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调查并总结了影响信阳市生育率的经济与文化因素,包括家庭财务情况,夫妻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抚养子女成本,健康和医疗保障情况,政府生育支持政策,本地生育习俗,女性家庭地位,女性受教育程度等,并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受访者对这些因素的重视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本地低生育率的一系列举措。
关键词:信阳市 生育率 经济与文化因素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9-123-03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根据《河南统计年鉴》给出的数据,信阳市出生人口数在近年来出现了快速下滑,由2017年高峰时期年出生人口10.69万人迅速下降到2022年的4.14万人。[1]
我国实施二孩、三孩政策后,政策调整对居民生育意愿和整体生育形势的影响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张勇、尹秀芳和徐玮研究分析了城镇居民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包括妻子的年龄、学历、职业、一孩的年龄以及夫妻二人的迁移经历等都是影响家庭二孩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2]
石智雷和吕婕基于2011—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二孩政策效果的逐步释放导致不同社会经济地位流动人口的二孩生育意愿发生了逆转,由以往的“越穷越生”转变为了“富者多生”。[3]性别偏好”对生育意愿的影响也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靳永爱、宋健和陈卫利用2016年全国6省12市生育调查数据,发现男孩偏好是影响二孩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一胎为女孩的家庭更可能生育二孩。[4]此外,还有学者结合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特征,分析了社会养老保障、互联网使用以及女性加班等因素对生育意愿的影响。[5]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统计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信阳市居民的生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了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以家庭为基本单位,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信阳市八县两区的已婚城乡居民进行了深入的问卷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564份,问卷回收后进行统计,有效问卷占比94%。
在统计数据中,影响值5表示该因素对生育意愿有极大的影响;影响值4表示有较大影响;影响值3表示有一定影响;影响值2表示该因素对生育意愿影响较小;影响值1表示该因素对生育意愿几乎没有影响。平均值越高表示重要程度越高,标准差代表答案的离散程度。
我们对影响因素按照每个年龄段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到以下分析内容。
20~30岁年龄段。
家庭财务情况:此因素对生育意愿的平均影响值为4.5,标准差为1.8。这表明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家庭财务情况对他们的生育意愿有着较大的影响,但具体看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标准差相对较大,说明意见相对分散。
夫妻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平均影响值为4.4,标准差为1.4。
抚养子女成本:平均影响值为4.5,标准差为1.7。
健康和医疗保障:平均影响值为3.1,标准差为1.4。
本地生育习俗:平均影响值为2.8,标准差为1.7。
女性家庭地位:平均影响值为4.5,标准差为0.9。
31~40岁年龄段。
家庭财务情况:平均影响值为4.3,标准差为1.2。
夫妻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平均影响值为4.1,标准差为1.3。
抚养子女成本:平均影响值为4.6,标准差为1.3。
健康和医疗保障:平均影响值为3.6,标准差为1.6。
本地生育习俗:平均影响值为3.7,标准差为1.5。
女性家庭地位:平均影响值为4.1,标准差为1.1。
41~50岁年龄段。
家庭财务情况:平均影响值为3.6,标准差为1.4。
夫妻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平均影响值为3.8,标准差为0.8。
抚养子女成本:平均影响值为4.0,标准差为0.9。
健康和医疗保障:平均影响值为3.9,标准差为1.1。
本地生育习俗:平均影响值为4.4,标准差为1.2。
女性家庭地位:平均影响值为3,标准差为1.1。
三、研究发现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形式,本文总结了影响信阳市生育率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形式和演变规律。
(一)家庭财务情况对生育率的影响
家庭财务情况与生育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通常情况下,收入的上升会使得家庭有更好的生育及抚养条件。然而,在当今社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生育率反而呈现下降趋势。通过访谈,本人发现以下规律:
1.男女收入比率与生育率。当男性收入大幅超过女性时,女性对婚姻和生育持有更积极的态度,从而提高生育率。相反,当男女收入比率趋于平等时,生育率会下降。这与女性对婚姻安全感的降低以及生育意愿的下降有关。通过访谈发现,男女收入比率的影响对于青年夫妻更加明显,随着夫妻双方年龄的增长,其对生育率的影响逐渐降低。
2.家庭财务情况对生育率影响的机制。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使得家庭在生育决策上更加从容。然而,随着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家庭会更加注重孩子的生活质量和教育投入,从而将资源集中在少数子女身上,导致生育率的下降。
3.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变化。收入水平的提高往往伴随着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从而将生育视为一种选择而非必然。
(二)外出务工,人口流动对生育率的影响
相比于一、二线大城市,信阳市具有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同时,由于相对较小的城市规模,就业机会相对较少,这会影响到家庭的经济稳定性,从而影响到生育意愿。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0时,信阳市流出人口为300.01万人,约占户籍人口的30.5%。[6]以下是一些影响外出务工人员生育意愿的因素:
1.经济压力。外出务工人员通常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财力和精力去承担生育和抚养孩子的责任。因此,一些外出务工人员会选择推迟生育或减少生育数量。
2.工作环境。外出务工人员的工作环境可能不稳定,他们经常需要更换工作地点或面临失业的风险。这种不稳定性会影响他们的生育意愿,因为他们无法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
3.社会保障。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可能缺乏足够的社会保障,如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这会增加他们生育的风险和成本,从而降低他们的生育意愿。
4.文化传统。以往信阳地区普遍存在“多子多福”的观念,鼓励人们多生孩子。然而,外出务工加速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生活环境的转变使传统观念的影响力逐渐式微。
(三)抚养子女成本对生育率的影响
数据显示,中国抚养孩子的成本相对于人均GDP已达到惊人的6.3倍,几乎是全球最高的。而澳大利亚仅为2.08倍,法国是2.24倍,美国是4.11倍,日本是4.26倍。[7]
养育孩子的成本高昂,不仅给家庭带来经济压力,还对女性的职业发展造成影响。女性在照料孩子时,工资收入会大幅减少,同时生育孩子后工资还会下降12%~17%。[8]
(四)健康和医疗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
个体的健康状况以及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会对生育率产生直接而且关键性的影响。
良好的健康状况可以提高母婴的生存率,这会鼓励家庭考虑生育更多的子女。提供良好的产前、产后医疗服务,包括孕期保健、分娩医疗和婴儿护理等,可以提高家庭对于生育的信心。同时,如果医疗服务不足或质量不高,会降低家庭成员的生育意愿。医疗体系中的政策和支持措施,比如产假政策、儿童医疗保健、托幼服务等,也会影响家庭是否愿意生育。足够的医疗保障体系会鼓励家庭考虑生育更多的子女。个体或者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不佳,尤其是患有严重疾病或慢性病的情况,会降低家庭成员的生育意愿。
(五)信阳市生育习俗对生育率的影响
个体和社会的文化观念对于生育决策具有显著的影响。信阳地处中国地理南北分界带,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深厚,许多生育习俗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之中。
传统上,信阳地区重视子嗣和家族的延续,有着“多子多福”的观念。在一些家庭中,尤其是农村地区,存在较强的生育意愿,希望通过增加子女数量来增强家族势力和劳动力。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信阳市的生育习俗逐渐发生变化。一方面,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女性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从而降低了生育意愿。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成本的提高,抚养子女的经济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也成为制约生育率上升的重要因素。现代商业经济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更加重视个人事业、经济稳定和自我实现,这可能导致生育率较低。
(六)女性家庭地位对生育率的影响
女性作为生育的主体,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地位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育决策和生育率的变化。
1.女性家庭地位与生育意愿的关系。女性家庭地位的提高通常伴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和职业发展的机会。这使得女性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事业发展,从而降低了生育意愿。一方面,职业女性面临工作压力和职业竞争,导致她们在事业与家庭之间难以平衡;另一方面,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女性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精神追求,不再将生育视为唯一的人生目标。
2.女性家庭地位与生育环境的关系。女性家庭地位的提高还有助于改善生育环境,提高母婴健康水平。当女性在家庭中享有较高的地位时,她们更有可能获得充足的营养、良好的医疗保健和育儿支持。这些因素对母婴健康至关重要,也有助于提高生育质量和降低生育风险。
(七)女性受教育程度对生育率的影响
经济发达国家面临低出生率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教育的发展。这一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育年龄,还减少了生育数量。特别是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对人口增长起到了显著的影响。
首先,文化程度较高的妇女往往生育孩子的数量较少。这是因为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性对生育的认知和态度发生了变化。她们更加注重个人发展、职业规划和家庭生活的平衡,因此更倾向于选择晚婚、晚育,甚至选择不生育。
其次,有文化的妇女更容易掌握生育科学知识和避孕方法,这有助于她们更加自主地控制生育。同时,教育也使女性更容易摆脱宗族、传统观念的束缚,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生育问题,从而做出更加符合自己意愿的决策。
四、对策建议
面对低生育率的现状,应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政策和措施来应对挑战。
(一)大力宣传和转变人们的生育观
政府可以加大鼓励生育的宣传力度,通过学校、社区和媒体Q10pWcmKZ6FMvRtIWC++XOTs6TKOz0cLdBvjascWuwI=等渠道,普及生育健康知识和育儿技能,提高年轻人对于生育的科学认知。
(二)转变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经济补贴和税收优惠可以直接降低家庭的生育成本,从而鼓励家庭生育更多子女。
(三)鼓励弹性工作制度,提供教育和照顾支持
政府可以促进弹性工作制度的实施,提供更多的家庭友好政策,如育儿假期和灵活的工作时间,推广嵌入式幼儿园,这将有助于减轻家庭的教育和照顾负担。
(四)加大医疗保险投入
全面的生育医疗保障可以通过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提供更多的医疗保险补贴或津贴、建立生育保险计划等方式来实现。
(五)创建生育友好型教育体系
强化生育教育和宣传:在教育体系中加强生育教育和宣传,普及生育知识,帮助青年人了解生育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意义。
创建包容和支持的环境:高等学校应营造一个对生育友好的学习环境,消除对生育学生的歧视和偏见。
提供灵活的学习机会:为满足女性在生育和育儿期间的学习需求,教育机构应提供灵活的学习时间和模式,如在线课程、夜校等。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00-2022年)[R].河南省统计局印发,2023.3.2.
[2] 张勇,尹秀芳,徐玮.符合“单独二孩”政策城镇居民的生育意愿调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5)
[3] 石智雷,吕婕.全面二孩政策与流动人口生育水平变动[J].人口研究,2021(2):13-29.
[4] 靳永爱,宋健,陈卫.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中国城市女性的生育偏好与生育计划[J].人口研究,2016.
[5] 阮荣平,焦万慧,郑风田.社会养老保障能削弱传统生育偏好吗?[J].社会,2021.
[6]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J].统计理论与实践,2021(05)
[7] 梁建章.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R].扬子晚报,2024-2-22.
[8] 张孝栋.中国低生育率研究进展:一个文献综述[J].人口与发展,2021(6):1.
(作者单位:1.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信阳 464000;2.新疆大学 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
[作者简介:张波(1987—)男,河南信阳人,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学生发展与教育;鲍本育(2004—),男,河南信阳人,汉族,新疆大学。]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