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舟山海岛公园建设的大背景下,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进行企业、行业研究,获取舟山旅游行业的最新资讯,摸排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方向和要求。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对问卷中的第三部分海岛公园旅游人才需求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并根据因子分析的数据将海岛公园背景下旅游人才需求构成要素归纳为四大类(海岛旅游文化、海岛旅游产品、综合服务能力、创新型海岛人才),构建了旅游人才培养需求体系,然后通过因子荷载计算出占比,将占比和因子得分进行计算,最终得出旅游人才培养需求综合得分。通过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可知,海岛公园建设背景下旅游人才需求中,海岛旅游文化得分最高为0.29,其次是海岛旅游产品得分为0.26,综合服务能力得分为0.24,创新型海岛人才得分为0.19。
关键词:舟山市 海岛公园 旅游人才需求 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9-133-03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在浙江省规划的12个海岛公园中,舟山占据了5个,并且是重点建设项目[1],随着建设的推进,智慧化旅游等新业态旅游的快速发展[3],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新的定位和需求[2]。海岛公园背景下旅游人才需求的研究具有浙江舟山本土特色,目前文献较少[3]。本研究希望通过旅游行7838a06017fb24a989647229897241a319c37c1438f03abecedc15e5557a3e66业、企业研究,掌握海岛公园背景下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状况,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方向。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通过对浙江省海岛大花园建设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香港特区VTC旅游行业发展报告等相关旅游趋势和数据的研读[4],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或网络搜索引擎,搜集相关文献[5-12],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二)问卷调查法
本文围绕舟山海岛公园建设背景下旅游专业人才需求主题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在旅行社、酒店、民宿进行了预研究和专家访谈,根据反馈意见对问卷进行修改,然后正式向旅游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化处理。
(三)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
通过定性分析,判断海岛旅游人才的发展现状和旅游人才需求的趋势,为下文开展定量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13]将海岛公园背景下旅游人才需求构成要素归纳为四大类,通过因子荷载计算出占比,并用因子得分进行计算,最终得出旅游人才培养需求综合得分,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进而构建海岛公园旅游人才培养需求评价体系。
三、海岛公园背景下旅游人才需求
(一)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根据数据统计结果,受访者认为应加强旅游人才在海洋文化方面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海洋文化中的“渔”文化,其次为海防文化和灯塔文化。这三个方面目前市场需求量大,但发展存在滞后。接下来依次是佛文化、大桥文化、诗路文化和乡贤文化。
(二)培育海岛特色旅游产品
在培育海岛特色旅游产品的调查中,调查项目主要从新型观光交通工具(直升机、热气球等)和游览产品(低空观海、观岛等)、新型海岛文化和海洋自然研学旅游产品(渔文化、诗路文化、海洋地质、海底考古等)、高端运动产品(海岛帆船、海钓、潜水、飞行模拟)、海岛康养旅游产品、海岛红色旅游、海岛特色精品景区村、海岛避暑休闲基地多个领域出发进行调研。其中新型观光交通工具(直升机、热气球等)和游览产品(低空观海、观岛等)的需求程度最高,得分为3.60。这表示消费者对于新型交通工具具有很强烈的兴趣。其次为海岛避暑休闲基地,得分为3.53,海岛避暑休闲基地目前在国内属于相对稀缺的旅游资源。利用当地特色的资源来建立海岛休闲基地是个非常优质的项目。海岛红色旅游得分3.47,高端运动产品得分3.44,海岛特色精品景区得分3.42,海岛康养项目的得分水平最低,被调查人群并不认可这一项目的市场情况。
(三)全面提升海岛旅游综合服务
对于海岛旅游综合服务的评价中,海岛旅游集散中心和配套分级体系,开发船模艺术品、渔民画等特色旅游商品,海岛饮食文化是作为关键的三项服务提升评价指标。这表示三项项目满足的情况下可以最大化地提升海岛的综合服务水平。综合“海岛游超市”一站式服务,船宿体验等特色业态,国际品牌度假酒店、文化主题酒店、类民宿酒店和精品民宿分别排在4、5、6位,设计创作海岛动漫形象和文创产品、海鲜餐饮与水产品生产联合品牌的排序相对靠后。
(四)促进舟山海岛公园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水平的创新型人才
在舟山海岛公园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发展现代海洋渔业人才(渔业民俗文化博物馆、渔文化特色创意街区)的需求程度占比最高。这表示目前现代化海洋渔业人才的缺失。海岛绿色农业人才(生态茶园、精品果园、放心菜园、农村电商)和沿海“零碳岛”和“无废海岛”建设人才(太阳能、海上风能、潮汐能等)的比例接近。两者都属于相对缺乏的水平。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人才(海水淡化、垃圾分类、海岛资源循环利用)的缺失程度相对较低。
(五)因子分析
本因子分析一共提取了4个因子,他们的特征根值均大于1,4个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解释率分别是17.350%,15.745%,14.335%,11.069%,他们旋转后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8.498%。
在因子分析中对变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本次维度一共按照变量的特质提取了四个维度,具体的变量因子荷载均在0.6以上的水平。在因子分析中对项目进行权重分析,其中海岛旅游集散中心和配套分级体系的权重占比最高,占比为6.06%。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海岛公园建设背景下需要具有海岛旅游文化、海岛旅游产品、综合服务能力和创新型海岛人才四个主要方向的人才需求评价表。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打造海岛文化特色课程
海岛公园建设背景下,解码海岛文化,传承文化基因既是基础也是保障,这需要同时打造“旅游+跨专业教师”的“双师”融合课堂,结合调查研究,锚定“旅游+(海岛特色文化、海岛美食、海洋体育)三个主融合”方向,其中海岛特色文化可以按照排名依次选择渔文化、海防文化、灯塔文化。海岛体育方向可以选择权重排名在前几位的帆船、海钓等,并把他们融入相应的旅游产品设计中。构建高阶度、创新度、优良度、丰富度、先进度、互动度以及具有挑战度的课程,同时课程建设可根据数据指标循环调整满足“三化”(特色化、动态化、项目化)条件。以“双师”融合课模式拓展旅游专业边界,重塑育人模式,同时深挖思政案例,增加职业生涯规划、旅游行政素养课程,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追求和职业素养。
(二)搭建旅游产品研发平台
本文建议旅游人才培养院校不仅要与传统旅游企业还要与新业态企业、行业协会,共同成立“政校企产”旅游产品研发中心,以企业实际生产项目为依托,组建行业、企业、教师三方共建旅游产品研发平台,企业提出项目化需求,研发中心向企业输送新型旅游产品,学生分成项目服务小组接受“校企”导师的共同指导,熟悉产品并提供服务,这样除常规的行业、企业、学校、教师几个维度的评价外,通过旅游产品的社会辐射,增加社会增值评价,在这个项目研发平台不仅可以完成教师的在提升、学生的岗位对接,同时也让学校、教师、学生共同融入企业的市场机制中,与行业接轨。
(三)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旅游市场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综合服务人才。课改强调把学生置身于行动领域,在实践——检验——评价——再实践中不断地循环提升。以这一方向为指引,重新定位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目标,体现高阶性。另外应以教学制度强势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构建以真实典型的工作任务去引领“校企”实践性、探索性、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校企”共同开发指导型、任务型或项目化、模块化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要按照学习或者教学的逻辑过程展开。在教学的评价方式上,要采取数字化、个性化、多维度的考评方式,增加社会服务和体验,构建生生、师生、家校、社会、企业、学生等自我全方位融入的立体化评价方式。通过“产教”融合共同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共建教学资源,重构教学评价的方式,以全新的培养理念提升旅游人才的综合服务能力。
(四)构建阶梯式立体化创新型海岛人才
研究中显示目前市场最需要的旅游人才学历上,现阶段大部分的要求是以本科毕业生和高职毕业生为主,海岛公园要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渔业、绿色农业、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人才都处在相对缺乏的阶段,所以本科及以上学历也要纳入一体化培养,这样可以依托大量高水平的科研、创业项目、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本科及以上—高职专科—中职阶梯式立体化人才培养梯队。人才培养最核心的区别在于人才分类,它也是教育分类的依据,可分为创新型技术工人—创新型技术员—创新型工程师。同时根据职业带理论,技术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占比在不同层级的比例不同,技术知识以中职最多本科及以上逐级减少,理论知识以中职最少,到本科及以上逐级增多,以强化高中低大思政岗课赛证体系化设计。
参考文献:
[1] 李悦铮,李欢欢.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海岛旅游规划探析——以大连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规划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27(7):108-112.
[2] 周璐.基于旅游竞争力评价的舟山市嵊泗县海岛公园建设对策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22.
[3] 唐纪平.海南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海南大学,2014.
[4] 袁媛.中国旅游人培养模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5] 张凯.游客感知视角下的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区旅游吸引力评价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22.
[6] 王媛,李军辉.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文旅融合背景下广西职业院校复合型旅游人才培养的驱动机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36(02):31-36+50.
[7] 林秀治,陈健平.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三螺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8):46-51.
[8] 黄震方,黄睿,侯国林.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改革与“金课”建设[J].旅游学刊,2020,35(10):83-95.DOI:10.19765/j.cnki.1002-5006.2020.10.012.
[9] 程道品,崔晓麟,张海琳.基于中国——东盟旅游教育共同体理念的国际旅游人才培养探索实践[J].旅游论坛,2022,15(02):89-96.
[10] 保继刚.建设旅游管理一级学科,加快旅游人才培养[J].旅游学刊,2015,30(09):1-2.
[11] 马勇,余楚凤,刘军.基于混合式教学的“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9,32(10):137-140.
[12] 石玉,罗金华.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6(09):135-137+152.
[13] 冯颖,李悦铮,李君明,倪维秋.中日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以南开大学和立教大学为例[J].旅游学刊,2008(12):82-87.
(作者单位:舟山旅游商贸学校 浙江舟山 316000)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