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主旨是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最终实现园区农研教的有机结合与产学研的协同发展。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北京农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北农科技园)以国家大学科技园要求,聚焦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优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孵化培育科技创业企业,立足北京辐射全国。文章采用“地瓜”理论,先分析科技园自身的优势,再探索北农特色的国家科技园助力乡村振兴的可行性,最后研究具体对策,为发展农业特色科技园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产业 科技支撑 人才培育 智力要素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9-155-0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是党为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所规划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北农科技园作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科技园在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之后,全面依托自身的鲜明特色以及人才、科技优势聚焦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优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孵化培育科技创业企业。更好地结合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进程。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科技园的建设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五个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框架内容,也是具体路径。产业振兴是基础,人才振兴是关键,文化振兴是动力,生态振兴是支撑,组织振兴是保障。大学科技园作为农业高等学校的组成部分,能充分发挥学科专业门类齐全、科研实力强大、科技成果丰富等优势,为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科技人才创业提供有利孵化环境,能够促进高等学校丰富的智力资源与社会其他资源的优化重组和整合。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对地区科技进步,对区域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北京农学院科技园(简称为“北农科技园”),是北京农学院服务教学、科研、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主要平台和重要窗口,承载着农林高校实践育人的使命和责任。北农科技园由北京农学院全资建设,依托北京农学院的优势学科,坚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充分发挥办学特色和区位优势,为首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
(一)科技支撑助力乡村振兴之路
农业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要聚焦产业兴旺这个重点,按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依靠科技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不断提高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创新动力、产业竞争能力。大学科技园是连接高校与地区的重要纽带,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也是推动高校所在地区科技、经济发展,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平台。北农科技园致力于乡村振兴中农业产业化发展科技需求,能够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出发点,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现代化的度量衡,全面提高农业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推广服务能力。目前,北农科技园园区入驻企业达109家,其中在孵企业63家,拥有国高新23家、村高新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家、科创企业12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家、瞪羚企业6家、展翼企业4家、专精特新3家。
(二)人才支撑助力乡村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有新思想的新农人是农业未来的发展核心力量,用新思路为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活力。北农科技园以“立足学科专业,面向产业行业,构建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新农科人才培养新机制”为理念,以“校内校外结合、专业与项目结合、资金与政策结合”为双创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配导师、给场地、降成本、办大赛、搞活动、衔资源”等方式,集聚校内校外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农业资源、农业科技成果,努力打造以“都市型现代农林业”为特色的创业园,服务首都创新创业人才和新农科人才培养。2019年获得“大学生创业园高校分园”称号,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可靠保障。大学科技园累计孵化学校项目84项,其中成立公司40家,累计毕业企业30家。
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是高水平农业院校开展本科层次应用型教育的关键,以采取校企合作、政府划拨、整合资源等方式建设一批实习实训基地的方式,能够实现农业院校通过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开发技术研发平台、开设特色工艺班,培养基层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2022年北京农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打造新媒体实训基地,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创新精神,增强其创新意识,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有创业梦想和创业实践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搭建分享交流的平台。
(三)智力支撑助力乡村振兴之路
实施乡村振兴之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服务团队,对标乡村振兴各关键要素,合力解决乡村振兴的“牛鼻子”问题,配置专业人员,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进行精准数据分析,合力解决乡村振兴中各关键因素,以市场为导向,调节乡村产品供应,供需协调,形成良性互动,逐步实现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
北农科技园依托学校人才及教学资源,现有本科专业29个,专任教师550余人。其中园艺、动物医学、农林经济管理3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园艺学是北京市一流专业。2个国家级(植物类、动物类)和4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植物类、动物类、食品加工类、管理类);建有1个国家级、5个北京市级、172个校级签约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满足学校植物类、动物类、园林生态类、食品加工类、生物与信息技术类、经管文法类所有专业需求;拥有2个北京市级校内实践基地(植物类、食品加工类);另有8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实现了所有专业实验教学全覆盖。科技园拥有专业服务团队,管理团队全部本科以上学历,且大部分经过创业服务相关培训或具有创业、投融资、企业管理等经验,人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聚集了畜牧、农学、园艺、植保、管理、财会及投融资等各专业人才。团队成员拥有较高的学识水平、管理协调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工作热情高,踏实肯干,且服务意识强,工作富有开创性,有效地保证科技园稳步发展。同时,科技园通过与工商注册、税务代理、法律咨询等多家专业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共聚集18家专业服务机构,建立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和多元化的专业服务。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科技园的不足之处
(一)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合力不强
目前,北农科技园各类企业及各项成果还没有全面形成紧密的合作,依旧存在各自为伍助力乡村振兴的情况,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链条的组建过程中所需的关键技术和行业信息都是属于农业大产业的环节,在形成大产业链条的各项创建技术和成果转化,不能够形成合力。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对服务生态和产业体系的要求很高。完整的服务生态,可以极大提高转化孵化效率,降低转化孵化成本;完善的产业生态则可以快速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这其中不但涉及大量资金投入,还需要协调众多第三方资源的协同配合。
(二)科技园双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充分
科技园要联合校内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学院、团委、学生处等部门,通过开设创业课程、举办创业大赛、建立创业俱乐部、开发综合性大学生创业培养计划等方式,建立涵盖师生创业人才发现、筛选、交流、辅导企业创业的全过程培育通道,成为聚集优秀创业人才、培育未来企业家和产业中坚力量的重要载体。
(三)研究成果形成规模化效应不够突出
北京农学院紧密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落实市属高校分类发展改革决策部署,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强化政产学研协同,为都市农林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夯实基础,为乡村振兴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北农科技园有着现代农业的关键技术,每项技术的应用和转化都能够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但存在着成果融合度不够,不能够联合成为各项技术的合并效应。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科技园的建设方向和实施内容
采用“地瓜”理论分析北农科技园建设前景,把发展的“藤蔓”、创新的“藤蔓”向远处延伸、向外界延伸。科技园在实施发展过程中要有自立的意识、自强的追求和自主的能力,把发展的“块茎”、创新的“根基”扎深、育强、壮大。
(一)强化农业科技平台创新,健全高新技术平台,培育农业高新产业
1.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园依托北京农学院重点实验室、研发实验服务基地、首都农产品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及技术转移中心等专业科研技术平台,为成果转化提供物理空间、专业技术资源、技术成果转移服务、投融资服务,采用“孵化+创投+成果转化”服务模式,实现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促进师生和企业的先进技术成果实质性转化。
2.打造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科技园依托“北京市众创空间”和“大学生创业园”,整合社会资源,融合学校团委、学生处等相关处室力量,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围绕“内外结合、专业与项目结合、资金与政策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建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对入园的创业师生提供持续帮扶、全程指导和一站式服务,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打造研发实验服务平台。科技园主要依托8个省部级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仪器设备、科研成果、人才等)成立研发实验服务平台,完成实验室、仪器设备、科研成果、人才等科技资源向入园企业低成本共享,并在都市型现代农业领域,构建了籽种产业、动物医学、营养饲料、检验检测、农产品加工、循环农业、规划设计、农业信息化8个特色服务方向。
4.打造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园通过打造全链条专业化的企业孵化体系,引入多家专业服务机构入驻公共服务大厅,为企业提供工商注册、财税代理、法律咨询、政策咨询、知识产权管理及投融资等一系列配套基础运营服务。
5.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科技园通过设立创业种子基金,为师生创业项目提供创业指导和资金支持;与金融投资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给企业提供专业化金融解决方案,为投融资业务提供全面服务保障。
(二)强化农业人才培育创新,培育应用性农业新型人才
1.双创育人思维开发。以“创未来”活动为主,是科技园品牌系列活动,每期活动与学校二级学院联合开展,旨在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引导创新意识,在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建构系统的干事创业源动力。科技园“创未来”校园实践年均举办12期,参访学生年均2000余人。
2.双创育人课程培训。为高校大学生创业团队开设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创新创业指导课,提供从商业模式构建、商业计划书撰写、创赛路演实务与技巧、国内外农业企业商业模式拆解、企业管理能力提升等系列课程,2023年累计培训6000余人次。
3.实训实战营。北京农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学校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至今已开设新媒体课程4门,分别是与国家广电总局人才交流中心合作开展“全媒体运营师”新农人实训营、与威县合作开展新媒体实操实战类“2023年新农人实训营”、与抖音数字学堂合作课程“五步玩转新媒体营销”、与剪映合作课程“短视频创作全流程”四类课程。
4.创业团队孵化。科技园在园孵化学生企业10余家,涉及农业互联网平台、生物技术等相关领域。累计为240个双创团队提供持续帮扶与指导,年支持入园在孵团队80余个,支持创业200人,创业带动就业500余人。
5.学生个性培养。为了培养学生个性化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目前基于北农科技园构建了立体化多层次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服务体系。通过产教融合将教育、产业和人才三大链条有效地融合起来,为社会经济转型提供有效保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目前已经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影视人才交流中心、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中国农药工业协会、抖音数字学堂,在新媒体课程搭建、人才培养、以赛代训等方面开展合作。
(三)围绕北京功能定位和学校办学特色,聚焦重点产业,助推产业融合发展
北农科技园有着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各个阶段所需的关键环节的智力团队,发挥智力团队优势,破解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需到的难题,保障农业产业体系的建立,形成合力智力,攻坚克难。
2020年7月,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中提出,要发掘乡村功能价值,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培育发展新动能,聚集资源要素,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产业内涵丰富、类型多样,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价值,乡村特色产业拓宽产业门类,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乡村新型服务业丰富业态类型,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科技园通过“六大平台”的建设服务,联合入园企业直接助力产业兴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助力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园依托学校特色专业与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入园企业科研团队统筹研发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先进技术,推进加工技术创新、加工装备创制。由科技园组建的等离子体工程中心,拓展等离子体在现代设施农业中的融合与应用。在农产品及食品保鲜领域,低温等离子体具有抑制酶活、绿色无污染和延期货架期的效果,可为地方冷链物流提供技术指导和设备搭建服务。为涉农企业提供创新技术,切实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为科技助农、质量兴农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技术和服务保障。
2.助力拓展乡村特色产业。科技园联合入园企业以拓展二三产业为重点发展全产业链,建立乡村产业战略支点,推进集聚发展。以特色资源增强竞争力,以信息技术打造供应链,与学校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对接以加工流通延伸产业链,以业态丰富提升价值链。学生团队运用“互联网+”开启创业新模式,经科技园为其提供投融资全方位服务,有针对性地向政府进行资金扶持申请,同商业银行、风险投资机构、企业和个人推荐孵化项目,促进相互间的合作。成功创办基于社区、乡村合伙人、社群、同城配送、城市仓储式总店、社群商学院及进行位置定位,打造一个有链接、有故事、有温度的社群电商平台。
3.助力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科技园联合入园企业聚焦乡村休闲旅游的重点区域,注重乡村休闲的品质提升,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和多样化发展。北京农学院林场占地10044亩,是学校结合实践教学与山区沟域经济建设,自主设计建设的集教学科研、技术孵化、科普示范、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基地。林区植被覆盖率高达82%,具有各类动、植物资源1200余种。积极开展科普讲座、举行山区体验、培训等活动。努力打造精品工程,组建乡村休闲旅游的专业智力团队,对乡村旅游进行重点智力突破,创新发展模式,突出乡村休闲旅游的“接一连三”的功能,科技园为乡村休闲旅游提供智力支撑。
4.助力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科技园联合入园企业扩大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提高服务水平,丰富生活性服务业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育主体、扩大应用、改善环境。科技园以北农模式服务乡村振兴为总纲,打造北农云数字农业赋能服务体系,推出云服务平台,聚焦农产品安全服务赋能地方农业产业,助力地方农业产业现代化提升。在全国范围开展北农云项目的应用推广,为乡村新型服务业提供智力支撑。
5.助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科技园联合北京农学院各学院打造农业产业化升级版,加强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的人才培育工作,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相关人才,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建立健全融合机制。科技园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通过强化创业指导,优化创业环境,培育乡村企业家队伍。科技园设立双创工作部专注于双创人才培养,建有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高校分园;创建“立足学科专业,面向产业行业,构建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新农科人才培养新机制”,科技园为推进农村创新创业提供人才支撑。
综上所述,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重大方针来遵循,乡村振兴需要多元化的科技、人才、智力支撑。高校大学科技园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管理型人才为重点,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进一步担负起向农村输送高品质科技创新成果、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教育形式,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助力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立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路径研究.南方农机,2024,55(16)
[2] 刘刚.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双创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37(01):44-48.
[3] 刘畅.产学合作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9,35(04):126-128.
[4] 张鸿雁,乔富强.大学科技园服务“双创”实践模式探索——以北京农学院大学科技园为例.中国高校科技,2016(07)
[5] 刘林场,马洪艳.北京农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探索.办公室业务,2018(24)
[6] 钟玮.地方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功能探究.中国电力教育,2013(31)
[7] 王晓勇.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6)
[8] 吴立全,于秋叶.高校实践育人新模式探究.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5
(作者单位:北京农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 北京 102200)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