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在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对策研究

2024-09-26 00:00:00莫洪兰
经济师 2024年9期

摘 要:文章以乡村旅游业对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分析了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指出发展乡村旅游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乡村旅游促进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乡村旅游 贵州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 作用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9-142-02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已成为大众旅游的新宠。据统计,2023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54.0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2万亿元。其中,贵州省作为我国民族文化浓郁的省份,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速。目前,贵州已被评为中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省。如何顺应形势,发挥乡村旅游业对促进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概述

(一)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贵州省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地区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地。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扶持西部开发政策和地方自主创新发展战略的推动下,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一是,GDP总量稳步上升,2023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9万亿元,同比增长4.9%,比上年增长4.9%。其中,民族自治州经济增长领先。二是,农业保持平稳发展,粮食和油料丰收。2023年全省农业总产值增长4%,粮食产量达1119.7万吨,增长0.5%;油料产量达110.97万吨,增长5.1%。三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民生持续改善。在交通、通信、城镇化建设等方面,贵州民族地区也取得长足进步。如高速公路里程已达8784千米。四是,民族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贵州民族地区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壮大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旅游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带动了服务业和相关产业的繁荣。2023年,贵州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数、旅游总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29.2%、41.2%。

(二)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1.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优势产业不突出。贵州省民族自治地区的产业结构表现为第一产业占比较高,而第二、第三产业尚未充分发展。尤其是高附加值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等发展缓慢,缺乏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核心产业和优势产业。该地区的资源性产业虽然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因缺乏深加工和高端化,使得这些资源未能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2.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较大。贵州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部分地区由于地理环境限制、基础设施落后、教育资源匮乏等因素,发展程度远落后于其他区域。这种不平衡不仅限制了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也加剧了区域落后。

3.环境资源型产业发展过快,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贵州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在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可持续发展策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随着环境资源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何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成为该地区面临的一大挑战。

4.民族文化传承发展面临挑战。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文化多样、独特而且丰富。然而,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受到侵蚀,许多民族文化和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如何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资源,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乡村旅游对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乡村旅游业带动了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增长

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直接带动了贵州民族地区经济的增长。一方面,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使大量资金和人力投入到景点开发、设施建设等方面,形成了旅游相关产业的高速增长[1]。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也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繁荣。在游客的消费中,住宿、餐饮、交通、娱乐等服务业收入占很大比例。此外,农业和手工业也从中受益,乡村旅游促进了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和民族手工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民族地区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使这里的GDP增速连续多年走在全省前列。

(二)乡村旅游业促进了贵州民族地区就业

乡村旅游场所的建设,如客栈、餐馆、景点等都需要大量人力投入,可以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此外,乡村旅游业本身也需要大量从业人员,如导游、服务员等,这些岗位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比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通过发展多个乡村旅游景点,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获得稳定收入。此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其他相关产业的繁荣,如农产品加工业、土特产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也为贵州的民族地区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三)乡村旅游业保护了贵州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

贵州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山区、森林、河流等自然景观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贵州各民族村寨,亲身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不仅满足了游客对返璞归真的向往,也使民族村寨居民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了维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民族村寨积极推行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开发山水间的特色民宿,严格控制游客量。一方面,这些举措减少了人为破坏,有效保护了脆弱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生态旅游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岗位,当地居民也会自觉守护环境。

(四)乡村旅游业弘扬了贵州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其中许多民族文化元素都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多姿多彩的民族节日庆典、独特的民族歌舞表演、丰富多样的民族手工艺品等,都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亮点。游客通过亲身体验,可以更为贴近地了解当地民族的生活习俗、民俗文化[2]。这不仅满足了游客对多民族文化的探索兴趣,也使得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扬。乡村旅游为民族文化提供了经济价值,促使当地政府和居民更加重视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三、发展乡村旅游促进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加大对乡村旅游业的政策支持

为促进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旅游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完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通过贴息贷款、奖励资金等方式,支持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同时,对乡村旅游企业实行所得税减免、增值税退税等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乡村旅游企业的经营成本。二是,制定土地和规划政策,鼓励按照乡村旅游特色规划村容村貌,支持传统民居改造;积极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发挥其在土地使用中的主体作用。三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政策,加快改善乡村旅游景区的交通、通讯、医疗等公共设施条件。四是,提高乡村旅游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的地位,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五是,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乡村旅游发展机制,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方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完善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

发展乡村旅游,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一是,要加大对乡村旅游业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交通是旅游的先导,要打通去乡村旅游区的交通“最后一公里”,改善县乡间公路条件,扩大乡村旅游交通网络覆盖面[3]。二是,要加快乡村旅游业的网络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精美的乡村旅游网站和移动端APP,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了解乡村旅游资源情况和游玩路线。三是,要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乡村旅游区的供水、供电、排水、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四是,要加大乡村民宿和特色餐饮的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游客的住宿和餐饮体验,丰富乡村旅游的服务内涵。通过全方位完善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必将让贵州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加强乡村旅游业的人才培养

贵州民族地区要加强乡村旅游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应加强对乡村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可在高等院校设立乡村旅游管理专业,为乡村旅游业培养旅游规划与设计、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也可以选送乡村旅游企业的骨干员工前往旅游院校学习,接受系统的乡村旅游管理知识培训。二是,要加强乡村旅游服务方面的技能培训。可以举办面向乡村旅游从业者的培训班,教授乡村民宿、农家乐服务、乡村旅游讲解解说、民族工艺制作等方面的技能[4]。还可以引入外部专业培训机构,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三是,建立乡村旅游人才的技术交流平台。可组织乡村旅游业内的优秀人才前往其他地区进行考察交流,学习借鉴成功的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也可以定期举办乡村旅游发展论坛,开展乡村旅游项目设计、文化产品开发等技术交流活动。四是,加大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的使用激励。可通过完善乡村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建立人才引进和留存机制,为乡村旅游专业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四)创新乡村旅游业的产品和服务

创新乡村旅游业的产品和服务,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贵州民族地区应因地制宜,开发独特的乡村旅游产品。比如,可以打造以彝族、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线路,让游客亲身体验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服饰、舞蹈、饮食等[5];又比如结合当地山川地貌开发徒步、跋涉、钓鱼等主题旅游,满足游客的探险需求。与此同时,要注重乡村旅游的服务创新,如提供富有特色的民宿和餐饮服务,让游客尽享乡村安逸。可以打造“农家乐”产品,邀请游客下地插秧、捉鱼,亲手种植、烹饪等。此外,还要开发一些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总之,创新乡村旅游产品,需要以本地资源为基础,结合游客需求,打造独特的体验。而服务创新则要让游客感受到民族乡村的温暖和热情。

(五)加强乡村旅游业的营销和推广

乡村旅游业的营销与推广工作可以提高游客对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资源与产品的认知度,扩大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了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特色与魅力,促使更多游客选择前往贵州民族地区体验乡村旅游。首先,贵州民族地区要加强新媒体营销,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向更广泛的受众进行乡村旅游的推广。可以请一些网红博主体验乡村旅游,并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游记,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次,要举办特色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如村寨建筑节、民族歌舞节等,吸引游客体验乡村生活和民族文化。最后,与各大旅行社和在线旅游平台合作,设计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路线和产品,推出优惠套餐。同时,对不同时段和目标人群,实施差异化的促销策略,让更多的游客了解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业才能蓬勃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促进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保护生态环境、传承民族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相关部门应大力支持乡村旅游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创新旅游产品,做好宣传推广,以进一步激发乡村旅游业的潜力。如果各方面齐心协力推动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必将促进贵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使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基金项目:2023年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贵州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体制机制研究”(2023GZGXRW06

4)。]

参考文献:

[1] 涂雯.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与差异化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2024(03):41-43.

[2] 李书锟.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困境及升级对策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村委主任,2024(01):141-143.

[3] 刘娇娇.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对策思考[J].山西农经,2023(22):120-122.

[4] 吴刘恺,胡亚峰,于雪昆,等.优化乡村旅游经济产业发展的实践路径[J].农村实用技术,2023(11):33-34.

[5] 黄碧波,贺熙喜.产业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营销策略研究[J].今日财富,2023(21):5-7.

(作者单位:贵州黔南经济学院 贵州黔南 500600)

[作者简介:莫洪兰(1990—),女,汉族,重庆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责编: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