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在司马迁的《史记》里被称为“蜀守冰”,公元前256年,他奉秦之命来治理戎狄之地,因地制宜,采用“积薪烧岩”“无坝引水”等技术,以竹笼、马槎等工具,组织修建了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都江堰。2021年,纪录片《蜀守冰》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卫视同步播出,将李冰在治水过程中体现出的科学理念、理想信念和坚毅勇气凝结成精神符号,使他的理念被不断地赋予时代价值。
一、李冰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科学治水的先进理念
历史上的蜀地曾经是蛮荒之地,灾荒连年、民不聊生。水是文明之母,文明伴水而生,李冰深知这个道理。他来到蜀地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通过水利工程解决了困扰百姓多年的洪灾旱涝问题,为蜀地人民带来了福音。李冰治水与上古时期的大禹治水有着惊人的相似,传承的是“疏”而不是“堵”的理念,他的治水思维和治水能力直到今天都令人惊叹。为了考察和调研岷江的发源地,李冰还曾前往距成都400多千米的松潘县川主寺。他先后解决了一个个技术难题,修建了宝瓶口进水口、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三大主体工程和人字堤、百丈堤等附属工程,实现了在玉垒山虎头岩劈山引水的壮举。在鱼嘴的分流作用下,内江深而窄、外江浅而宽的设计使得枯水期有60%的水进入内江,40%的水进入外江,丰水期则反之。在鱼嘴的末端,李冰利用飞沙堰河道天然的弯曲,将内江中的沙石在环流作用下自然排出去,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河水仅含有极少的泥沙,解决了泥沙淤积的水利工程难题。作为都江堰的总设计师和执行官,李冰是天才的设计师、卓越的工程师、伟大的发明家、造福黎民的好官。他明察秋毫,尊重自然规律,也赢得了民心。
(二)利国利民的理想信念
四川盆地处于中国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交界处,地质灾害频发。从宝墩古城遗址、三星堆遗址到金沙遗址,可以说,古蜀人的文明史就是治水的历史。岷江是四川的母亲河,自西北流向东南,由于受到玉垒山的阻隔,不能向东流,失去山区约束的岷江经常引发洪水泛滥、冲毁城墙,宝墩古城文明因水而立,因水而终。在都江堰这个水利工程的帮助下,使得成都平原免受洪涝灾害之苦。在当时极为有限的科技水平下,组织上万人经年累月工作,无疑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作为总指挥官的李冰在此过程中提供了信念支撑的作用。李冰在都江堰伏龙观中被当作当地的神来供奉,在汉代李冰石像上刻有“珍水万世焉”的字样,正是这样一位珍惜水资源、珍爱水资源、尊重自然规律、发挥人类智慧的官员,赢得了千百年来百姓的认同。如果没有李冰,四川的历史将被改写,这也是为何人们直到今天仍会纪念他的原因。
(三)治蜀兴川的坚毅勇气
任何新政在推行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何况是都江堰这么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李冰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在修建都江堰的长达几十年的过程中,李冰带领自己的儿子共同治水,体现出前所未有的毅力与勇气,他深刻地意识到,治水首先要做的是改变老百姓的观念。他先后兴建三座祠庙,供奉水神、蜀人的祖先神,并用实实在在的功绩赢得了百姓们的认同和尊重。李冰通过田野调查、走访研究,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的科学治水方法,驯服了岷江,赢得了民心,天府之国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天府文明由此诞生。
二、李冰精神的现代化表达
(一)李冰精神的诗意表达
纪录片《蜀守冰》分为《治水之术》《治世之道》上下两集,用50分钟左右的时长讲述了李冰的丰功伟绩。纪录片并没有讲述都江堰修建的具体细节,而是以点带面地勾连起现存的李冰相关遗迹和历史文献,以此揭示李冰的治世哲学,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片头曲的歌词来自与李冰有关的几首诗歌,包括“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唐 岑参《石犀》)、“峡口雷声震碧端,离堆凿破几经年!”(清 董湘琴《游伏龙观随吟》)、“盈盈一水隔,兀兀二山分。”(清 何盛新《伏龙观》)从历代诗人的诗歌文字中,我们仿佛看到汹涌澎湃的岷江旁傲立江头、忧国忧民的蜀郡守李冰。他不知疲倦地带领蜀人攻坚克难,在一次次失败的经验中汲取教训,继而重整旗鼓,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下一阶段试验的部署中。
(二)川派纪录片的多样呈现
四川广播电视台作为川派纪录片的主阵地,长期以来从人文关怀视点寻找被主流文化遗忘或忽略的文化、社会、艺术、人类学景观,发掘生活中被淹没的尊严和价值。(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37.)纪录片《蜀守冰》(2021年)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四川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2年第一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通过走访历史学家、水利工程师、农业研究专家、巴蜀本土文化学者、考古发掘队员等多领域学者专家,查找史实资料、结合民间传说,借助沙画、手绘动画、微缩模型等多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配合历史影像资料、实景拍摄等,从不同角度呈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蜀地太守李冰形象,解读李冰的生态理念和治世哲学。
(三)治水与治世的辩证探讨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早在2000多年前,李冰通过身体力行、科学决策、治理水患赢得民心,在四川的治水与治世方面给后人上了生动的一课。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新华社.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EB/OL].[2023-07-30].)。四川作为地质灾害高发地区,更要因地制宜,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大文章,李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治水理念和治世哲学值得被一代代人反复书写。纪录片《蜀守冰》再次对李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治世哲学进行了现代解读,为川派纪录片的多样化表达增添了生动注脚。
(本文系四川景观与游憩研究中心项目“新媒体视域下成都古镇影像的文化景观建构与传播”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JGYQ2024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