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09-26 00:00:00赵姝
经济师 2024年9期

摘 要:文章从碳中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视角到当下碳中和发展过程中有关概念进行总结,并根据当下情况总结出我国碳中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经验,通过对全文总结归纳得出最后结论,力求为中国碳中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内容做出理论贡献。

关键词:碳中和 碳排放 经济高质量增长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9-032-03

一、背景介绍

我国政府曾在2020年宣布,计划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也就是我国的目标是在206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到几乎零或被完全抵消的状态,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这意味着我国将在2030年前确保其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加,从而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创造了时间空间。这一目标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如果我国实现碳中和,原有经济增长模式必然转向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新模式。为此,我国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系统,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企业可以购买和出售碳排放权,从而提高减排的经济效益。政府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鼓励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高碳能源(如煤炭)的依赖。政府支持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鼓励节能技术和工艺的采用,以降低碳排放。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激励,以推动绿色技术和创新的发展,包括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等领域。通过如此多的措施推进碳中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碳中和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

碳中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涉及到环境保护、可持续性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以下是对这两个概念的详细介绍:

(一)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在某一特定时间点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到几乎零或被完全抵消的状态,即在碳中和的状态下,总排放量等于或小于通过吸收、移除或抵消温室气体的量,不再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产生额外的积累影响。要实现碳中和,国家或组织通常采取一系列减排措施,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电动交通、改进工业生产过程、增加碳汇(如森林)等,此外,碳市场和碳交易也可以帮助企业和国家更好地管理和减少排放。碳中和的目标通常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减少全球变暖,避免极端天气事件的加剧,保护生态系统,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强调在增长过程中不仅要追求高速度,还要追求高质量、可持续性和高效率,这种发展模式注重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保护环境、推动创新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点包括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改进社会福利和资源配置等,它强调可持续性,确保经济增长不会牺牲未来世代的利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可持续繁荣,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社会不平等,降低环境压力,促进社会和谐,这也是中国等国家推动的经济发展新理念。

三、我国推动碳中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

我国在推动碳中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体现在碳排放的减少上,更体现在经济结构的优化、绿色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上。我国在碳中和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重要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未来的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以及其他国家的参考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制定明确的长期目标

我国已经明确制定了宏伟的碳中和目标,即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清晰而坚定的目标不仅体现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也为国家的政策和行动提供了明确的指引。通过设定这一长期目标,我国能够在经济、能源、交通、工业等多个领域制定详细的规划和路线图,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能够协同推进,形成合力。此目标不仅为我国各部门提供了明确的工作方向,促使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碳中和行动,还为全球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其他国家可以从中国的做法中汲取宝贵经验,结合自身国情,设定明确的碳中和目标,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通过明确的目标设定,这些国家可以在长期内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调整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制定明确的长期目标是推动碳中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已经在这一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为全球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未来,我国将继续坚持这一目标导向,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全球气候治理目标贡献中国力量。

(二)多领域整合和政策协调

我国在推进碳中和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卓越的跨领域整合能力和政策协调水平。这一战略性的布局,不仅涵盖了能源、交通、工业等碳排放大户,还深入到了农业、森林管理等对碳汇具有重要意义的领域。通过多领域的综合施策,我国确保了碳减排政策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推进,形成了协同效应。在能源领域,我国加速能源结构转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依赖,从而从源头上减少了碳排放。交通领域则推广电动汽车、公共交通和绿色出行方式,降低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强度。工业领域则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工业过程中的碳排放。农业和森林管理领域同样不容忽视。我国通过推广生态农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森林资源等措施,增强了农业和森林的碳汇能力。这些领域的协同努力,不仅有助于减少碳排放,还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为了实现多领域整合和政策协调,我国还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各个行业主管部门之间建立了紧密的沟通机制,共同研究制定碳减排政策,确保政策在不同领域之间能够相互衔接、协同推进。这种跨领域、跨部门的合作模式,为我国的碳中和进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激励绿色技术创新

我国政府在推动碳中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将绿色技术创新视为核心驱动力,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来激励和支持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特别是针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技术领域,我国不仅加大了研发投入,还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市场机制创新等多维度手段,全面激发了绿色技术创新的活力。在政策引导方面,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如税收优惠、研发补贴、创新奖励等,为绿色技术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这些政策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和风险,还提高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和市场竞争力。其次,在资金扶持方面,我国政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等方式,为绿色技术项目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动绿色技术与金融的融合,鼓励金融机构为绿色技术企业提供更加便捷、优惠的融资服务,进一步促进了绿色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在市场机制创新方面,我国政府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四)建设碳市场

我国在推动碳中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开创性地建立了碳市场,这一里程碑式的举措标志着我国在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减排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碳市场的建立,不仅为我国提供了全新的减排工具,也为企业提供了经济激励,以更高效的方式实现碳减排目标。我国碳市场通过设定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并向企业分配碳排放配额,使企业在生产运营中面临明确的碳排放成本。这一市场机制促使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得不考虑碳排放问题,从而激发企业采取更加积极、高效的减排措施。通过碳交易体系,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碳市场上灵活买卖碳排放配额,实现碳排放权的有效配置和交易。这种市场化的减排方式,相比传统的行政手段,更加灵活、高效,能够更好地激发企业的减排动力和创新能力。碳市场的建立还促进了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在碳市场的推动下,企业为了降低碳排放成本,纷纷加大在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领域的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为我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国际合作

我国在推动碳中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合作,与其他国家携手共进,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这种国际合作不仅促进了技术转移和最佳实践的共享,还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了新的动力。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和合作机制,如《巴黎协定》等国际协议,致力于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在合作过程中,我国积极分享自身在碳中和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包括制定明确的长期目标、多领域整合与政策协调、激励绿色技术创新、建设碳市场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我国也充分利用国际合作平台,加强与其他国家在绿色低碳技术、清洁能源、碳市场建设等领域的务实合作。通过技术交流、项目合作、资金援助等多种形式,我国与其他国家共同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和碳减排目标的实现。此外,我国还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加强沟通协调,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通过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顶层设计和规则制定,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我国智慧和力量。

四、碳中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碳中和对经济带来了一系列潜在挑战和机会,这取决于政策的实施方式和经济体的准备程度。

(一)碳中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挑战

1.成本问题与就业问题。实施碳中和政策可能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在能源转型和减排技术研发方面,这会对企业和政府的财政产生负担,尤其是在初期阶段,某些传统产业,如煤炭和石油,可能会因减少而导致失业问题,因此,需要制定政策来帮助受影响的工人获得新的就业机会和培训。

2.能源依赖性与国际竞争力。对于依赖煤炭等高碳能源的国家,转向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技术可能会面临能源供应的不稳定性和转型的困难,这可能会对能源价格和国内能源市场造成影响,比如这可能会对那些采取碳中和政策的国家的出口市场和国际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

(二)碳中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1.创新和就业机会。投资绿色技术和可持续发展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这有助于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碳中和政策可以创造新的绿色产业和就业机会,如可再生能源、电动交通、绿色建筑和碳捕获技术。这有助于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

2.能源安全与国际声誉。减少对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转向本土可再生能源可以提高能源安全性,降低能源供应的风险。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并实现碳中和可以提高国家的国际声誉,并促使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综合来看,碳中和政策在经济中既带来挑战,也提供机会。政府、企业和社会需要共同合作,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并有效应对挑战,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气候变化的缓解。

五、推动碳中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一)能源结构调整与碳市场建设

中央政府计划加速能源结构的调整,减少对高碳能源如煤炭的依赖,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并提高能源效率,这包括在电力生产、交通、工业和建筑等领域的重大转型,对此我国已经建立了碳市场,采用碳交易体系,以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这一市场机制有望促使企业更加关注碳排放问题,推动减排行动。

(二)绿色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

政府相关部门大力支持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包括太阳能、风能、储能技术、电动交通等领域,这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提升我国在绿色产业方面的竞争力,我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合作,与其他国家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已经在全球气候谈判中承诺采取行动,并与其他国家合作,推动碳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这些行为表明党和政府对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碳中和的承诺是坚定的,我国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因此其采取的行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至关重要,我国的碳中和承诺将在未来几十年内塑造全球气候政策的发展方向,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控制产生深远影响。

(三)中央政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措施

1.创新驱动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创新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通过减税、提供研发补贴和支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以促进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而且中央政府进行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淘汰产能过剩行业、减少不合格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来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这有助于消除过剩产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绿色发展与开放型经济政策。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减少污染、改善空气和水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绿色发展的模式来实现可持续增长,即发布了一系列环境法规,鼓励清洁能源的使用,提高工业生产过程的环保标准,并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而且积极推动开放型经济,降低关税、简化进出口手续,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促进国际贸易和合作,特别是我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TRs7kkQaMVHOrZiu+HNBMw==的来说,我国在碳中和方面的经验教训强调了明确目标、多领域整合、激励创新、建设碳市场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为其他国家制定和实施碳中和政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有助于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同时,我国也将在未来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政策和行动,以更好地实现碳中和目标。

六、结语

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推进碳中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展现出了高度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决心,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相互关联、协同推进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旨在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确保在实现经济繁荣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政府不仅制定了明确的长期规划,还通过多领域整合和政策协调,确保各项减排措施能够协同发力。在能源领域,政府加速能源结构转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依赖;在交通和工业领域,则通过推广电动汽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降低碳排放强度。此外,政府还高度重视农业和森林管理等领域的碳汇建设,通过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资源等措施,增强生态系统的碳吸收能力。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政府相关部门积极鼓励与碳中和相关的绿色项目,通过提供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到绿色产业和低碳技术领域。这些政策不仅促进了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还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通过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推动碳中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还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其他国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通过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和合作项目等方式,我国不仅分享了自身在碳中和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还借鉴了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共同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在碳中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体现了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坚定承诺。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保护生态环境,还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赖俊明.数字金融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10):105-110.

[2] 马文杰,胡玥.地区碳达峰压力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于碳排放增速的研究[J].会计与经济研究,2022,36(04):53-73.

[3] 李蕾,翟萌萌,张天立.制造业产业内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影响——基于产业融合调节视角[J].统计理论与实践,2022(04):41-49.

[4] 张珍花,杨朝晖.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增长影响研究——基于政府参与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22,36(04):71-78.

[5] 郭然,梁艳.环境规制、财政分权与经济高质量增长[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3(03):51-61.

(作者单位:山西省财政科学研究院<山西省财政数据中心> 山西太原 030006)

[作者简介:赵姝,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财政政策。]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