细致把握和明确指向。培养方案的制定往往更偏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对岗位实际工作中所需的关键能力和素质重视不够。这导致所培养的毕业生在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与职业要求存在一定差距,难以在最短时间内适应岗位需要,胜任实际工作。培养目标与职业需求的脱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充分发展。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优化
当前,涉外警务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有待进一步加强。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设置比例不尽合理,课程之间缺乏应有的衔接和融合。部分专业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较慢,与涉外警务工作的最新发展变化存在一定滞后性,前沿性和应用性不足。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实践性教学方法运用不够广泛,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升。
(三)实践教学比重不足,实践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涉外警务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比重不足的问题。实验实训课时安排较少,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较为有限。受场地、经费等条件制约,高校自身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的实训基地,难以充分满足学生实战化训练的需要。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也有待进一步推进,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深度不够,实习实践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的契合度有待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基于职业化目标的涉外警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建立涉外警务职业能力模型,细化培养目标
建立科学的涉外警务职业能力模型是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需求精准对接的关键。首先,要深入分析涉外警务工作的任务特点和岗位要求,明确涉外警务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质和关键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多维度的职业能力模型,涵盖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发展潜力等方面。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法律知识、国际条约、外语能力等;实践技能侧重警务实战、跨文化交流、信息化应用等;职业素养强调全球视野、服务意识、职业操守等;发展潜力则关注学习创新、应变协调等发展性能力。其次,在明确涉外警务人才的核心能力要素后,高校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细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模型为依据,进一步明确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具体要求和评价标准,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落实到教学各环节。培养目标的设计要突出职业针对性,紧密对接涉外警务一线需求,同时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培养目标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警务实践发展变化适时优化培养目标,做到培养目标设计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为高素质涉外警务人才培养提供目标指引和职业导向。
(二)开发情境化、模块化的专业课程,强化实战应用
课程建设是实现涉外警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首先,要合理确定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比例,既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培育,又要强化专业理论与警务实务的融合。在此基础上,对专业课程进行系统化、模块化设计。围绕涉外警务的关键职业能力,开发“涉外法律法规”“国际警务合作”“跨境执法”“突发涉外事件应急处置”等实战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增强专业课程的系统性、前沿性和应用性。其次,在课程教学中,积极运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通过设置真实警务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注重将前沿警务理念、典型涉外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开展专题讨论、实务训练等,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的紧密对接。鼓励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发挥警务专家在课程开发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发实战化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强化课堂教学与警务实践的融合,不断提升涉外警务人才的职业胜任力。
(三)搭建国际化实训平台,提供真实职业环境体验
实践教学在涉外警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应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保证实验实训课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与地方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等合作,共建高水平的国际化实训基地。通过设立涉外警务训练中心,配备先进的实训装备,开发仿真实战训练系统,创设逼真的跨文化交流情境,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实战化训练。例如,针对出入境边防检查、临时入境机动车辆现场检查、医疗纠纷警情处置等实际工作场景,设计实战模拟训练项目,组织学生进行系统、规范化的实操训练,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同时,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公安、出入境管理一线见习锻炼,在实践中积累真实工作经验。探索与国(境)外知名警察院校开展合作,定期选派优秀学生赴国外交流学习,或邀请外国警务专家来校举办讲座、培训,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努力构建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搭建高水平实训平台,拓展国际交流渠道,让学生在仿真实战环境中强化实践技能训练,提升实际工作能力,为将来成长为合格的涉外警务工作者奠定坚实基础。
(四)实施“双导师”制,引入资深警务专家参与育人
“双导师”制是指校内教师与公安、出入境管理等部门的资深专家共同指导学生的培养模式。引入警务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是深化警校合作、推进校警一体化的重要举措。高校应主动聘请实战经验丰富的警务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校外导师,与校内教师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双导师”团队。发挥警务专家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作用,如安排专家对学生的实习实训、毕业论文等进行全过程指导,传授实战经验,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定期邀请警务专家开展涉外警务前沿讲座、经验交流会,分享典型案例,解读最新政策,引导学生了解警务工作的开展动态。同时,鼓励警务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设计、特色教材开发等,将前沿警务理念和实战经验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建立健全“双导师”的选聘、管理与考核机制,完善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为警务专家参与育人提供制度保障。加强“双导师”团队的教学研讨和业务交流,促进校内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双导师”协同育人,构建“教、学、警”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持续更新,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更多适应涉外警务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五)构建过程性、多维度的职业能力评估体系
职业能力评估是保障涉外警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传统的“一考定终身”评价模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状况。高校应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构建贯穿培养全过程、覆盖多维度的职业能力评估体系。在评估内容上,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实践技能、职业素养等,将课堂表现、实践操作、学术成果、创新能力等纳入评估范围。在评估主体上,注重发挥用人单位、实习基地的作用,邀请警务部门专家参与考核评价,提高评估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在评估方式上,综合运用理论考试、实际操作、情景模拟、现场问答等多种方式,提高评估的灵活性和职业针对性。同时,改变以往集中考试、一次性评价的做法,建立日常评价与阶段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将职业能力评估嵌入到教学各环节,实现从“关注结果”到“重视过程”的评价理念转变。加强评估结果运用,将其作为学生毕业和就业的重要参考,引导学生重视自身职业能力的培养。努力构建科学规范、导向正确的职业能力评估体系,引导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优化,为向涉外警务一线输送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结束语
涉外警务专业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国际化警务人才的重任。培养目标与工作实际需求的高度契合,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高校应树立职业化培养理念,以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培养机制,在目标引领、课程建设、师资力量、实践平台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专业性。同时,加强校际、校警合作,借助行业优质资源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职业化培养,涉外警务专业定能为我国涉外警务事业输送更多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本文为2024年度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国家战略需求下公安院校涉外警务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JJKH20241187SK)]
参考文献:
[1] 林若铭.公安院校警务英语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构建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23(09):100-103.
[2] 苏竞.大数据时代公安院校涉外警务智慧教学的创新发展[J].法制博览,2024(12):27-29.
[3] 于海峰.数字技术型涉外警务人才培养策略[J].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24,26(01):111-116.
[4] 杨昊.新形势下涉外警务面临的挑战及涉外法治建设路径分析[J].法制博览,2023(32):133-135.
[5] 杨红.基于职业化目标的涉外警务专业人才培养思考[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9,32(05):41-49.
(作者单位:吉林警察学院 吉林长春 130117)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