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研究

2024-09-26 00:00:00张勤
经济师 2024年9期

摘 要:文章基于广东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特征,从教育规划与布局、人才培养、教育经济效益和产教融合四个方面对广东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进行了分析,最后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个方面提出了提升适应性的策略,从而促进广东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 区域经济 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9-127-03

2023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五方面19条政策措施,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高职教育的发展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基础。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其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如何提升广东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便成了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广东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一)高职教育特征分析

广东作为职业教育大省,以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为引领,推动全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截至2023年底,广东省共有91所专科层次高职院校中,公办院校64所,民办院校27所,院校类型多样、覆盖面较广,形成了包含综合、理工、医药、财经、师范、艺术、农林业、体育、政法等9种类型协调发展的格局。全省2023年高职在校生119.51万人,校均规模达1.29万人,当年招生42.83万人,比上年增加2.27万人,增长5.6%。

(二)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广东省目前正致力于实施功能区战略,推动“一核一带一区”的区域发展模式,即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和北部生态发展区。2023年,广东省的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了13.57万亿元,同比增长4.8%,成为全国首个GDP超过13万亿元的省份,并连续35年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具体来看,2023年广东省的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第一产业5540.70亿元、第二产业54437.26亿元、第三产业75695.21亿元,目前三次产业比重已调整为4.1∶40.1∶55.8。在行业类型方面,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广东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32.7%,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总值的65%。金融业也表现突出,增加值超过了1.2万亿元。此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分别超过7.1万家和7.5万家,进一步凸显了广东省在工业和技术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

二、广东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

(一)教育规划与布局

1.地域分布。在广东省“一带一核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下,目前珠三角地区共有高职院校70所,沿海经济带有高职院校13所,北部生态发展区有高职院校8所,分别占比76.92%、14.29%和8.79%,其中广州市的高职院校数量最多,占比48.35%。从区域经济角度,珠三角地区九市在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2万亿元,占比81.24%,广东省经济向珠三角地区进一步集聚的趋势明显,但从单个城市来看,广州和深圳的地区生产总值占比分别为22.37%和25.51%。由此可见,广东高职院校的地域分布与区域经济之间的适应性有待提高。

2.专业布局。根据教育部2023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结果数据统计,2023年广东省高职院校共设置478个专业,共3738个专业布点数(专业名称相同但学制不同的专业点按相同专业点统计),涉及19个专业大类。在专业数方面,交通运输大类开出的专业数最多(47个),其次是文化艺术大类(44个)和教育与体育大类(40个);在专业布点数方面,财经商贸大类专业布点数最多(602个),其次是电子与信息大类(590个)和装备制造大类(407个);在具体专业方面,全省高职院校开设最多的专业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75个),其次是电子商务专业(70个)和市场营销专业(62个)。由此可见,虽然专业布局与广东制造业当家的产业布局相适应,但是部分专业的设置仍然出现趋同、重复性高。

3.专业群布局。广东省教育厅为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自2021年开始专业群布局建设,经过两轮立项建设,共立项31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基本已经实现省内每家高职院校都有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同步覆盖了18个专业大类,仅水利大类未有涉及。

在这311个专业群中,财经商贸大类专业群的数量最多(59个),其次是电子与信息大类专业群(57个)和装备制造大类专业群(40个)。在2023年组织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中期检查,311个省级专业群中期考核全部合格,其中获得优秀的专业群为19个,占比6.11%,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大类和财经商贸大类,获得良好的专业群占大多数,有232个,占比74.60%。这样的专业群建设发展布局也是与广东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布局相适应,有力支持了广东省主导产业的高端发展格局。

(二)人才培养

1.就业情况。毕业生就业匹配情况是衡量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的维度之一。2023年,因百万高职扩招,高职院校毕业生从2022年的31.27万骤升至55万,但毕业生本省去向落实率却稳中有升至92.16%,而自主创业率略微有所减少至2.23%,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4190元,较2022年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上涨了6.9%。在毕业生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方面,2023年面向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比率为1.53%,面向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比率为18.39%和面向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率80.07%。由此可见,第三产业吸收毕业生的能力最强,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据2023年广东省三大产业GDP占比情况(4.1∶40.1∶55.8)与高职(专科)毕业生面向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比情况(1.53∶18.39∶80.07)分析发现: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领域都存在这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而第三产业却存在供大于求的情况,这也是反映出广东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适应性存在一定的错位。

2.满意度情况。就业满意度体现的是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衡量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的另一维度。根据省教育厅的就业满意度调查结果,近两年广东省高职院校毕业生满意度均在87%以上,而作为利益相关者的用人单位和家长,满意度也都分别达到了98%和95%左右。

(三)教育经济效益

教育经济效益是指通过教育投资生产出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因此,教育经济效益也是评价高等职业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协调性的关键指标。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可以度量高职教育中的办学效益,同样成本培养的学生数量增多,说明办学效益有提高;同时办学社会效益还可以通过生均创造生产总值来度量,高职毕业生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有增加,说明办学效益有提高。根据ESP数据库整理出的数据,广东省高职教育经费支出和在校生人数都在逐年递增,而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则稳中有降,这说明办学效益在逐步提升。根据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整理出的数据,高职毕业生创造生产总值占比虽然不高,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广东省职业教育在不断加大办学成本投入、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教育经济效益也是在逐步上升的,但上升幅度较小。

(四)产教融合

岗位适应性是针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滞后性而言的,高职人才的培养周期一般为三年,但技术的复杂化和智能化,使得对岗位技能的要求日益综合化,依靠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教育的产教融合程度也是衡量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适应性的维度之一。

根据最新公布的2024年省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名单,其中依托单一企业开展试点的有233项,共涉及52家学校、104个专业,其中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试点项目数最多(13项),而各学校开展试点最多的专业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11家);而依托载体开展试点的有77项,共涉及33家学校、41个专业,其中各学校开展试点最多的专业为机电一体化专业(6家)和电子商务专业(6家)。2023年,广东省高职院校牵头成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共计96个,其中电子信息类最多,占比20.83%;其次是汽车行业(12.50%)和先进材料(11.46%)。由此可见,虽然目前产教融合开展结构与产业结构较为符合,但是规模量太小,无法真正提升岗位适应性。

三、提升广东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的策略建议

(一)政府层面

首先,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通过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对于主动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行业企业进行专项资金等相关激励政策支持。其次,引导高职院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以减少因办学成本问题导致的低成本专业设置的重复性和趋同性。

(二)行业层面

首先,行业组织要积极充当信息的中介方,作为高职教育与行业需求和资源对接的平台,促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支持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更紧密和更多样化的合作关系,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其次,行业组织要主动推动行业标准与教育教学标准对接,在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中,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资源、校外导师等方面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相匹配。

(三)企业层面

首先,企业可以通过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形式,充分发挥培养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专业建设的具体环节中,并居于主导地位,通过全程参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制定,确保教育内容与企业需求相匹配。企业可以将生产车间变成教学场所,而学生也可以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接受培训,从而形成人才培训和使用的高度统一,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性,高效率解决自身的用人需求问题。其次,对于有条件的中大型企业来说,可以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的办学管理过程中,发挥投资主体作用,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益。

(四)学校层面

首先,学校应积极落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教育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其次,推动教学内容与产业对接,确保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相匹配,更具企业行业的需求,调整教育内容,实现精准育人。同时,加强校内外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真实的企业项目训练,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

总而言之,只有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提升广东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适应性,真正推动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本论文为2021年度广东省普通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广东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适应性研究》(项目编号:2021WQNCX290)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佟昕.辽宁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3,25(9):20-24.

[2] 芦丹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证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0(04)

[3] 张勤,黄义晏.产业转移背景下提升广东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的策略探讨[J].经济师,2021(04):2.

[4] 2023年职业教育政策盘点[J].教育科学论坛,2024(03):3-12.

[5] 杨超,岑苑君,罗倩妮.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2023.

(作者单位:广州华夏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