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海畔“南泥湾”牛田洋精神放光芒

2024-09-25 00:00:00韩向阳赵路杨俊鹏
国资报告 2024年8期

牛田洋,一个响亮的名字,一片红色的沃土。

六十多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开进广东省汕头市牛田洋围海造田,军民同心共克时艰,将沧海变为良田,合力创造“高产奇迹”,为渡过经济困难时期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牛田洋基地作为中国融通集团农发广州公司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依托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和红色资源优势,持续推动水产养殖、非农项目运营、红色旅游等业态的综合开发,努力为现代水产养殖激发新活力、注入新动能。

挥师牛田洋 围海造良田

1959年至1961年间,我国遭受了严重自然灾害,粮食连年歉收,国家面临严重经济困难。潮汕地区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发,吃粮问题更显突出。

1962年5月,遵照中央军委关于“向海洋进军,向海洋要地要粮”的指示,41军报广州军区批准,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会同汕头地委选定在汕头市西部榕江、练江、韩江汇口处冲积平缓的海滩上围垦造田。

“牛田洋,烂泥塘,若问有多深,泰山也能藏。”当时没有大型机械,官兵们只能用钢钎铁锤开山、炸石、挖土,锹铲、筐端、肩挑、人抬……将黄土、河沙和贝壳灰混合作为材料用来围田。到了大堤合龙的关键时刻,一百多斤重的沙袋,一投下去就被冲走。眼看着大潮就要到来,官兵们奋不顾身地跳进激流,肩并肩、手挽手,结成一道道人墙,同潮汐争时间、比速度,终于赶在大潮到来前,将大堤顺利合龙。

牛田洋围海造田所经历的困苦、辛劳和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官兵们住的是稻草搭盖的四面透风的茅草房,喝的是带有咸腥味的井水,每个人的皮肤被晒脱一层又一层,手和脚时常被泥滩上的贝壳划破,浸泡在海水里钻心疼痛……官兵们凭借顽强的斗志,愣是在这片烂泥塘围造出一条长达24公里的大堤,修建了24座水闸,挖造了40公里灌渠,修建了1000多公里的田间排灌渠和50多公里的田间公路,围垦土地面积超过27460亩。

大堤筑起来了,但围出的却是一片碱性极大的海田,太阳一晒就长出白花花的一层盐。“这哪是什么庄稼地,简直就是一个大咸菜缸。”当地百姓不相信,这片海田能种地。

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官兵们,从来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他们通过采用三耕五耙、七排八灌的耕作法,放淡水冲咸、积淡水压咸、选良种抗咸、浅插秧避咸、挖深沟排咸,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把土壤含盐量由千分之十六以上降至千分之三以下,完成了当地百姓认为要用三至五年才能做完的盐碱海田治理工作,创下了海田当年围成、当年种植、当年亩产稻谷600斤的奇迹。

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很快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1965年4月,时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的罗瑞卿来到了牛田洋,充分肯定了部队进行生产、减轻国家和人民负担的重要性,指示要做到生产不忘战备,再接再厉,支援国家经济建设。1966年2月,时任国务院农垦部部长王震专程来到了牛田洋,称赞官兵们继承发扬了我军艰苦奋斗的好传统,做到了“草棚不高士气高”,并表示,“牛田洋就是南泥湾的再现,你们要好好总结经验,上报总后勤部。”

1966年4月,牛田洋围海造田的事迹经广州军区上报到总后勤部,引起了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中央军委在呈给毛泽东主席关于全军农副业生产的报告中,着重提到了牛田洋“围海造田”种植水稻喜获丰收的典型事迹。5月7日,毛泽东主席在牛田洋生产基地事迹材料上作出批示:“军队就应该是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要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这个大学校,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样,军学、军农、军工、军民这几项都可以兼起来……这样,几百万军队所起的作用就是很大的了。”(即著名的“五七指示”)。牛田洋因此名扬全军全国。

1968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分配一部分大专院校毕业生到解放军农场去锻炼的通知》,从当年7月份起至1970年底止,先后有外交部、中联部、外贸部、第七工业部的280名青年干部和清华、北大、人大、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等全国32所大专院校的1903名大学生,先后来到牛田洋学军、学农、学工。两年多的时间里,大学生们与官兵一起团结一心,不畏艰难,从事军农生产和军政训练,其中走出了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万年、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联合国原副秘书长陈健等一大批我党我军的高级领导干部,也诞生了歌颂牛田洋的《红彤彤的牛田洋》《风雨牛田洋》《大浪淘金》《未敢忘却牛田洋》等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至今仍被广为传唱。

血色铸忠诚 舍身战风浪

1969年7月28日,历史罕见的12级以上强台风,以52.1米/秒的速度,裹挟着大海潮、大暴雨,正面袭击汕头市区,汕头港水域骤然上升3.1米,涌起的10多米狂浪一波一波袭来,海水倒灌10多公里。大树连根拔起,房顶被顷刻刮飞,房墙、桥梁、建筑物顷刻摧垮,就连停靠在汕头港区的一艘万吨巨轮也被抛上礐石半山腰。牛田洋17000米海堤全线漫水,被冲开缺口62处,围内2万多亩土地全部被海水淹没,房屋和生产设施全部被冲毁,围内一片汪洋,水深达3.5米。

“险情就是命令!”牛田洋的一万多名官兵和大学生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抢险斗争中,抢救遇险群众3800多人,帮助转移群众7000余名。抢险一线的指挥机关和应急分队坚守奋战在大堤上,奋不顾身地用沙袋和抢险物资围堵缺口,手挽手肩并肩筑起防浪墙。在这次历史罕见的灾难中,470名官兵和83名大学生壮烈牺牲在抢险第一线,他们用血肉之躯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用生命之魂谱写了军民抗击强台风、大海潮的浩然之歌,用宝贵的生命诠释了对党、军队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牛田洋”之歌。

灾害过后,官兵和大学生们流着眼泪掩埋战友和同学,挥汗如雨抢修被毁设施,齐心协力复耕复种。次年5月,他们便完成了稻田平整复耕和重建家园的任务,并连年创造了平均亩产1600多斤的全国纪录,涌现出了“连种千亩田,人献万斤粮”等一批受到全军表彰的单位和先进个人,被广州军区党委誉为“打不垮、拖不烂的英雄部队”。

1972年春天,经广州军区批准,55军在汕头市西郊莲塘胜隆村后侧山顶,为保卫牛田洋英勇牺牲的“七·二八”烈士修建纪念碑。

不负新时代 谱写新华章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1993年,随着担任生产任务部队的调出,牛田洋生产兵员逐渐减少,加之大堤外海床升高一米多,海水形成倒灌,水稻生产成本加大。针对牛田洋的地理特点和气候特征,新一代的牛田洋人逐渐开始将水稻种植改为水产养殖,并逐步探索出军地联营的合作生产模式。到1996年底,牛田洋已全部转型为水产养殖基地,为驻地部队官兵提供优质水产品和肉、禽、蛋、菜。

2019年 11月,牛田洋基地归属中国融通集团农发广州公司,步入全新发展阶段。农发广州公司始终把坚守和弘扬“牛田洋”精神,作为政治责任和灵魂工程,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坚持“挖掘与提升并重,传承与保护并举”的原则,强化阵地意识、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办法,以实际行动让“牛田洋精神”绽放时代光芒。

红色血脉永赓续,“牛田洋”精神代代传。在牛田洋围垦六十周年之际,农发广州公司精心策划“追寻红色印迹 赓续红色血脉”主题活动,邀请曾在牛田洋工作过的“老牛友”、企业、农户等代表共同追寻在牛田洋奋斗的足迹、感人的往事,修缮“七·二八”纪念碑、“八十三勇士遗址”等遗迹,并成立“牛田洋红色宣讲队”,邀请社会各界单位、团体到牛田洋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累计接待已经超过3万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牛田洋”精神。2024年2月,牛田洋基地获评中国融通集团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厚植红色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韩向阳,中国融通集团新闻中心;赵路、杨俊鹏,中国融通集团农发广州公司)