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传统的财会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新质生产力,作为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引领着各行各业的转型升级。在这一背景下,财会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和国际视野等方面,分析探讨了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财会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财会专业 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F061.3;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9-054-03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新质生产力的兴起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在这一背景下,高校财会专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创新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点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展现出来的新的形态和能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不仅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还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国际竞争格局。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尤其是颠覆性技术的出现,如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这些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开辟了全新的生产领域和产业形态。
信息化与智能化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和智能化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生产过程更加自动化、智能化,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精准管理。
绿色低碳转型: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约束,新质生产力强调绿色低碳,通过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等途径,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服务化与平台化: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以及平台经济的崛起,是新质生产力的又一重要表现。通过构建开放共享的平台,整合资源,提供个性化、高附加值的服务,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知识与创新驱动:在新质生产力体系中,知识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核心,教育、研发、创新体系的完善对提升国家竞争力至关重要。
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追求高质量发展,强调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这种发展方式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新质生产力的特点
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形式,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高效率:新质生产力能够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企业能够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新质生产力还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通过灵活的生产系统和智能决策支持,实现定制化生产和快速迭代。同时,新质生产力还能够推动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和资源共享。
创新性与网络化: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不断推动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化。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科技领域,还涉及管理、组织、文化等多个方面。通过创新,新质生产力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此外,新质生产力更加依赖于信息和网络技术,实现全球化生产和协作。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新质生产力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和协作,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同时,网络化还使得新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知识化:新质生产力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更加突出,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来支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不断升级,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新质生产力框架下,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被放在首位,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
可持续性:新质生产力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追求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建立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注重可持续性,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动经济绿色化、循环化和低碳化发展,这种发展方式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开放性合作:新质生产力强调开放性合作,突破传统产业的界限,实现多方资源的共享和整合。不同行业、技术、领域的界限被打破,跨界融合成为常态,催生出诸如金融科技、健康科技等新兴交叉领域;全球化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展现出强大的全球协同能力,跨国公司和全球供应链的优化配置,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高效流动和利用。同时,通过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合作和交流,新质生产力能够吸收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自身的发展和创新。开放性合作还有助于拓展国际市场,提高新质生产力的国际竞争力。
二、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财会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新质生产力,作为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对财会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1]。然而,当前的财会专业教育体系,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和国际视野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教育理念滞后,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少数高校财会专业仍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理念已经无法满足新质生产力对财会人才的需求。此外,当前的财会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还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被要求死记硬背知识点,以应对各种考试。这种教育模式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对财会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
(二)课程体系单一,缺乏跨学科融合和技术创新
首先,部分高校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与实际应用脱节,导致学生难以掌握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许多新兴的财会领域和业务形式不断涌现,传统课程往往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课程设置中跨学科融合也稍显不足,财会专业涉及的知识领域广泛,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然而,当前部分高校财会专业的课程体系缺乏跨学科融合,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对财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另外,技术创新教育也显滞后。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财会领域的工作方式和内容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然而,由于部分高校财会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乏技术创新教育,导致学生难以掌握新技术在财会领域的应用。
(三)实践教学薄弱,学生实践能力不足
部分高校财会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存在不足,导致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虽然一些高校已经逐步增设了实践课程,但往往形式大于意义,实际效果不佳。同时,部分高校财会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不够紧密。校企合作是提升财会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部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导致学生难以获得真实的实践机会和经验。同时,企业也缺乏足够的动力和资源来支持高校财会专业的实践教学。
(四)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财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然而,部分高校财会专业的教师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这导致学生难以接触到前沿的知识和技术教育,从而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对财会人才的需求。同时,一些高校财会专业的教师也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有效地融合,导致教学质量和效果不佳。由于实践经验不足,教师也难以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的实践活动。
(五)国际视野不够开阔,缺乏国际竞争力
部分高校财会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乏国际化课程设置,导致学生缺乏了解国际财会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的计划,从而导致学生难以具备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能力。同时,高校财会专业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学生缺乏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使学生难以适应全球化的工作环境和跨国企业的需求。
三、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财会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财会人才在新质生产力时代的核心竞争力,财会专业教育应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财会专业教育必须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树立创新教育理念[2]。这包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引入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知欲,并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未知。同时,还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二)优化课程体系,跨学科融合与技术创新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财会专业涉及的知识领域广泛,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加强跨学科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可以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如“Python在财务中的应用”“大数据审计”,或者组织跨学科研究项目等方式,促进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财会领域的工作方式和内容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因此,财会专业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加强技术创新教育。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如“财务数据分析”“智能会计”等,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技术在财会领域的应用。
(三)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财会专业教育应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实训、实习等多个环节。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引入真实案例或者项目驱动教学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校企合作是提升财会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开设校企合作课程、开展科研项目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和机会。同时,企业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等支持,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项目驱动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在财会专业教育中,可以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项目驱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与培养并重
高水平的教师是财会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可以通过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加入教学团队,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同时,还可以邀请企业专家、行业领袖等担任客座教授或开设讲座,为学生提供前沿的行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此外,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财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因此,财会专业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培训、研讨会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拓宽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财会专业的国际视野尤为重要。高校在开展财会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时可以通过与国际知名高校、企业等开展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国际化水平。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国际性的比赛、研讨会等活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在课程体系上,可以增设国际化课程,如“国际会计准则”“跨国企业财务管理”等,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财会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通过国际化课程设置,可以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四、结论
新质生产力的兴起为财会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在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财会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通过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师资建设和拓宽国际视野等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提升财会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课题项目:该论文为:1.吉林省高教学会高教科研课题“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财会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GJX24D0652)的阶段性成果;2.吉林省教育厅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会计学专业数智化转型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4O8068F5001W)的阶段性成果;3.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地方财经应用型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研究”(课题编号GH2332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赵婧雯.发展新质生产力下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4(06):221-224.
[2] 杨吉莹.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财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就业,2024(06):105-107.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吉林长春 130507)
[作者简介:张献莹(1989—),女,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财务及高等教育。](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