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要充分发挥冰雪资源优势,变“冷资源”为“热经济”,助力龙江经济全面振兴[1]。哈尔滨依托独特的冰雪资源,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冰雪文化。文章以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梳理出了标志性的冰雪资源和冰雪文化,分析了在哈尔滨优势冰雪经济条件下,区域文旅产业“冷资源”运用的不足,提出了冰雪文化赋能区域文旅产业开发的路径建议。
关键词:冰雪文化 历史文化街区 文旅产业 产业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9-140-03
哈尔滨是我国现代冰雪产业的发源地,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催生出独特的冰雪文化,依托冰雪资源和冰雪文化,哈尔滨举办过我国第一个冰雪节、第一个冰雕展、第一次冰雪经济论坛以及多项重大冰雪体育赛事,是我国最早发展冰雪经济的地区。因此,有必要借助哈尔滨的冰雪经济优势,充分挖掘冰雪资源和冰雪文化,促进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区域的文旅产业开发。
一、冰雪资源、冰雪文化与文旅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冰雪资源与文旅经济发展的关系
哈尔滨有着丰厚的冰雪资源,除了自然资源禀赋之外,历史积淀形成的冰雪资源是哈尔滨特有的冰雪资源,哈尔滨的冰雪资源具有强烈的人文特征。
1.冰雪资源是哈尔滨文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活动是人类开发利用资源以满足物质和文化需要的过程。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是哈尔滨发展冰雪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哈尔滨发展冰雪经济的过程就是开发利用哈尔滨冰雪资源,并以此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需求的过程。经济发展依托于资源的承载能力,同时也是资源和经济协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经济和资源的关系中,直观地表现为经济发展对于经济资源的索取,但是,经济发展也会以其物质再生产功能为经济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物质和资金支持。
2.冰雪资源与哈尔滨文旅经济发展的互促作用。冰雪资源与哈尔滨冰雪经济处于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之中。协调好哈尔滨的冰雪资源和冰雪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就能够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哈尔滨冰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哈尔滨冰雪资源与冰雪经济发展能否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则取决于哈尔滨冰雪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冰雪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二)冰雪文化与文旅经济发展的关系
文化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区域文化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复杂的影响。文化具有新质生产力特征,是区域文旅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1.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价值观念、行为习惯、思想意识、艺术品位以及道德规范的总成。区域文化是区域内的群体所共同拥有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思想意识、艺术品位和道德规范的总称。区域文化的特殊属性源自于区域内特殊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历史积淀。哈尔滨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征,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征又催生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积淀出独特的哈尔滨冰雪文化。这种文化对哈尔滨冰雪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
2.冰雪文化对文旅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哈尔滨的冰雪文化可以在哈尔滨特定资源条件下营造出适合冰雪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于特定区域内人们的思想、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也会影响到经济行为。哈尔滨的文旅经济对于哈尔滨的冰雪文化有着很高的依赖性。哈尔滨的冰雪文化不仅支撑起了哈尔滨冰雪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哈尔滨冰雪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哈尔滨的冰雪文化为哈尔滨的冰雪产品带来了很高知名度,已经形成了非常好的品牌效应。
二、冰雪文化赋能历史文化街区文旅产业开发的基础
(一)哈尔滨的冰雪资源
冰雪资源是自然界或者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可以被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体育等冰雪产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事物和现象,冰雪资源包括自然冰雪资源和人文冰雪资[2]。哈尔滨冰雪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风格独特。无论是在自然冰雪资源方面,还是人文冰雪资源方面,都拥有丰富的个体、丰厚的总量和多样的类型[3]。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区域内对于文旅产业开发有显著推动作用且具有相当成熟度、具备良好开发前景的冰雪资源(如表1所示)。
(二)哈尔滨的冰雪文化
冰雪文化根植于冰雪资源,冰雪文化是在特定的群体里,随着群体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积累和扩大而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冰雪文化分为广义的冰雪文化和狭义的冰雪文化。广义的冰雪文化是人们在冰天雪地环境之中,通过社会生产实践所形成的以冰雪为内核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建筑、体育、艺术、民俗、饮食、文学、旅游均包含其中。狭义的冰雪文化则特指与冰雪相关的体育、艺术、文学、旅游等精神财富[4][5]。
自商周以来,哈尔滨地区的先民便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由此开创了古老的哈尔滨冰雪文化。金建立后,与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往来更加频繁,从而产生了东北地区的冰雪文化与中原地区的冰雪文化的历史碰撞。清代的两次移民潮又将京冀满族的冰雪文化、关内的汉族冰雪文化带到了哈尔滨区域,进一步推动了哈尔滨地区冰雪文化的发展[6]。随着中东铁路的开通,哈尔滨出现了大规模的外国移民潮,欧美侨民在哈尔滨人口占比一度超过一半。欧美移民的涌入将欧美的冰雪运动带到了哈尔滨地区,同时,欧洲的冰雪建筑文化等也融入了哈尔滨的冰雪文化之中。哈尔滨由此成为多种冰雪文化的交汇地,在适应冰雪自然环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外并蓄、南北交融的哈尔滨冰雪文化。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区域内对于文旅产业开发有显著推动作用且成熟度较高、具备良好发展前景的冰雪文化(如表2所示)。
三、冰雪文化赋能区域文旅产业开发的实践
哈尔滨的冰雪旅游项目建成早、基础设施完善、运营成熟,早已名扬海内外,品牌效应显著。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哈尔滨文旅资源富集区,是体验冰雪旅游产品的必选目的地,已经成为哈尔滨冰雪文旅产业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全国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哈尔滨有很多依托于冰雪资源、冰雪文化开发的文旅产品,为哈尔滨冰雪经济的发展搭建起了扎实的文旅产业平台。但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拓展和冰雪文旅产业运营模式的改变,一些标志性的冰雪文化产品已经淡出了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导致区域文旅产业开发淡化了冰雪文化底色。
(一)区域文旅冰雪建筑文化、冰雪饮食文化和冰雪艺术文化的开发
哈尔滨依托独特的历史建筑风貌和城市品牌效应,开发出了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冰雪大世界、松花江冰雪嘉年华等冰雪文旅产业项目,打造了冰雪节、太阳岛雪博会、冰雪嘉年华、冰雕、雪雕比赛等文化活动。很好地展现了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区域的冰雪建筑文化和冰雪艺术文化。同时,遍布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老字号、老商号也推出了以炖菜为代表的中式餐饮和以俄餐为代表的西式餐饮,较好地呈现了哈尔滨的冰雪饮食文化。但是,作为哈尔滨冰雪艺术发祥地的兆麟公园冰灯艺术游园会却已经淡出了区域文旅开发的视线。兆麟公园地处中央大街东部,冰灯游园会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我国最早的冰雪艺术产业项目,与规模宏大的冰雪大世界相比,冰灯游园会的冰雕代表了世界冰雪艺术的最高水平。兆麟公园地处中央大街区域和中华巴洛克区域之间,应该将其作为区域文旅产业项目开发,增强区域文旅的冰雪艺术文化色彩。此外,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区域内已经极少见木刻楞房屋、火炕已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区域文旅冰雪文学文化、冰雪精神文化的开发
哈尔滨是我国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付诸实践的地区之一。在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区域内保有大量革命先驱、进步人士、进步文人的活动旧址、故居。哈尔滨地区涌现出萧红、梁晓声等知名作家、艺术家,并曾有大量的以哈尔滨为题材的文学、影视作品问世。其所承载的冰雪精神文化和冰雪文学文化是区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可以开发成为文旅产品。
(三)区域文旅冰雪体育文化的开发
借助中东铁路的开通,冰雪运动被引入哈尔滨。滑冰、冰球、冰帆等冰雪体育运动在哈尔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区域内的红星体育场、八区体育场、冰封的松花江面曾经是冰雪赛事、群众冰雪体育运动的重要场所。随着娱乐休闲方式的改变和老城区开发改造,目前区域内已经鲜见冰雪体育活动。冰雪体育文化是具有哈尔滨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开发冰雪体育产业可以充分展现区域内的冰雪体育文化。
四、冰雪经济赋能区域文旅产业开发的实现路径
(一)挖掘冰雪建筑文化、冰雪文学文化和冰雪精神文化,促进区域文旅产业开发
历史上的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区域,遍布富有烟火气息的街巷、风格迥异的建筑,贴近自然的城市生态景观营造出无处不在的、温馨宁静的、富有冰雪文化气质的文化氛围。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优化区域内的文旅产业规划设计,植入哈尔滨地域文化符号、增强区域冰雪文化底色。可以复建木刻楞建筑、辟建雪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火炕设施,还原哈尔滨的冰雪建筑文化,丰富区域文旅产品供给。
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区域题材的文学影视作品丰富,借助文学影视作品的植入式传播有利于区域文旅产业的开发。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组织、支持把区域内的革命先驱、进步人士的事迹、进步作家的作品以文学影视的形式进行推广,提升区域文旅产业的推广效率。
(二)开展冰雪体育赛事和休闲体育,促进区域文旅产业开发
哈尔滨拥有得天独厚的冰雪名人效应,哈尔滨是全国拥有冬奥会冠军最多的地区。基于此,哈尔滨可以将冰雪体育赛事延伸到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区域,大力开发冰雪竞技表演市场,并依托哈尔滨籍冰雪运动员的偶像效应,支持社会力量组建知名运动员领衔的面向社会的冠军俱乐部,进行高水平冰雪专业训练系统推广,组织奥运冠军系列冰雪商演,以此来开发区域内的冰雪体育文旅。此外,还可以开发区域冰雪体育休闲文旅。冰雪体育休闲文旅是冰雪专业赛事文旅的外延。健康是和体育运动结合最紧密的社会需求,可以将体育运动和哈尔滨的冰雪资源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区域冰雪文化特征的体育健身活动。
(三)辟建冰雪文化设施,促进区域文旅产业开发
冰雪文化开发有着丰富的外延,冰雪文化可以带动区域内展现冰雪体育文化、冰雪文学文化和冰雪精神文化的设施建设。八区体育中心、红星体育场等冰雪体育设施的建设,以及革命先烈、进步人士的活动旧址、故居、展馆的修缮、开放,可以直接促进区域文旅产业的发展。冰雪文化一旦对区域文旅产业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除了会对运动场馆、文化设施产生直接的需求外,还会对博物馆、书店、影院、餐饮、洗浴等外延设施产生需求。因此,为了支撑哈尔滨冰雪文化的开发,应该全方位建设相应的文化基础设施。
五、结语
基于上述研究,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区域应该补齐冰雪文旅产业短板,凝练区域文旅开发的冰雪文化符号,促使区域文旅产品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区域冰雪文化底蕴,提升区域文旅产品的区分度,促进区域文旅经济的发展。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23A014)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区域历史文化街区一体化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 贾玉梅.加快推进大兴安岭林区转型发展[N].黑龙江日报,2016:05-03.
[2] 孙娇杨.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冰雪资源普查[N].长春日报,2023:03-10.
[3] 贾晨钲,王润泽.吉林省冰雪旅游概况及外宣策略探究[J].旅游纵览,2023:09-20.
[4] 张春梅,宋巍.弘扬冰雪文化加快大兴安岭地区发展[J].华章,2011:05-20.
[5] 刘易呈,于立强.冰雪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冰雪运动,2014:09-15:46-49.
[6] 彭筱媛.基于体感交互的冰雪艺术虚拟现实系统设计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06-01.
(作者单位:哈尔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