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向“新”而行

2024-09-25 00:00:00潘伟
国资报告 2024年8期

7月26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不久,在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介绍了国资央企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资央企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服务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局,持续加快科技创新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新成绩,打造了经济增长新动能。截至2023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到86.6万亿元。过去两年,中央企业研发投入均超过万亿元。2023年,国资央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速达到32%,营业收入首次超过10万亿元。

“新时代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企业改革发展发生了全局性、转折性重大变化。”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王宏志介绍说,国资国企将全面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发展新成绩

2024年上半年,中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如何?国务院国资委财务监管与运行评价局负责人刘绍娓总结道:“稳中向好、结构向新、质效向优”,“三稳一优”。

今年上半年,中央企业在生产经营、价值创造、社会贡献上保持了“稳”:生产经营上,发电量和售电量分别同比增长5.3%、8.9%,原油产量同比增长0.9%,原煤产量同比增长1.2%;价值创造上,累计实现利润总额达到1.4万亿元,同比增长1.9%。净利润、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3%、2.1%,保持了与利润总额的协同增长;社会贡献上,累计上缴税费达到1.3万亿元,同比增长0.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6.9%,在总投资中占比超过37%。

今年上半年,中央企业在运行质效上表现为“优”。2024年上半年,中央企业累计研发经费投入达到4340亿元,同比增长2.7%;年化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78.9万元,同比增长4.6%;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7.4%,同比提升了0.3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持续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核心功能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取得了经济和社会等方面价值创造的新成绩。

国资央企做强做优做大取得新成绩。截至2023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到86.6万亿元,是2012年底的2.8倍,增加值、收入、利润与2012年相比均翻了一番,营业收入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效率指标稳定增长。

“过去10多年,中央企业的资产、收入、利润都有了大幅提升,累计上缴税费约占全国税收收入的1/7。”王宏志说。此外,中央企业还上缴了国有资本收益1.5万亿元、向社保基金划转国有资本1.2万亿元。同时,2023年完成固定资nQ6bOISxvtRGqz+yIFjvOx05h8z4tOmhYHcdd+cPV8w=产投资5.1万亿元,同比增长11.4%,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4个百分点。

国资央企聚焦主业发展实体经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新进展。国务院国资委大力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目前,已经累计完成28组50家企业重组整合,新组建和接收央企15家。国务院国资委大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体系化布局。2023年国资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速达到32%,营业收入首次超过10万亿元。

国资央企为贯彻和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作出新贡献。中央企业提供了全国接近100%的基础电信服务、96%的电网覆盖、67%的炼油产能、54%的电力装机、25%的煤炭产量,是维护能源资源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在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中积极作为,全力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有效助力雄安新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等建设,等等。

以援疆兴疆建设为例,截至2023年底,中央企业在新疆累计投资项目超过5.2万个,完成投资额达到5538亿元。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企业产业兴疆推进会上,25家央企与新疆签约183个项目,预计2028年底前央企将在新疆完成产业投资近万亿元。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国资央企写下新篇章。中央企业高质量完成246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任务,积极助力乡村振兴。积极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电信央企努力实现电信资费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供电央企疫情期间电网“欠费不停供”,相关央企疫情期间努力实现房租“应免尽免”,并通过搭建产业链金融平台方式,帮助解决上下游企业资金难问题。特别是能源电力保供、重大灾害抢险救援等方面,中央企业坚决扛起国家队的重任。

改革新征程

站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大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局高度,国资央企要服务发展新格局、取得发展新成绩,离不开国企和民企的协同发展,离不开进一步全面深化国资央企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全局并作出重大部署。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地方国资委负责人研讨班,对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了研究部署。王宏志表示,全面学习宣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把握五个方面: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把全会明确的重点改革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王宏志表示,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鲜明导向,也是时代特征。国务院国资委将推动国资央企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健全有利于原始创新、有利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的制度和机制,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推动组织结构、经营机制、管理体系变革,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此外,他还指出,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根本要求。

推进国企改革,国资央企的核心功能价值强化。国资央企增强核心功能,就要深入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国资央企提升核心竞争力,就要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

“增强核心功能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国有企业提出的明确要求。”王宏志表示,“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提升‘五个价值’,推动企业进一步履行好功能使命。”

深化国企改革,要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国企民企协同发展。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的制度优势所在。”王宏志说。

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局长林庆苗表示:“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国企民企协同发展,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重点任务,也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

在国务院国资委的大力推动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开展了“四个合作”。

一是资本层面合作。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以来,中央企业积极与民营企业等社会资本开展股权合作,金额超过3900亿元。截至目前,中央企业对外参股投资各类企业超过1.3万户,国企民企在资本合作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二是产业链合作。中央企业开展共链行动,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补链、延链、固链、强链,带动超过5700家经营主体协同发展。

三是供应链协同合作。中央企业采购工作中,通过降低采购门槛、减少交易成本等,有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目前中央企业直接带动的供应链上下游200多万户企业中,96%是民营中小企业。

四是科技创新合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领域,中央企业牵头建设24个创新联合体。其中,民营企业等作为重要参与主体,与国有企业等合作,开展联合攻关。

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健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合作的制度规则,指导国有企业建设协同共赢的供应链生态,鼓励国有企业扩大创新资源开放共享。

创新再发力

截至2024年7月28日,东航C919机队已经承运旅客40多万人次;嫦娥六号成功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实现开通首月车流量超过300万车次;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乘客数量超过19万人次……中智咨询研究员王兆达表示:“近年来,国有企业在大飞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航海深潜等重要领域的技术突破上作出了卓著贡献。”

“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中央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国务院国资委科技创新局负责人方磊说。

“前所未有的力度”首先直接体现在创新研发投入上。据介绍,2024年国有资本金用于支持科技创新的比例达到83%。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研发投入超过万亿元。2024年上半年,中央企业累计研发经费投入达到4340亿元,同比增长2.7%。

“前所未有的力度”也体现在创新攻关的产出上。除了上文提到的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推进。实施“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等11个专项行动,中央企业在可控核聚变、6G网络架构、类脑芯片等前沿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例如,在可控核聚变方面,中核集团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 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实现了一种先进磁场结构,对提升核聚变装置的控制运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5月,中国移动发布“九天”人工智能基座,该基座由万卡级智算集群、千亿多模态大模型、汇聚百大要素的生态平台共同构成。

“中国移动勇担中央企业人工智能国家队,探索体系化人工智能发展模式。”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表示,在建成智算网络新集群基础上,中国移动年内将投产3个近两万卡超大规模单体智算中心和12个区域智算中心,为全社会提供澎湃算力。

“前所未有的力度”也体现在涉及创新攻关的变革举措上。为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尤其是龙头央企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国务院国资委先后组建24个创新联合体,遴选30家产业链领军企业,推动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建立协同高效的产业创新组织机制。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领域,中央企业牵头建设24个创新联合体,与民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联合攻关,在工业软件、工业母机、算力网络、新材料等方面,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重要贡献。”林庆苗表示。

据介绍,围绕指导推动中央企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国务院国资委主要开展的工作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发挥产学研主导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方磊表示,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聚焦战略必争领域,进一步健全制度安排、加大研发投入、引育高层次人才、实现国际化发展,打造更多科技领军企业,努力推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锚定新方向

在人工智能的发展热潮下,中央企业的人工智能发展进度备受关注。

方磊表示,国务院国资委把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放在国资央企全局工作中统筹谋划,作为产业焕新行动和启航行动部署的主要方向。

中央企业是算力“新基建”的主力军,尤其是在智能算力建设方面迅猛发展。

截至2024年6月底,中央企业智能算力规模同比实现翻倍增长,在上海、呼和浩特等地建成万卡集群,算力平台初步实现多元异构算力调度。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底,中央企业建设5G基站总数已超过360万个,智能算力规模加速增长,已超过27EFLOPS(EFLOPS是指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

中央企业在大模型方面也在稳步推进,主要集中在通用大模型的开发上。中央企业的“九天”“星辰”等通用大模型,在技术攻关和生态培育上进一步加强。多模态大模型与跨模态图像生成能力方面,国务院国资委努力推动中央企业追赶国内一线水平。

中央企业涉及通信、制造、电力、交通、石化、物流、金融、医疗等诸多领域,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丰富场景。

在新材料、通信、制造等领域,中央企业打造超百个应用场景,电力、交通、石化等领域初步实现大模型应用,科研、生产、客服等方面降本增效明显。在物流、金融、医疗等领域,初步构建一批高质量数据集,开发数据治理工具,逐步对外提供数据加工等增值服务。

方磊表示,中央企业要加快成为智算资源的供给者、应用场景的转化者和产业生态的培育者。

2024年3月,我国启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这也为中央企业塑造发展优势提供了重要机遇。

近期,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了中央企业大规模设备更新工作推进会议,指导中央企业率先行动,聚焦“五个加快”(加快推动先进设备更新,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绿色化改造,加快推动本质安全,加快强化有效供给),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重点任务落实落地。

“未来5年,中央企业预计安排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总投资超3万亿元。”刘绍娓表示,“同时,我们要求中央企业在采购设备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坚持买技术水平最好、性价比最高的装备,让质价双优的装备供应商脱颖而出。”

当下,“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10年来,国资央企积极参与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累计在共建国家和地区投资合作项目超过5000个。10年来,中央企业累计在共建国家投资或参与建设港口、铁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超过200个。

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雅万高铁开通运营9个月以来,累计发送旅客超过400万人次;电信企业海外服务网络遍及40多个共建国家;亚欧海缆5号项目极大提升了沿线通信能力。在惠及民生工程建设方面,投资建设的巴基斯坦卡西姆电站为超过400万户家庭送去光明,科特迪瓦城市供水项目使230万人受益。

“刚刚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进一步作出重大部署。”王宏志表示,“国资央企将深入抓好落实,发挥优势特长,深化开放合作,加快推动企业国际化经营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