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共同富裕进程中,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造业稳步攀升,新兴产业急剧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迸发增长,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如何以更高作为推动共同富裕,是今后一段时间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课题,应该从服务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思考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赋能国家的人才强国战略和技能型社会建设。
关键词:共同富裕 职业教育 社会服务 价值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9-007-02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提出到2035年“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在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职业教育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与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紧密相连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不仅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质量提升和社会稳定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是实现共同富裕愿景的重要一环。在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进程中,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是核心,而职业教育恰恰以培养人才为本质,致力于促进个人的全方位成长。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与共同富裕的目标不谋而合,共同构建了职业教育支持共同富裕目标的逻辑框架[2]。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服务不仅包括技能培训和人才培养本身,还涉及技术支持、社区服务等,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感,也是实现共同富裕愿景的重要途径。
一、共同富裕下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价值诠释
(一)育人价值:后富群体职业技能与素质的全面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均衡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3]。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职业教育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对于后富群体而言,职业教育不仅是技能提升的渠道,更是实现全面发展和社会融入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技能和能力的积累过程。这种理论视角强调,虽然通过教育获得的人力资本不总是直接导致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它为个体提供了一种持续增长经济的潜力。换言之,教育投资的回报可能不是立即显现的,但长期来看,它为个体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稳定的经济增长路径。在当今这个以技能为本的社会中,个体的技能和职业能力成为成功的关键,职业教育在这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帮助个体提升专业技能,还培养了必要的职业素养,这些都是在现代劳动市场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职业教育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它能够有效地将人口规模优势转换为人力资本的规模优势,从而直接提升个体的就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这种转换不仅有助于个体的经济提升,也为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4]。对于社会的弱势群体来说,职业教育和培训是他们提升自身劳动技能和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从而实现社会的更广泛和更平等的发展[5]。这样的教育模式能有效地带动后富群体,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人群,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从而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共同富裕。
(二)经济价值:激发区域经济增长与产业转型
职业教育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变革的过程中,表现出对经济发展的积极贡献。职业教育设置多种专业和专业点,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以浙江为例,观察浙江地区2017至2021年间的数据,可以发现高职教育毕业生中有一半以上选择在当地就业,其中约57%投身于中小微型企业,为这些企业注入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资源。同时,浙江的高等职业学院发挥其专业优势,主动提供地方性多元化技术服务。特别是在横向技术服务方面,这些院校创造的经济效益从2018年的26.84亿元显著增长至2021年的46.38亿元,这一增长有效促进了地区产业的升级转型和经济的高效发展[6]。在其他地区,特别是经济结构转型较快的地区,职业教育通过培养与新兴产业相适应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了传统产业的优化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职业院校在专业布局中,与企业的合作不仅满足了市场对于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且推动了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例如,江西出台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专业围绕产业走,实行“与本地产业发展无关的专业不设,没有本地企业合作的专业不开”。总的来看,职业教育通过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实现了教育资源与经济需求的有效对接,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的关键力量。
(三)社会价值:实现教育公平与社会稳定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7]。这对教育公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教育社会学理论,教育公平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机会,还影响着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平衡。教育公平确保了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个体都能获取相等的教育机会,促进了社会流动性和减少社会不平等[8]。在共同富裕的视角下,教育公平被视为推动社会整体进步和减少贫富差距的关键手段。这一过程中,职业教育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通过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和途径,为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学习和发展机会。有研究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缓解城乡差距、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9]。职业教育特别注重技能和知识的实用性,这对于那些可能无法获得传统学术教育的人群来说尤为重要。通过提供与市场需求紧密相关的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帮助这些群体提升就业能力,从而减少社会不平等。在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通过设置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不仅提供了教育机会,还助力当地经济的发展。《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21》指出,职业教育市场的增长反映了其在提供教育机会、支持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职业教育的扩张不仅提供了技能培训,还为边远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了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从而促进了社会的整体进步和稳定[10]。职业教育为不同社会和经济背景的学生提供了多样公平教育,有助于构建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
二、共同富裕下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价值发挥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社会服务体系构建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与个体全面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要实现从学历社会迈向技能型社会,从技能谋生转向技能致富,从就业托底到高质量就业,从资源不均衡不充分到资源共享优享。这都需要职业教育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其内涵和定位,构建以“终身学习为导向、获得经济效率为目标、促进社会公平为出发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社会服务价值。
(一)构建以终身学习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要以终身学习为导向重塑职业教育体系,以知识为本位的人才培养和教育评价机制转向以能力为本位,为学习者构建终身技能成长制度框架。职业教育需要将受教育者的范围扩大到全年龄段,涵盖职业启蒙教育、全日制职前培养、在职培训、专门化的社会培训项目以及老年职业教育等,贯通人的全生命周期。一是要丰富职业启蒙实践形式,加快开发各类职业启蒙公共资源,探索以场馆学习、社区教育、场景体验等多种方式开展职业启蒙。二是要打通职业教育上升路径,逐渐建立起与学科知识体系平行的技术知识体系,高质量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使教育者选择更多样、成长道路更宽广,学业提升通道、职业晋升通道、社会上升通道更加畅通,形成具有类型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要重视职后职业技能培训,加强新业态下数字技术应用,推动“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技能提升新模式,广泛吸纳非正规就业群体接受正规职业教育与培训[11]。
(二)构建以获得经济效率为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要以职业生涯为轴心,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第一要务,培养与本地区产业发展相配套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本地区创新性发展所需的技术支撑。一是要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行的区域性技能服务站,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群)、优质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二是要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以高端教学水平支撑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三是以产业链为核心提供覆盖全产业、全区域岗位人才需求和技术服务。首先,开展技能人才总量、种类、层次等需求预测,建立技能人才预警机制,以精准人才培养赋能产业发展;其次,推动“高精尖缺”重点领域技能人才培训,支持企业牵头带动社会人群技能升级迭代;最后,深度开展校企合作,进行项目合作,共同攻关产业所遇技术难题,促进行业良性发展,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
(三)构建以促进社会公平为出发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要以促进社会公平为出发点,旨在提升后富群体职业技能与素质和后富地区的产业发展和经济水平。一是要以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为重点,形成人人参与、时时参与、处处参与的文化生态,充分挖掘全体人民内生发展动力,全民高度认可、高度参与、高度享有。要建立学历水平、技能等级、专业技术等级转化互通机制,提高技能在就业市场中的认可度。二是要健全高普及、高参与的职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困难群体就业技能托底与产业工人群体的技能提升提供支持,为老年人开设职业技能和创业类课程。三是聚焦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区域,强化“弱困稀特”重点人群技能提升,加强新型农民培育,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
[基金项目:2023年湖南省受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项目“共同富裕目标下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编号:XSP2023JYC251)。]
参考文献:
[1] 陈理.深刻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实践要求[J].党的文献,2023(03):3-17.
[2] 杜伟杰.职业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的逻辑机理、实践路径及深化方向——基于浙江省的分析[J].产业创新研究,2023(14):175-177.
[3] 李政,胡刚.教育正义视角下职业教育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作用及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01):40-46.
[4] 吴桂彬.共同富裕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价值、困境和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13):31-36.
[5] 于静.论社会网络视域下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22(03):79-83.DOI:10.13983/j.cnki.jaechu.2020.03.012.
[6] 陈嵩,刘鑫珂.职业院校参与多维相对贫困治理助推共同富裕:实然路径、现实挑战与政策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24):24-32.
[7] 龚浩,孙天翊,高珂.赋能与共享:发展职业教育对推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研究[J].教育与经济,2023,39(04):13-23.
[8] 王钰慧,孙雷.高等教育服务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06):10-13.DOI:10.19865/j.cnki.xxdj.2023.06.003
[9] 于才晟.新发展理念下职业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理论逻辑、实践壁垒与破解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31):22-27.
[10] 张菊霞,夏金星.何为与可为:职业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价值诠释与行动路径[J].职教论坛,2022,38(10):29-36.
[11] 刘晓.共同富裕进程下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22.09.
(作者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4)(责编: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