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根本遵循。博大精深、诚朴雄伟的华夏文明是五千年历史长河里中华儿女的伟力创造,也是不同区域、不同国家文明互学互鉴、碰撞交流的伟大收获,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继承发展、开放包容、强国利民,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路径与态度。在2023年召开的《第二十六届全国社科院院长论坛——推动文化繁荣 建设文化强国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会议上,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李良探讨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路径与态度。
本刊将李良的发言以专题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本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路径与态度。
李良:第一,继承发展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之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文化是民族发展之本,培根铸魂的文化工程是必须要做好的继承发展工作。
以南京为例,作为一座独具禀赋的不可复制历史文化名城,近2500年的城市发展历史,让这座城市在彰显古都神韵的同时也日趋具有国际风范。南京要在文化继承发展的大路径里前进,首先要礼敬历史,方能有效面对当下、把握未来。南京在中华文明时空坐标上具有独特地位,要以敬畏之心对待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古都格局风貌、历史地段、古镇古村、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提上发展日程,做好中华文脉、江苏文脉与南京文脉的系统阐释和价值挖掘,才能让标注在典籍中、雕刻在楼台上、传诵在烟雨里的城市文脉薪火相传、创新转化。文化引领发展,现代化发展给十朝都会注入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南京成为文化强国的样板城市指日可待。
第二,开放包容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有态度与路径。
古往今来,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焕发新生机。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华文化是主和的文化,一个“和”字,道出了中华文明不断衍生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文化的和谐格局。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持续提升,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再向现代化的跨越;从对西方文明的盲从和“弱国心态”中走出来,精神上日益自信自强;从世界边缘地带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文化是思想之根、精神之脉,是无言之教、无声之化,自古以来就是凝心聚力的重要力量。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世界大变局之际,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也要增强忧患意识、安全意识和开放包容意识,从而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维系好共同的精神纽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精神支撑与推动力量,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一意志,使全民族同心同德朝着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发前进。
第三,强国利民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题中之义。
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传承文化,创造经典,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传统文化连接着中华民族昨天、今天和明天的血脉,我们必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人民提供丰富的、优质的、多元的精神食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人们美好精神生活的获得感、安全感与幸福感。
文化继承发展是造福国家与人类的一项工作,工程艰巨而历时长远,必须以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一以贯之。必须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意味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中国内涵”,而且具有“民族形式”,这也要求在增强文化自觉的同时,“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文化继承靠人民、文化发展为人民,继承传统文化是全社会所有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让经典著作走进千家万户,发扬传统文化要以人民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有继承有发展,更要有高质量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放眼世界,创新发展,美美与共,构筑中华文化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加强中华文化自身话语体系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大美中国、文化强国。
本刊: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就进一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做出了系统的战略部署,文化引领创造,号召引人奋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开启了新步伐。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继承发展、开放包容、强国利民,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路径与态度。
(责编: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