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黎光成先生和他的七名弟子在四川福宝美术馆举办了一次师徒联展,名为“好久不见——浣花流香·黎光成师生书画展暨邀请展”。四年后的今天,黎光成又带领八名弟子,邀请著名国画家吴浩师徒十一人,故地重游,以二十位艺术家的阵容来举办这一个更大规模的师生联展,把昔日一门之下的师徒及同门间的见面扩展到了两个师徒团队之间。此次展览叫作“不如见面”,与上次相同的是,这次也并非仪式化的见面,因为它同样需要以画为媒,在参与者之间展开艺术交流,了解彼此的创作动向,以获互励之效。借此机会,我们也将得见他们的近作,饱餐一顿视觉盛宴。
黎光成幼习书法,书成学画,先后拜周浩然、钱来忠为师。其书取法百家,广集众善,溯源隶楷,尤长行、草。观其作,兼容晋韵、唐法、宋意而独出机杼,自成风貌。其用笔飞龙走蛇,用墨将浓遂枯,布局计白当黑。凡斗方、扇面、条幅、中堂、长卷,各得其宜。可谓行云流水,神超理得,字字有面目,幅幅见气象。其画擅花鸟,多小品,笔简形具,粲然生动;又兼画中有书,笔落若见挥运之时,满纸生风矣。
吴浩是一位天才工笔画家,其画神思飞扬,意出尘外,或者笑傲江湖,用意诙谐;或者处近向远,诗意盎然。其早年画作近于曲,近年画作近于诗,但无不亦庄亦谐,趣生笔端。他熟谙工写结合之道,凡笔墨、造型和设色,皆能有意无意,工中带写,发清丽于大俗大雅。其近期作品以工笔画语言转化时尚、画中拟人化的动物特写形如卡通,令画面跃动着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结合的张力。
按照姓氏拼音排序,参加此次展览的黎光成门下弟子有高利民、江淼、康杰、康俊、罗玉祥、童乐蓉、向运华、周金贵。其中,康俊、罗玉祥以书法创作为主,其余诸位则以绘画创作为主。
康俊既用毛笔,又用硬笔。其学书,溯篆籀,习汉隶,宗二王,法唐楷,五体兼修,诸法并容。由于传承有序,其作有尊传统、守严谨、尚格法的特点。然其笔之所至,仍不失天性流露、自发变奏之态。由是转化出其个人风格。观之用笔流利,使转圆润,结字秀逸,谋篇布局行气通透。在其主要由楷、行、隶构成的创作内容中,三者相互吸收,赋予幅中的单字以不对称的平衡;而字与字之间左顾右盼,静中有动,充满节奏之妙。
罗玉祥身怀绘画童子功,近年来却心生对书法的兴趣。自去年起,他使用硬笔,从隶书开始临帖,先临伊秉绶的《光孝寺虞仲翔祠碑》,一年下来,达几十次之多,后又兼临伊氏之《叶廷勋墓表》。待渐渐掌握隶书的结字规律后,他独立创作了《千字文》。此后,他决心追本溯源,重走书法史。今年3月,他启动了篆书的临习,首先花了三个月反复临摹邓石如的《般若波罗蜜心经》。到如今,更是放弃硬笔,改用毛笔临帖。此次送展的作品,就是其学书过程的活的见证。
高利民乃为油画科班出身,是此次参展的黎门弟子中唯一的油画家。其画题材广泛,又以风景为多。观其作,可见其在“传统—现代—当代”之间踏破铁鞋又重返现实主义的创作路径。他以在绿色和灰色调中变奏色彩的画面,写照南北风景,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常出没于其画中的马匹,或者棕红或者洁白,以独立或结伴的形象、自然的动静,直击人心,在观者那里激发出生命共情的遐思,直至其忘掉尘嚣,归于宁静,得到自由的眷顾。
江淼生在绵竹,曾经追随绵竹年画传统,以新年画创作博得了荣誉。可是她既为国画科班出身,主要的创作还是花鸟画。其画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坚持从写生中来,二个是不厌删繁就简。前者赋予了画面以生动鲜活的气息;后者赋予了画面以高度提炼的形式感。而此两者相遇,又构成张力,流衍为诗意,将画面带入了清逸、绝俗的境界。近期,江淼使用灰调子作画,画中不断降低的色彩对比,好似放出烟雾,挡住了我们去往花鸟世界的通道,其境催人怅惘。
康杰亦为科班出身。他的画兴主要针对山水。其作以水墨为主,尤善用水。有的淡墨轻岚,有的以粗笔浓毫与水墨渲淡构成强烈对比。前者水光澹荡,迷蒙天际,后者拉开了近景与远景的距离。在落墨、破墨与撞水技法的综合作用下,画面中墨分五彩,显现出极强的空间感。伴随着写形造景的节奏,粗笔细笔、勾勒点皴前来助兴。它们伴着水墨之韵,与之共同奏出大自然元气淋漓的乐音。
童乐蓉同样出身科班。经过山水、花鸟、人物和书画同法的摸索,最后选择以工笔人物画为主攻方向。她转益多师,以白描工笔起步,逐渐过渡为工笔重彩的学习与创作。在前一个阶段上,她勤于做加法;在后一个阶段上,她勤于做减法。她把做加法得来的线造型功夫融入大块面分割的色彩经营中。其画骨法用笔,造型厚实,线条简练,设色富有构成性。由于对岩彩画形式感的分享,她的画尤以对比和谐的效果,显示出高度的色彩表现力。
向运华是西域雪山画派中较晚的成员,凭着天赋与勤学迅速成长。观其画,冰峰雪原势质俱盛,咄咄逼人;墨笔、淡彩和重彩,皆以水墨为先。他使用“块斧劈皴”来表现雪山肌理,使用“挤白”“衬白”法来表现茫茫积雪,充分发挥了水墨自具的表现力。他的画是壮美的,可是却不失优美的韵度,这得力于他在取势、用笔、造型、构境等各方面的刚柔兼济。
周金贵有着深厚的书画功底。其画擅山水、花鸟与竹木虫鱼,悉以书法、金石入画,颇见文人之气。观其画,我们尤感工与写、书与画、墨与色、奇与正、浓与枯、力与秀之间的和谐平衡。在他最喜爱的牡丹画中,我们常常见到,简约的构图、劲爽的用笔和淋漓的水墨,突出了花枝的挺秀,烘托了牡丹花固有的婀娜与明艳,从而还原了其天生的容颜,矫正了人们以“金贵”之名对它的扭曲。
同样以姓氏拼音排序,参加此次展览的吴浩门下弟子有陈诗、高柳笛、刘敏、刘倩、罗颖洁、陶敏、王钊、徐同璞、张红、张重庆。
陈诗对中国绘画史有着深刻兴趣,了解花鸟画发展文脉,深知临古和写生对于学画来说不可偏废。在自己的习画生涯中,她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带着临古经验来写生,又用写生实践来反哺临古,活化自己的艺术积淀。例如《四时花卉图》和《花蝶图》,各偏写生与临古。前者叶茂花开,薄雾弥漫,后者草长蝶飞,饶有宋画遗韵。画家随机运用没骨法和勾填法,或将二者巧妙结合,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气和人在自然中的欣快。
高柳笛的作品与吴浩一样,以传统工笔接纳卡通动漫形象,充满当代感。在其画中,形形色色的动物被拟人化,变化成稚气的孩童。他们穿着入时,表情生动,动作灵活,在真实的景物和空间中穿行游戏,抑制不住内心的欢快。画家将科技感、时尚文化与大自然生灵集为一画,创造出一个童话世界,趣味盎然,令人耳目一新。画中灵动的笔法,将水的动能释放在工写之间,以此破解了工笔画的矜持,洋溢着无限生气。
刘敏将中国画学习和创作视为一种与大自然对话的方式,以此来安放其儿时的记忆和对人生的感悟。她擅长花鸟画,题材来自日常所见,但总是脱不开与自己的情感联系。例如《故国茄花》就好似来自家乡的菜园,虽然花叶普通,果实平凡,但画家却为之倾注了细腻的专注。她使用线条勾勒和淡彩晕染的方法,精心地勾勒着每一片叶子,摩挲每一个细节,就像在搜索记忆的片段,爬梳人生的纹理。蓝的色调和落向枝头的蝴蝶,更将画中的情景变成了梦幻。
刘倩是一位花艺专家,通晓插花之道。她把自己的插花经验融入花鸟画的学习和创作,善作折枝花。此次送展的两件作品《春之回旋曲》和《伯年笔意》,便可见其对插花艺术的灵妙演绎。前者以芍药、兰草组成花篮,弹拨春天的乐曲;后者通过鹦鹉立于枝头的画面,反映作者对拟古经验的迹化。两画皆善剪裁、长取势,充满删繁就简之妙。而细腻的描绘、微妙的晕染,又将充足的视觉内涵注入画中,令其虚实相生,充满美感,写照出大自然的郁勃生机。
罗颖洁爱好传统文化,对艺术怀着无限的憧憬和极度的真诚。她把从传统中得来的经验用于描绘自然,表达心中的诗情画意。其虔诚创作的《蓝调》系列,便体现了她对大自然的诗意诠释,可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该组作品采取折枝花形式,连续描绘不同季节自然生长的各种花卉,构图别致,设色素雅,描绘细腻。实的物象与虚的留白构成对比性的视觉关系,赋予了画面以气韵生动的效果。蓝的色调、风摇影动的旋律,拨动了大自然的琴音。
陶敏乃是最近几年投师吴浩门下的新学生之一。她在学画过程中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找到了人生意义化的方向。出于对大自然的兴趣,她选择了花鸟画作为学习重点。此次送展的《紫藤》系列便可见证其收获。在此,紫藤花或依团扇存在,或依斗方现形,皆旁逸斜出,枝叶颤动,犹如微风吹过。画中用笔严谨,状物精到,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事物认真观察和对笔墨语言的掌握。而其中空间关系的协调处理、诗与画的有机配合,同时也证明了作者已成为一名合格的花鸟画家。
王钊的作品以单纯的构图、从容的线条和含蓄的色彩,将习见的花木上升为美的意象。观其画,宁静中浮动着梦幻,平和中透露出多愁善感。画家尤其擅长取舍之道,她将传统中国画的“留白”精心析出,赋予其风格化的表现力。在其笔下,有限的实景和大片的空白,模糊了时空的界限,因而也穿透了诗与画、有限与无限的障碍,直至把红尘的悲喜、闺中的心事和岁月的光景展现得无穷无尽。
徐同璞可能是吴浩门下最希望靠近老师的一位弟子。他以卡通式形象来表现各个时代、各种场景中的人物。形象夸张,动态和表情近乎无厘头。画家用了工笔画的语言来再现生活的哈哈镜,于是在工的形式与写的内容之间形成反差,使画面充满了荒诞和谐趣的张力。尽管有卡通感,但绘画语言却是中国式的,白描微染的造型、薄明的色彩,在带来美感的同时,又与画中的内容构成另一重张力。
张红以其创作的《四时有序图》来展现她学习花鸟画的心得与成果。作品以四联组画,分别描绘春之玉兰、夏之荷花、秋之菊花、冬之茶花四种时令花卉,组成象征四季流转、时光轮回的意象之作。其构思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领悟,足以称善。而其艺术表现也十分成功,包括其对工笔画语言的运用、其描绘的准确性、物象的生动感,以及各画面根深季节而发脉的意境等。其构图也充满变化,别开生面,有的取近景,有的取中景,生动地反映出观察者的在场。
张重庆是一位年轻的紫砂陶刻非遗传承人。在陶刻领域,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毛国强;在绘画领域,拜吴浩为师。他将国画引入陶刻,又以陶刻的感觉作画。在两方面都取得了成绩。其画可见吴浩的鲜明影响:以人物为主,造型卡通化、漫画化,但多为线描造型,这是从陶刻的脚本中生成的绘画个性。观其画,虽然用线简朴凝练,却通畅流利,笔简形具;其线条运用有金石味,人物生动传神,充满游走人间的谐趣。
通过以上简单浏览,我感到,本次画展的确是一场视觉盛宴。黎光成与吴浩两位师父的作品继续以其独具的品位打动人心;两个团队中的弟子们的作品也各有千秋。他们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此展出作品,本身就表明他们的作品值得一看。这意味着,在过去的学习生涯中,他们是成功的。在他们的前面,未来的门户已经热情敞开。
白石老人曾经发出过这样的告诫:“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如果我们耳里还留有余音,那么,就应能领会到本次展览的意义,也当能在此类师生同台的展场上判断出哪些作品是有价值的,哪些作品还需要接受善意的质询。进入到这一层面,包括本次展览在内的师生展的意义就到了从预设转变为现实的时候了。这是对观众的考验,更是对艺术家师生的考验。为了接受考验,我们不得不重念位于本次展览标题中的那一句“不如见面”。事实上,只要不是单纯的人与人见面,只要它还意味着作品与人的见面,那么,这句话就该成为一句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