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广东乡村旅游的动力机制和优化路径研究

2024-09-26 00:00:00陈翀
经济师 2024年9期

摘 要:当前数字经济背景和旅游新业态发展态势表明,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深化乡村智慧旅游,发展数字文旅产业,培育乡村旅游新型业态,是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支撑。文章基于广东省数字经济形势和政策背景,以乡村旅游为研究对象,以SICAS模型为切入点,剖析数字化赋能乡村旅游的动力机制,多层次探讨数字化赋能下广东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和优化路径。中观层面,重点分析了广东乡村旅游的模式、业态和价值链的演变;微观层面,从游客需求、旅游要素、信息互动、运营管理、营销策略、资源整合和生态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数字化正在重塑广东乡村旅游的产业架构和运作方式,促进了产品创新、服务优化和效率提升。

关键词:乡村旅游 数字化 SICAS模型 动力机制 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024)09-136-02

引言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经济已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广东加速数字乡村建设步伐,大力实施数字惠农、网络强村等工程,乡村地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数字治理能力持续提升,为乡村旅游数字化转型带来重大机遇。乡村旅游作为广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但产品同质化、服务质量不高、管理粗放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故推动乡村旅游数字化转型,对于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字化赋能广东乡村旅游的动力机制分析

(一)广东数字经济发展的有利形势

近些年,广东坚持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良好的数字产业生态为乡村旅游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2021年,广东数字经济总量达5.9万亿,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已建成的5G基站约17.1万个,数量居全国第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全国领先;电子信息制造、软件与信息服务收入也均居全国首位。广东还大力建设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构建泛在互联、集成互通的数字底座,为乡村地区数字服务普及奠定基础,促进信息消费需求高速增长。2022年,广东的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占比达12.6%,增速是全国的8.7倍。庞大的网民群体和旺盛的信息消费需求,有利于带动乡村旅游电商化发展。

(二)广东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利好

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广东出台了一系列数字乡村发展政策,加大信息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提升农村地区信息服务应用水平。2021年发布的《广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到,2025年全省行政村4G网络覆盖率达99%以上,数字乡村产业创新基地达100个以上,这为数字化赋能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广东各地大力实施“互联网+三农”、信息进村入户等工程,“村村通宽带”“户户通网络”工程不断向纵深推进,农村网络用户规模迅速扩大,涌现出了一大批数字乡村典型应用。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乡村地区数字生活方式逐步形成,数字农业、乡村电商和智慧旅游得到大力发展,这些均为乡村旅游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广东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需求

近年来,广东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据统计,2022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8900万人次,同比增长10%,实现营业收入860多亿元。粤北生态休闲游、粤东海岛渔家游、珠三角科技农业游等本土乡村旅游特色线路不断涌现,但乡村旅游存在着同质化严重、服务质量不高、管理粗放等突出问题。部分村落缺乏整体规划,环境卫生、公共服务设施等有待改善,游客体验感不强,数字营销能力薄弱,信息化应用水平偏低,这些都亟待通过数字化手段破解。数字技术的应用为加强乡村旅游吸引力、服务品质、营销效果和管理水平提供了新效能。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分析游客需求特征,可实现精准营销和服务个性化。利用VRTH4PKxTY0rp//h/mw7w3gx0jHTBb7sC4LfRQvDIQCVI=、AR等技术丰富游览体验形式,可增强游客互动参与性。

(四)乡村旅游数字化营销体系构建

结合SICAS模型,本文从感知(Sense)、兴趣互动(Interest & Interaction)、联系沟通(Connection & Communication)、促成行动(Action)、扩散分享(Share)五个维度对广东乡村旅游数字化营销进行了具体分析。笔者发现当前广东乡村旅游在感知、促成行动和扩散分享方面表现较好,兴趣互动水平较高,联系沟通有待加强。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到1000份游客反馈,其中有85%的人表示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初次了解到广东乡村旅游目的地,感知阶段满意度为4.2/5分。乡村旅游相关视频平均播放量为11万次,完播率为60%,感兴趣用户的点击转化率为5%。这说明当前感知推广效果良好,但仍有进一步优化空间,可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完播率和转化率。在兴趣互动阶段,社交媒体监测数据显示,广东乡村旅游相关话题讨论量达到约5万条,其中正面情绪占比80%。平均每条旅游推文点赞数为500,转发50次,评论20条。相关新媒体平台显示的乡村旅游相关咨询约4800条,常见问题集中在行程安排(42%)、交通指引(35%)、费用标准(20%)和其他(3%)等方面,咨询服务满意度约为4.5分。结合游客动机意向和旅游大数据的分析,乡村旅游群体大致分为家庭出游、情侣出游、闺蜜出游等三类,可通过设计个性化旅游线路、产品促销等形式进行精准推送,提高到达率、点击率,促进下单率的转化。通过对旅游电商平台交易大数据的统计分析,广东乡村旅游产品平均单价约为1000元,月成交量约为680单。游客满意度调查显示,愿意主动推荐朋友的占比为58%。因此,可构建“需求导向、体验为王、全域营销”的乡村旅游数字化营销体系,以游客洞察为起点,加强感知营销,利用算法分发提升互动转化,通过私域流量经营实现联系沟通,匹配个性化产品服务促成交易,鼓励社交分享形成品牌口碑,实现降低获客成本、提升客户生命周期价值的目标。

二、数字化赋能广东乡村旅游发展的中观分析

(一)传统业态数字化转型提速

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广东乡村旅游传统业态数字化进程明显加快。一是智慧景区建设深入推进。开发电子导览、语音讲解、线上预订等应用,实现游览体验和经营管理智能化。二是民宿数字化转型升级。引入物联网、移动支付、智能家电等,提供自助入住、个性化服务。三是新型主体经营数字化。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等通过直播带货、网红打卡等新型营销方式,拓展经营渠道。

(二)平台经济发展引领乡村旅游创新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乡村旅游线上服务平台蓬勃发展。一是第三方平台加速布局。携程、飞猪、马蜂窝等OTA巨头纷纷开设乡村游频道,提供一站式产品预订、用户点评等服务。二是本地平台异军突起。农村淘宝、村播、新农人等一批聚焦“三农”的垂直电商平台,为乡村旅游提供产品展示、活动策划、网红直播等助力。三是区域平台跨界融合。依托旅游大数据,开发“吃住行游购娱”数字文旅生态圈,推出定制线路和个性化服务。

(三)数字乡村旅游产业价值链优化重构

乡村旅游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环节,通过数字技术应用,产业链各环节效率效益显著提高。一是数字生产提质增效。通过VR旅游、Vlog打卡等,推动生态体验、乡土人文等资源创意开发,提升产品吸引力。二是数字营销拓展渠道。整合线上平台推广营销,通过视频号、直播等形式,增加产品曝光率。三是数字消费激发新需求。发展社交电商、私域流量,培育品牌IP和消费者忠诚度。四是数字治理提升运营效率。运用视频监控、客流分析等手段,加强景区流量管控和应急指挥。

三、数字化赋能广东乡村旅游发展的微观分析

(一)乡村旅游智慧场景体验提升获得感

通过VR实景漫游、AR互动导览、剧本杀等数字化体验,广东乡村旅游吸引力和体验感显著增强。如在云浮罗定粤西大围竹编非遗主题景区,游客可通过VR眼镜,身临其境感受传统竹编技艺的独特魅力;河源和平古窑民俗文化村运用AR增强现实技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烧制瓷器的互动体验;清远英德通过“直播+电商”模式,线上展示客家围屋魅力,网红主播现场体验乡村慢生活,大幅提升了乡村旅游知名度。

(二)私域流量经营成为数字营销新阵地

广东乡村旅游经营主体通过微信群、社群、视频号、小程序等方式,积5dea4b24ac8c45b074c7604b30562001a5cf5a23375fdfbb8793e16158276497累私域流量,实现精细化客户运营。一是建立客户档案,了解客户特征,针对性开展营销;二是维护存量客户,通过社群活动、优惠促销等增强客户黏性;三是裂变获客,鼓励老客户分享和转介绍。私域流量的长期经营,有利于提升客户忠诚度和复购率。如新丰江水库旅游区通过微信公众号,为游客提供景区动态、线路推荐等服务,定期开展抽奖、秒杀等活动,实现客户的深度连接和二次销售。

(三)乡村旅游产品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转型

传统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同质化问题突出。随着消费需求升级,广东乡村旅游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数字技术推动产品创新,催生出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比如开平碉楼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沉浸式微景观、微剧场等数字文旅体验项目;云浮罗定以竹文化为核心,发展工艺体验、非遗学习等创意旅游产品;开平、恩平等地积极发展研学游,通过VR实验室等数字化教学手段,让游客在参与中学习乡村文化和农耕技能。从卖“景”向卖“文化”“体验”“创意”转变,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品质。

(四)共享经济拓展乡村旅游消费新场景

共享经济与乡村旅游加速融合,民宿、农家乐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如:嘀嗒出行、飞猪等平台与当地村集体合作,推出共享单车、汽车等服务,方便游客绿色出行;木鸟短租、途家等住宿分享平台进军乡村民宿市场,盘活农房资源;西樵山推出智能化共享厨房,游客可体验农家烹饪乐趣,共享农庄项目将当地农户闲置农田、农机等生产资料整合,开展农事体验,让游客当一天“新农人”。这些新业态新场景的涌现,激活了乡村旅游消费活力。

(五)数字乡村旅游生态体系加快构建

在数字经济时代,打造开放共享、多方参与的乡村旅游发展生态至关重要。政府加强规划引导,优化数字基础设施,提供政策扶持和公共数据开放。企业牵头搭建产业互联网平台,横向整合OTA、交通、酒店等资源,纵向贯通产业链上中下游,实现跨界协同创新。农户、合作社积极参与,利用本地资源禀赋,开展网货生产和创意体验。通过多元主体参与,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联动的乡村旅游发展新生态。

四、数字化赋能广东乡村旅游的优化路径分析

第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投入,推进广播电视、通信网络“多网合一”,扩大5G、物联网等在乡村地区覆盖,统筹铺设智慧旅游感知设施,推动乡村智慧停车场、厕所等场景应用。第二,大力培育数字化人才。支持高校开设乡村旅游数字化相关专业,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开展基层干部经营主体数字化教育培训;依托“粤菜师傅”等工程,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信息化技能培训。第三,促进数据资源共享开发。加快建立全省一体化乡村旅游大数据平台,促进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融合利用;建立健全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开放、应用等标准规范,保障数据合规流通。第四,营造“双创”良好氛围。建立乡村旅游数字化创新容错机制,为初创企业提供政策、资金支持;设立乡村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向数字乡村建设;办好乡村旅游创新创业大赛,举办数字文旅创意设计大赛,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第五,加强品牌营销和产品供给。挖掘乡村文化符号,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IP形象,开展跨界联名营销,丰富数字文创、智慧乡村等“旅游+”产品业态,发展康养旅居、自驾露营、研学体验等新业态。

总体而言,数字化为广东乡村旅游业态转型升级带来了重大机遇。顺应消费新需求,发挥数字技术赋能作用,创新发展模式,完善治理体系,对于破解乡村旅游发展瓶颈,激发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强化政策供给;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夯实发展底座;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数字人才队伍,增强发展后劲;创新平台经济模式,做大产业生态圈;打造标杆示范项目,发挥引领带动效应。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下,广东乡村旅游必将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

[基金项目:2023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数字化赋能广东乡村旅游的动力机制及路径研究(GD23XGL079)]

参考文献:

[1] 王实,徐莉,朱珂敏.智慧文旅及数字化旅游模式研究[J].环球人文地理,2024(02):71-73.

[2] 陈萍.乡村旅游与数字经济对接的推进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1(11):67-69.

[3] 刘洁.数字化时代下的旅游民宿平台发展模式研究[J].旅游与摄影,2023(24):95-97.

[4] 邹伟.数字化产村融合激活农村闲置资源的共生机理及路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3.

[5] 陈晔,马季振,李恒云,等.科技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与研究议题[J].旅游导刊,2023,7(05):1-22.

[6] 张嘉实.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23.

(作者单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0075)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