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剧巧思妙构着力于不同角色在“进退”表演关系上的手法处理,通过演员精湛的表演技艺刻画鲜明的人物性格。有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便有了支撑起一幕幕事件发生、发展的叙事动因。
由遂宁市川剧团复排演出的大幕戏《铡美案》将一个“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包拯,再次呈现给观众。该剧以精湛的川剧表演技艺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扣人心弦地推进叙事情节,尤以《香莲闯宫》《韩琦杀庙》《包公铡美》三幕,巧用川剧以一当十的表现手法,敷演人物间的戏剧冲突,将包公精神暗含其中,在赋予传统川剧再造艺术生命力的同时,传承民族经典让其芬芳得以存续。
一奔一拉:“门官”的铺谋定计
沐池宫的门官,似是不起眼的小人物,但当他垫着碎步,画着鼻梁出场时,众人便知有看头。
秦香莲一诉自己“披星月寻夫主黄尘古道,为寻夫哪顾得路远山高”,门官得知所言是当今驸马陈世美时心中一惊,但因可怜秦香莲,便为她“出谋划策”。至此,舞台上“你(秦香莲)在前面奔,我(门官)在后面拉”的景象,通过演员的夸张表演和默契配合,让这一奔一拉成为门官“计谋”中的一大亮点。门官故意拽下秦香莲的罗裙,既放得她闯入,也为自己开脱准备物证,这一幕门官拦人的戏码以“你踹我一脚嘛”“哎哟”,门官爬起抖抖衣服,踩着锣鼓点子,踏着高步,在观众的笑声中落幕。
一退再退:“韩琦”的弧光
秦香莲于沐池宫哭诉陈世美罪状,老丞相劝诫不成,面对如此薄情寡义、厚颜无耻之人欲递一纸诉状至包拯面前。然而包拯“铁面无私,六亲不认,名声在外”,陈世美便直言“休怪本宫太狠”,由此便有了第二幕《韩琦杀庙》。
韩琦为剧中不可缺失的一环,面对恩公的杀人之令,他踏上了杀人之路。追至庙中,“奉命杀人,不问情由”,便拔刀相向。韩琦进,秦香莲退,秦香莲再退,韩琦又进,一进一退中,来来回回中,韩琦始终忠于对恩公的承诺,此为韩琦转变之前。
秦香莲冤枉至极,观韩琦侠胆勇义,声泪俱下:“要杀不杀,凭在于你”,并痛诉陈世美的恶状。场外,在锣鼓乐器的加持下,秦香莲原配夫人的身份,震得韩琦“人心儿颤抖”,情感冲击更为强烈。
韩琦由最初的不由分说,听命杀人,到现在“怎忍心无辜稚子鲜血流,怎忍心她母子血沾我手”,在报恩于陈世美与不冤杀好人的两种境地中难两求。剧中韩琦内心作斗争时,旁白陈世美“刀刀见血”“不见她头,便见你头”的声音不时响起,此时的韩琦随着音乐节奏前进、站定摇头、忽地后退、转而又向香莲举刀前进,香莲则手挡孩子后退,再退,韩琦再追,又忽地摇头,前进,后退……韩琦踌躇、徘徊的行动路线是左右摇摆内心的外在表现,剧中通过反复的动作将韩琦挣扎的内心情绪无限外放。
而见韩琦收刀之后一退再退,指向秦香莲身后道:“你看,那儿有人来了。”他则举刀自刎,迅速直直倒地。“砰”的一声,惊得香莲及儿女立马回头,惊得观众为这一技法赞叹连连,惊得众人为韩琦报恩自杀惋惜同时又对他侠义心肠抱有敬佩。韩琦的人物弧光,便是在得知秦香莲的凄惨遭遇之后开始转变,他的人物形象得到丰满的刻画,令人回味无穷。
一退一进:“包公”的出场
包公的出场,伴随着鼓点一步一顿,走得坚定而又稳重,他接到诉状,陈世美便被请至喝茶。以杀羊之案作伏,诱陈判案薄情忘义之人如何定罪。当陈世美干的丑事被挑明之时,便有了之后两人的“拉扯”。
包公以退为劝,批其做法实属不耻,陈世美一进,拒不承认。香莲被请上台,感叹“上天有慧眼,韩琦有良心”,再述陈世美抛弃负情,欲斩尽杀绝,泯灭良心。包公深感痛心,劝教其“三番两次不认妻,不该追杀她三官堂地”,再训“常言道充饥不过粗茶饭,痛心不过亲儿女,恩爱还是你们结发妻”。至此,陈世美无动于衷,由此更惹得包公无奈又心急。倏地,音乐节奏加快,停顿更显,包公退的态度转为逼进,“劝你认下香莲”,否则“杀妻儿逼韩琦,二罪归一”。
无可奈何,对方是心高气傲、贪恋荣华、无情无义的陈世美,道“通达擅变之权谋,只需稍加运作……”这让包公更是铁心要敬天理守护王法尊严,守公义判是非不分贵贱,只因“它是国家的魂,它是百姓的胆”。正是这一句,展露了包公对国家、对法律、对公平的忠心与维护,彰显了其人格的无限魅力与魄力。包公一退劝诫不成,二变退为进决定先打官司后上朝,命人呈来刀鞘,当众揭露陈世美的恶行,让其无路可退。“若要我恕却陈世美,除非是汪洋大海息波涛!”这浑厚而铿锵有力的声音,仿佛为无数无权无势、蒙冤受屈黎明百姓的昏暗生活带来一束阳光。这一幕,包公那惩小人、护正道的形象立于场上、立于观众心中。
一拦一闯:“包公精神”的跃然而出
闻国太和公主亲临,包公自知此案又将起波涛。一“看在哀家面”,二“看在公主面”,三以陈世美为皇亲国戚,四有圣旨命暂审此案。多次阻拦下,包公通过圆场不断地前进后退表现了其无奈和焦躁,那抖动的双手和沉沉的叹气,以及那落寞的背影,观众将王威之下大丈夫欲有所作为、为民平冤这一满腔正气被权势重重扣下的苦境尽收眼底。
迫于此,包公只得尽量护秦香莲周全。今演出版本《铡美案》较其他有所不同之处为,将包公“卖法求情”的一幕转为“国太挑女儿”,从而加剧人物间的矛盾冲突,逼得包公奋起反抗,“杀人不过头点地,断人子嗣灭人欺天”,当即要违抗圣命,斩陈世美于铡下,并诓国太护铡——匡正义明法典,不可撼动!
巧在“进退”间的叙事铺陈
该剧巧思妙构着力于不同角色在“进退”表演关系上的手法处理,通过演员精湛的表演技艺刻画鲜明的人物性格。有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便有了支撑起一幕幕事件发生、发展的叙事动因。正如门官,以一奔一拉的方式,巧妙地为秦香莲进宫“出谋划策”;韩琦以突出一进一退、一退再退的表演细节,展现出他内心的挣扎和决定,也在丝丝入扣的人物关系中推进剧情的发展;包公以退为进的表演层次处理,将陈世美的罪行揭示,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包公精神”对公平正义的执着和不懈追求;最后,包公在国太一拦他一闯的坚持中,维护了公正和法律,展现了他对权势的抗争和对正义的忠诚。
以上人物,一环扣一环,正是有了这环环相扣,才让秦香莲有机会诉状,才让包公刚正不阿,秉公办案的精神跃然而出,为故事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也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正义、公平、法律等价值的追求。文艺作品不只要做到传承文化,发扬文化,更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艺术的形式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要求,也是我们需要持之以恒不断求索的目标。
(该文系四川艺术基金2024年度文艺评论人才项目《川剧“三小”表演艺术活态传承剧目的文艺评论创作》课题资助创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