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阿依达》中阿依达的角色塑造分析

2024-09-25 00:00:00康敏玉
现代艺术 2024年10期

在热烈而凄婉的曲调中,拉达梅斯为这位美丽温柔的姑娘因为忠于爱情而献出生命悲痛不已;阿依达却在心醉神迷地幻想着他们将去到一个没有烦恼和忧伤的天堂。阿依达此时已经没有紧张和害怕,她的痛苦已经得到解脱,爱情的力量最终战胜了死亡。

19世纪意大利浪漫歌剧在威尔第的手里达到了顶峰。歌剧《阿依达》是一部委约之作: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时,埃及首都开罗建造了一座大歌剧院——意大利剧院。剧院的开场式上需要上演一部新歌剧,埃及国王把这一使命交给威尔第,但他并不感兴趣。后来被阿依达的故事吸引,才答应创作此剧。此剧于1871年首演。

一、戏剧冲突

歌剧《阿依达》以女主角的名字命名,围绕与阿依达紧密相关的矛盾冲突展开:在埃及与埃塞俄比亚的战争背景下沦为战俘的阿依达与埃及军官拉达梅斯和埃及公主安涅丽丝三个人之间的爱情纠葛及其在亲情与爱情、家国与爱情方面的矛盾冲突,其戏剧性结构的核心是对自由、幸福的追求与压迫、强暴势力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二、人物性格

阿依达的音乐动机(见谱例一)展现了她的温柔性格,序曲中温柔、遥远、引人遐思的弦乐展现出阿依达温柔、敏感、忧伤的形象。

阿依达的动机在整部歌剧中几乎一直伴随着她。前奏曲中阿依达的动机与祭司的动机并置,表达了歌剧的基本思想:追求自由、幸福和残酷的命运之间的冲突。阿依达的场景《胜利归来》是其性格刻画的重要唱段,表现了处在战争背景下,在父亲和爱人之间难以抉择,内心充满矛盾、痛苦的阿依达。阿依达的浪漫曲《噢,我的祖国》表现了其性格的另一方面——面对国家战败,父亲被俘,自己又失去恋人,她准备告别人生之前,梦幻般地最后一次凝望自己祖国的绝望心情。

三、音乐形象

歌剧总是以人为中心,关注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的人的活动和变化,歌剧的情感、观念、动机等因素,都因人物的活动而存在。“形象是人物及性格在戏剧冲突中的逻辑发展和完整体现。……形象的意义只有在人物性格合乎其自身逻辑的发展过程中才能被完整地揭示出来。”(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9)阿依达形象的塑造以歌剧《阿依达》中的戏剧冲突为基础,通过阿依达的音乐唱段,可以分析出阿依达在不同情节中的心理状态,进而理解阿依达的形象塑造。

(一)面对安涅丽丝强势压迫的阿依达

第一幕第一场,阿依达和安涅丽丝、拉达梅斯的三重唱。安涅丽丝怀疑拉达梅斯爱着阿依达,她故意像姐妹一样问阿依达为何哭泣。阿依达垂下眼睛,试图掩盖内心的激动:“我悲痛,……我为祖国忧心忡忡,为自己,为你们,我唯有悲痛。”阿依达的回答音乐速度较快,切分音和附点音符表现了阿依达的紧张和语无伦次。安涅丽丝望着阿依达想要弄清隐情;拉达梅斯很紧张,害怕公主识破他和阿依达的恋情;阿依达也很恐慌,自言自语地宣泄她的痛苦,情绪越来越激动,她为祖国的命运担忧,为心中的爱情不能直接表露而苦闷。

第二幕第一场,二重唱。埃及军队打了胜仗,拉达梅斯即将凯旋,安涅丽丝看见阿依达走近,又起了猜疑和嫉妒,先是暗示拉达梅斯可能阵亡了,后又说拉达梅斯还活着。阿依达听到噩耗,非常悲痛,面对公主的询问,她有些不安,音乐表达了处在梦幻般的爱情和残酷的现实之间矛盾的心情。当阿依达知道爱人还活着时,用突然爆发的强音脱口而出:“他活着!啊,感谢神明!”旋律线条从a2上7拍的长音一直垂下来,阿依达激动的情绪暴露了她隐藏的爱情。这里用坚实有力和充满情感的声音将音乐推向戏剧性高潮。安涅丽丝在阿依达面前趾高气扬,疯狂地对这个放肆的女奴倾尽嘲讽和愤恨,她要让阿依达明白,一个女奴是不配做她的情敌的。在尊贵的埃及公主安涅丽丝面前,阿依达目前的身份是卑微的,她及时克制住自己,跪在安涅丽丝脚下请求宽恕和怜悯,充满绝望的心情代替了畏缩的希望。

(二)处在国家命运与个人爱情矛盾中的阿依达

阿依达的场景《胜利归来》,表现了处在战争的背景之下,在父亲与爱人之间难以抉择,痛苦矛盾的阿依达。充满悲剧情绪的独白揭示了她内心的激烈斗争——父亲与爱人不能两全的痛苦。

第一幕第一场,两国战事又起,拉达梅斯将担任埃及军队的统帅,众人高唱“祝你凯旋归来”退场后,阿依达独自沉浸在惊慌失措和悲哀中,她带着嘲讽而又悲哀的口气重复着“祝你凯旋归来”,在宣叙调中她沉思着,如果这句话真的变成现实,就意味着她的恋人将沾满她同胞的鲜血回到她身边,而父亲却戴着枷锁,成了俘虏。她的情绪越来越激动,第二段中她向神明祈祷,不要把胜利赐给埃及人,而把胜利赐给她自己的人民。“诸神啊,就当我没有说过这疯话!让女儿回父亲的怀抱,把我们的压迫者的军队消灭吧!……我将乞求赐死拉达梅斯,尽管我是那样爱他!”音乐速度为激动的快板,上行旋律力度p-f不断增强,八度大跳上行再下行,最后旋律线条直线下降又级进上行,伴奏的震音效果,表现了她惊惶不安的心情。这部分要用爆发的硬起音以及铿锵果断的吐字来表达情感。后半部分由爱情的动机发展而来,半音进行的如歌旋律,表达阿依达内心真挚的感情和爱情带给她的甜蜜,声音应该非常柔和、连贯。世界上没有比这更让人痛苦的了!她不知自己应该选择爱情还是对国家的忠诚,只得乞求神明的帮助和怜悯。这时乐队演奏了一段类似于歌剧《奥赛罗》中苔丝德蒙娜乞求神明的哀婉动人的乐曲,“神啊,请怜悯我的苦难!我的痛苦再没有希望”。这部分音色需要作较大调整,音色要纯净,较少的声音颤动,气息支持均匀,力度要控制得极弱,较多地运用头腔共鸣。这场戏的结尾是心碎的,阿依达跪在地上,伸出双手向神明诉说,直到她好不容易得到平静。随着音乐的进行,她把自己的痛苦、恐惧、生命都交给了神明,如一座雕像一样闭上眼睛与神明交流。

阿依达的浪漫曲《噢,我的祖国》展现了阿依达形象的另一个方面,刻画了她对故乡的眷恋和对自由的幻想。阿依达孤单地在尼罗河畔准备与爱人作最后的告别。这一段的音乐调式多变,双簧管牧歌似的三次吹奏,好似这首动人的思乡曲的叠句。对田园生活的回忆有时被激情的感叹打断:“啊!可爱的故乡,祖国的土地啊,我再也看不到你了。”前两句是阿依达的喃喃自语,音乐在F大调的六级的重属和弦上有一种不稳定感,等待中她焦虑不安;第三句伴奏音乐在低音声部不停的半音进行,似乎在渲染黑暗中尼罗河的浊流涌动,阿依达心情非常绝望,甚至于她想到为这无望的爱情而死;第四句旋律级进下行,力度逐渐减弱,仿佛是她悲哀的叹息。

第二段双簧管在F大调上牧歌似地奏出令人感伤的旋律,阿依达幻想自己最后一次凝望遥远的祖国蔚蓝的天空、碧绿的田野和散发着芬芳的河岸。结构为平行扩展乐段,音乐转为F大调的关系小调d小调,拍子也由四四拍转为八六拍。阿依达甜蜜的回忆中略带悲伤,有一种梦幻的感觉,在现实中她不可能再拥有这样美好的生活了。这一段阿依达的回忆,她的思绪总在甜蜜的梦幻和残酷的现实之间转换,需要用一种细腻、柔和的音色演唱,声音不必过于激昂宏大,注意保持声音线条的连贯,跳音也不宜唱得太断,带有抒情女高音的音色特点。声音需要控制得极弱,表达阿依达无助的感叹和绝望的心情。

(三)承担对国家和民族责任的阿依达

在第三幕中,阿莫纳斯罗(阿依达的父亲)蛊惑甚至用诅咒来威胁阿依达向拉达梅斯打探军事秘密,阿依达在听了父亲所描绘的可怕景象和想到自己所遭受的屈辱,完全不能说话,她呼吸局促,用嘶哑的声音艰难地吐出一些断断续续的字句,“啊,上帝,不要抛弃我,怜悯我吧”。阿依达在极其悲切的音乐声中申诉,她无愧于她的父亲,无愧于她的祖国:“啊!怜悯,怜悯吧!父亲,我不是他们的奴隶,不要咒骂我,莫把我看错,我永远是你的孩子,是我们民族的明珠。”

阿莫纳斯罗提醒阿依达:“你必须牢记,我们的民族,被击溃、被征服,只有你一人能使她得救。”阿依达唱道:“啊,祖国。为了您,我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见谱例二)

在这里,不能只用漂亮声音演唱,必须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威尔第形容阿依达的内心状态是“万分恐惧和精神沮丧的”,她“精神受到压抑……应当断断续续地用喑哑的声音很吃力地说话”。

(四)为了永恒的爱情而牺牲生命的阿依达

最后一幕中,拉达梅斯为掩护阿依达父女逃走,自己被祭司长抓住,被判决活埋。祭司森严的指责和安涅丽丝绝望的痛哭构成了惊心动魄的审判场面,紧张的戏剧性达到了高潮,歌剧的悲惨情节到审判场面已经到达结局。歌剧《阿依达》的终场,是阿依达与拉达梅斯辞别人世的哀歌——《啊,再见吧,大地!》。(见谱例三)

阿依达先前悄悄潜入地牢,打算与相爱的人同死。舞台分为两层——上层是神殿,下层是地牢。祭师们在神殿祈祷,拉达梅斯被封闭在昏暗的地牢里。管弦乐清澈的音响衬托出阿依达临死前轻盈的幻想曲调。旋律仿佛可以触摸,充满了悲哀的情绪,非常优美清新,但又像“没有形体”似的不稳定,音响好似可以融化一样。在热烈而凄婉的曲调中,拉达梅斯为这位美丽温柔的姑娘因为忠于爱情而献出生命悲痛不已;阿依达却在心醉神迷地幻想着他们将去到一个没有烦恼和忧伤的天堂。阿依达此时已经没有紧张和害怕,她的痛苦已经得到解脱,爱情的力量最终战胜了死亡。阿依达的告别带有一些梦幻色彩,音色稍微明朗一些。不要用过于铿锵的声音表现,跳音也不必太断,大跳音程的进行也要注意音乐线条的柔和、连贯。

四、结语

阿依达是一个处在战争背景下的悲剧性人物,她始终处于国家命运和个人爱情的矛盾之中,内心总在痛苦挣扎,强权的暴力和残酷让她成为牺牲品。最终,爱情不屈的力量战胜了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